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瓊缺席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還原玄武門之變具體行動計劃

秦瓊,字叔寶。

隋唐演義中十八條好漢中第十五條,賈家樓結義四十六友二哥。八十二斤虎頭鏨金槍、各重六十五斤的鍍金熟銅雙鐧,胯下黃驃馬,與尉遲恭三鞭換兩鐧,好一條山東大漢!

歷史上的秦瓊,善用馬槊,以寡敵眾攻無不克,勇武過人。

初為隋將,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手下為將,之後投奔李密,再投王世充。又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官至十六衛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凌煙閣上有其名。

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改變大唐走向和自身命運這一關鍵時刻,秦叔寶在做什麼?

從秦瓊缺席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還原玄武門之變具體行動計劃

【從史書的角度,這種以下犯上的事情不可能說的太詳細】

《舊唐書》中分別在太宗本紀、秦瓊列傳、長孫順德列傳三處提及秦瓊參加了玄武門之變,眾人共同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新唐書》隻字未提,僅僅說秦瓊“及平隱、巢,功拜左武衛大將軍,實封七百戶。”

《資治通鑑》中絲毫沒有這方面記錄。

可以得到結論,秦瓊參與了玄武門之變,但具體做哪些工作不知道。

從秦瓊缺席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還原玄武門之變具體行動計劃

再從其他角度分析這個事情的經過,玄武門之變立功人員有以下這些:

在太宗本紀裡說: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立功,提到名字的共計12人;

在長孫無忌列傳裡說: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這裡算上長孫無忌一共提了10個人的名字;

張公瑾和劉師立的列傳裡也都說了10個人埋伏在玄武門,沒提具體人名,算是側面證明了長孫無忌的列傳。當時張公瑾是秦王府左二副護軍,劉師立是李世民的親衛。

本紀與列傳裡的說法並不矛盾,李世民說的是整個事件中立下大功的12個人,而長孫無忌是玄武門刺殺小隊的領頭人,這個隊伍一共10個人。

長孫順德列傳裡也說他參加了行動,那麼提名字的一共20人。

從秦瓊缺席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還原玄武門之變具體行動計劃

(尉遲敬德)

【玄武門之變行動計劃】

行動總指揮必須是杜如晦。這個在征戰過程中為李世民當參謀長的傢伙這方面最擅長,組織、策劃、應變,還是個文弱書生,當時他應該在秦王府居中指揮。

和他在一起的應該還有房玄齡,負責完善計劃,聯絡協調各方;

行動組,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帶隊,帶領侯君集、張公瑾等共十人,假扮李世民侍衛,隨李世民入玄武門後埋伏起來,等候李建成、李元吉到來,按李世民命令動手。

這個行動組是整個玄武門之變的關鍵,也是事後最受關注的一組,但絕不是唯一一組。李世民這種軍陣老手,搞個軍事行動計劃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一個小組上,也太低級了;

從秦瓊缺席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還原玄武門之變具體行動計劃

(房玄齡)

情報組,最重要的人物應該是宇文士及、段志玄。

宇文士及當時官職權檢校侍中,是隋朝老臣投奔李淵、又隨李世民征戰多年的老資格了。從天策府出來在朝中任職,李淵在事變當天把他找來作為審查李建成淫亂後宮案件的陪審團成員之一。

宇文士及具體幹了什麼史書上沒講,但寫了一句“當建成之際,事持兩端”,意思是說那時候他兩頭討好。宇文士及把李淵的安排透露給李世民,並負責穩住李淵;

段志玄當時是秦王府右二護軍,李建成曾經收買過他,但段志玄私下告訴了李世民。按李世民的性格,這必然是個將計就計的好人選,可以給李建成提供假情報,比如當天李世民還在秦王府飲酒作樂等等;

當然,情報組還有其他人,包括玄武門守將常何、李建成手下王晊,有的提供情報,有的直接在現場搖身一變。

從秦瓊缺席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還原玄武門之變具體行動計劃

後勤組,長孫皇后最合適,當時還是秦王妃。

李世民去了玄武門,長孫王妃在秦王府中集合隊伍,李世民私下積攢的八百勇士應該就在這裡,給戰士們授甲,並親切鼓勵,弄得大家都很感動;

估計秦王府還有人協助長孫王妃,負責守衛王府,可能是秦瓊、程知節或者段志玄之中的一個,段志玄可能性最大。

外圍支持組也是必須的,也可當作機動力量。

高士廉當時應該是管監獄的,率領手下釋放了囚徒,發放兵器盔甲,在離玄武門不遠的芳林門待命;

屈突通當時是工部尚書,估計當時只是表示謹慎支持。玄武門之後,李世民令屈突通快馬飛奔洛陽,為李世民鎮守洛陽這個大本營。估計屈突通被李淵擱置不用心裡有氣,李世民以重掌兵權為誘餌把屈突通拉進了自己陣營。

從秦瓊缺席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還原玄武門之變具體行動計劃

應急預案。

必須要有一旦玄武門行動失敗的應急計劃,未慮勝先慮敗。

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負責保護李世民衝出皇城,高士廉帶人放火、散佈謠言來製造混亂,段志玄、房玄齡、杜如晦帶著長孫王妃和孩子們與李世民會和,一同衝出長安趕往洛陽。

這裡的關鍵是從哪裡出長安城?誰來接應李世民等人?

張士貴,當時任右武侯將軍,是李淵很欣賞的勇將,應該是長安守衛部隊之一。史書評價“逢時立效,得盡義勇,以觀厥成”,說他趕上好時候了。

情況一:張士貴如果負責一個城門,是否是李世民最後的退路?而為了確保這條退路,就需要有幾個恰當的人,應該就是秦叔寶和程知節。

張士貴善騎射、膂力過人,一般人不是他的對手。但秦叔寶、程知節二人都是勇冠三軍,軍中斬將奪旗是常規工作,武力值在張士貴之上;而且秦程二人隨李世民征戰多年,都是國公封爵,張士貴才是縣公,在軍中威信比張士貴要高。

一旦有變,三人配合,共同掌握局面,相當於是雙保險;如果張士貴不配合,秦程二人就可以動手幹掉張士貴,掌握軍隊。

行動安排應該是:三人以張士貴守衛的長安城門為出發基地,接應李世民突圍,並作為機動力量應變;

從秦瓊缺席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還原玄武門之變具體行動計劃

(程知節,斧子不對)

情況二:張士貴如果不負責長安城門守衛,那麼他應該是李世民在長安城外的一支後備力量。有分析說張士貴是李世民的親信部下,但史書中未發現相關記錄,感覺明面上是李淵的人。

那麼,接應李世民、保住後路的重任就落在秦瓊和程知節身上了,要靠他倆在軍中的影響力和勇武,佔領某一個城門,再用兩條馬槊為李世民突圍殺出一條血路。

這裡面差了一個人,長孫順德。《舊唐書》中長孫順德列傳裡記載“與秦叔寶等討建成餘黨於玄武門”,但他不在十二人名單中,說明長孫順德是秦瓊一組的副手,這組負責機動和應變。

玄武門內行動成功後,這個小組的任務就變成清除李建成餘黨了。

因此,最大可能是這樣安排:秦瓊、長孫順德負責城內接應李世民,老程守住長安城門,城外張士貴負責接應。

從秦瓊缺席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還原玄武門之變具體行動計劃

【事後論功行賞,與計劃基本符合】

李世民即位後大封群臣,分為九個檔次,實封食邑從一千二百戶到三百戶,一共43人。

從封賞也可以看出來大家的貢獻,首功是尉遲敬德與長孫無忌,各賜絹萬匹,齊王府的財寶器物都給了尉遲。他倆加上房玄齡、杜如晦,實封都是一千三百戶;

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三人食邑一千戶;

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寶、程知節四人食邑七百戶;

屈突通六百戶;

公孫武達、李孟嘗、段志玄四百戶。

其中,參加玄武門行動的全部20人中有張士貴、長孫順德、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5個人沒有得到封賞。

張士貴因為沒用上,所以沒有封賞;

長孫順德估計是表現一般,之後李世民對他很不待見,沒準就有玄武門時沒有盡心盡力或者是犯了什麼錯誤的原因;

另外三個,都是年輕的勇士,鄭仁泰在玄武門之後因功封為從五品下的遊擊將軍,之前估計也就是六七品的小軍官,高宗年間才做到大將軍級別。這些年輕人原來連爵位都沒有,估計黃金白銀綢緞加官位就足夠酬功了。

從秦瓊缺席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還原玄武門之變具體行動計劃

(李世民)

這二十人中,上凌煙閣的有十二個。李世民點名的12個人有宇文士及、張士貴沒上;殺人的10個人中後面6個小年輕沒上;長孫順德是因為最早跟隨李淵起兵才得以上榜,排名還挺靠前的。

至於秦瓊排在凌煙閣最後一名,是因為玄武門前後就傷病纏身,不像程咬金還繼續帶兵打仗,否則二人應該在凌煙閣排序接近才對。

從秦瓊缺席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還原玄武門之變具體行動計劃

(濟南五龍潭公園秦瓊祠)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