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兵临城下,莫斯科红场大阅兵照举不误,这招险棋说明了什么?

金秋红叶5


说明了苏联已经退无可退!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但是关于苏德之间的那点事,应该从二战之前的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说起,在这次秘密的协议中,苏德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其实就是团伙作战。

当然,这也不能赖苏联,当时英法等国和德国签署《慕尼黑协定》也是希望祸水东引,斯大林当然也不会如英法所愿,在德国闪击波兰中,实际上苏联也出兵占领了波兰一部分领土。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看到的,德国将装甲从波兰一直开到法国,迫使法国投降,一直到不列颠空战,希特勒是横扫法国、沉重的打击了英国,但是由于海军对比英国不占优势,希特勒最终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

当时的希特勒看到苏联同芬兰的战争表现太差,与苏联相比芬兰就是一个曼尔小国,结果苏联却惨胜于芬兰,于是认为苏联不堪一击,在西线无法突破英吉利海峡的情况下,开始着手对苏联的进攻。

在当时,英国已经将情报传递给苏联,认为德国很可能率兵东进,当时的斯大林认为这是英国想要转嫁祸端的方法,并没有给予极大的重视,但是苏联一直在东欧建立战争防备缓冲带以阻止未来德国可能的入侵。

事实证明在闪电战面前,一道防线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当时希特勒兵分三路向苏联进攻,在战争开始的第一天德军就推进50多公里,炸毁苏联红军1200架,在战争开始的前18天由于斯大林的误判,加上指挥人员素质较差,指挥落后、装备陈旧,苏联损失3000门火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大量的军火和士兵。

1941年7月15日,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完成了对莫斯科的攻击态势,如果德军一鼓作气可能就完成了对莫斯科的攻势,这个时候德军调遣一部分兵力去进攻基辅,然后占领乌克兰,基辅战役德军打的很漂亮,但是在列宁格勒的时候却陷入僵持,也使得德军错失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

在此期间,对于斯大林来说,是否放弃莫斯科也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其实对于德军的闪电战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大纵深战略,而这恰恰是苏联最先天的条件,曾经拿破仑率领60万打击进攻沙俄的时候,沙俄也战略放弃过莫斯科,所以,即使斯大林撤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斯大林最后还是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选择正面与德军刚到底,1941年11月7日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斯大林在红场举行大阅兵,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更是彰显苏联红军的实力,鼓舞战士的士气。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苏联红军以将近100多万人伤亡的代价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从战略上却取得了成功。

在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更是签署了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一步也不许后退”。更是表明苏联已经无路可退了。


史论纵横


前苏联在77年前,也就是1941年斯大林时代隐蔽在日本苏联情报人员搜集到了纳粹德国希特勒准备入侵苏联绝密消息。之前虽然苏德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作为最高统帅斯大林还是做了最坏打算。定在1941年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并通过无线电台向全世界直播。此去阅兵直接开赴前线,就连希特勒都被蒙了,直到听着苏联士兵呼喊:鸣啦呜啦才明白他的计划被斯大林识破了。斯大林的这次红场阅兵是面对法西斯德国几十万装备精良师团没有被吓倒,通过阅兵提振苏联红军士气,因为是战斗民族,当时情况危险又威急作为最高统师斯大林心里明白但他更相信自己的这个决定正确和所有受阅红军一定能战胜德国纳粹侵略者。事实也正如斯大林预料的一样。红场阅兵开赴前线成为世界经典战例。莫斯科红场经历了大小200次阅兵仪式。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了纪念1941年斯大林那次阅兵在77周年红场上出现了身穿苏联红军当年的衣服和骑兵坦克兵等方队以示纪念牢记历史。





喀秋莎61589681


多数人都是在答非所问,都在反复说阅兵的好处。

其实莫斯科红场大阅兵说明了苏联决策层对德军情况吃的很透。

阅兵固然能提高士气,好处很多自不待言,其坏处也是极大的,大概如下:

1斯大林等领导人出场,遇到徳军轰炸炸塌主席台,可能一下苏联中央领导人就一窝端都炸死了。

2斯大林等领导人出场,受检阅部队中有可能有斯大林大清洗的受害者,德国间谍,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掺杂其中,经过主席台的时候有可能会突然开枪或开炮,实现刺杀萨达特样的奇迹,一举消灭苏共中央。

3人群中有可能有反对者或者间谍使用迫击炮攻打主席台,或者在主席台下暗藏炸药。

4有可能受到德国弹道导弹的打击

一旦苏共中央被通过上述各种打击形式一举团灭,苏德战争的历史就有可能改写!

对于这种情况苏联中央也是进行了充足的考虑

1,首先已经知道德军前线的飞机数量不多,又选择在天气条件特别恶劣的日子进行,从而避免了德军的大规模起飞轰炸。

2提前组织了严密的防空网配合大量的战斗机,进行防空

3派出情报部门清查德军间谍,避免间谍为德军飞机导航,以及使用爆炸物威胁主席台的安全

4对参加检阅的军队,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并且不允许携带弹药

5通过情报已经获取德军的导弹并未进入实战化,从而不必担心德军的飞弹威胁

6因为距离较远,经过研究确认主席台不太得劲超远程巨炮的打击范围内

7阅兵的时间严格保密,时间非常短,尽量填减少德军空军的反应时间,即使不过天气恶劣强行起飞轰炸也在阅兵结束之后才能赶到。


超甲巡2


说起二战就不得不提起苏联莫斯科红场大阅兵,

1941年6月22曰深夜,德国希特勒战争狂人大举进攻苏联,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1800公里的战线全面铺开发动突袭,希特勒集中180万兵力,1700辆坦克,14000门火炮,1400架飞机向莫斯科进攻,苏联红军全线败退,28个师被歼,70个师人员死伤过半,德国近卫军巳经攻进斯大林格勒,兵临莫期科城下,全苏联危在旦夕,

斯大林被激怒了,在克里姆林宫里暴跳如雷,发誓要坚决彻底全部的消灭德国法西斯,1941年11月7日上午,天上下着鹅毛大雪,苏联莫斯科红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几十万苏联红军雄纠纠气昂昂的组成方队通过莫斯科红场,接受了战争之神斯大林元帅的检阅,斯大林检阅完部队后直接由朱可夫元帅带向了战场,



在阅兵式上斯大林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红军和红海空军的战士,指挥员和游击队员,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你们进行的保家卫国的战争是正义的解放战争,前进!


随着检阅部队雷呜一般吼出乌拉乌拉,在阅兵进行曲中,几十万部队迈出整齐的步伐越过红场直接开赴前线,气势如虹排山倒海,、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把德国法西斯赶出了苏联,斯大林由此成为了苏联的民族英雄,全世界的民族英雄。


永远是学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斯大林懂得宣传和士气的重要性,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萨沙最近看了一本日本作者写的甲午战争的书。

战争中的日军很惊讶,因为其实清军伤亡并不大,很多所谓大战不过伤亡几百人甚至几十人。

为啥?就是清军士气低落,对前景不看好,一旦日军杀到附近,清军就跑了,丢下大量武器和辎重。

日军认为,清军数量和武器装备并不亚于日军,虽然指挥官比较无能,士兵作战战术呆板,但绝非不能打。

然而,平壤战役打了一二天,清军就放弃平壤溃败,一路站不住脚,逃了数百公里到鸭绿江才停下来。而日军在平壤缴获了大量新式武器装备,很多比日军的都要先进,把日军都看傻了。

萨沙上面说的这番话什么意思?

就是如果军队没有士气,没有斗志了,尤其指挥官失去信心,战争就输定了。

所以,红场阅兵就是这个目的。

虽然德军已经杀到莫斯科外围,距离莫斯科不过一二百公里,而且红军不断轰炸,但苏联人并不怕。

我们敢于冒着被轰炸的危险继续阅兵,以表示我们苏联军队和政府都在正常运作。

这对于民心士气是有极大鼓舞的。

其实,10月15日,苏联开始从莫斯科撤离国家机关和工厂,后来连列宁的遗体都车走了。

当时莫斯科周边官兵和民众很惶恐,推测斯大林等人已经逃到西伯利亚去了。

这次阅兵稳定了军心,也是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话又说回来,阅兵其实很危险。

因为德军的大型轰炸机,还是能够赶到红场轰炸的。

即便有1到2架投弹,也会导致密集方阵的红军大量伤亡。

实际上,此次阅兵也是很仓促的。28467名苏军官兵参加,很多士兵满脸灰尘、衣着邋遢,阅兵现场也比较混乱,徒步方阵的队列也并不整齐。因此被有些史学家戏称为红场阅兵史上最“不堪入目”的阅兵。

但苏联人就是这么野,我就不怕死了,你能把我怎么样?

说白了,德军没有苏军凶,所以最终才败了。

斯大林就说过:“这个非常时期的阅兵,不亚于增加几个师的军力。”


萨沙


富贵险中求,狭路相逢勇者胜!

敌人已经兵临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但莫斯科城中照常举办大阅兵!这样的决定可以说体现了斯大林作为苏联最高领袖的魄力和远见。红场国庆大阅兵的照常举办,使得城中的百姓以及全苏联人看到了希望和受到了鼓舞。也了解到了当时的国家领袖斯大林同志对于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信心和毅力。


其实按照国家惯例举办国庆大阅兵是苏联一直以来的传统。但是1941年这一年的国庆却显得如此的不同。德国在基本占领整个欧洲大陆之后,在与英国开展了空战中受挫的德国转而开始将战争的矛头指向了东欧大国苏联。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派遣纳粹大军兵分三路入侵苏联,并且迅速的占领了苏联在东欧的大部分地区。莫斯科作为苏联的首都,此时却成为了前沿阵地。苏联在欧洲的几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经济重镇全部失去。此时的莫斯科城岌岌可危。

1941年9月30日,德国的先遣部队已经抵达了莫斯科城下。距离莫斯科城只有不到25公里的距离。莫斯科保卫战由此打响。一开始德国在充足的准备下,对莫斯科城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大有一举拿下莫斯科的想法,这也是希特勒在出征苏联之前,便制定的闪电战征服苏联的战略。因为希特勒便是凭借着优势的兵力以及闪电战的作战方式,迅速的席卷了整个欧洲,希特勒信奉一句话:“闪电战战无不胜。”而苏联方面处于劣势的防御状态。

但是1941年11月7日,这是苏联举国欢庆的国庆日。但今年却显得十分的特殊,莫斯科城外便是百万之众的德国纳粹军队。苏联红军则都围绕在莫斯科城的防御阵地里艰苦的抵抗着纳粹德国的进攻。要不要按照惯例正常举办红场大阅兵?成为摆在斯大林为首的国家领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什么有这样的顾虑呢?首先举办红场大阅兵,势必会征用一部分军队来参加红场的阅兵仪式。这对于战事十分吃紧的莫斯科城保卫战来说显得十分不合时宜。另外一方面,便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举办红场大阅兵是必要让斯大林等国家元首列席于红场阅兵台上。尽管可以鼓舞士气,但是万一德国此时派轰炸机以及坦克大炮轰炸莫斯科红场,则可能会造成国家元首的不必要伤亡!进而影响整个国家下一步的决策和战略,从而打击苏联红军的保卫国家的意志力和信心。



但是阅兵也有好处。国家按照惯例正常的举办国庆红场大阅兵,一方面可以表明国家领导人对于战胜纳粹德国的信心和决心,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表明国家领导人对于打赢莫斯科城保卫战的意志力!因此阅兵可以极大的鼓舞城中的军民百姓低落的情绪,和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同时可以利用国庆大阅兵调动起国民的爱国情怀。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去参与到莫斯科保卫战的防御中。


斯大林决定不顾个人安危、铤而走险,照常举办国庆红场大阅兵,并且自己会亲临红场上观看阅兵并发表讲话,向英勇的苏联战士们致意!为的就是鼓励国民和军队战胜纳粹德国的信心和决心。

1941年11月7日国庆红场大阅兵举办比往常提前了两个小时。为的就是防止纳粹德国的轰炸和破坏。红场大阅兵刚刚结束之后,参与红场大阅兵的军队便直接开赴了莫斯科城保卫战的防御前线阵地。莫斯科城内的军队和百姓在参加完国庆红场大阅兵仪式之后,深受鼓舞并且坚定了保卫国家、保卫莫斯科城的信心和决心。誓死要与纳粹德国法西斯斗争到底。

狭路相逢勇者胜!斯大林的这一决定为最终打赢莫斯科保卫战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


珞珈山的猫


这个问题非常热血。

在1941年11月,苏联卫国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此时的莫斯科城外,上百万德军正在不断逼近,其前锋已经到达距离莫斯科仅有25公里的区域,德军前线指挥官给希特勒发回的报告称他们已经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塔尖。

虽然德军不可能看到克里姆林宫,但苏联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却是毋庸置疑的,此时的莫斯科党政机关都已经撤退到了后方的古比雪夫,伟大导师列宁的遗体已经转移到了西伯利亚的秋明,斯大林作为最后撤离莫斯科的苏联高层人物一直在莫斯科坚守着。

然而,就在德军锋芒日益逼近,莫斯科随时可能沦陷的极端危险时刻,斯大林最终没有登上接他离开莫斯科的专列,在专列前来回踱步思索了很久之后,斯大林最终决定留下来,和莫斯科共存亡!

不仅如此,斯大林还决定于11月7日在红场举行大阅兵,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

此举令苏联高层惊讶万分,但是却收到了巨大的效果,斯大林的钢铁意志在此次阅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他在阅兵式上的讲话: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而这次阅兵虽然时间仓促,队列不齐,但却发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效果,苏联人民同仇敌忾,将德军挡在了莫斯科城外。后期在远东军区西伯利亚师的增援下,苏军终于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消灭德军超过50万人,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不过,苏联也付出了伤亡180多万人的巨大代价。

从后来的战争角度来看,41年红场阅兵,绝对是一招险棋。

虽然苏联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纵深都远远超过德国,但是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短短四个月时间,苏联已经损失军队超过300万。而且苏联还损失了不计其数的坦克火炮,96%的飞机,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超过1/4的沦陷人口。

到德国兵临莫斯科时,苏联的武装力量已经损失大半,士气低落。就连斯大林本人也不能确定莫斯科到底能否守住,要不是苏军元帅朱可夫的一再坚持,斯大林绝对无法创造背水一战的战争奇迹。

那么为什么斯大林执意要走这步险棋的?这招险棋说明了什么?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苏联已经无路可退

斯大林之所以坚守莫斯科,是因为此时无论是斯大林还是苏联,都已经无路可退。

虽然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恐怖的战略纵深,能够拖垮任何一个敢于侵略苏联的国家。

但是由于苏联的武装精锐力量几乎都布置在西线,这使得他们在苏德战争前期损失殆尽。到莫斯科会战前苏联基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莫斯科被德军攻占,首先在政治上,苏联就已经彻底失去了主动权。这会使得苏军的士气更加低落,德军士气更加高昂。

虽然苏联还有非常广阔的纵深,但是这里已经没有可以抵抗德军铁甲军团的武装力量。而且莫斯科在带给德军重大政治意义的同时,也宣告了斯大林本人政治生涯的结束。

虽然斯大林缔造了斯大林模式,使其成为苏联地位最高的人,但是丢失莫斯科会使斯大林颜面扫地,而德军则可以趁机扶持亲德派人物作为苏联的新领导。

而且一旦丢失莫斯科,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将会变得非常尴尬。美英等国可能会重新评估与苏联的关系。日本也很有可能趁苏联自顾不暇时,从远东发起进攻。

所以保住莫斯科也等于保住了一切。虽然苏联有恐怖的战略纵深,但这都不足以和莫斯科的战略价值相比。

所以莫斯科市斯大林及苏联的底线,斯大林已经无路可退。

2、斯大林模式非常高效

虽然阅兵并非共产主义国家的专利,但是阅兵却能体现一个军队的整体面貌,对于检验军队整体素质有着极大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来说,斯大林执意组织的红场阅兵不仅是向敌人展现实力,鼓舞苏军士气,更是对苏军整体面貌的一个了解。

苏军之所以在苏德战争前期一溃千里,和斯大林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斯大林在各领域的大换血,尤其是军队,使得苏军上下的军队素质大受影响。

到苏德战争前,苏联一线部队很多连级指战员学历只有初中水平,对于现代化战争的认识极度不敏感,在德军发起闪击战时,苏军前线指挥混乱,一溃千里。

但是对于此时的苏联而言,虽然军队损失惨重,但只要斯大林在,或者说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就垮不了。

对于当时的苏联而言,最厉害的武器不是天气,也不是英美援助,而是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恐怖的动员能力。

这步险棋的成功,从侧面说明了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成功,也印证了大清洗之后,斯大林在苏联国内的崇高威望。

3、轴心国集团貌合神离

1941年莫斯科阅兵的成功,和轴心国集团的有机配合密不可分。

在苏德战争前,希特勒最怕的就是两线作战,所以在进攻苏联前,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然后德国横扫了西欧。

而苏联也怕两线作战,虽然远东距离苏联本部很远,但是日本同样可以造成巨大的麻烦,所以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苏联得以腾出手来解决日本。

等到德国闪击苏联时,苏联和日本也在远东实现了停火。

二战是两个阵营的战争,不过轴心国的合作却始终有名无实。在德军最需要日本进攻远东予以声援时,日本却选择按兵不动,然后南下太平洋。

日本南下的情报被同盟国潜伏在东京的佐尔格获取,斯大林格以放心的调动远东地区30万西伯利亚师驰援莫斯科。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谈不上险棋吧!在当时红场阅兵的时候莫斯科还在德军轰炸机的航程之外,德军轰炸机只能最远的轰炸距离是在距离莫斯科城30公里的地方。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年红场阅兵的时候安全是不成问题的,至于说红场阅兵的重要性那就不言而喻了。

第一原因,当时的苏联部队需要一个集结地点。整个苏联莫斯科周围已经被难民堵住了通道,那可是几千万的人口。按着现代化的说法就是堵车堵车再堵车!把部队分散到莫斯科的各个角落去不利于整军出击,部队会失去建制。我们回顾历史,当时斯大林组织红场阅兵以后部队并没有停留而是直接开赴前线,这足以说明问题之所在了。

其次,当时的苏联已经进入紧要关头,苏联西南集团军群被彻底包围,爆发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整个苏联不论从将士的士气到军心民心之上都遭到了沉重打击与考验。苏联需要一个公开的场合展示兵力展示武力。在红场阅兵之后,苏联集结了235万的部队开赴前线,数据能够说明一切问题!

最后就是斯大林的个人宣言了!斯大林在红场阅兵的时候对着苏联国旗宣誓,与莫斯科共存亡,这种情况下一国领袖的鼓舞士气十分有必要,而历史也证明斯大林确实是有说到做到。


优己


1941年11月7日的莫斯科城,德军正在上演着兵临城下,而此时的苏军则是人心惶惶,因为这场战争进行的太快了,苏军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上百万大军在德军的打击之下溃败,大量的国土被德军占领。战前苏军又是进行过大清洗。所以可想而知当时苏军的士气已经是低迷不已,按照当时的说法来说,莫斯科每天都笼罩在恐惧之中。

而且当时不少谣言直指斯大林,说斯大林已经秘密出逃到西伯利亚,还有就是德军的猛攻之下,很多人居然出现了投降言论,认为为了减少伤亡,应当接受德国的条件。然而这种悲观情绪,都让斯大林一场阅兵给终结了,因为斯大林唤起了苏联人民的斗志,让他们想起了他们光辉的历史历程,坚定了抵抗的决心。

斯大林在阅兵中的出面,让崇尚强人政治的苏联人民看到了希望,在终结了流言的同时,也表明了斯大林的抵抗意志。就像斯大林发布227号命令时说的一样,苏联人民有着这么多的历史英雄人物,但是如今面对侵略者,却有不少人选择了投降。在这种鼓舞下,苏联军民开始了同仇敌忾。

这次阅兵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实在是很难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斯大林确实是十分的胆大,因为稍有不慎,那么苏联高层就有生命危险。不过这场阅兵还是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当斯大林有些雄伟的身影出现之后,苏联军民热泪盈眶,连最高领导人都不畏惧生死了,苏联军民自然也能为苏维埃而战。


小司马迁论史


德军如猛虎出山,猛攻苏联。

一路势如破竹,几百万苏军被歼灭。

苏联已经决定,将古比雪夫作为备用首都。

部份机关和单位开始搬迁至古比雪夫。

若德军集中力量,一鼓作气兵锋直指莫斯科。

按当时情况,莫斯科无法守住。

苏联将古比雪夫作为备用首都,不失一步好棋。

但是希特勒缺少战略眼光。

乌克兰基辅地区,拥有苏军重兵集群。

尽管该重兵集团战斗力下降明显,被动挨打,没有翻身希望。

但要歼灭,还需一步步走。

希特勒猴急猴急。

将古德里安重装甲集群,从进攻莫斯科方向调回,转而协助围歼基辅苏军的德军。

古德里安冒然犯上,反复陈述快速击破莫斯科苏联守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希特勒来了狠劲,强令古德里安重装甲集群转攻基辅。

莫斯科防守的苏军,当面压力减轻。

苏军大本营,利用德军攻击莫斯科迟滞的有利时机。

加强调兵布署。

同时紧急调动俄远东地区的冬季作战军团。

加紧赶赴莫斯科,准备莫斯科会战。

但是这些布署军民并不知晓。

免不了担忧。

故,斯大林同志,高瞻远瞩。

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措施。

参战的将士,由斯大林亲自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作战。

一来,提振士气。

二来,鼓舞人心。

斯大林同志,首创。

获得极大的成功。

故,非常之时,出非常之举。

#凌远长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