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綜合保護利用 讓古民居“活”起來

天水:綜合保護利用 讓古民居“活”起來

天水:综合保护利用 让古民居“活”起来

三星巷67號院修繕工程

我省的東大門天水市,其建城史可追溯至自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所置的?縣城。

2000多年來,在城垣面積並不大的這座古城,秦州古城的祖宗先輩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許多令人懷古幽思的文化遺存,最典型的莫過於那些幽深的古巷及散佈於街巷間的傳統古民居了。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侯若志 顧麗娟

古民居是散落天水古城的“明珠”,綜合保護利用迫在眉睫

登臨天水市秦州區南北二山,從遠處眺望,在俗稱“西關裡”的一片地方,可清晰地看到一條條古巷、一幢幢傳統民居,宛如一顆顆“明珠”撒落於此。信步走進其中,古巷幽深,庭院寬敞,房舍精美,花木扶疏,構成了天水傳統民居的特有風貌。

歷經20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近些年來,在洶湧澎湃的城市化浪潮的衝擊下,天水市現存的傳統民居到底還有多少,其價值及保護利用又如何?帶著這一串疑問,一個飄著雪花的冬日,記者來到天水市——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探尋究竟。

在天水市歷史文化名城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說,至今天水市對古民居先後進行過3次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天水歷史建築、古民居主要分佈在秦州區棗園巷、大小巷道、三星巷、自由路、自治巷等7條歷史文化街區,總佔地面積16公頃,總建築面積約11.2萬平方米。目前保存較好的有143處古民居院落,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天水市名城委第一批掛牌保護院落4處。最具代表性的有胡氏民居、石作瑞、馮國瑞等名人故居。

為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天水市為143處古民居建立了檔案,並根據古民居的風貌、價值等,實施了文物保護、保護修繕、改善整治、有機更新等保護措施。

但一個嚴酷的事實也不容迴避。在近些年舊城改造中,由於對古民居保護利用的一些模糊認識,存在著違背城市保護規劃,大拆大建,隨意改變規劃確定的建設密度、容積、高度及特色風格,破壞了古民居存在的氛圍和環境,結果是“拆了一些不該拆的,建了一些不該建的”。其次是古民居產權絕大多數屬於個人或單位,使用居住者對其有著“生殺大權”,古民居雖具有較高的建築研究及歷史人文價值,但居住價值並不高,由於天水老城區居住人口密度高,院內增建、拆建、違章搭建建築多,院落空間被擠佔,周邊被高層建築包圍著,供水、供電設施老化嚴重,排水、供熱等設施不配套。由於年久失修,木朽牆危,存在著安全隱患。

近年來,歷屆天水市政府為解決這一問題曾多方嘗試。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成立於1965年的世界歷史遺蹟保護基金會,2006年6月21日公佈了2006年世界100處瀕危歷史遺蹟名單,其中包括中國的6處歷史遺蹟,天水市秦州區的古民居赫然名列其中。文中稱“天水以保存有許多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名人故居和古典院落而聞名於世,但現在許多古民居成了多戶家庭共住的大雜院,其他古民居則由於年久失修而倒塌損毀。現在,城市現代化已成為(古民居)最大的威脅,許多古民居因為道路拓寬和修建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建築物而被輕率地拆毀……”。

“不能忘了回家的路!綜合保護利用好天水古民居這一獨特而珍貴的資源,讓其在新時代‘活起來’,這是一份光榮,但更多的是責任,我們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難,做好這件事。”天水市政府主要領導的回答擲地有聲。

天水:综合保护利用 让古民居“活”起来

厚生巷13號院竣工

“騰籠換鳥”,產權置換,棚戶區改造和西關片區綜合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古民居迎來“春天”

12月6日下午,天水市上空飄著細碎的雪花,戶外滴水成冰,走進秦州區西關古城三星巷裡,一片火熱的施工場景,工人們正在忙碌地修復同治十年進士張和的故居。這只是已全面推開的天水古城西關片區綜合保護與利用項目中的一項。

為從根本上綜合保護利用好秦州古城西關片區古民居群,改善街區居民的生活居住環境,天水市政府於2012年開始組織天水古城西關片區綜合保護與利用項目的規劃編制報審和項目的相關前期工作,2015年組建了天水名城保護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籌資融資組織實施這一項目。

項目總佔地面積5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建設範圍:東至大眾路、西至雙橋路、南至南明路、北至成紀大道。改造安置居民4700戶。配套建設服務用房及居住區停車場、水、電、暖、氣、通訊、垃圾收集等公用設施以及道路廣場,綠化景觀等室外工程。項目總投資為41億元。項目計劃分為二期實施,其中一期澄源巷、自由路和三新巷片區建設範圍東至大同路、西至雙橋路、南至解放路、北至成紀大道,佔地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96萬平方米,改造安置居民1000多戶,項目總投資18.03億元,建有地下停車場56000平方米,約1500個地下停車位。二期育生巷、忠義巷、自治巷片區建設範圍東至大眾路、西至雙橋路、南至南明路、北至解放路,佔地面積29.5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41萬平方米,改造安置居民2500多戶,項目總投資22.74億元。建設地下停車場4處,面積65000平方米,約1630個停車位。

項目進展如何?“西關片區一期項目各項工作全面開展,各項工程進展順利。目前共完成投資14.69億元。”在施工現場,天水名城保護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雒亞峰如數家珍般地介紹。

《天水古城西關片區綜合保護與利用項目設計方案》分別通過了市規劃局和市規劃委員會的審批;辦理了一期項目澄源巷、自由路和三新巷片區選址意見書及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辦理了規劃紅線、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土地批覆、土地使用證等相關前期手續。

目前,三新巷片區徵收安置已接近尾聲,片區內原有居民638戶,目前已簽訂徵收安置搬遷協議560戶,已收回房屋493戶。已拆除新建房屋278戶,拆遷總面積20135平方米。自由路、澄源巷片區也開始進行徵收安置,片區內約有住戶520戶,目前已簽訂徵收安置搬遷協議68戶,已收回房屋26戶。

先後完成了4個省保院落和10個縣保院落、46個保護點的修繕方案設計和施工圖的評審。一批單體工程陸續開工建設。總投資531萬元的解放路牌樓已於6月份竣工。三新巷67號縣保院落張家大院,保護點院落三新巷10號、25號、16號,楊家大院2號,厚生巷13號宅院等一批院落修繕工程也陸續開工建設,其中三新巷67號、10號,厚生巷13號院落目前已完工,共完成投資約358萬元。城牆博物館、崔家巷片區、三新巷廣場等單體工程目前已完成方案設計並上報有關部門審批,近期將開工建設。

西關片區二期項目建設已啟動。完成了4.5億元的資金融資。截至目前,西關片區項目共落實項目資金31.82億元,到位資金18.57億元。

今年70歲的趙昌榮,從事古建築修復工作已30多年,項目實施時,本安享天倫之樂的他被請來負責工程技術方面的“把關”。“本次修復為保護性修復,根據國家文物法,修復要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基礎上,用上一切原來的東西。”“這個項目的實施是跨時代的,怎麼讚譽都不為過。”趙昌榮先生激動地表達著自己的心聲。

隨著項目的全面實施,結合棚戶區的改造,西關片區的4700多戶居民將陸續得到安置,這一“民心”工程受到市民的高度讚揚。

原來住在西關趙家巷的龐全喜就是項目實施的受益者。龐全喜一家以前的房子只有40多平方米,產權置換後,他搬到了位於秦州區黃金地段的名城瑞苑,分到一套93.49平方米兩室一廳的房子。名城瑞苑是天水古城西關片區綜合保護與利用項目安置點之一,共360套房,現在整個西關片區已經入住202戶。

“原先的房子比較破舊,一下雨又潮又溼,環境極差,一下搬進這麼好的樓房,而且享受許多優惠政策,真要好好感謝黨和政府。”住上新房子,龐全喜高興地說。

“在保護中利用,以利用促保護。”活化利用、引人入宅,讓古民居真正“活”起來,這是天水市在做好綜合保護這篇文章之時,謀劃的又一“大手筆”。

記者欣喜地看到,在已修繕的天水市的一些古民居已變成了向公眾敞開大門的文化場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氏民居,經修繕改造成為天水民俗博物館,每年近30萬遊客免費前來參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賈家公館成為文化創意園,60餘家創客及企業入駐,創新創業蔚然成風。

“西關片區綜合保護與利用項目的全面實施,將會使處於瀕危之態的、珍貴的天水古城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工程完成後,天水西關區域將成為西北地區較大的展示明清建築文化遺產和天水獨特的民風民俗的重要平臺,也成為天水市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我們將不遺餘力做好該項目,全面推進天水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天水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