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爭搶人類飯碗 勞動者應學習以適應智能化社會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彬彬)早在2014年,馬斯克就拋出"AI威脅論"。他認為,"我們應當格外警惕人工智能。如果讓我說人類當下面臨最大的威脅是什麼,我覺得是人工智能無疑。"

在這一點上,與馬斯克持類似觀點的還有物理學家霍金,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亞馬遜CEO貝索斯也認為,"未來的人工智能革命或許的確有一部分超出我們的控制範圍。"

AI將會造成部分行業失業已成事實

姑且不去考慮人工智能未來是否會威脅人類,僅以當下或近代來說,人工智能正在爭搶人類飯碗,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正在被機器所取代。

此前,《華爾街日報》就曾報道過,沃爾瑪近日在美國4700家門店中引入Cash360機器,用於清點現金、跟進門店賬目。據報道稱,這臺機器每秒可清點8張鈔票,每分鐘可清點3000枚硬幣,顯然比人類工作更高效。

被機器替換的員工大部分會被安排在店內其他崗位,但仍有數千個時薪為13美元的工作崗位遭裁減。對此,沃爾瑪表示,人工智能不僅可以縮減部分人力成本,還能提升門店運營效率。

AI正在爭搶人類飯碗 勞動者應學習以適應智能化社會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也曾在公開演講中提到,隨著技術發展我們可以用機器替代出租車司機、醫生以及其他職業。少數精英階層創造大量的人工智能,絕大部分人將變成沒有任何經濟價值的無用階層。數以億計的人將找不到工作,這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的問題,這可能是21世紀最大風險。

機器將替代一些人工成為不爭的事實,但是人類也在擔心,未來機器是否會讓人類丟了飯碗?

AI造成失業的同時也在創造就業

人類的數次工業革命證實,新的生產工具會給無數行業帶來變革,這些行業因此變得更加節能高效,也因此需要更多從業者,從而產生了大量新興職位以及人力缺口。

人工智能的發展,會給很多行業帶來變革。這些行業會因為生產效率的提高得到迅猛發展。很多新興行業將應運而生,更多的新興職業也會隨之出現,工作崗位也會大量增加。整個社會生產力都得到了提升,整個社會的經濟情況也會越來越好,人們的收入也會增加。

很多人恐懼人工智能的一點,是覺得它會取代人類。但科技發展的方向從來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幫助、協同人類。

現在憂慮人工智能會搶走人類的飯碗,實屬杞人憂天。也許真有那麼一天,技術的發展會給某些行業帶來結構性失業,但這不能怪罪於科技進步太快,只能歸結於從從業者進步太慢。

除了業界的進步,政府方面也在發揮驅動力,促進全領域的良好穩定的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把握人工智能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高度融合的趨勢",就是要實現發展與規制的協調。

2017年中國政府網發佈了國務院通知《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該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這也是中國首個面向2030年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規劃文件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非常艱鉅,必須加快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產業,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規劃也明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有力支撐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智能經濟、智能社會取得明顯成效,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經濟強國奠定重要基礎。

為發展人工智能產業,中央政府決定建立財政引導、市場主導的資金支持機制,優化佈局建設人工智能創新基地,統籌國際國內創新資源。

對於人工智能和就業的關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科技部副部長李萌曾公開表示:"大家都認為人工智能對就業有影響,但是科技發展對就業的衝擊不是今天人工智能出現後才有的,機器的出現導致大量手工作坊工人失業,流水線工廠的出現導致傳統工廠很多人失業。但從長期來看,科技帶來的就業遠遠大於失業。我們需要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就業形勢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對勞動力的培訓、人才的培養做定向調整,使得未來勞動力更加適應智能社會和智能經濟發展的需要,使勞動力供給和技術發展、經濟社會需求更加匹配。"(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