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有哪些?你如何評價?

知未是也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由唐朝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旨在推翻唐王朝統治的地方叛亂,時間大約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到763年2月17日,歷時8年之久,由於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又叫"天寶之亂"。

發生安史之亂有諸多原因,其中唐朝沒有從制度上管控好軍隊是叛亂髮生的主要原因。唐朝到了玄宗時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經濟文化各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社會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同時,經濟發展又引起了土地大量兼併,破壞了唐朝原有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讓原來平時靠種地生活,戰時為國家打仗盡義務的那些人失去了土地,成了名副其實的流民,迫使朝廷將府兵制改為幕兵制,這些招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收買和籠絡,之間形成了相互利用和支持的特殊關係。特別是唐玄宗在邊防實行節度使制度,讓這些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既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的地方諸侯,這些人權力相當於周朝時期的諸侯王,他們權力和勢力越來越大,僅安祿山所管轄的范陽等三鎮兵為就超過了十五萬人馬,開元末年,唐邊防軍人數達到了五十萬人,大大超過了中央軍的人數,戰鬥力明顯比中央軍強,這是地方反叛中央的主要原因。

發生安史之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相互之間爭權奪利。李義府擔心自己相位受到威脅,建議唐玄宗重用地方官員,他的這個建議明顯帶有私心,因為在李義府看來,地方勢力比較大的幾個軍閥基本上是少數民族人,不會對他職位構成威脅,所以他峻使唐玄宗一方面加強邊防軍勢力,另一方面擴大少數民族官員哥舒翰、安祿山等人的管轄範圍,但天算不如人算,李義府的位置被楊玉環的兄長楊國忠取代,楊國忠建議唐玄宗要削減有些節度使的權限,防止擁兵自眾和圖謀不軌,直接激化了他與安祿山的矛盾,安祿山回到轄地後,以清君側為名,聯合另一個節度使史思明發動了叛亂。

發生安史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唐玄宗後期政治上發生了腐敗。由於唐朝發展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這讓唐玄宗迷失了方向,對開元盛世背後可能會發生的危機無暇顧及,不能把心思用在考慮政務上,任憑李義府等人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特別是對軍之國家大事缺乏認真和長遠考慮,沒有拿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整天迷醉於酒色和梨園,導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最終發生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從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可悲的是唐王朝把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轉嫁在楊玉環紅顏禍水上,沒有真正汲取安史之亂髮生的教訓,最後讓唐朝最終亡在又一個軍閥朱溫手中,實在令人可惜可悲和可嘆!

​​​





知未是也


個人野心和制度的被破壞的完美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