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齊白石人生最後的兩幅畫,一幅線條凌亂、年齡寫錯,為何被叫好?

mongchan


齊白石的《牡丹》和《葫蘆》都是絕筆之作,畫完這兩幅作品不久,齊白石就去世了。三個月之後,文化部和中國美協為齊白石舉辦了一個為期20天的“齊白石遺作展”,這個展覽共420幅作品。《牡丹》和《葫蘆》在這個展覽上排在最後。所以,很長時間,都有一個疑問,《牡丹》和《葫蘆》到底哪一件作品是齊白石的絕筆之作。

根據題主的提問,我們慢慢說起齊白石的絕筆之作和他的年齡之謎


齊白石畫了一輩子畫,他的創作生涯長達70餘年,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要畫畫,這是他不同凡響的地方,他把畫畫和自己的肉體已經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倘能活著,仍然要戰鬥。魯迅說的戰鬥就是寫文章。

齊白石用自己的繪畫作品“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種敬業精神確實是非常激勵人的,也是給自己的生命之旅畫上了一個永遠的句號。

齊白石的身體,還是比較健康的,他一生幾乎沒有生過什麼大病,健康地走過了一個世紀裡的94個歲月。

但是齊白石畫上經常可以看到他“九十七歲老人”的題字,而且他生命最後一刻還有“九十八歲白石”這樣的題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是齊白石的年齡之謎。

  • 齊白石90歲以前畫的葫蘆,力量層次都很清楚

1946年,齊白石被聘為北平藝專的教授,需要一個個人生平資料,齊白石就請胡適給他寫這個資料。

據胡適先生1946年給齊白石寫傳記時對齊白石年齡的考證,齊白石清同治二年的仲冬二十二日,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白石鋪杏子塢星斗塘村。

這個時間按中國農曆的日期還屬於“癸亥”(1863)這一年的11月,按公曆,恰好是公元1864的元月1日。

我們知道,齊白石是去世於1957年9月16日,這樣算下來,他一生活了93歲零324天,說齊白石94歲,應該沒有錯,因為他畢竟活過了93歲零10個月!無論按農曆公曆,說94歲都是成立的,但是,齊白石怎麼會97、98歲呢?

這真的是一個謎。我們接著追究下去。

  • 齊白石1946年畫的作品上是“八十六歲白石”

那麼,齊白石在他“86”歲(1946)的那一年,胡適為什麼要考證齊白石的年齡呢?因為根據胡適為齊白石寫資料時他發現,既然齊白石自己說他生於同治二年(1863),那麼,到1946年,他應該83歲才對呀,怎麼是“86”歲呢?這多出來3歲到底有什麼問題?

胡適不好直接去問白石老人,就請齊白石的一個老鄉,文字學家黎錦熙去問一問。

黎錦熙不但是齊白石的老鄉,還是與齊白石家有世交關係的親朋。

黎錦熙通過與齊白石交談,這才把齊白石詳細的出生日期給弄清楚了,原來,齊白石是一個“豬尾巴”哎!按農曆推算出來,他是1863年11月22日的,但是民國推行公曆制,把農曆按公曆推算,齊白石就是1864年的元月1日出生的人了。

這麼算下來,1946年的齊白石也只有84歲呀。


  • 1946年齊白石為蔣60大壽畫畫,題款為“八十六歲齊璜”

於是黎錦熙繼續探問,他的年齡為什麼還是多了2歲。

原來,在1937,有一個叫舒貽上的八字先生給齊白石算命說,“丁丑年脫丙運,交辰運”。

丁丑年是1937年,意思是說齊白石在丁丑年會有不詳之兆,齊白石聽了很緊張,就請求算命先生指點一下,該如何才能擺脫厄運。

算命先生給齊白石的破解之法是,農曆三月十二,戌時,唸佛3遍,佩戴金器避開屬龍和屬狗的小孩,如此方可祛兇轉運。

齊白石受鄉俗文化影響很深又很迷信,果然按照算命先生說的去照辦了。

據齊白石的四子齊良遲的回憶錄裡說:

在三月十二日這一天到來的時候,齊白石把他的三間北屋都用黑布蒙了起來,弄得屋子裡面黑咕隆咚的,然後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頭,做他想幹什麼,家裡人都不清楚不清楚,還誰也不讓進去看,連齊良遲的母親都不能進去。他在屋子裡靜靜地度過那個時辰之後,出來就宣佈他七十七歲了。家裡人也放下心了,原來齊白石逗大家玩啊。

這就是齊白石怎麼從合理的一歲,又多了兩歲的原因。


因為,按理齊白石生於公曆1864年,到1937年是73週歲,如果加上農曆虛歲1歲是74歲,也是合理的。但是,齊白石1937年就77歲了,那麼,1946年,“當然”也就“86”歲了!

原來齊白石從七十五和七十六歲裡逃到七十七歲了!

齊白石真夠童心的。

那麼,1957年齊白石按照自己的算法是97歲,為什麼絕筆之作《葫蘆》上面又給自己加了一歲,成“九十八歲白石”呢?

這已經是齊白石第二次給自己“增壽”了。

齊白石去去世三個月後,1958年1月1日由文化部、中國美協為他舉辦了一個為期20天的“齊白石遺作展”。

如果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巧合的話,那麼,1958年的元旦,正是齊白石自己心中認為的“98”歲!在齊白石“98”歲為他舉辦遺作展,真的讓齊白石開心了。

千里馬就斗膽推測一下:也許,齊白石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裡,他還是想逃難一次!

但是,這次真的沒法逃了。齊白石的絕筆之作一直沒有人提起過。所以,齊白石的這個秘密也就一直隱匿在歷史的地下室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有人在《美術》雜誌發表了齊白石的《牡丹》這幅特別“不像”齊白石的作品,稱是齊白石的絕筆之作。

這讓關心齊白石研究的人,多了一個齊白石“絕筆”的話題,於是欣賞齊白石“絕筆”的文章還真不少,所以,這件作品,就成為齊白石的又一件名作了,因為,他是絕筆之作,值得從生命的意義去解讀齊白石的內心。


那麼,《牡丹》這幅作品怎麼樣?千里馬認為,它是一件特殊情況下創作的作品,我們不能用平常心去看這個作品了。因為,這不是平常心能看得到的。

絕筆之作,有幾種含義,最基本的含義是從此不寫作了。比如說有的作家40歲就不寫作了,那麼40歲以前的最後一個作品就叫“絕筆之作”,也叫“封筆之作”。不寫作品了,但是人還活著。

還有一種就是在生命的,最後的作品,叫“絕筆之作”。

這種絕筆之作大部分是非命的“絕筆之作”。

像齊白石94歲高齡,已經處於生命的自然衰竭之際,所以,他的“絕筆之作”,更多完全代表著生命到最後的抗爭,這是值得我們要理解的。

中國四川也有一位高壽畫家,他活了105歲,但是,在最後的十年時間裡無法畫畫了,他臥床將近10年。

所以,我們應該清楚,衰老是不可抗拒的。就像齊白石從九十七歲,想再次逃難於九十八歲,那是逃不了的

首先是大腦的萎縮,其次是體力的衰微,任何力量需要,對於垂老之人都是巨大的挑戰。

齊白石在94歲高齡,還能夠基本完整畫出作品,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所以,欣賞他的“絕筆之作”與藝術完整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因為,這是無法用腦力和體力來支持他的智力了。


我們從一幅同樣是“九十七歲白石”的《牡丹》來看,與這幅“九十七歲白石”的絕筆之作的《牡丹》比較一下就看得出來,兩幅《牡丹》的構思都差不多,但是前一幅《牡丹》明顯還有藝術的完整可談,而這幅絕筆之作,真的不忍目睹,在不到一年時間,生命之不堪回首,何其嘆嗟!

這就是齊白石兩幅絕筆之作的欣賞意義,我想,這不是很多人能夠看得出來的。


而看得出來的人,又都是多麼不忍視睹啊。

可嘆的是,我們有些人在欣賞《牡丹》時還稱這幅作品是《風中的牡丹》,這個標題不但像一個油畫標題,而且思想也太殘忍了吧?這是說齊白石風燭殘年,還是隨風起舞?你覺得這靠譜嗎?

由於《牡丹》最早是齊白石之子齊良遲介紹是齊白石的絕筆之作。

所以,很長時間,都這樣認為《牡丹》是齊白石的絕筆之作。但是,新的證據說明,真正的絕筆之作是《葫蘆》這幅畫。

這幅畫上面有兩個問題,說明齊白石在生命的最後確實在“一天不如一天”的包圍之下。

例如,題寫“九十八歲”的“歲”字時寫錯了“歲”字。

此外,寫“九”字的時候忽然忘記了怎麼寫“九”這個字,齊白石就問了一下在他身邊的弟子之一張汀,九字怎麼寫之後才寫上的。

還有,就是年齡,齊白石寫了他從來沒有寫過的“九十八歲”。這幅畫上寫了一個“九十八歲白石”,我只能想說,齊白石可能在默默為自己祈禱一定活到九十八歲!

不過,我們看齊白石的《葫蘆》,也確實已經非常平和的心態在於死神交談。他畫的藤蘿線條雖蕭條,但很平靜。兩個葫蘆的層次也是清楚的。

這些細節都說明齊白石已經在極度的衰竭之際,創作了《葫蘆》這幅畫。


1958年元月,《齊白石遺作展》之後,人民美術出版社就根據這次展覽,整理出版了一本白石遺作紀念冊,這本畫冊的第四百二十號作品,就是遺作展覽排在最末位的一幅畫《葫蘆》。

而畫冊編輯作品的排列次序,是根據白石老人生前創作時間先後為依據的,也就是說,這幅編號為四百二十號的作品《葫蘆》才是齊白石生前最後一幅畫,也是他準確的絕筆之作。

齊白石的絕筆之作能夠如此出名,還拍出了2200多萬元的天價,這是因為“物以稀為貴”的原理。因為,齊白石畫葫蘆無數,只有這一件是齊白石生命的最後見證。


千千千里馬


齊白石人生最後畫的兩幅畫是這樣的,我先貼出來,親們先欣賞一下,看看齊老畫的到底如何?

Δ齊白石得最後一幅畫《風中的牡丹》


Δ齊白石的絕筆畫《葫蘆》

以上就是齊白石人生最後畫的兩幅畫。最上面一幅畫是《風中的牡丹》,這副畫是在1957年5月創作的。我們可以看到絢麗多姿的牡丹在風中搖曳,堅挺而不凌亂,這時的齊老已進入人生的倒計時,齊白石是在1957年9月16日去世的,享年93歲。也就是說,齊老創作了《風中的牡丹》這副畫4個月後就去世了。

其實在創作了《風中的牡丹》後,齊老的絕筆是下面那幅《葫蘆》,這副畫看似線條凌亂,實則表現了秋天的葫蘆雖然葉蔓已漸進枯萎,但依然生命頑強的活著,表現了齊老積極向上的精神。

當然春秋君對繪畫不甚精通,只是欣賞齊老生命不息繪畫不止的精神,對生命的渴望,對藝術的追求令我肅然起敬。

說到齊老把年齡寫錯這個問題,其實是齊白石故意為之的,我們看看,齊老的題字沒有凌亂感,也沒有斷斷續續的感覺,覺得是一氣呵成之感。說明齊老思維沒有混亂。

從資料來看,齊白石生辰和死亡時間是這樣的:1864年1月1日出生,1957年9月16日去世。享年93歲。

但是題字一個是97歲,一個題字是98歲。

實際年齡93歲,和題字97歲相差4歲,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記載的出生按照的是陰曆,93歲是實歲,虛歲一般加一歲,但齊老的生日是一月一日,這樣以來再加一歲,於是成了95歲,剩下的2歲是這樣的。


民間有個說法,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老人們都迷信,到了73歲時直接跳過去說74歲,等到了84歲時直接跳過去說85歲。這樣一來就又加了兩歲。所以齊老在《風中的牡丹》題字是九十七歲。

至於齊老在絕筆《葫蘆》時題字是九十八歲,我猜可能齊老想討個吉利吧,九十八,多麼吉利的一個數啊!




秉燭讀春秋


他在去世前留下的最後兩幅畫受到萬人膜拜,可是這畫乍一看,畫工有很大的瑕疵。《牡丹》這幅畫不同於其他畫家手下的牡丹花,牡丹本是嬌豔的,但是從這幅畫中看到的卻是堅韌,牡丹花迎風而立,枝葉已經被風吹得非常凌亂了,但是依舊直立著,不朝任何方向低頭。花瓣凌亂不堪,枝葉四處搖曳。

  這幅畫一氣呵成,沒有太多複雜的顏色,整幅畫大氣,和諧,沒有絲毫的拖拉和顧慮。如果是不懂畫的人必定是欣賞不了這幅處處表現堅韌的牡丹,如果瞭解齊白石的人,就會覺得這幅牡丹好像是在說他自己,受盡坎坷,但是不向世俗低頭。但是這幅畫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瑕疵,就是在下面題字的時候和實際年齡不符,當時他去世的年齡是93歲,但是他在兩幅畫地下的題字分被是97和98。關於年齡的問題是有答案的,93是實歲,虛歲是94,當時民間有個說法73和84歲不吉利,就跳過去,加上之前那兩歲就97了,所以《牡丹》的題字是97,之後那幅便是98歲。

  

  還有一幅畫《葫蘆》,這幅看上去像是一個熟透了葫蘆,好像即將掉落,他感慨自己的晚年,不再像小蝦一樣活潑,已經是一個老葫蘆了。畫中的葫蘆是那樣的隨意,一點都圓滑,經過風雨的歷練變得坑坑窪窪,眼神不好的以為是坨便便。葫蘆四處耷拉的枝條凌亂,曲曲折折,可這樣的筆風更能看出齊白石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現狀,枝條幹枯,葫蘆坑窪。

  兩幅畫的瑕疵更能表現畫的意境,所以受到萬人的膜拜。


畫家劉震


《牡丹》迎風立,《葫蘆》黃掛藤。清水白石出,道盡一生意。

從這兩幅畫來看,齊白石能夠從草根匠人成為一代大師,還能活這麼高壽,還真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幅畫就像是一個迴光返照,像是白石老人一生精氣神的凝聚,一生經歷的回顧,還有其個性的集中體現,真的特別有意思。


首先,這兩幅畫裡有一股執拗和傲然,一股子韌性。

一幅《牡丹》迎風而立,所謂疾風知勁草,枝葉搖曳,繁華似錦,但卻又不彎腰,不低頭,不陷入泥土。一幅《葫蘆》綠葉落盡,唯餘枯藤和老葫蘆,然而這枯藤脫去水分,更顯韌性,這葫蘆雖黃,裡面卻裝滿了葫蘆籽,這樣的葫蘆敲起來鏗鏗作響,老而彌堅。


這般意境不就是對齊白石這出生草根,屢經風霜,受盡坎坷,但卻不屈不饒,執拗前行的,最後越老越硬朗,越老越傲然的描摹和寫照麼?

其次,兩幅畫一動一靜,一濃一淡,盡顯白石先生功底深厚,用筆老辣

《牡丹》一畫,對白石先生來說意境算是濃墨重彩,大寫意風格了。但他一氣呵成,色彩層次,顏色變化,上下對比,豐富、和諧、大氣、酣暢。無絲毫遲滯,拖沓,堆砌,更無半點匠氣,完全是渾然一體,生機勃勃的狀態。


《葫蘆》走得是淡的路子,筆墨不多,色彩更是隻有黃和黑兩種,但黃中有濃淡,黑裡有輕重。用最簡單方式呈現了豐富的變化。整幅畫猶如信手拈來,隨筆而成,但卻意蘊深遠,返璞歸真,令人品味不盡。深山禪境,卻在自然氣息與生活氣息中,繁華脫盡,自在隨心,天然圓滿。

最後,兩幅畫裡蘊藏著不同的形態和層次的生命。

《牡丹》一圖,我覺得代表著白石先生的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在疾風中,在亂世中蓬勃,茂盛,火熱,向上。這朵牡丹的形態就是迎風而立的一位壯士,英雄,俠客,寬袍大衣,熱情如火,英勇豪邁,器宇軒昂,凜然有一股大氣和勃勃生機。這樣一幅畫在一位90多歲,行將要走到人生終點的老人手中畫出來,有特殊的意味,你可以說是白石老人生命的迴光返照,也可以說是他不服老,心中的火焰沒有熄滅,他還想讓生命再戰一場。


《葫蘆》一畫,實則代表他生命行將塵埃落地一種感慨,感悟,表達的是最終的一種心境。你看這葫蘆像不像老了,穿著長衫,留著長鬚,拄杖迎風回想人生,看透世事的狀態?他不再是盛年,不在枝繁葉茂,不再有鶯歌燕舞,最後一片葉子落盡,只留下細長的葫蘆藤和大大小小的幾個葫蘆。留在葫蘆架上,隨時可能掉落。但是別忘了,這些葫蘆裡的籽到了這時才真正的成熟和圓滿才能成為繁衍生息的種子,這個葫蘆到了這時才堅硬光滑到能做瓢能裝酒能做真正有用的器物。


那是沉甸甸的,有內涵,有內涵,有乾貨的生命,不在需要抗爭和奮鬥,也不再需要眷戀和不捨,只要順其自然,瓜熟蒂落,生命就圓滿了,就究竟了。繁華落盡,返璞歸真,白石老人,一生值得了,看透了,悟通了,得道了。當然,這也是白石老人要留給這個世界最寶貴的遺產。


清水白石出,兩幅畫,無論是從技法上,還是風格上,還是其意境與內涵上,都可以成為白石老人一生的完整的映照,成為大師最後的背影,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顯得珍貴異常。


李藝泓


只要是被認定為藝術品

筆誤的稀缺

缺導致

價格高走



福筱航


名人名畫的錯版,值錢!


手機用戶滴水


齊白石這副畫寓意深長,一是離開人世,活著的人糊塗一點,節哀順變。二是深動地畫出了瓜架上吊葫蘆的畫面,非常美。第三是祝福天下人都平平安安。


興海亭


第一是名人效應,名人的東西,有時就是皇帝新裝,看破不能說破,說破有麻煩。第二是絕壁筆效應,講得不是藝術價值,而是歷史價值。這兩幅畫單純從藝術角度而言,沒任何審美價值!


白眼看綠茵


太出名了,吃青菜淹蘿蔔都是香的沒得辦法


胡濤149008715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相當有水平!也很科學!在這個問題上祖師爺齊白石活著的時候常作反覆研究論證!人類大部份人都屬附庸風雅之人!專家,知音,知已,甚少!一幅完美至極的作品會無人問津,一帶而過,完美是應該的,完美至極時已無話可說了!那這幅完美的作品,沒人能說好,更沒有人說其壞。懂畫與不懂畫的人都會鴉鵲無聲!不敢妄加評論了!那這幅畫等同於死畫。但是,如果一幅好的字畫出現了敗筆,那就炸開鍋了,就有了給懂畫的專家和喜歡字畫的人一個品頭論足的機會。那這幅畫就有了鮮活的生命,有人說它好,有人說不好,那時專家就會主動站出來,說這幅好在那兒,又敗其何處。就這樣一來二往就給這幅畫賦予了生命的色彩!增添了無窮無盡的萬丈光芒!所以祖師爺齊白石老人到了幕年才大徹大悟!深深感嘆畫又貴在有敗筆!如維納斯女神!蒙娜麗莎的眼神!人類無論在那個行業中,都會永遠懷著一顆致仔不倦好奇探索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