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守艺】记录那些即将成为记忆的传统技艺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那些老手艺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庆幸的是,现在还能在某个街巷的角落寻找到它们的足迹,再过许多年,或许只能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追寻它们的足迹了吧。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有人不理解,那些被大肆宣传的老店和手艺,意义何在。因为老店得以传承、老手艺得以延续,能让你感受到曾经的生活。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宜春到处在进行棚改政策,那些老店和老手艺,你稍微去晚了就会得到一个回答:“你来晚了,早就拆了,具体搬到哪去了,我们也不清楚。”之前做的所有准备工作又要重新开始。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二符巷是宜春当时一条很有名的裁缝街,老人给我讲到说:“那个年代人们都穿自己做得衣服,当时的二符巷是一条裁缝街,生意很好的。”

顺着老人说的地址找去,才知道那里早已经被重建了,我已经看不到任何当时“裁缝街”的影子,只留给我遗憾和无奈。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关于“裁缝”,我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是家里那台从来没有人碰过的缝纫机,我不知道它是从哪来的,我只知道从我记事起,它就一直被安放在角落里,小时候还被当成书桌,在上面写过字。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长大之后就很难在街上看到人们使用缝纫机了,小城市都很难见到,更别说大城市了,现在老式缝纫机大多被机器缝纫机取代了,小编也是无意中才发现重桂路旁后面的旗盛广场里面,还有几家裁缝店。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相比外面重贵路的繁华,这里显得很安静。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不像爷爷奶奶那个时代,女性要学的技能很多,洗衣做饭绣花针,衣服破了不会补的大有人在,这时候只能找裁缝了,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老手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大大的作用。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飞鹰牌缝纫机是中国最早的缝纫机,生产于上个世纪30年代。看到缝纫机,不自觉的就和那个年代联系在一起,从缝纫机盛行的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对裁缝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吧。

飞人牌缝纫机在后面一点出现,也是流传至今是老品牌。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东西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那些曾经活跃在街边的老店和老手艺越来越少,那些熟悉的叫喊声也渐渐消弱,许多我们熟知的老手艺,慢慢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每个裁缝店,店面都不大,一间十来平米的的小店铺,就是一个裁缝的工作场所,陈设也很简单,一台缝纫机,一些补衣服要用到的工具。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叔叔和阿姨都是裁缝,做了20多年,他们每天都会到这里来开门营业,叔叔说他们以前是给人做衣服的,只是现在人们都愿意花钱去买衣服穿。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买的那些衣服多方便啊,种类也多,很少有人来做衣服了。“他们回忆说,那个年代做衣服的人挺多,当时一个最大的赚钱动力就是能做一件新衣服穿。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量体裁衣“这个成语就是从裁缝做衣服得来的吧,最开始的时候用的尺子是用竹子做的木尺,到后来才有了皮尺,那样做出来的衣服都非常合身,做得最多的还是西装,能拥有一套合身的西装,是那个年代很有面子的事。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阿姨说现在最多就是给人弄裤脚边、改大小、换拉链之类的,还别说在这里呆上一会,来修改裤脚边的人还真不少,多是一些上班的年轻小姐姐,上班的工作服不合身,就会拿来修改。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阿姨这里有两台缝纫机,一台老式一台是机器的,见过缝纫机工作的人都知道,要想用好缝纫机,手脚得协调好。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脚下踩手上动,“哒哒哒哒哒”,像用手指敲击硬木板,还带着带点金属的味道。看他们工作,我觉得是一种享受,手上拉着衣服脚下踩,哒哒哒哒哒,一下子就缝补好了,缝补过的部分很漂亮。

裁缝是个精细活,做衣服时候你得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做出令顾客满意的衣服,你还得手脚麻利,否则容易扎到自己的手。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小编去的时候,阿姨正在店里为自己做一件冬天的衣服,按照自己的尺寸裁好了布料,现在正在用缝纫机进行缝合。

小编直呼:好厉害。阿姨则很淡定的说:“自己以前就是做衣服的,现在想要在自己做一件冬天穿的衣服,商场里面有时候买不到合身的,干脆就自己做一件。”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缝纫机和自行车、手表被称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三大件,是结婚的标配,有了这三大件就称得上是“有钱人了。如今想要找一台曾经的旧式缝纫机还得多方打听寻找。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很多大百货商场在好多年前便撤了旧式缝纫机的柜台,老百姓家中的缝纫机不是淘汰、便是在储物间尘封着,越来越少见。

只有街头巷尾专门为人补衣服的小摊和做衣服的裁缝店才得以一见。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家用缝纫机的辉煌已经不再,要是无意中走进老街头小巷,还能看到这些坚守的老手艺,仿佛能将你引入时光隧道,很能勾起对旧时岁月的怀念。

它们所承载着的,是过去那个时代宜春最朴实、单纯的记忆。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还只能买到布的年代,裁缝的缝纫机和手里的剪刀成了人们最大的期待,那时候裁缝店的生意非常火爆。

王阿姨做裁缝也有20年之久,当时是和别人学的,她说:“那时候生意很好的,有一门手艺,家里就有一份收入”。看到我在玩手机,阿姨还提醒我说,别老是玩手机对眼睛不好。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王阿姨没有固定的店铺,在进门口路边摆一台缝纫机,几把椅子,放上一盏台灯,就开始营业了,“有些人太瘦了,买的裤子裙子根本穿不了,很多人都会拿来改。”阿姨边改手里的裙子边说。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现在裁缝服务的顾客大多还是上班的年轻人和一些老人,年轻人是因为不会,而老年人则是因为不舍,他们觉得缝缝补补的衣服更合身。

现在和过去相比,王阿姨也有太多感想,但是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无论怎样惋惜都不会再回来了。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回想起刚学裁缝手艺的时光,王阿姨眼里充满了回忆,学技艺当然少不了“皮肉之苦”,不熟练的时候,手被扎是常有的事,就这样慢慢的变得越来越熟练。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所以说一门技艺的学成,都是传承者花了时间、心血的成果。

其实用心点会发现,在每个片区还是都会有个小小的裁缝店,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去学这门手艺了,生活越来越好,穿的用的不需要自己动手做。

很多家用缝纫机都被收藏起来,合上木质盖板,盖上桌布,摆放在朝阳的主卧室内当小桌子用。拉开缝纫机前的小抽屉,粉笔、剪刀、线轴、尺子一应俱全。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而细心的保养裁缝让这个老物件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岁月却依旧散发着光泽,用它特有的方式勾起老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宜春街巷里的那些裁缝店,针线间记录着曾经的生活!


许多老手艺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代人的记忆,它带着那个时代的纯净与质朴,存留到现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