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人感覺,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小曉書童


安史之亂前唐朝是世界的中心,萬國來朝,四方賓服。經過幾代人的開疆擴土,疆土空前遼闊。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皇權穩固。人民生活富足,百業興隆。政治總體清明,行政效率提高。實行科舉制,天下士子歸心。海上陸上各種交通很很方便,藝術 文化 各種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安史之亂後,國家元氣大傷,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盛唐局面一去不復返。轉而見的是朱門狗肉臭,路有凍死骨。疆土面積急劇縮小,西部北部大片國土淪喪。少數民族政權開始入侵,唐朝政府面臨著對外鬥爭中由主動變為被動的局面。內政上宦官專權,朝官牛李黨爭,地方上藩鎮割據。這些都大大拉低了唐朝的存在感,使唐朝名存實亡。公元907年,唐朝這艘行駛了將近三百年已經千瘡百孔的老船終於沉底了。


言午玉仁66


小玥來回答:

安史之亂對唐王朝的影響可以說是重創,導致鼎盛的大唐王朝迅速衰落並分崩離析。產生的影響:

1、殘酷的戰爭嚴重破壞了開元盛世及唐前期積累下的物質基礎。

2、人口銳減,土地荒蕪,水利失修,“千里蕭條”生產能力下降。唐朝官方掌握的人口銳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大量人口為了逃避封建官府的徭役賦稅,紛紛投靠地方地主或者歸入僧籍。唐朝原有的財政賦稅體系受到了嚴重衝擊。

3、打破了唐朝的統一。此後,不僅河北、山東、列鎮相望,即腹心之地亦分裂於方鎮。

4、唐朝邊防空虛。為了平叛,邊防軍不得不調往內地,吐蕃等少數民族乘機而入;安西四鎮及隴右、河西走廊之地盡失。從此,唐朝不僅在西域的力量大為削弱,就連關中也不能確保無慮。北方遊牧民族不斷蠶食我國邊境,邊疆形勢日益危急。唐朝無法再對西北屏障安西北庭進行的有效管理,早已臣服的西陲小國也乘機脫離唐朝控制,絲綢之路被截斷。遊牧民族利用中央政府和安史叛軍的對立長驅直入內地,嚴重破壞內地經濟,民族矛盾上升。

5、中央集權日益削弱,藩鎮勢力不斷擴大,戰亂頻起,生靈塗炭。傳統的封建君主專制體系逐漸演變成為了以長安天子為核心的中央體系和以河北為代表的地方體系並存的格局。唐朝廷在名義上統治藩鎮,管理藩鎮的具體事務。甚至很難自由調動節度使的的職務,儼然成為獨立王國。


小玥歷史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所以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內藩鎮林立,中央政令不行!事實上,安史亂後中央能控制的地盤,或者說賦稅來源只剩長安洛陽兩京和江南八道,雖然在唐憲宗平了淮西那段時間有所改善,但基本格局沒變!這樣大的地盤,除去政府和皇族的開支,又能養多少兵,要不是出了楊炎這樣的理財高手,財政估計早崩潰了!

唐朝的前一百多年跟後一百多年,除了血脈延續,根本就是兩個朝代!安史亂後的大唐,悲劇在於之前太過榮耀,幾乎所有人想的是恢復它的光榮而不是推倒重來,但條件卻不可能允許,就這麼半死不活地在宦官弄權、藩鎮林立、軍閥混戰和異族入侵中苟活了一百多年,直至把一切有可能收拾殘局的英雄人物都拖死,讓自己完全爛掉!


大浪淘沙1


安史之亂是由唐玄宗時代開始,一直到唐代宗時代才完全結束。安祿山始判於公元755年,後來在安祿山死後叛亂曾一度平息,時隔不久已經投降的史思明又復叛,直到763年才完全平息。雖然安史之亂最終被平息,但安史之亂的爆發標誌著李唐王朝已經由之前的巔峰開始走向衰敗,最終走向滅亡。

首先來說,安史之亂對李唐王朝造成的最大後果就是中央統治力的下滑。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李唐統治者統治能力的不足逐漸表現了出來,各地方節度使看到此情景後,雖然沒有像安祿山一樣直接反叛朝廷,但已經出現了中央王朝分庭抗禮的局面。也就是說,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割據勢力逐漸形成,只是表現的明顯與不明顯罷了。

而另一箇中央王朝統治能力下滑的表現就體現在對於邊境地帶的控制。這一點有兩個具體體現。第一個安史之亂後邊疆出現動盪。為了平定安史之亂,中央政府將隴右、河朔一代的重要邊防力量調離其防地。造成了邊境的兵力不足,形成了防禦的空虛,少數民族勢力趁虛而入,佔領了大量的邊境地帶

這也就引發了隨之而來的第二個問題。李唐王朝連自己的邊境都無法完全控制,那麼之前他所控制的少數民族區域就更無法控制了。此消彼長,自從安史之亂後,隨著李唐王朝統治能力的下滑,少數民族的勢力開始興起。

第二點就是一個國家賴以發展的基礎,也就是人,經過安史之亂後大幅度銳減。隨著戰爭的爆發,對士兵的需要也越來越多,能上戰場的人都被募兵了。而剩下的那些老弱病殘在戰亂之下也無法生存。這一點我們從杜甫的《兵車行》中是可以看得出來的。除了《兵車行》這種文學作品的表現,在《舊唐書》中對此也有記載:

夫以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站嗥,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這是記載於《郭子儀傳》中的一段話,宮室焚燒十不存一,這個問題尚是統治階級的問題與百姓無關,但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就足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口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第三點,就是安史之亂後,李唐王朝面臨了嚴重的經濟問題。戰爭歸根結底打的還是錢。為了平息戰爭李唐王朝不得不加大軍費開支。不僅如此,因為安史之亂導致人口銳減,經濟蕭條,為了滿足朝廷的開支,中央政府加大了對人們的剝削。本來人口問題就已經銳減,而朝廷能實際控制的區域又大幅度減少。於是,封建統治者就把這些負擔加在了已經生存都出現問題的百姓身上。而為了反抗統治者的剝削,百姓們也開始進行反抗,雖然反抗最終被平息下來。但很多割據政權也藉此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而對百姓的剝削李唐王朝也沒有辦法妥善解決。

第四點,那就是李唐王朝統治內部開始了黨爭。這一點其實在唐玄宗時代已經有了體現,因為唐玄宗晚年時代不思進取,而將權力下發給了大臣。於是大臣之間為了權力的歸屬,相互傾軋,失去了早已沒有了之前的“民主”之像。雖然最後隨著李林甫之死,黨爭暫時告一段落。但安史之亂後,藩鎮問題凸顯。而為了解決藩鎮問題朝中就出現了扼制藩鎮發展的派系,這些朝臣與那些背後有藩鎮勢力支持的朝臣形成了對立面,自此之後黨爭就沒有徹底停止過。

第五點就是宦官勢力也隨之崛起。李輔國作為擁戴了唐肅宗與唐代宗,曾一度獲得了極大的權柄,《舊唐書》中記載:

私奏曰:“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代宗怒其不遜,以方握禁軍,不欲遽責。乃尊為尚父,政無鉅細,皆委參決。五月,加司空、中書令,食實封八百戶。

僅此一段記載就可以看出李輔國當時的權力之大,雖然李輔國後來被殺。可自李輔國之後宦官勢力成為了權臣、藩鎮相抗衡的第三股勢力,一直影響著李唐王朝。

雖然安史之亂後李唐王朝還延續了其統治百年之久,中間也曾有過短暫的中興跡象。但安史之亂帶來的負面影響實在太大了,並非數十年就能夠解決的。

也正是因此,安史之亂也就成為了標誌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李唐王朝在沒有了之前的繁盛景象,剩下的只是苦苦的支撐。


再言春秋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通俗幽默講歷史,快速有趣學知識,下面且聽搜史君來答題。

唐朝一直是讓國人值得驕傲的朝代,即使在今天外國人將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條街稱之為“唐人街”。

大唐之始



不用說,我們都知道唐是滅隋後建立起來的,而那時候的唐朝,對於周邊國家和部落遠沒有吸引力,所以搜史君覺得剛開始建立的唐朝還不能稱為“大唐”。

在我的心裡,大唐那是盛世,萬國來朝,天下奇物無所不有,真正的大唐開始,搜史君覺得是從唐太宗李世民算起。

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周邊部落發自內心的臣服與唐朝交好,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從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算起,不修建長城抵禦匈奴的朝代是少有的,唐朝的版圖抵禦也是最大的,唐朝還是唯一一個不修主長城的朝代。



唐太宗還被周圍的國家、部落稱為“天可汗”,經濟發達,軍事力量強大,即使在征討敵國時,契丹等少數民族部落,自願被徵調,試問那個朝代有這樣的待遇呢?

榮耀大唐

唐朝不僅僅有“貞觀之治”還有“開元盛世”,整個唐朝在這兩個盛世時段是最繁榮的時期。

當時的長安城就是那個時代的“國際化大都會”。

整個唐朝的國民,身為唐朝的子民都是自豪的。



還有一點可以看出唐朝的繁榮,就是“金器”“玉器”,這些器皿的製造水準絕對是超前的,金器的金含量也是極高的。

《長安十二時辰》雖然是小說,但是其中描述的大唐西市、永興坊等等,作為交易場所,在前朝也是沒有過的。而且在古代都是有宵禁的,再來看看大唐盛世,夜市這還是有的,平時晚上沒事了還能出去浪浪。

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唐朝的繁榮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

繁榮之下

大唐的繁榮之下又有什麼“看不見”的危機呢?

每個朝代都有權力角逐,在唐玄宗治下大唐的國力達到了頂峰,俗話說:“盛極必衰”,唐玄宗改元“天寶”後,自以為自己治下的大唐已經沒有任何“危機”,開始放縱享樂,不問國事,這一國之主不問國事,結果可想而知。



唐玄宗納楊玉環為妃,國事交給了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又專權,這樣的大唐能繼續繁榮下去麼?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造反,史思明也響應起來,這就是歷史上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再無“大唐”



安祿山、史思明十一月發動叛亂,十二月便攻入洛陽城,速度何其之快!“安史之亂”長達八年,大唐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



說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因為唐朝在人們眼中一直是榮耀的象徵,即使安史之亂後唐朝還有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國祚。

這一百五十年中還有“元和中興”、“會昌中興”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都叫“中興”,而不是“盛世”這兩個中興之間還有“甘露之變”,這樣的唐朝不是我們心中的唐朝,所以才會說“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安史之亂後,唐朝還存在了一百五十年,可為什麼這一段歷史,卻被一筆帶過呢?

安史之亂之前的大唐國富民強、萬邦來朝,整個大唐朝氣蓬勃、自信開放。而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遭到了重創,但是,也並沒有到一蹶不振的地步,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如武宗時期的會昌中興)

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再無唐朝呢?


安史之亂前,唐朝不但經濟發達,同時期周邊國家紛紛臣服,朝鮮、日本等國派來許多僧侶與學生來到長安、洛陽學習。儼然一副大國氣象。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這句詩很清楚的描述了盛唐時期的強盛局面。

而安史之亂後呢?

安史之亂對唐王朝生產力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人口銳減六成。對周邊地區的控制力也嚴重下降,丟失西域,河西走廊等要地。且內部藩鎮割據,時常宦官專權。(甘露之變就是因為宦官專權所導致的)很多時期民不聊生。

而且,安史之亂之後政府開始重用文人,武人的地位大不如前。對整個民族的自信心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自此尚武之風不復存在,開疆拓土的進取精神也逐漸趨於保守。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不再開放包容,因為安祿山的造反,對少數民族的戒備越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開始烙印在了中唐晚唐的骨子裡。

總體來說,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就是中唐及晚唐再不符盛唐時期的開放包容與強勢,不但丟失了中華文明當時建立的中心地位,而且還為後來的五胡亂華的局面埋下了禍根。

盛唐強盛,而中唐晚唐時期也有很多精彩的歷史,一次次在關鍵時刻扶大廈之將傾,力挽狂瀾,雖說也有幾次“中興”之治,但盛唐氣象,再也不復存在。


蟬鳴七月


安史之亂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的爆發。唐朝開國前一百多年確實國力鼎盛,可是時間一久問題出現了。一是唐朝崇尚武力,這在開國時對待外敵時確實會讓自己一時強盛,但過於崇尚武力也導致了邊境的武將為了功勳不停發動對異族的戰爭,其實看歷史可以發現唐朝一直是四線作戰收復之後也是繼續再行擴張而不是穩定發展,這自然招致了那些異族的仇恨敵對,在唐朝國力鼎盛時他們不敢做什麼但一旦唐朝發生內亂自然就牆倒眾人推了。二是,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中央無力掌控,這在後來安史之亂以後不僅沒有消弱反而藩鎮勢力進一步擴張。而中央想要再進行集權肯定會招致各方反對,而且唐朝的門閥勢力也是相當強大,各門閥之間又是互相爭鬥中央根本沒有實力去管理藩鎮。因此集權也就不可能了


光明歷史科普


1. 唐玄宗的噩夢

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倪裳羽衣曲。

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轄區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以“清君側”的名義在范陽(今北京)公開反叛中央政府。

當前方緊急軍情傳到御前,唐明皇正和楊貴妃在華清池泡著溫泉,“怎麼可能?”唐明皇還有點不相信,雖然楊國忠一直說安祿山會反叛,但乾兒子安祿山向來忠心赤忱,他一直以為國忠只不過是為了和祿山爭寵,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安祿山會反。世事難料,當真相發生時,一切都枉然。

因為歌舞承平日久,中央禁軍哪裡抵擋得住久居邊鎮的安祿山軍隊,在一些列錯誤的決定、指揮中,老將封常清、高仙芝被冤殺,哥舒翰無謂犧牲。安祿山的大軍不幾個月相繼攻陷了東都洛陽、西京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四川,自己的美人楊貴妃也命喪馬嵬驛。

京都淪陷,在以後的歷史中就是王朝結束的標誌,但唐朝並沒有隨京城的陷落而終結。因為藩鎮的存在,帝國被分割成大大小小勢力範圍,這些藩鎮擁有高度的財力和一定的武裝力量,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而唐以後的朝代,中央政府集中了國家幾乎全部的財力和軍事力量,一但京都淪陷,中央政府被摧毀,就很難再組織起來有力的抵抗。北宋因為汴京淪陷而完結,蒙古鐵騎進入臨安城宣告南宋滅亡,徐達進入大都大元壽終正寢,李自成殺進北京大明就滅亡了。

唐朝衰落於藩鎮,也因藩鎮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當中央政府失去了對藩鎮財政、人事、民政和司法的控制後,藩鎮就變成了一個個軍閥政府。安史之亂後的唐帝國權利實際上在一個一個手握實權的軍閥(偶爾有宦官掌握兵權)手中,無論是最初郭子儀還是後來的朱溫,皇帝只是形式上的代理人。

所以,安史之亂以後的時代是軍閥的時代,誰的軍事實力強,誰就是大哥。

2. 畫地為王

大唐的皇帝在軍閥和宦官的操控下不斷廢立,皇帝成為一張掌握輿論的王牌,已經不是帝國的主人。沒有穩定的環境,社會就不可能發展,人民群眾生活在水生火熱中,揭杆而起的農民起義在國境內四處爆發,以天子名義進行的征討,實際上是對土地和人民的重新瓜分。富家出生的落榜書生黃巢,因對帝國的怨氣,領導了唐末最大的農民起義。在對黃巢起義的剿滅中,成長起來一個新的軍閥團體,他就是以沙陀為主的沙陀軍閥。他們最早居住在今新疆準格爾盆地東南、天山山脈東一帶,後因吐蕃壓迫東投唐朝,成為強悍的僱傭軍,他們的首領朱邪赤心,因為討伐龐勳有功,被授予振武(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節度使,賜姓李,擁有了一個新名字李國昌,李國昌的後代以及他們後面的沙陀團體成為主政山西,影響華北政局的主要力量之一。投機分子朱溫,本來是黃巢的得力干將,因為時局的變化,審時度勢,投靠了唐王朝,搖身一變成了討賊先鋒,最終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是事實上的皇帝,當他不甘心再屈居幕後時,便於907年在開封滅唐建梁。其他的節度使,本來也是各地方實際的統治者,名義上接受中央的管轄,現在朱溫滅唐,也就沒有了形式上的管理者,紛紛化地為王,在華北以外的地方各種小政權紛紛成立。南吳的創始者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前蜀;南楚的創立者馬殷為武安軍節度使;吳越的建立者為唐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盤踞在北京的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的兒子劉守光建立桀燕。一直世襲靖難軍節度使的党項族,統治夏州地區,成為此後建立西夏的根據地。在長城沿線以北則實際在契丹的控制之下。

從安史之亂後,雖然李唐王室還在,大唐的稱號還在,但中央失去了對基層政治的有力控制,事實上政府的組織形式,發生了根本性地改變,政權失去了基層的有力支持,變成一個個割據的政府。


殘月枕夢


安史之亂後,領兵大將遭皇帝猜忌,不再被信任,宦官卻逐漸掌握了神策軍的大小事務,皇帝身邊唯一的軍事力量落到了宦官手中。到了後來,直接掌握了皇帝的廢立。中央沒有什麼權威,各地藩鎮更加肆無忌憚,直至唐朝走向敗亡。所以說,君臣猜忌,弱幹強枝,上下相疑,是唐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安史之亂一直被認為是唐朝的分割線,之前的唐朝走上了巔峰,而在此之後的唐朝就一直衰落了,皇帝不出名,很多人都不知道,後來的皇帝其實比之前的皇帝人數更多,還有存續時間,後來的時間比之前要長,但是很明顯,很多人對後來的歷史並不瞭解,這是為什麼?為何在安史之亂的唐朝存在感會這麼弱呢?

唐朝安史之亂後,為什麼沒有存在感了?

實際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皇帝比安史之亂前還多,如果把唐朝以安史之亂分為兩段,前後的時間都差不多130-150年,之所以給人這樣的感覺,大概是因為中央政府沒有權威,皇帝們都沒有存在感吧。

一、奇怪的結局

安史之亂給唐王朝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場戰爭,還有李唐皇帝們的猜忌的心。

安祿山叛亂之初,在潼關這個地方,唐玄宗趙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後強令哥舒翰出戰以至戰敗投降。此時,郭子儀和李光弼已經在北部開展戰鬥,直逼范陽。因為安祿山的叛亂和王忠嗣的事,加上身邊人的挑撥,唐玄宗已經展現出對大將的不信任。這樣,唐玄宗葬送了第一次平叛勝利的希望!

其實安祿山叛軍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大,長安已經是安氏兵鋒的極限。安祿山佔領長安之後,派兵進攻南邊的江淮財富之地,並沒有追擊向蜀中逃竄的唐玄宗。

唐朝安史之亂後,為什麼沒有存在感了?

從這時開始,安史之亂看著越來越不像一場戰爭,而像一場政治鬥爭。

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亨的身邊已經聚集了當時大唐帝國最能戰的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還有西北強悍的邊軍。

第二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郭子儀等在洛陽擊敗安慶緒,安慶緒退守鄴城。然而,一年之後,唐軍才追到鄴城,給了安慶緒補充防衛的機會。即使這樣,唐軍9節度使60萬大軍還是將安慶緒包圍在鄴城。

安史之亂平定日可待。然而,這場戰鬥讓安慶緒打成了以少勝多。為什麼呢?因為唐軍9節度使相互不統屬,而李亨也不信任他們,派了一個魚朝恩為觀軍容使,實際上作為監軍。這樣也就罷了,好歹有個領導總比沒有強,可惜,魚公公不懂軍事。因此,60萬大軍被安慶緒擊破,安軍重新佔領洛陽。

這裡暴露了一個唐朝後期極嚴重的問題:因為安祿山的叛亂,皇帝對於武將們已經十分不信任,總害怕給了軍權又要造反。這是導致唐朝後期宦官專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經過反覆的戰鬥和休息,準確的說,不如是皇帝、大將、安史兩家的博弈。安史之亂的當家人從安祿山變成了安慶緒,又從安慶緒變成了史思明,再從史思明變成了史朝義。唐朝這邊,皇帝已經換成了唐肅宗李亨之子,唐玄宗李隆基之孫,唐代宗李豫;統兵大將郭子儀、李光弼都已經垂垂老矣,剝奪了兵權。

公元762年,唐軍統帥僕固懷恩再次擊敗洛陽的史朝義。次年,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李寶臣據州投降。唐代宗看起來很大度,好像唐軍也有些打不動了一樣,三人分別被授予魏博、盧龍、成德節度使,幾乎連窩都沒挪。

實際上,唐廷此時那麼衰弱嗎?不然,而是皇帝們的老毛病又犯了:對僕固懷恩不信任,擔心軍功太大,自立了。

於是,唐朝中後期形成了一個怪圈。對於忠於唐帝國中央政府的大將,皇帝們總是不怎麼信任,所以往往大將們有那麼一兩場閃光的戰役,卻在也沒有像中前期那樣,湧現大批的優秀將軍和元帥。而另一方面,對於投降的河北諸鎮,對中央有戒心,總是不能全力效忠,唐帝國中央卻對他們很縱容,即使有少部分能控制局面的,但是藩鎮割據始終沒能從根本上解決。

二、在夾縫中生存的中央政府

中後期的唐朝中央鬧得是不可開交,沒有一刻調停的。

公元783年,著名的涇原兵變發生,唐德宗李適再次逃離長安。這件事並不能完全怪朱泚等人,但是後果不容改變。從此,皇帝與武將們的信任降低到了冰點。

在唐德宗的佈置下,另一類人徹底崛起了,唐德宗以神策軍為中央禁軍,任命宦官為監神策軍左右兵馬使。從此,宦官們憑藉這支軍隊的控制權,屢屢干政,甚至廢立生殺皇帝。唐德宗以為找到了可以信任的好幫手,沒想到給自己找了個太上皇。

於是,皇帝們又找來朝臣,想要從宦官手上奪回軍政大權,甘露之變慘遭失敗。後來的牛李黨爭更是讓皇帝看到朝臣們也不是善茬。本來權力就十分有限,還要爭權奪利,相互傾軋。對於皇帝們來說,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同時,安史之亂的河北諸鎮越來越亂,藩鎮之亂不僅沒有逐漸消弭,還越演越烈,逐步擴展到了唐帝國的經濟中心江淮。到了晚唐,幾乎全天下都是藩鎮的地盤。

因此,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中央政府在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朝臣黨爭的夾縫中想要求得生存,本想左右逢源,卻不想扶持起來的都不是善茬。這樣的情況下,唐帝國的中央政府確實沒什麼存在感,除了憲宗、宣宗等少數皇帝又說作為,平衡了三方的勢力以外,其他皇帝如走馬燈,鮮有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