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六王墳殘存的大理石牌坊

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皇朝,即延續了276年的大清朝,卻將定都北京至被迫遜國之間死亡的九位皇帝,分別埋葬在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因此在北京城的四周,沒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清朝的王墳。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六王墳

入關之初的清王墳,有不少就在北京城邊。如建國門外的豫王墳,即豫親王多鐸的墳墓;八王墳是英親王阿濟格的墳墓;城西的五路居有鄭親王的墓園。豫王墳、八王墳等以墳而名之的地名一直延續使用至今。這是因為當時的北京城遠沒有現在這麼大,建國門外的地方就屬荒郊野外了;而且這些王爺經過殘酷的征戰或宮廷的內鬥,或者英年早逝,或者獲罪暴亡,沒有條件事先經營自己的陵寢。到晚清的王爺,養尊處優,腐化奢侈,請人相度風水,用很多精力、時間、金錢營建自己的陵寢,所以北京上風上水的京西北地區,就有不少頗具規模的王陵,其中有兩處最為著名,即恭親王墳和醇親王墳。

這兩位王爺是兄弟,皆系道光皇帝之子,同為咸豐皇帝之弟,都是同治皇帝之叔,恭親王自然也是光緒皇帝的親叔叔,醇親王則是光緒皇帝的生父,在晚清歷史上都有重要作用。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恭親王奕訢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值得重視的人物,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資質極佳,聰慧幹練,最為道光所鍾愛,親自敕封為恭親王,爵位格外尊貴。在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恭親王幾度執政,也幾度被罷黜,真正三上三下。最榮耀時是與慈禧太后聯手發動辛酉政變以後,以議政王頭銜執掌國柄,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悲慘時又被無理斥逐,閒廢十年。他還是晚清皇族宗室中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長期主持洋務,經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同文館”,是主管總理衙門的王大臣,堪稱近代中國的首任外交部長。他死於戊戌變法的前夜,諡為“忠”,稱恭忠親王。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恭親王

恭親王的墓地在現今北京市昌平區崔村鎮麻峪村,是恭親王賦閒時親自選定的陵址,到現在當地百姓還俗稱為“六爺墳地”。這個小村背倚的山名叫元寶山,應是以形似元寶而得名。以恭親王的地位,當初興建陵寢時,王陵的規模應該不小。據有關記載,恭親王陵寢依例修建了碑亭、享殿等建築,還有一座三丈多高的大理石牌坊,四柱三間,頗為壯觀。不過晚清風雨飄搖,一朝覆亡;民初軍閥混戰,天災人禍,恭親王的墳墓幾次被盜掘,很快衰頹破敗了。新中國成立後,初期無力保護此類文物,以後為修十三陵水庫,需要大量石料,故而就地取材,恭親王陵寢逐漸凋敝。

麻峪村中現在還有兩個大坑,已為樹叢雜草所遮掩,即是恭親王的墳墓,早已挖掘一空。但村前的田地裡,還突兀地矗立著那座淡青色的石牌坊。牌坊正中鐫刻“履祥錫祜”四字。左右刻上下聯,字體規整秀逸,沒有落款,但從小字注書看,應為恭親王所自書而無疑。據說僅剩的這座石牌坊,也曾計劃遷移,來了四輛大吊車同時起吊,竟抬不動,因而留了下來,成了六爺墳地殘存的印記。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醇親王陵寢

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的第七子,他除是光緒的本生父和慈禧的四個小叔子之一,還是慈禧唯一的親妹夫,所以格外受到慈禧的眷顧和信用。不過醇親王志大才疏,自詡知兵好武,很想步武和重振祖宗入關時鐵騎橫掃千軍的八旗雄風,卻實在沒有什麼政績偉業可言。倒是他當“太上軍機”時,曾主持與李鴻章一起興辦北洋海軍,把不少錢挪作慈禧營建頤和園的一己之私,使得“渤海灣換作昆明湖,鐵甲艦變成大石舫”,成為人們記憶猶新、沒齒難忘的恨事。不過醇王一生戒慎恐懼,對慈禧惟命是從,把“家大業大禍也大”作為座右銘,所以能善始善終,到1890年病逝時,諡為“賢”,尊為醇賢親王,配享太廟,祀以天子禮,得到“皇帝本生考”的稱號,死後的哀榮高於親王的禮制,其陵寢的規制也優於一般的王陵,是現今西山的歷代陵寢古墓中規模最大又保存最完好的。它處於現在的海淀區蘇家坨鎮大西山風景旅遊區內(原北安河鄉草場村地界),大約是由守陵者發展而成的莊戶村落,現在就叫七王墳村。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醇親王奕譞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七王墳也是醇親王在同治年間因病在西山養息時自己選定的,在西山妙高峰下,唐代法雲寺舊址,金章宗所設西山六院之一的香水院之地,經過多年營造。它坐西朝東,前方後圓,面臨朝陽旭日,後鄰萬壑松風,氣派裡帶著野趣,尊貴中露出閒逸,依山順勢,步步升高。進入陵區先是111級青磚石階,不陡不險,卻首先讓人生出仰之彌高之感。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七王墳

上得平臺,是一座黃琉璃瓦的碑亭,其四面闢券門,內中矗立著光緒親書銘文的石碑。按照《大清會典》的規定,黃琉璃瓦只有皇家能用,王公宅邸、陵寢至多用綠、藍色琉璃瓦。僅此一端,就能瞭解醇親王身份的不同凡響和七王墳規制的非同一般。據有關記載,在醇親王過世時,最初打造的石碑比現在碑亭裡的要高大偉岸得多,已經運到了草場的山下,可實在無力搬運上山,不得不留于山下,豎立在醇王同母弟孚郡王墓園的碑亭中,而將這塊較小的石碑刻字抬上山來。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七王墳陵寢的林木之盛,是現今存留的王陵中極為少見的。就是這林木之盛,使醇親王死後難安。那是在他死後的六七年,其墓後一株金元時期的大白果樹長得枝繁葉茂,就有人在慈禧面前造作謠言,道是王爺的墳上長白果樹,“王”上加一“白”,儼然是個“皇”字,會使皇家的風水移轉。經過頑固守舊的封建衛道士推波助瀾,慈禧終於下懿旨命令砍掉那株白果樹。這當然不是慈禧對已經死去多年的醇王有什麼宿怨,還要找他的麻煩,倒可看成是對親政後銳意變法、越來越不聽話的光緒皇帝的一種警告。果然沒過兩年,就發生了著名的戊戌變法和戊戌政變,使中國的歷史發生倒退,也註定了清朝衰極必亡的命運。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七王墳是非常罕見的陰陽宅,陵寢北側就是陽宅。醇親王生前自取別號“退潛居士”、“九思堂主人”,處處向慈禧示以謙退、無為之意,以防招災惹禍,所以陵寢的陽宅也取名“退潛別墅”。它是一個五進的四合院落,也是構思精巧的一處園囿。此處陽宅因為一直是一個培訓中心,閒人無法入內,使這處王陵的陰陽宅保存得如此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