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寧改革開放40週年 “小城”蝶變邁向品質城

2018-12-14 15:03 | 浙江新聞客戶端見習記者 褚晶君

初冬時節,行進海寧,一座座標誌性建築鱗次櫛比,一條條柏油馬路四通八達……目及之處,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今日海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市委市政府運籌帷幄,改革不停頓,發展不止步,奮力開啟建設國際化品質型中等城市新徵程。

40年櫛風沐雨、40年砥礪奮進、40年蛻蛹化蝶。城市發展每一個節點的細微變化,無不迴響著潮鄉人民逐夢前行的鏗鏘足音。

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建築之鄉、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縣……諸多“國”字號光環下,海寧,正闊步前行在建設國際化品質新城的康莊大道上。

看海宁改革开放40周年 “小城”蝶变迈向品质城

城市更大 新區崛起老區變美改革開放40年,讓海寧人民由衷感嘆:城市變樣了、建築變高了、環境變美了、發展更快了。

建築是城市的語言。我市作為“中國建築之鄉”,又有十分優秀的文化底蘊,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一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應運而生。新市圖書館、新市婦保院、新市人民醫院、鵑湖大橋等一批標誌性建築拔地而起。

作為我市標誌性建築的智標塔,巋然屹立於硤石東山觀海峰絕頂。曾幾何時,智標塔一直是海寧最高建築,但隨著城市發展,一座座高樓刷新了海寧最高層建築記錄。

2014年4月,在城市建設CBD商務核心區域,一幢幢高樓破土而出。如今,這座200多米高的開元名都大酒店再次刷新海寧最高層建設記錄。

海寧建築不僅猛攀高峰,也在擴展廣度。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初期,市區建成面積僅3平方公里左右,尤其是從2011年開始,我市城市建設有了明顯加速,城市新區開發大踏步前進。

以城南區塊為例。1995年11月28日海昌路拓寬南延(至南苑路)工程全線竣工。1999年9月24日,海寧大道(曾名南北大道)二期工程建成通車。2000年8月30日文苑路南延及文苑大橋工程竣工交付使用。隨著這三項連通洛塘河兩岸的市政道路工程相繼實施和逐步向南延伸,市區迅速向南擴展,市中心新區建設日新月異。

新城區在萬眾期待之下快速崛起,而老城區也在載著無數人的回憶變化著。

硤石,這是裝滿了無數海寧人回憶的老市中心,至今依舊是不少人講述市中心的代名詞。位於曾經硤石鎮區東南部的南關廂歷史街區,歷史上,街區中包含了錦繡坊、永秀坊兩個裡坊,也是硤石米市部的集散中心、硤石燈綵的濫觴之地。1991年,南關廂街便已被公佈為浙江省級歷史文化街區。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南關廂歷史街區開始衰落,老房年久失修。

為了保護和延續南關廂這一歷史文脈,本著“歷史風貌展示,休閒文化利用”的原則,南關廂保護性修建工程於2009年6月4日正式進場施工。幾年時間的匠心打造,南關廂褪去歷史蒙塵,換上新時代華裝,翩翩而來。而今,隨著“硤石景區”的概念編制工作啟動,一個將東山西山、徐志摩故居、南關廂等全部整合在一起的5A級景區已越來越近。

在市區工人路人民路一帶,這片老市中心的中心曾一度是海寧最繁華、最熱鬧的地帶。但在時間的“侵蝕”下慢慢褪去了它的光華,路不再那麼寬敞、房屋不再那麼嶄新、商店不再那麼新潮……

2012年8月,市委、市政府啟動市中心城區城市有機更新,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設。其中,工人路商業中心就是重點項目之一。2014年5月,市區工人路商業中心城市有機更新項目(一期)正式動工。如今,在那裡,曾經密集的老舊房屋已變成一幢幢現代化的高樓大廈。

同時,我市從2014年開始實施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開展雨汙分流、道路拓寬、綠化景觀提升、車位改造、增設技防設施等內容的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39個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了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

改革開放40年來,海寧建成區面積從3.23平方公里拓展到現在的52.84平方公里,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不足9平方米提高到現在40.2平方米,建築業產值從幾千萬元發展到現在的240個億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從不足1平方米到現在的16.18平方米。 城市變大了、長高了、變靚了!走在海寧街頭,街面潔淨,秩序井然;漫步洛塘河畔,清波盪漾,風景如畫。

看海宁改革开放40周年 “小城”蝶变迈向品质城

城市更美 品質之城呼之欲出

1986年11月22日,國務院批准海寧撤縣建市。從此,海寧翻開了嶄新的一頁。32年辛勤耕耘,32載春華秋實。一路走來,海寧的城市建設一路向前。

以2012年為關鍵起點,我市開展全省首批“美麗縣城”創建,以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為美麗縣城建設的目標,充分利用地處江南水鄉的自然稟賦,編制市域生態綠道網總體規劃,加快城市濱河綠道建設,打通濱河綠道慢行系統,串聯中心城區自然、人文景觀,構築城市水網綠道體系。

2012年,總投資5.62億元的鵑湖公園開工,如今,鵑湖綠草如茵、設施齊全,成為廣大市民最喜愛的休閒健身娛樂場所之一;同年,位於城北的海寧生態綠地公園啟動建設,打造城市的“後花園”;2014年,總投資近3億元的洛塘河沿河綠道開工建設,從位於斜橋鎮的卡森橋一直綿延到鵑湖,全長13公里……2014年12月22日,我市入圍第一批11個浙江省美麗縣城試點縣(市),意味著美麗縣城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海寧不斷加快美麗縣城的建設步伐。

為做到城市“顏值”和“氣質”兼修,我市從“一塊側石、一棵樹木”著眼,一場場城市精細化管理之戰在潮鄉大地次第展開。實施街心綠地、道路護欄、路燈路牌等園林市政設施項目改造;藉助拆牆透綠的強勁東風,全市道路、遊園、廣場、公共綠地見缺補綠、見縫插綠,還進一步提升綠化品質,實行種樹與種花相結合、綠化與彩化相融模式,打造城市“花街”和街心公園綠地。

2017年11月17日,我市正式榮膺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並受到表彰,這是我市近年來城市軟實力建設的最好“嘉獎”。2012年,我市啟動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龍頭的新一輪“六城聯創”;2015年,我市吹響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三年行動衝鋒號。以此為載體和契機,我市多管齊下,全面推進城市建設和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質。也通過多年創建,我市志願服務蔚然成風,“全城志願”正成為社會文明新風尚,滋養著這座城市。

綠樹成蔭的健步道,活躍街頭的志願者,清新醒目的文明標語——海寧,不僅延伸了發展高度,拓展了城市寬度,還蓄積了城市溫度。

2017年7月,市委十四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了建設品質生活的決定,吹響了打造“富足、健康、快樂、時尚”生活的新號角,提出“到2020年,社會民生、城鄉建設、生態環境等各項事業品位質量進一步提高,主要指標達到全省、全國領先水平”,明確了打造“城市慢行圈”“5分鐘城市公園圈”“15分鐘健身圈”“20分鐘醫療服務圈”“10分鐘便民消費圈”。

今年,我市制定了《海寧市中心城區綠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將改造和新建一大批城市綠化建設項目。

一項項紮實有力的舉措,一個個著眼細節的行動,一個個圍繞群眾的項目,海寧慢慢勾勒出匯聚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城市建設畫卷,“城市慢行圈”“5分鐘城市公園圈”“15分鐘健身圈”……正慢慢實現。

城市更厚 進軍國際化品質型中等城市

今年,籌謀已久的《海寧市域總體規劃(2016-2035年)》出爐。在這份關乎海寧未來20年的發展規劃中,我市提出要與杭州在創新高端要素、城市戰略空間、都市區通勤網絡、美麗經濟一體發展四個方位實現聯動。

規劃明確,我市城市發展目標確定將打造成為國際化品質型中等城市。市域定位為長三角國際化時尚科創新城與文化旅遊名城、杭州灣擁灣產業高地、深度融杭的品質新城。

看海宁改革开放40周年 “小城”蝶变迈向品质城

東南西北中,城市五個區塊也將各有精彩:城市中部將繼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強化皮革城、環鵑湖區塊、硤石景城融合區建設,構築時尚經濟核心三角;擁有著鵑湖的城市東邊,自然是加快鵑湖區塊建設,打造國際化創業創新中心;城西將以皮革特色小鎮建設為契機,加快皮革城區塊功能更新與改造,建設城西公共空間,與斜橋“聯而不連”;城南將建成環城河道濱河綠化長廊,推動馬橋街道做精做美、融入城區。城北因房子和人都在急劇增加,需要完善城北城市配套功能,加快路網建設,優化經濟開發區品質生活。

對海寧而言,經過改革開放40年、建市32年的不懈努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城鄉一體化建設成效明顯,現在“融杭接滬”,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早在2007年,我市成立“接滬融杭領導小組辦公室”,今天,海寧不斷將“融杭接滬”向縱深推進。

2016年9月,我市與餘杭簽訂區域戰略合作開發協議,將在接壤區塊上共同開發,打造產業互聯網、時尚、電商三大產業園區;2017年1月,杭海城際鐵路全面開工;2017年10月21日,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校園全面啟用;今年,海寧叫響了“不是杭州、就在杭州”融杭的“最強音”;今年11月,《海寧杭海新城(長安許村一體化)空間發展戰略規劃》通過評審,未來30年,長安、許

村兩地將攜手打造嶄新的杭海新城……

這些年來,海寧堅定不移融杭,正積極建立由高速到高鐵、城際鐵路,再到智軌,未來將構成一個聯通的快速交通網絡,城市功能品質和市民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新時代、新徵程、新使命。秉持這一戰略思想引領,海寧人鎖定了更高更遠的目標,向國際化品質型中等城市豪邁進軍。

看海宁改革开放40周年 “小城”蝶变迈向品质城

城市建設大事記

1983年,誕生第一個意義上的海寧市城市總體規劃,那時海寧尚屬縣的建置,硤石鎮為縣城。

1983年9月,我市第一個電梯商廈——海寧飯店竣工。

1986年11月22日,國務院批准海寧撤縣建市。

1993年,我市第一條柏油馬路——洛隆路(原鐵北路)誕生。

1994年,周王廟鎮被國家建設部批准成為全國5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

1997年,我市第一個區域性公園——梅園公園建成。

1999年9月24日,海寧大道(曾名南北大道)二期工程建成通車。

2003年底,我市第一個濱河公園——洛塘河濱河綠地建成。

2004年,市體育館竣工,成為我市首個“魯班獎”優質工程。

2005年10月,海寧中國皮革城新城開業。

2009年6月,南關廂保護性修建工程正式進場施工。

2010年,我市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2012年,鵑湖公園啟動建設。

2012年,位於錢江西路2號的市人民醫院新院區建成;同年,12月30日,市人民醫院整體搬遷至新院區並正式投入使用。2016年,市婦幼保健院完成整體搬遷,新院區正式啟用。

2013年12月,市區城南新地標——銀泰城開業。

2013年,我市被中國建築業協會授予“中國建築之鄉”稱號。

2014年,總投資近3億元的洛塘河沿河綠道開工建設,從位於斜橋鎮的卡森橋一直綿延到鵑湖,全長13公里。

2014年5月,市區工人路商業中心城市有機更新項目(一期)正式動工;2017年1月1日,作為一期項目中的重要一部分——人民廣場敲鐘亮燈,正式開放。

2015年1月1日,位於學林街62號的海寧市圖書館新館正式啟用。

2016年12月,幹河街歷史文化街區綜合保護與更新項目啟動。

2017年1月,杭海城際鐵路全面開工建設。

2017年10月,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全面啟用。2018年11月,《海寧市域總體規劃(2016-2035年)》出爐,明確我市城市發展目標為打造成為國際化品質型中等城市。

數說城市建設:

改革開放初期,海寧建成區面積3餘平方公里,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不足9平方米。如今,海寧建成區面積約52.84平方公里,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2平方米。

改革開放初期,我市建築業產值幾千萬元。數據顯示,2003年建築業總產值已達到20.15億元,至2017年突破240億元,增長12倍。今年上半年,我市已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9.74億元。

40年間,我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從不足1平方米到現在的16.18平方米。至2017年底,全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1923.53公頃,城市綠化覆蓋面積達2091.04公頃,公園綠地面積365.31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到39.57%、36.4%,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80.98%。

第一個城市規劃區範圍內的萬畝片林項目於2002年啟動建設,到2005年全部完成,包括城東森林公園2200畝,城南白石橋速生樣板林3500畝,城西金龍片林2500畝和城北長山河兩岸片林2500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