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的奉献者:村医做到不能做的那一天!

当你吃着30分钟超时赔付的外卖、接收18层楼送货到门的快递、买下24小时不关门的便利店盒饭,享受着时代发展带给你的便利与快活时,你永远都不会想到,这些说着你听不懂方言、一个月攥着几千块钱的年轻人,身后站着无数个空巢家庭。

近几年,以发艺、快递员、外卖小哥为代表的一批服务业兴起,需求暴增以致大幅降低农村青年准入门槛,全中国60万个行政村为小到地级城市,大到北上广深源源不断输送劳力。对于拥有1.69亿老龄人口的中国来说,这不仅造成近半数空巢家庭诞生,更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式折叠

在乡村空巢家庭里,健康医疗状况严重滞后,外界的关注难以及时送达,能帮助到他们的只有乡村医生。

如果没有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保障,「留守阶级」将迅速垮掉。而现在,乡村医生也在随这个折叠世界不断陷落。

中国乡村的奉献者:村医做到不能做的那一天!

分享一位王村医的故事

比起困守在一片巡诊最远要开车25分钟山路的村庄,村医职业的后继无人则让他们更为绝望。“我不知道谁能接手我的工作,先这么干下去,干一天是一天” 王大夫顿了顿,有些难为情,“儿子正在上高中,以后学医了回不回村里,还是看他自己的意思 ”

去新卫生站的路上,王大夫大家说,“国家东部的村子卫生站多,有的村子好几个,我们这边就很紧张,好几个村子用一个 ”。从2017年开始,中央预算不再下拨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项目建设,地方卫生院建设依靠地方政府资金支持才行。

“每一次出诊都悬着命下午有两位病患不方便走路,我得分别去一趟 ”午饭后王鹏穿上白大褂,拿着医药箱就出门了。

王大夫的家用型面包车是他身为村医救治及时最大的保障。车内第二排伪劣假皮座套破碎,露出发黄被人久坐的海绵,抬头可见车顶有一根紫外线灯管,在颠簸的山路上灯管随着车身起伏撞击在车顶,发出清脆的咔哒声。

“ 有了这辆面包车是真的好呀 ”他发出感叹。早些年他骑着摩托出诊看病,南方天气湿冷,在冬天多么厚的手套摘下来都会冻僵。有时赶上夜里下雨,其他车把泥路碾得泥泞不平,摩托车轮要么失陷要么侧滑,麻烦的很。

虽然现在的岩桥坪村9成以上路面铺上了水泥地,但有些路面因修在小半山腰的缘故,导致狭窄处仅能容一个半车位通行。照面开来另一辆车,则必须要有一辆车做出妥协——

把车身一侧斜出路面。

至于最后能不能把斜出去的一面归正,“那得看技术 ”做了15年村医的王鹏,早就对出诊面临的这些所谓种种困难习以为常。

“ 路窄没关系、天冷点没关系、一年出夜诊五六十次也没关系 ”王鹏语气轻松,对车里的志愿者说,“ 最害怕的就是因为出诊时间晚了加重病情,更害怕自己没治好病人耽误病情 ”

“ 九六、九七年的时候,我从张家界市慈利县卫校毕业,被分配到桃源县人民医院实习,后来又调到黄金村小学医务室工作。我刚做医生不久,有个男的来看病,反复感冒,当时医务室只有‘磺胺嘧啶片’,就拿给他用了 ”王鹏把车开上土路,轮胎压在碎石子上,颠簸感密集而又剧烈。

“ 没过半小时,他家里人跑来说人全身出汗呼吸困难,我抓起车就骑,看到人后拿剪刀把衣服剪烂 ,用了地塞米松注射液与扑尔敏片才把人救回来 ”

这是王鹏15年村医生涯里最后怕的回忆,也是他反复提起的“ 想放弃村医这个身份 ”最强烈的一次。也正是这次噩梦般的经历,让王鹏对于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医疗教育上的新知识形成近乎偏执般的条件反射——县里组织的村医培训,必须第一时间学会;自己看不了的病,绝不装懂。

那些为奉献了青春的村医人感到无比敬佩,做着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大的努力,正是人性的光辉,那么我们不应该关注他们吗?难道他们不应该得到表扬,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吗?致敬可爱的村医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