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究竟是自盡還是被人謀殺?楚懷王和屈原到底是什麼關係?

關於屈原自沉汨羅江的原因,歷來有諸多說法,卻都相差甚遠,恐怕是因所選擇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總括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說法是以身殉國

屈原究竟是自盡還是被人謀殺?楚懷王和屈原到底是什麼關係?


這一種說法,以清代學者王夫之和現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為代表。他們認為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先秦採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就親疏有別地分封到不同地方當諸侯,諸侯又按照同樣的方式把國家分給不同的大夫。楚國和其他諸侯國有點不同,國君和周天子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所以在其他諸侯只能稱“公”、“侯”時,楚國國君就能自稱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稱號。

楚國的君臣同樣有這種關係,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對楚王和楚國,不僅有一份大臣對國家的忠誠,也有一份難以割斷的血脈親情。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認為,屈原所以寫下著名的詩章《哀郢》,是由於哀嘆郢都的陷落,宗廟社稷成為荒丘廢墟,人民流離失所,楚頃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軍,楚國滅亡指日可待。

據此,現代的屈賦研究者大都認為,屈原投江是因為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不忍親眼目睹國家滅亡,故而投江殉國。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寫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寫了一篇《哀郢》……他看不過國破家亡,百姓顛沛流離的苦狀,才悲憤自殺的。”他在《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中寫道:“屈原的自殺,事實上是殉國難。”

第二種說法是屈原以死諫楚王

持此說的人認為屈原看到楚國“黨人”橫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沒有忠良之臣,國家沒有抵禦外敵的力量,楚國將面臨亡國大禍。滿懷救國大志的屈原卻遭讒言而被流放,報國無門的他沒辦法身諫楚王,哀嘆報國之志無法實現。絕望的屈原決心以死來震醒昏君。屈原在《離騷》篇末有“吾將從彭咸之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賢士大夫,他曾忠心勸諫國君,遭到漠視,最後憤然投水而死。由此看來屈原之死是“尸諫”,是向彭咸學習而來的。

研究這篇文章,我們通過屈原謙卑的態度判斷,“湘夫人”擁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過了屈原本人,很可能是一個王室成員;“湘夫人”有著驚人的美貌;“湘夫人”是位已經出嫁的、受道德禮教制約的女人,她不能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與其秘密幽會。而標題“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國,“夫人”就是妻子。對照王宮裡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這四個特徵的只有楚懷王的寵妃鄭袖。

屈原與懷王寵妃的

暖昧關係被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他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面。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秦國病逝,秦國把遺體送還了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人正式立太子為王,是為頃襄王。耐人尋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聞聽此訊後卻禁不住的歡欣鼓舞、欣喜若狂。

因為屈原相信他的老情人“湘夫人”會想盡辦法說服頃襄王,讓他重返京城,再握權柄。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捲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綁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歷史悲劇。

而流傳至今的賽龍舟和包粽子是不是也在暗示當時的追殺情景呢,用賽龍舟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糯米飯象徵著屈原的肉體,粽葉象徵著裝他的袋子,粽絲象徵著捆紮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裡,則象徵著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當然屈原究竟是怎麼死的,沒有明確的史料證明,以上這些原因只是人們的猜測。歷史總是這樣捉弄人,你想了解的偏偏很難找到依據。

楚懷王,出生於公元前374年,又被稱為熊槐,羋姓,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在位時間是公元前328年到公元前299年。

楚懷王不僅政治上有所失誤,就是在後宮問題上,也不是一個看得清的人。他寵愛妃子鄭袖,導致鄭袖專寵獨斷後宮大事。而歷史上著名的“掩鼻計”就是由此而來的。楚懷王專寵鄭袖,鄭袖是個極有心計的女子,其他國家為楚國進獻了一個美女,這個女子叫做魏美人,魏美人長得漂亮,鄭袖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就在魏美人面前說大王不喜歡她的鼻子,所以下次見大王遮住點會好些。

結果,魏美人這樣做了,楚懷王不解問鄭袖是什麼原因,鄭袖趁機說魏美人是嫌棄大王身上的臭味,由此楚懷王大怒,將魏美人的鼻子割去了,這便是歷史上的“掩鼻計”,這裡可以看出,楚懷王在朝廷被奸臣的言語矇蔽,而在後宮又被鄭袖左右,楚懷王最大的敗筆就是輕信了小人的話,導致他最後離騷》裡,他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和楚懷王的關係,屈原在文章裡,表達自己不被信任的憤怒,又擔憂楚王和楚國的安危,一字一句都飽含真情。

屈原和楚懷王本就是君臣關係,而後世有人提出二人是戀人關係。理由是,楚國在古代尤其盛行男風,“乃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兩男子若是兩情相悅,便可立刻同赴陽臺。以此為依據來看屈原的作品,指出《離騷》中,屈原每以美人、香草自擬,就是一封陳述自己戀情的情書。然而,這只是一種沒有史實根據的假設,從根本說來純屬無稽之談,屈原和楚懷王只是普通的君臣關係。

沒有了下一篇

哀郢

【原文】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

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之焉極。

楫齊楊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

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

心嬋媛而傷懷兮,眇不知其所蹠。

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

凌陽侯之氾濫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

羌靈魂之慾歸兮,何須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

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

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

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為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

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

慘鬱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

忠湛湛而願進兮,妒被離而障之。

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

憎慍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

亂曰:曼餘目以流觀兮,冀一反之何時。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屈原究竟是自盡還是被人謀殺?楚懷王和屈原到底是什麼關係?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天道不專反覆無常啊,為何使老百姓在動亂中遭殃?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啊,正當仲春二月遷往東方。

離別家鄉到遠處去啊,沿著長江、夏水到處流亡。走出都門我悲痛難捨啊,我們在甲日的早上開始上道。離開舊居,從郢都出發,前途渺茫,我罔然不知何往。槳兒齊搖船兒卻徘徊不前啊,可憐我再也不能見到君王。望見故國高大的楸樹,我不禁長嘆啊,淚落紛紛象雪粒一樣。經過夏水的發源處又向西浮行啊,回頭看郢都東門卻不能見其模樣。心緒纏綿牽掛不捨而又無限憂傷啊,渺渺茫茫不知落腳在何方。順著風波隨著江流漂泊吧,於是乎飄流失所客居他鄉。船兒行駛在滾滾的波浪之上啊,就象鳥兒飛翔卻不知停泊在哪個地方。心中鬱結苦悶而無法解脫啊,愁腸百結心情難以舒暢。

將行船向下順流而去啊,過了洞庭湖又進入長江。離開自古以來的住所啊,如今漂泊來到東方。

我的靈魂時時都想著歸去啊,哪會片刻忘記返回故鄉?背向夏水邊而思念郢都啊,故都日漸遙遠真叫人悲傷!登上大堤而舉目遠望啊,姑且以此來舒展一下我憂愁的衷腸。可嘆楚地的土地寬平廣博、人民富裕安樂啊,江漢盆地還保持著傳統的楚國風尚。

面對著凌陽不知到何處去啊?大水茫茫也不知道南渡到何方?連大廈荒廢成丘墟都不曾想到啊,又怎麼可以再度讓郢都東門荒蕪?心中久久不悅啊,憂愁還添惆悵。郢都的路途是那樣遙遠啊,長江和夏水有舟難航。時光飛逝的使人難以相信啊(另:神志恍惚地彷彿夢中不可信啊),不能回郢都至今已有九年時光。悲慘憂鬱心情不得舒暢啊,悵然失意滿懷悲傷。

群小順承楚王的歡心表面上美好啊,實際上內心虛弱沒有堅定操守。有人忠心耿耿願被進用為國效力啊,卻遭到眾多嫉妒者的障蔽。唐堯、虞舜具有高尚的品德啊,高遠無比可達九天雲霄,而那些讒人們卻要心懷妒嫉啊,竟然在他們的頭上加以“不慈”的汙衊之名。楚王討厭那些不善言辭的忠賢之臣啊,卻喜歡聽那些小人表面上的激昂慷慨。小人奔走鑽營而日益顯進啊,賢臣卻越來越被疏遠。

尾聲:放眼四下觀望啊,希望什麼時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鳥兒高飛終要返回舊巢啊,狐狸死時頭一定向著狐穴所在的方向。確實不是我的罪過卻遭放逐啊,日日夜夜我哪裡能忘記它我的故鄉!

註釋

[1]郢:郢都,戰國時期楚國都城,今湖北江陵。

[2]皇天:上天,老天。皇是大之意。純命:指天命有常。

[3]震:震動,震驚。愆(qiān):過失,罪過。震愆:指震驚、遭罪。這兩句子的意思是:上天變化無常,為何讓百姓受震驚遭罪過?

[4]方:正當。仲春:夏曆二月。遷:遷徙,指逃難。這兩句的意思是:人民背井離鄉,妻離子散,正當二月向東逃難。

[5]去:離開。故鄉:指郢都。就:趨,往。

[6]遵:循,順著。江夏:指長江和夏水。夏水是古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內,是長江的分流。

[7]國門:國都之門。軫(zhěn)懷:悲痛地懷念。

[8]甲:古時是以干支紀日的,甲指干支紀日的起字是甲的那一天。鼂(zhāo):同朝,早晨。這兩二句的意思是:走出國門,我心裡悲痛地懷念著郢都,甲日的早晨,我踏上了行程。

[9]閭(lǘ):本指里巷之門,代指里巷,里巷是居民區。

[10]荒忽:心緒茫然。一說指行程遙遠。焉極:何極,何處是盡頭。一說,極,至也。這兩兩句的意思是:從郢都出發離開了所居住的里巷,心緒茫然,不知何處是盡頭。或曰:前路茫茫,不知何往。

[11]楫(jí):船槳。齊揚:一同舉起。容與:舒緩的樣子。

[12]哀:悲傷。君:指楚王。這兩句的意思是:雙槳齊舉,船兒緩行,我哀傷再沒有見君王的機會了。

[13]楸(qiū):樹名,落葉喬木。長楸:高大的楸樹。太息:嘆息。

[14]涕:淚。淫淫:淚流滿面。霰(xiàn):雪粒。

[15]過:經過。夏首:地名,在今湖北省沙市附近,夏水的起點,長江在此分出夏水。西浮:船向西漂行。

[16]顧:回顧,回頭看。龍門:郢都的東門。這兩句的意思是:經過夏首,向西浮行,回顧龍門,已望不見了。

[17]嬋(chán)媛(yuán):心緒牽引,綿綿不絕。

[18]眇:同渺,猶遼遠。蹠(zhí):踐踏,指落腳之處。這兩句的意思是:情思纏綿,心懷悲傷,前程渺遠,不知何處是落腳之處。

[19]順風波:順風隨波。從流:從流而下。

[20]焉:兼詞,於是,於此。洋洋:飄飄不定。客:漂泊者。這兩句的意思是:順水隨波,從流飄蕩,從此漂泊無歸,作客異鄉。

[21]凌:乘。陽侯:傳說中的大波之神,這裡指波濤。氾濫:大水橫流漲溢。

[22]翱翔:飛翔的樣子,這裡比喻飄流的樣子。焉:何。薄:止。這兩句的意思是:乘著起伏洶湧的波濤前進,恍惚如鳥兒飛翔於天,何處是棲止之所?

[23]絓(guà):牽掛。結:鬱結。解:解開。

[24]蹇產:結屈糾纏。釋:解開,消除。這兩句的意思是:心思牽掛鬱結,不能解開,愁緒結屈糾纏,不能釋然。

[25]運舟:行舟。下浮:向下遊漂行。

[26]上洞庭:指入洞庭湖。下江:下入長江。[27]去:離開。終古之所居:祖先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指郢都。

[28]逍遙: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樣子。這裡指漂泊。

[29]恙(qiāng):發語詞,楚方言,有乃之意。

[30]須臾:時間很短暫,猶言頃刻。反:同返。這兩句的意思是:於是我的靈魂想回歸故鄉,我何曾有頃刻的時間忘記返鄉。

[31]背:背對著,指離開。夏浦:地名,指夏口(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西思:思念西方,指思念西面的郢都。

[32]故都:指郢都。

[33]墳:指水邊高地。一說指水邊高堤。

[34]聊:姑且。舒:舒展。

[35]州土:這裡指楚國州邑鄉土。平樂:和平快樂。或言土地平闊,人民安樂。

[36]江介:長江兩岸。遺風:古代遺留下來的風氣。這兩句的意思是:看到國土遼闊,人民安樂和自古遺留下的淳樸民風,止不住悲傷感嘆。

[37]當:值。陵陽:地名,在今安徽省青陽縣。一說陵陽在今安徽省安慶南。焉至:至何處。一說,陵陽指大的波濤。這裡指波濤不知從何處而來。

[38]淼(miǎo):大水茫茫的樣子。焉如:何往。這兩句的意思是:到了陵陽,還要到那裡去?南渡這茫茫大水,又往何方?

[39]曾不知:怎不知。夏:同廈,大屋,這裡當指楚都之宮殿。

[40]孰:誰。一作何。兩東門:郢都東向有二門。這兩句的意思是:沒想到郢都繁華宮闕已經化為丘墟,有誰使郢都的兩座東門變成一片荒蕪?

[41]怡:樂。

[42]惟:發語詞。郢路:通向郢都之路。遼遠:遙遠。

[43]江:長江。夏:夏水。涉:渡水。這兩句的意思是:想那回郢都之路是多麼遙遠,長江和夏水又深不可渡。這兩句的意思是:郢都不能回。[44]忽:指時間過得快。信:相信。—說不信是不被信任,下句的不復是不復被信任。

[45]復:指返回郢都。根據此句“九年”的計算,屈原在頃襄王時被流放是在頃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至白起破郢的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首尾正是九年。這兩句的意思是:時間過得真快,彷彿令人難以相信,流放已九年未回郢都。

[46]鬱郁:鬱積的樣子。不通:指心情不通暢。

[47]蹇:發語詞,楚方言。侘傺(chàchì):悵然獨立,形容失意者的茫無適從。戚:同戚,憂傷。這兩句的意思是:我愁思鬱積,心情不暢,悵然獨立,內心傷悲。

[48]外:表面。承歡:指承君主之歡。

[49]諶:誠,實在。荏弱:軟弱。持:同恃。難持,即很依靠。這兩二句的意思指斥那些蔽賢誤國的人,說他們表面上巧言佞色,以奉承君王的歡心,實際上靠不住。

[50]湛湛:厚重的樣子。進:進用。

[51]被:同披。被離,猶披離,紛亂的樣子。鄣:同障,阻礙,遮蔽。這兩句的意思是:懷著深厚的忠心,願意進用於君王,但嫉妒紛紛,阻塞了我的仕進之路。

[52]堯舜:傳說中上古的兩位聖明的君主。抗行:高尚偉大的行為。

[53]杳杳:遙遠。薄:近。這兩句的意思是:堯舜行為高尚,目光遠大,幾乎可接近上天。

[54]被:覆蓋,這裡猶言加在身上。不慈之偽名:不慈愛的虛假的惡名。不慈:不愛兒子。堯、舜傳位於賢人,不傳兒子,又傳說堯曾殺長子考監明,所以戰國時有人說他們不慈。《莊子·盜蹠》篇曰:“堯不慈,舜不孝。”又曰:“堯殺長子,舜流母弟。”

[55]憎:憎惡。慍惀(wěnlǔn):忠厚誠樸。修美:高潔美好。

[56]好(hào):愛好,喜歡。夫(fú)人:彼人,那些人。忼慨:同慷慨,這裡指裝腔作勢地發表激昂慷慨之言辭。這兩句的意思是:君王憎惡忠誠老實、高潔美好的人,卻喜歡小人裝腔作勢的慷慨激昂之辭。

[57]踥蹀(qièdié):小步行走貌。

[58]美:美人,指賢人。超遠:遠。逾邁:猶愈邁,越發遠行。以上兩句的意思是:小人奔走鑽營,日益接近君王,賢人卻越來越遠離朝廷。

[59]亂:樂章最末叫亂,後來借用作為辭賦最後總結全篇內容的收尾。

[60]曼:眼光放遠。流觀:四處觀望。

[61]冀:希望。一反:即一返,返回一次。這兩句的意思是:放開我的眼光向四方眺望,希望還能返回一次郢都,但何時才能實現?

[62]反:同返。

[63]必:必定。首丘:頭向著所居住生長的山丘。這兩句的意思是:鳥總是要飛回自己的故鄉,狐狸到死時,頭也要朝著自己出生的山丘。

[64]信:確實。棄逐:指放逐。

[65]之:指故鄉郢都。這兩句的意思是:確實不是我的罪過而遭到放逐,我何嘗忘記過郢都!


屈原究竟是自盡還是被人謀殺?楚懷王和屈原到底是什麼關係?


【作品鑑賞】

《哀郢》此詩先從九年前秦軍進攻楚國之時自己被放逐,隨流亡百姓一起東行的情況寫起,到後面才抒寫作詩當時的心情

《哀郢》結構上最為獨特者,是用了倒敘法,先從九年前秦軍進攻楚國之時自己被放逐,隨流亡百姓一起東行的情況寫起,到後面才抒寫作詩當時的心情。這就使詩人被放以來銘心難忘的那一幅幅悲慘畫面,一幕幕奪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現。此詩不計亂辭,可分為五層,每層三節。前三層為回憶,第四層抒發作詩當時的心情,第五層為對造成國家、個人悲劇之原因的思考。亂辭在情志、結構兩方面總括全詩,為第六層。詩的開頭,詩人仰天而問,可謂石破天驚。此下即繪出一幅巨大的哀鴻圖。“仲春”點出正當春荒時節,“東遷”說明流徙方向,“江夏”指明地域所在。人流、漢水,兼道而湧,濤聲哭聲,上幹雲霄。

所以詩中說詩人走出郢都城門之時腹內如絞。他上船之後仍不忍離去,舉起了船槳任船飄蕩著:他要多看一眼郢都!他傷心再沒有機會見到國君了。“甲之鼂(朝)”是詩人起行的具體日期和時辰,九年來從未忘記過這一天,故特意標出。第一層總寫九年前當郢都危亡之時自己被放時情景。詩作第二層為“望長楸而太息兮”以下三節,寫船開後仍一直心繫故都,不知所從。“長楸”意味著郢為故都。想起郢都這個楚人幾百年的都城將毀於一旦,忍不住老淚橫流。李賀說:“焉洋洋而為客,一語倍覺黯然!”因為它比一般的“斷腸人在天涯”更多一層思君、愛國、憂民的哀痛。詩中從“西浮”以下寫進入洞庭湖後情形,故說“順風波”(而非順江流),說“陽侯之氾濫”,說“翱翔”,等等。


屈原究竟是自盡還是被人謀殺?楚懷王和屈原到底是什麼關係?



“將運舟而下浮兮”以下三節為第三層,寫繼續東行時心情。“運舟”指駕船、調轉船頭。“上洞庭”言由洞庭湖北行,“下江”言順流而下。去之愈遠,而思之愈切。詩人之去,可謂一槳九回頭,讀之真堪摧人淚下。

《哀郢》寫詩人雖日夜思念郢都,卻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國的痛苦和悲傷

“當陵陽之焉至兮”以下三節為第四層,寫詩人作此詩當時的思想情緒。在這一層中才指出以上三層所寫,皆是回憶;這些事在詩人頭腦中九年以來,魂牽夢縈,從未忘卻。“當陵陽之焉至兮”二句為轉折部分,承上而啟下。此陵陽在江西省西部廬水上游,宜春以南。《漢書·地理志》說:“廬江出陵陽東南”,即此。其地與湖湘之地只隔著羅霄山脈。大約詩人以為待事態平息,可以由陸路直達湖湘一帶(俱為楚人所謂“江南之野”),故暫居於此。詩作第五層即“外承歡之汋約兮”以下三節,承接第四層的正面抒情,進而揭出造成國家危難之根源。

朝廷那些奸佞之徒善於逢迎奉承,不僅因為他們無能,還因為他們無憂國憂民之心,只知為了一己的利益而誣陷正直之士,所以在治國安民方面實在難以倚靠。但關鍵還在於當政者喜好怎麼樣的人。“憎慍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便是屈原對頃襄王的評價。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者。作品表現的思想是極其深刻的。詩的前三層為回憶,其抒情主要通過記敘來表現;第四、五層是直接抒情。亂辭總承此兩部分,寫詩人雖日夜思念郢都,卻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國的痛苦和悲傷。“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語重意深,極為感人。全詩章法謹嚴,渾然一體。

詩作結構上表現了很大的獨創性:一,開頭並未交待是回憶,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四句為一節,三節為一層意思,很整齊。語言上的特點是駢句多,如“去故鄉而就遠,遵江夏以流亡”、“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背夏浦而西思,哀故都之日遠”等,既富有對偶美,也有助於加強感情力度。在風格上,徐煥龍《楚辭洗髓》謂之“於《九章》中最為悽惋,讀之實一字一淚也”。

【名家點評】

洪興祖:此章言己雖被放,心在楚國,徘徊而不忍去,蔽於讒諂,思見君而不得。故太史公讀哀郢而悲其志也。 (《楚辭補註》)

汪中:生人之措辭,凡一二所不能盡者稱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稱之以九,以見其極多,以言語之虛數也。實數可稽也,虛數不可執也。(《述學·釋三九》上)

天鶴、天華《〈哀郢〉之我見》:《哀郢》是和郢都訣別的一支哀歌。詩篇從描述百姓妻離子散逃難開始,寫到自己雜在難民中“出國門”而乘舟南下。一路上真是一步三回頭,詩人的眼睛彷彿從始至終沒有離開郢都,對郢都的哀戀,對人民的同情,對楚國前途的憂慮,以及對昏君與群小誤國的憤慨,個人身遭流放的痛苦,這一切真情實感緊緊地交織成一個整體。(《貴州教育學院學報》)

屈原

屈原究竟是自盡還是被人謀殺?楚懷王和屈原到底是什麼關係?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

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楚國的熱愛,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屈原究竟是自盡還是被人謀殺?楚懷王和屈原到底是什麼關係?


  • 本 名
  • 屈平
  • 別 稱
  • 正則
  • 字 號
  • 字原,又字靈均
  • 所處時代
  • 戰國末期
  • 民族族群
  • 華夏族
  • 出生地
  • 楚丹陽(今湖北秭歸,河南西峽)
  • 出生時間
  • 約公元前340年
  • 去世時間
  • 公元前278年
  • 主要作品
  • 《離騷》《九歌》《九章》《天問》《招魂》
  • 主要成就
  • 創立楚辭
  • 身 份
  • 詩人、政治家
  • 品 性
  • 高潔、正直
  • 信 仰
  • 黃老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