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越自律,反而越焦慮

為什麼你越自律,反而越焦慮

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梭羅

、讓你焦慮的,是對自律的完美想象

當艾伊下定決心要改變晚睡的習慣時,她給自己列了幾條軍規:把手機放在客廳充電,這樣就不會躺在床上刷手機;如果沒有達到比平時早兩小時起床的目標,就不能逛街;如果因為晚睡白天沒精神,就懲罰自己不能吃零食。堅持到第七天時,她突然變得什麼都不想做了。發了一天呆,縱使心中萬般自責,她也沒法打起精神做任何事。她說,我又失敗了,我的自控力真的很差。為什麼要說“又”呢?當然是因為,這並不是她第一次嘗試改變晚睡了。在她心中,晚睡就會精神不佳,精神不佳就會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集中注意力就不能有好的工作表現,沒有好的工作表現就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一個不自律的自己,到底改如何改變呢?她沒有發現的是,在這樣一次次自律失敗的經歷中,她的心情愈發抑鬱,就像在給自己一次次自律的反方向訓練,變得越來越沒有動力。

“集中注意力,拒絕誘惑,控制衝動,克服拖延是非常普遍的人性挑戰。”

《自控力》一書中這樣寫道。

為什麼你越自律,反而越焦慮

它如此普遍,如今我們隨時可以聽到,自律的人生才自由,拖延的人生沒有未來,自律就不會做慾望的奴隸等等。自律能帶來自由,此話不假。

從小的層面來說,在情緒、衝動、慾望、突發事件面前,能夠管理好自己,這是一種自由;從大的層面來說,對自我、人際關係和工作有必要的控制感,是真的能帶來內心體驗上自由。

但是,當我們把自律設定為一個目標時,內心更多體驗到的,是連鎖反應式的焦慮。讓人焦慮的不是自律,而是隻看到自律的現象。執著於自律的現象,常常讓人對自律生出一些完美想象。

比如,生活過得有條不紊,不會出差錯,一切按照秩序進行,沒有岔漏讓人很安心。比如,如果可以從頭再來,一開始就不會拖延,把計劃做好,一步步完成。在截止日期之前,事情已經按計劃完成了。又比如,工作和娛樂的安排恰到好處,互不干擾,工作時可以全情投入,玩的時候也盡興地玩。

這些話,很多次以驚人地相似,出現在我的諮詢工作中。與這些完美想象相對應的是,不完美的現狀。或者,別說不完美了,現狀簡直令人不知從何做起。這種對比再次加劇心中的焦慮,把自己困在原地愈發啟動不了。

做不到自律時,想象一下自律的感覺,本來是一個放鬆的體驗,讓我們能在內心找到一塊讓自己透透氣的空間。只是不要在這樣的完美想象中,讓生活失去了樂趣,把自律念成一道困住自己的魔咒。一句“我不自律”,是給自己挖的坑,自律給我們設定了許多折磨人的陷阱。

為什麼你越自律,反而越焦慮

二、秩序感是對抗焦慮的良藥

每一個渴望自律的人,都包裝了什麼東西在這句話背後呢?

有一句話說,秩序感是對抗焦慮的良藥,換個角度來想,當我們感到自己對秩序十分渴望時,那麼自己到底在焦慮什麼?為什麼在焦慮情急之下,腦中衍生出許多計劃,但似乎,很難找到一個能堅持去做的?

覺得自己“不自律”,或許是出於無助,我真希望有誰能幫我一把,告訴我這件事該怎麼做。→ 你感到自己無法自律,其實是在需要獲得幫助時,沒有得到恰當的支持,你無措了。

或許是憤怒,感到自己太多地為別人的意願活著,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你感受到的不自律,不如說是一種抗爭,不能按自己的意願來做,也就沒有動力去做。

或許是渴望,我其實已經做得不錯了,誰能肯定我一下?→ 背後是你不能很好地自我支持,鼓勵自己,你總懷疑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因此要更加自律。

或許是無奈,怎麼我的生活感覺上就是比別人艱難?→ 在反覆與別人的比較之中,你把受傷的自尊指向了不自律,認為這就是讓自己難受的源頭。

或許是攻擊,強調不自律,是為了提醒自己眼前的生活有多混亂不堪。→ 攻擊自己是一個自控力如此薄弱的人,就像在許多其它時候,你也習慣攻擊自己一樣。

別小看這一點點心聲的吐露,能看到“我不自律”背後包裹的願望,比做一百個計劃都管用。

為什麼你越自律,反而越焦慮

三、自律不是目標,而是一個過程

如何才能自律,不是一件需要去操心的事;如何在自己制定的自律標準下,活得有控制感,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事。

“活得有控制感”在過程中產生,《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對自律提到過三樣很重要的東西:延遲滿足、沉思的價值和承受失敗的痛苦。

01延遲滿足:生活就是有失控的時候

延遲滿足在自律這件事上的含義是,當我現在做不到自律,需要等一等,這個過程裡,你得承認生活就是有失控的時候。

我們會為了很多原因而變得很在意自律,比如前面提到的渴望、自我攻擊、憤怒、無奈,你會因為情緒而什麼都不想做,甚至說不清楚的原因而停滯不前。此時的失控,等待它平息,不再給焦慮火上澆油。當失控的感覺過去時,我們本來就處於自律的狀態中,不需要苦苦追求。

焦灼地想尋求改變,你才和本來屬於自己的狀態隔離開了。

02沉思的價值: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在給自己數次打雞血要自律後,你會從這種躁動中停歇下來,靜靜地沉思。

在雞血狀態中,我們把心裡紛雜的情緒暫時放下,不斷打氣鼓勵自己堅持,而此時,沉思的作用是允許我們有一個機會,想想所做的努力是否和自己想要的背道而馳?是否離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否越來越遠?

如果努力是事與願違的,那麼就調整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如果努力是自己想要的,那麼,恭喜自己,繼續前進。

允許自己有反思和調整,這個過程也是自律。

03承受失敗的痛苦:這次做得不夠好,但不代表我不好

有一點最難的是,在失敗、搞砸的時候,承受失敗的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連承認失敗都做不到,把失敗合理化,就是為了逃避失敗這個結果。失敗已經發生了,但它需要得到一個承認,這也是一個限制失敗感無限擴散的辦法。承認這件事情做得很失敗,而不是我這個人很失敗,承認被別人比下去,是在這個部分我的能力的確不擅長。

承受失敗的痛苦,過去我們用以抵抗失敗感的精力,統統解放出來,這是自律的過程。

你大概會發現,這些過程和完美的自律沒什麼關係,有起伏的過程才是生活的常態。有控制感的生活,讓我們有能力對自己說:自律,只不過是我給自己的一個設限罷了。

對自律的執著,一層一層被分解成我們可以去發現的內心世界,我們可以去做的事,你會感謝這個走過了自律歷程的自己。

就像摩西奶奶所說:

真正地愛自己,不是去犧牲掉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打拼什麼輝煌的未來,而是在當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歡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讓自己的內心充盈著喜悅,讓現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度過。

為什麼你越自律,反而越焦慮

(來自作者| 陳禹霏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