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拥兵几十万,如果不归顺朝庭,带领108将能否建立一个王朝?

终南冠


说了很多真实的历史,这次谈谈《水浒传》。

浮世绘《水浒传》。

《水浒传》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宋江横行齐魏”,还有一个就是发源于梁山地区种种关于宋江的传说。宋朝史料中并无宋江啸据梁山的记录。不过梁山一带于北宋确实极不太平。最多的记录就是“多盗”,比如《宋史·许几传》载:

“梁山泊多盗,皆渔者窟穴。

最早提出“水浒梁山”这一说法的,是东平府出身的书会才人高文秀,他在《李逵双献功》中写到:“寨名水浒,泊号梁山”

稍早一些的是福建泉州土豪陈泰在《所安文集》中:

“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过梁山泊……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议事处,绝湖为池,阔九十里,皆蕖荷菱芡,相传以为宋妻所植。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其党如宋者三十六人。”


好,现在可以得知,宋江的不仅不是单身汉,而且性格上也和明太祖这种起家底层的“社会大哥”一样,性格“勇悍狂侠”。而根据《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可知宋江一伙好汉们其实始终都是“流寇”而不是割据一方的“反王”,这也就造成了历史上的宋江无法另立中央,称孤道寡。

水泊梁山遗址。

至于《水浒传》中的宋江为何急于招安而不学“江南方腊、河北田虎、淮西王庆”那样自立为王,书中的不少章节已经给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尤其是在“征方腊”的章节中。

有人曾经指出: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

“征方腊”是《水浒传》的最终章,也是最显示出作者军事才能的部分。根据书中的描写,对比一下宋江阵营和方腊阵营之间实际上实力相差悬殊,帮源洞有很多地方比梁山泊要强大的太多——梁山好汉的鼎盛时期只有梁山及周边地区,连近在咫尺的东昌府东平府都无法占领,只能打了之后迅速撤离,以防官军围剿(两赢童贯、活捉高俅是靠的地利之险)。 而方腊则威震东南,虎踞八州二十五县(歙、睦、杭、苏、常、湖、宣、润),都是物阜民丰的通都大邑。

自古以来,凡是想以割据一方而“王天下”、“臣诸侯”者必须先要有一个根据地做自己的后方。水泊梁山虽然名扬天下,但却是一个十分凶险的死地。南北东三面皆临沧海,西北有大名,西南有汴京,都是宋朝重兵所在。梁山好汉麾下兵马就算像救卢俊义时打破了大名府或是之后攻破东平府等地,但也无法占据。不能攻占州县,就没有稳定的财源,仅靠在梁山周边地区的流寇行为是很难让几万人马维持下去的。而方腊之所以能够做大,就在于他占据长江天险,宋朝兵马鞭长莫及,所以可以占据六县五十二州。说白了,根据地与死地的区别就在于有无足够的资源补给和对外交通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方腊所占据的是根据地,梁山只是死地。

在人物上,《水浒传》虽然对方腊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也可知这位“南朝天子”绝非望之不似人君者。而帮源洞的公侯将相论起英雄也全都不在梁山好汉之下。也就是说曾经“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之所以没有像方腊那样穿戴上“冲天转角金幞头、日月云肩蟒绣袍、金镶宝嵌碧玉带、金显缝云根朝靴”,乃是因为自知自明。

毫无疑问,《水浒传》的作者是将梁山泊和帮源洞双方都视为英雄加以塑造的,无论是梁山好汉中的林冲、鲁智深、武松、秦明、张清,还是与之对立的大将军石宝、天师包道乙、国师邓元觉、高侍郎,王尚书,都被描写的凛然纸上,气壮山河。而在描述战争的惨烈时也都充满了唏嘘和感慨。考虑到后来真实的历史,也许《水浒传》的潜台词可以这样理解:当人才消磨殆尽的时候,就是乱世降临之时。

武松单臂擒方腊

明治刻本《忠义水浒传》。注意那篇关于宋江的赞。


陳大舍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宋江和他的梁山108条好汉所组成的这支军队,并不像一支起义军,当然也就无法开创岀更大的局面,至于推翻宋朝,重建一个王朝,打扫龙廷坐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是人单力薄。就宋江这支队军队来说,根本不像人们所猜测的有几十万,据宋史的记载,宋江最开始横行齐魏之地时,作乱的人数只有三十六人。就算这三十六人是大小头领,其总军力也不过数百,后来有所发展,最多也只几千人,这就是为什么宋高宗平定杨么,要派武将张俊和岳飞率十多万人前去清剿,而宋徽宗平定宋江的梁山军队,却只派个文官张叔夜率几千人前去的原因,而进攻的主力部队还仅只张叔夜所“募死士得千人”,梁山军队人数可想而知。

二是宋江缺乏领导才能。宋江这个人,正史对他的记载,只有宋江作乱齐魏的信息,至于他的领导才能,只字未提。倘以《水浒传》的描述,其统军之帅才、带兵之智慧,简直乏善可陈,几次有影响一点的战斗,那都是智多星们和宋江下面那些人拼死拼活的结果,至于他自己,反倒像个来打酱的,喊得多,做得少。

三是义军没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梁山好汉啸聚山林,所打的旗号是“替天行道”,咒骂得最多的是朝中奸臣,平时干得最多的是打家劫舍,毫无主张。

四是梁山军队不得民心。宋江军队是一支乌合之众,靠打家劫舍补充所需,满足自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欲望,这种不劳而获,又靠抢夺的取向,必然会伤害老百姓。所以,有劫富,却几乎看不到济贫,相反,李逵疯狂杀人的同时,还不知杀了多少老百姓,有的甚至强抢民女,这样的军队,在老百姓眼里与强盗有何区别?

当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所有的谎言都被拆穿。宋江不过是借兄弟好汉们杀开的血路,谋到了一条通向荣华富贵的“终南捷径”罢了。宋江本来就是冲着招安去的,据《瓮天脞语》一书记载说:“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京访李师师。酒后书念奴娇词云:‘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借得山中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宋江为何来找名妓李师师?当然是为了搭上宋徽宗这条线,他通过李师师,将自己希望接受朝廷招安的信息传递给皇帝,“乾坤何处可容狂客”一句,向宋徽宗摇尾乞怜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十分露骨了,后来朝廷果然招安了,故宋朝老百姓有句讽刺嘲笑的民谣说:“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不过,宋江即便不接受招安,凭那些杀人放火的兄弟,凭自己虚情假意的义道,凭那“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志向”,别说另立朝廷,能够撑个三年五载不被清剿掉,就算不错了。


帝国的脸谱


大家好!我是小半山。

宋江如不归顺朝廷,梁山泊结果只能走向灭亡或散伙,不能建立一个王朝。

中国四大名著中,水浒传的结局是最为悲壮的!108条好汉,因宋江的被招安,最后剩下不到30人。那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宋江不被招安的话,那梁山好汉有几种结局呢?


1、梁山泊被朝廷剿灭,这个可能性最大。虽然梁山泊有108好汉,但和当时的朝廷对比,差距还是很大。而且梁山泊没有后勤后备中心,大多是靠四方劫掳州县而来,若朝廷采用堡垒政策,重重围困梁山。断其供给,又没有外援,支撑不了一年就会被朝廷剿灭。

2、梁山泊对抗朝廷,最后剿灭朝廷建立王朝,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假如宋江联合方腊,整体实力还是不如朝廷。即使打下了大宋,一起平分天下是不可能的,得到天下的未必是宋江,也许是方腊。



3、梁山泊散伙,好汉们各寻出路,梁山泊的成员构成蛮复杂的,有军官强盗小偷工匠等,还有他们之间的分歧也很大,有的彼此有血海深仇,比如扈三娘和李逵。而且鲁智深就曾经说过,不如散伙,各寻出处。




小伙伴们认为如果宋江不招安,哪种结局可能性最大呢?欢迎踊跃评论。


众生娱乐众生


即使按水浒传描写,宋江也只有几万人马,远不足据地称王,除非他能预料后来的变化。

首先,正史上的宋江,只是一伙流寇,头领36人,部下人马最多千余人到数千人之间,被张叔夜招募了千人就打得大败,被迫接受诏安,完全没法和席卷数十县的方腊相比。

即使在水浒中,宋江的兵马也就不到十万人。

卢俊义上山的时候,分兵两路去打东平府、东昌府,每一路只有一万五千人。后来得了二处,又两败童贯,三破高俅,之后就是受招安,征大辽。征讨辽兵途中,宋江和卢俊义曾有一次分兵,每一路也就三万余人。后来征讨方腊,宋江和卢俊义再次两路分兵,又是每路三万。由此可知,梁山主力部队就是六七万人。再加上少数留守人马,招安时遣散的,大战中损耗的,那么梁山最巅峰的兵力,不会超过十万。以十万兵马,想要和宋朝分庭抗礼,还差得很远。

另一方面,梁山无法持续发展和维系。

所谓的八百里水泊,按书中确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险要山寨。但是这个山寨只能死守,不能发展。七八万人马总不能全窝在山寨里面捉鱼吃。之前宋江依靠打祝家庄,打曾头市,打大名府、东平府、东昌府,获得了不少钱财粮草,足够坚持一段时间。但是,等这些吃完了怎么办呢?

梁山不说进一步发展,单说要养活这几万大军跟朝廷对抗,必须要有稳定的收益。周边的城池都被劫掠过了,未来沦为和官兵对抗的战场,那么不会再有劫掠的机会。除非宋江自己设置官吏,在附近州郡收租税,正式建立一国。可这样一来,宋军就必须为保住周边州郡的控制权,与宋军展开大战。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之前梁山能击败许多次官兵讨伐,除了本身猛将如云,还靠着梁山泊地利。可要保住周边郡县的租税,就必须出兵到平地来和宋军主力决战。这难度不是一般的高,以宋江山寨的实力,很难进行这种全面战争。

方腊敢自己称帝,是因为不但有帮源洞这个根据地(比梁山泊大得多),还能迅速席卷浙江富庶之地。可是即使如此,他也迅速被宋朝剿灭了。



所以,对梁山而言,当时根本不具备建立王朝的可能,持久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也是宋江迫不及待要受招安的原因。他并不是自己忙着做官,实在是为了兄弟们的前途和性命。

当然,宋江也是没有穿越眼。如果他能看到历史书,可能就坚持下去了。因为几年后,金兵入侵,靖康之耻,整个北中国陷入完全混乱。那时候,如果梁山泊还在,宋江倒确实可以凭借手中一百零八个好汉和几万人马,不管是借抗金旗号,还是接受金国任命当汉奸,都不难实现割据一方、称孤道寡的梦想。


巴山夜雨涮锅


历史明明没有假设,但我们后人总是喜欢假设,愣是要给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添加一个想象。但也正因为此,历史才会这么有趣和可爱。

梁山兵马鼎盛时期约有10-50万人,因为有一回朝廷一次性发了50万套棉袄,即使一个人两套换着穿,也应该有25万人。

宋江拥有这么多兵马,手下108元能战善战的大将,实力的确强大,但横扫宋朝、建立新王朝还是不可能的。

第一,不占天时:人心不思变

朝代更迭一定都发生在人心思变的时候,不管是因为原来的皇帝和大臣太残暴统治,还是因为外族入侵,一定是全天下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开始自发的反抗朝廷,这才是有了天时。

而宋江拥兵的时候,宋朝统治还非常稳定,即使北方少数民族时常骚扰,但至少国内的确人民生活很富庶、吃喝不愁。老百姓不会闲着没事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去和宋江一起打天下的。

第二,不占地利:水泊梁山优势不够

水泊梁山作为一个山头,占住当个山大王是可以的,但如果想打天下,绝对是不够的。你可以看历朝历代建立新王朝的人,至少要占领一座坚固的大城市,比如太平天国的南京,并部署优势兵力进行防守,然后再逐渐打下别的城池,慢慢建立新王朝。

但不管是从梁山发展前期还是后期,宋江等人都没有拿下一个足以作为根据地的地方,他们采用的强盗抢劫的那一套,杀了人抢了金银财宝就跑。没地盘、就没有粮草供给,就没有兵力补充,就一定不会打下天下。

第三,不占人和:梁山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一提起梁山,最常见的一句话是:逼上梁山。梁山这108将,有些是被朝廷逼上来的,比如林冲;而还有一些是被宋江逼上来的,比如玉麒麟卢俊义。宋江设计把人家搞的家破人亡没办法才上的梁山,这种人怎么可能会对宋江忠心耿耿呢?
而且,打天下不仅仅要有兵力优势,关键靠民心。三国时期的刘备一直到47岁三顾茅庐之前,人马都不超过5万人,最少的时候才几百人,但因为有民心,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占据了荆州、益州、汉中,蜀国兵力巅峰75万。所以,民心的重要性要大于兵力。

有这三点原因在,宋江不占天时、地利、人和,即使拥兵几十万,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新王朝。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很明确的回答,如果宋江不归顺朝廷,还是可以建立一个王朝的。首先说宋江有人,主要是有人才,梁上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是一等一的好汉,都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有军事人才,有智囊团,有建筑专家,有文臣有武将,有政治家,这个先决条件已经达到了建立王朝的条件了,再说古代地广人稀,他们完全可以统领一方百姓,割据一方土地,当时的方腊都已经建立自己的王朝了,以宋江和梁山好汉的实力完全可以的。

更重要的一点宋江不仅有人才,他们有自己的口号,或者说叫纲领,那就是替天行道,这个纲领的提出非常适应民意,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都需要一个好的纲领来发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这一点宋江他们做的是非常好的,有个这个口号再加上他们人才济济,可谓万事俱备呀,所以只要宋江不归顺朝廷,他们是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朝廷的,甚至有这个替天行道的纲领可以推翻当朝,建立新王朝。


该名称一村子


不要以为北宋的军队打不过金国和辽国就是软柿子,有童贯在,宋江就成不了事,事实上不用童贯出手,张叔夜都只需要指挥一下就行了,宋朝的一个不能进列传的普通武功大夫折可存就把宋江给灭了。武功大夫在宋朝军队里属于第二十七级,宋朝武将一共分五十三级,折可存只能算中流的武将而已。

历史上的宋江只不过才有几十个弟兄,不是108个,就算他有108个武将也成不了事,顶多劳烦童大公公亲自出马,宋江也只能束手就擒。当然不是《水浒传》里那个被严重矮化的童贯,而是真实历史上,收复西夏四州,平西北杂番,只用几个月就灭掉方腊起义的站神童贯。

北宋徽宗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羸弱不堪,如果不是宋金战争爆发,北宋被金国灭国,徽宗朝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都比他的父兄们还要强,横向与辽金比弱爆了,纵向与北宋的前几位皇帝相比,各项指标高到爆表。宋江虽然没有真正的十万大军,可方腊有呀!还不是被童贯打的落花流水?宋江就算比方腊武力值高,也只不过给童贯稍微增加点困难,根本不可能像金兵那样碾压童贯。

另外纠正一个错误,宋江起义时,北宋对外根本没有压力,辽国是友邦,金国刚开始对辽国展开进攻。正在拉拢宋朝一块灭掉辽国。主动权在北宋手里,西夏更不用说了,和北宋打打和和的多少年,从来没吃过这样的大亏,被童贯蹂躏了一把,正在发愁怎么抵挡北宋的进攻,都自顾无暇了,构不成威胁。宋江没希望。


山野论史


这个嘛,以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假如宋江真有小说里的108和几十万大军,待时而动,应该是能在几年内割据一方

但大家都知道“宋徽宗”在位25年,也就是1125年退的位。宋江起义是在1119年,当时北宋最大的敌压,一个是辽,一个是金。1120年,宋金订了盟约,联合灭辽。在这背景下的“宋江”起义只有36人,不成气候。既然提问是按小说里来假设的,咱们就按小说里的逻辑来假设。

在《水浒传》小说里,朝廷招安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就是朝廷拿宋江占据的梁山好汉们用武力征讨不下,才招的安,假如小说里宋江不招安,河北有田虎,江南有方腊,淮西有王庆,在加上辽、金,顶多也就割据一方,就算建立一个小王朝,也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因为历史的轨迹是永远改变不里的。


夏有凉风61


小哥的答案是不能,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梁山实力有限!

想要建立一个王朝,首先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我们看看宋江,表面上有一百零八位好汉,但是真正能够领兵打仗,统帅一方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所以说梁山实力有限!

第二:梁山经济薄弱!

想要建立王朝,首先要打仗,四处征战,但是我们看看梁山,以梁山泊为据点,主要是占据优越的地理,以防守为主,没有什么经济产业,这个远的不说,对比一下方腊就很明显了,方腊在南方占领了几个省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有比较完善的朝廷官员建制,但是梁山没有!

第三:宋江没有一颗造反的心!

宋江,作为梁山的领导人,内心可以说是深受孔圣人的影响,想做一个忠于国家的历史名人,而不是反叛国家的历史罪人,所以宋江一直想着诏安,报效朝廷!咱们看看那些建立政权的领导人,首先就有一个反叛的心,就更不要说那些建立王朝的枭雄了!

第四:大环境不成熟!

这一点大家也能理解,看看我国的历史,很多朝代的建立者,都是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声名鹊起,势力迅速崛起,但是我们看看梁山集团的时代,虽然南方有方腊作乱,但还远远达不到天下大乱的境地,所以时机不成熟,其实假如梁山集团不归顺,朝廷要消灭梁山集团,只要调集大军,切断梁山的水路,任你梁山集团再厉害,没有吃的喝的,你还是迟早内乱,到时候分崩离析,自然土崩瓦解!

所以,就是单单综合上面四点,梁山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王朝,哪怕是建立一个政权都不可能!

谢谢大家!


深圳小哥带你看深圳


拜施耐庵所赐,水浒英雄个个身怀绝技,武功盖世;不仅个人能力出众,还拥有几十万雄兵,打田虎、擒方腊,可谓是大大的帮了宋朝的忙

只是,历史上的水浒英雄们真的如此之神吗?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一方流寇,水泊梁山的实力相当有限,打个土豪分个田地是没问题的,跟县市区的团练们练一练难度也不大,但是上升到北宋朝廷层面,就很尴尬了

历史上的水泊梁山,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都相当有限。甚至说连称霸一方都算不上!


如果真如施耐庵所说,梁山好汉们会是怎样的存在?

抛开历史不说,单纯从施耐庵的描绘下去审视一下,会是怎样一种场景

要说这梁山好汉也是真的强,一百单八将个个有本事,偷鸡摸狗有时迁这样的能手,打探消息、通风报信有戴宗这样的神器,出谋划策有诸葛在世的吴用,作法招神有神龙化身的公孙胜,就连救死扶伤都有华佗转世的安道全;更别说那些个能打能拼的超级战神了,这一组合可谓是超级阵容,堪称宋朝第一特种部队!

只是,这支超强部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内部分裂。要说跟古时候的坚城一样,一般来说要从外部攻破十分之难,除非是长年累月的消耗,或者说——内部攻破

而梁山好汉的结局,就是第二种。因为宋江老大是一心想要诏安的,而他的兄弟们却有很多不愿意的。没办法,裂痕就这样产生了。早在一次聚会上,宋江写了一首盼诏安的词,让乐和唱,当场就被武松兄弟打了脸,闹得很不愉快。

感情破裂了,但日子还得过下去,总不能分家吧?但这毕竟是政见上的不同,自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梁山好汉的实力还是有的

简单来说,这是一支有待整合的部队,是一帮各怀心思的小团体。战斗力一流、凝聚力相对来说只能算一般

如果宋江不是一意孤行非要报效朝廷,结局会是怎样?

不像李自成、黄巢这些土掉渣的农民起义军,宋江团队中还是有高素质人才存在的。比如吴用、公孙胜都是军中智囊,和刘伯温的水平相当;再如林冲、秦明则是军中的武力担当,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本事可真不是盖的。

文臣武将皆备,自然是有实力争夺天下,弄不好就像朱元璋一样,成功夺取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布衣皇帝。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北宋末年的确民变不断,如杨幺、方腊等都是威震一时,只可惜他们的下场都是被无情的镇压。不像是水浒传中的描写,童贯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怂货,历史上的童贯虽然真的是个太监,但却是能带刀的,实力也是一流

如果说,按照水浒传中的人设,无论是童贯还是蔡京,都只能被梁山好汉摁在地上摩擦,那么宋江成为朱元璋的前辈是指日可待。只可惜,北宋没那么弱,童贯也不是菜的一匹,按照杨幺的发展路线来看,梁山军团前途是一片黑暗

如火如荼的民变,为何不能置宋朝于死地呢?

民变推翻朝廷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个朝代已经腐烂到一定地步了,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发展必然性。黄巢推翻唐朝、李自成推翻明朝,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是朝代的更迭。

但反观宋朝,却并不是这样的。虽然北宋的灭亡似乎表明了这个朝代气数已尽,但南宋的快速建立和迅速发展却表明,这个朝代的灭亡更多的要归咎到统治阶级的无能。如果宋徽宗不是沉迷书画无法自拔、如果当时主战派能够获得信任,那北宋一定不会出现靖康之耻的结果。

国家是灭了,但国家机器却尚存,只身逃回的赵构很快就扯起了班子,建立了南宋,而且一度还涌现出了岳飞这样的当世名将,也曾有机会收复河山。虽然最终的结果不是很如人意,但至少国家尚在、实力尚存。

纵使宋江手下名将如云、实力超群,也有谋士策划、运筹帷幄;却终究逃不过一个失败,最多是像三桂同志领衔的三藩之乱一样,会让宋朝胆颤心惊,然后庆幸只是虚惊一场!

假象完了所有可能,该回归到现实了

而现实永远都是残酷的,所谓的一百单八将,大多都是虚构;而所谓的三十六天罡,也没那么传奇经典。只能说,是施耐庵老先生实在是写的太好,就像罗贯中老先生笔下的三国一样,永远被后世所铭记

但至少三国里史实还是比较多的,依据的史料也是《三国志》这样的正史;反观水浒就比较尴尬了,只是正史中寥寥几句的记载,仅此而已

但这丝毫不影响那一百零八个鲜活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样就够了不是吗?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