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中“父母教,父母責”一定都是對的嗎,你怎麼看?

yunyaling1987


弟子規,是在清朝,一個讀書人寫的!現在,我有點懷疑他寫這本書的用意!清朝,一切文人是被嚴重打壓的,生活非常非常壓抑的,非常害怕被處理的,這種情況下,《弟子規》出現了,我想啊,它為什麼會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呢?

我不否認《弟子規》裡面有好的,但是,裡面更多的是一個死板、教條,規規矩矩,不敢有絲毫個人想法的讀書人形象,可以預見,這樣一本讀書人的書,滿清會怎麼看?那當然是大加讚賞了,大力推廣了,且這是儒家讀書人自己寫的,不是統治者寫的,所以,也堵住了儒家的口。

真實的儒家呢?真實的儒家,被曲解了,被淹沒了。

真正的孔孟之道,那是讓人成聖成賢的,可不是培養奴才的


三教一家共華夏


《弟子規》這個讀物,是拉大旗作虎皮,打著“弟子規,聖人訓”的旗號,其實是清代一腐儒李毓秀所作。這人和白衣秀士王倫一般,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後來卻炮製出這樣一篇讀物,成為舊時教育兒童的必備教材。

其實孔子、孟子,都沒有傳說中那樣迂腐不堪,孔子在《論語》中,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也會搞怪,也會自嘲,也會發牢騷,當一個叫孺悲的人去見孔子,孔子不想見他,於是讓弟子說我病了,結果那人出門傳話, 孔子卻取出瑟來彈奏,意思是明確告訴來人,我就是不想見你罷了,稱病只是藉口!還有時候說,如果能發財,駕馬趕車的活也願意幹啊!在落難途中,有人嘲笑孔子是喪家狗,孔子苦笑說:比喻得倒還形象。當事事不利時,孔子發牢騷說:道不行桴於海---處處不留爺,爺到外國去。

至於孟子,更是英氣逼人,口出“大逆不道”之言論,比如說皇帝如果對百姓不好,那 麼“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甚至可以殺掉昏君,說什麼”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讓暴戾的朱元璋讀了後,氣得說:“假如這老兒現在還活著,我豈肯饒了他?”

可見,儒家先賢孔孟也沒有這樣迂腐,但是後世的腐儒道學們,正像魯迅先生說的一樣,種種權勢者給孔夫人用白粉化妝,一直抬到嚇人的高度,然後孔夫人成了一個泥偶,披掛著一層層的謊言、欺騙,太多的儒學符號 ,砌成一座堂皇的虛偽祖墳。這就是禁錮中國千餘年的思想陳痼。

《弟子規》其實就是這種情況下的結晶,不可否認,《弟子規》有不少關於禮節的內容,但這都是一些封建時代的舊禮教,和現在的道德價值觀,也有不少衝突的地方,我們大不可奉為圭臬。

由此,現在打著崇尚國學的旗號,一些舊的糟粕也沉渣泛起,像什麼女德班之類,就是這樣舊思想的回潮,其實,傳統文化中優美的東西太多,但人們一定要鑑別,比如我就贊同少兒們多讀《龍文鞭影》、《幼學瓊林》之類,而不是《弟子規》,《女兒經》之類的更是不能讀了,理應歸於歷史的垃圾堆。


江湖夜雨


關於《弟子規》《三字經》等等《家訓》啟蒙讀物都是好的.自古文書言論由於各自的認識水平參差不齊咬文嚼字就會有不同的好歹理解了,但經過研討歷史的檢驗總會有一個比較正確的共識.如:父母教:雖說是同一模子中出來的子女,由於父母各自水平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教導,對子女也會有不同的影響不同的出息,自古不奇怪!但父母之心都是從愛出發要子女好的目的自古是一致毫無異議的.因此自古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之說!對不對是對的,不容質疑!如父母軟弱總被人家欺侮有逆反心理,人怕兇,鬼怕惡,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那子女受其影響之後從小會怎麼樣呢?父母責:有二重意思:1.父母有責任對子女教育.2.子女言行不對有過錯如何教育:不僅是責罵打罰等等方法;主要是善於諄諄教誨向好的方面正確對待誘導才行!更不對的是放棄不管不問那就要受別人社會教育了!說說容易實際是很難到位做到好的呀?子女逆反好歹與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影響是有很大責任的.俗話說:子女不好是沒有父母的好教育?什麼人家出什麼人,生什麼病!


張加林11前後同是一人


弟子規有云:父母教,當敬聽;父母責,當順承。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德,在當今倡揚以德治國的大背景下,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人,對孩子早期的啟蒙教育至關重要,孩子學會對父母的尊敬不僅能很好地培養其紀律性,而且能很好地養成對尊長的敬畏心,對孩子的品德和性格修養都很有益處。

但是,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人父母也要事事以身作則,在孩子心中樹立良好形象,同時,教育孩子要得當,不能動輒體罰孩子,有了過錯要主動坦誠承認,否則教之無方、責之無力。


怯怯嘶語


父母教,父母責。原意父母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但在實際生活當中,父母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為孩子做榜樣,孩子的行為和言行,都是先從父母那裡學的,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唯婦人小人難養呀,孩子做錯了事,先本著以親情為主,做正面的開導,不能帶有任何情緒責備,否則得不到好的結果。孩子不的成才,於父母有著很大的關係,要不那裡來的“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


不忘初心136533244


後面不是還有“父母過,諫使更;怡無色,柔無身;號泣隨,撻無怨”嗎,對於古訓一定要古為今用,不要死板的執著在文字表面上,要把握它的精神內涵,父母教父母責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但是當面作為子女一定要恭敬對待,正確的接受,不正確可以找到合適的時機幫助父母長輩糾正過來。現在的孩子對待父母教父母責直接頂回去嘮嘮叨叨煩死人,這是很傷父母心的,將來有一天父母不在了好好去反省會良心自責慚愧的,後悔都晚了。


鈺溯淋鋒


對於文化作品,都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也都有歷史侷限,父母也是人,註定不會都正確,《弟子規》的現代意義在於肯定父母第一老師的地位和作用,以父母為模版,初步樹立孩子的是非觀,價值觀等一些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弟子規》貴在確立了小兒教育的框架,而內容是要與時俱進的,我們既不能全盤掖受裡面的道德觀念,也不能一概否定,要批判的繼承,理性的批判。


萬象一脈


那要看父母本身智慧程度了,如果是一對兒有智慧的父母,當然可以這樣了。如果父母本身沒有能力,那就把孩子這塊寶玉交給那些有智慧的老師吧!雖然,有智慧又有愛心的老師不多。


雲私塾


縱有不對,依然要虛心受教,不可當面頂撞,此為孝。


碧水青山話風聞


幼童呆在家裡,尚未接觸外邊的世界,可以說父母教,父母責。

可是,一旦上了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後,就不能苛責父母了。

社會環境、教學風氣乃至工作事業,各種因素錯綜複雜,家庭因素的影響力嚴重弱化、淡化。此時,就不能歸咎於父母的責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