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是明君的秦昭襄王,為何一定要殺死為秦國的戰神白起?

胡超


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最直接的,是當時的丞相范雎向秦昭襄王進讒言導致的。當時的秦國攜著長平之戰勝利之威,依照武安君白起的意圖,是直接再次發動戰爭,徹底滅掉趙國,剪除秦國的心腹大患。趙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驚恐萬分,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卒40萬,使得趙國兵源缺乏,軍隊的訓練也不夠,無法抵禦秦國的進攻。於是趙國派出蘇代,攜帶著金銀財寶,秘密進入秦國,會見丞相范雎。

范雎影視形象

遊說之詞太過冗長,咱們提綱挈領總結一下,意思就是:別看你范雎現在位居秦國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好不威風。但人家白起比你更牛,自人家出戰以來,攻城奪地,戰功赫赫,如果現在任由他攻下趙國,你這耍嘴皮子的功夫,恐怕敵不過人家的拳頭。到時候你的尊榮也就結束了。范雎一聽,呀,有道理啊,不行,我得阻止這小子,於是向秦王進言與趙國韓國休戰。白起自然氣得不行,兩人就此失和。

沒想剛過了幾個月,秦王又心血來潮,不行,咱們還是得打打趙國,這小弟在下面總是不老實。哪想在邯鄲城下直接是慘敗,損失了不少人馬。秦昭王一看,得,咱還是得請咱們的戰神白起出馬。白起此時正病著呢,向秦王說明了不應該現在起兵的原因,磨來磨去,秦昭王自然有點惱火,而范雎又趁機火上澆油,說你看這小子,都不把你放在眼裡,譜也太大了,他估計都在心裡罵你傻波依呢。之後不久,白起就被賜死了。

秦昭襄王影視形象

第二個原因,是邯鄲之戰戰敗後,昭襄王十分羞愧,他是君主,自然要找一個背鍋的,而白起,自然最合適。怎麼說呢,長平之戰剛剛結束時白起是極力主張進攻戰國,當時秦昭王不聽,但不久之後秦昭王又要對趙國發起進攻,不想趙國已經有所準備,諸侯的援兵也已經就位,秦國不出意外的戰敗了。這是戰爭決策上的失誤,說白了也就是秦昭王自己的錯。此時的秦王對沒有聽從白起的意見自然是有些羞愧的,而且他極力想彌補自己的過錯,怎奈白起就是不給他面子,這下有點難辦了。秦昭王是秦國之君,高高在上,總不能自己認錯吧,找人背鍋吧,你白起不尊重你自己的君王,不聽調遣,要你何用,你就替寡人背了這個鍋吧。於是乎,果斷賜死了白起。

白起影視形象

第三個原因,是白起自己的錯。白起在軍事上是天才人物,但是在政治上卻顯得不怎樣。這表現在:其一,功高蓋主而不自知,這一點不用多說,“武安君”的名頭天下皆知;其二,不懂得和權臣相處。當時的范雎,既是秦國的丞相,也是秦王的寵臣,他對君王的影響力,自然是要超過白起的。然而白起卻與他爭鋒相對,本來是自己有理的,無奈捲入了政治因素,有理也變成無理了;其三,不尊重君主的權威。這一點我們在第二個原因中已經分析過了。不錯,白起是忠臣,有氣節,有才能,但是你終究是臣子,你的生死還是取決於你的君王,而碰巧你的君王又那麼在意自己的權威。所以,白起最終也只能以悲劇結尾了。

白起影視形象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武將白起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被譽為秦國戰神,為了秦國統一大業,白起先後指揮大小戰役70餘起,從無敗績,曾在伊闕、郢都、華陽、長平組織發動四大戰役,共殲滅了韓、魏、齊、楚、趙等五國軍隊達百萬人以上,其中最有名的是公元前262年的長平之戰,就屠殺了40萬人,被稱為“人屠”。


老子曰:“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這句話用在白起的身上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長平之戰中,白起急於一戰滅掉趙國,加上糧草不足,便做了個驚天之舉,瘋狂屠殺了40萬趙國投降的士兵,在歷史上足夠駭人聽聞了。

白起征戰數十年曆來以殺滅敵人為最高標準,經過這40萬人,白起對這樣的兵家思想產生了質疑,長平之戰後白起逐漸看明白一個道理,當秦昭襄王再次要求他攻打趙國時,他卻推脫了,並告誡秦王不可對趙國用兵,長平之戰,秦軍大克,趙軍大破,今天再次攻趙,雖說比以前用更多的士兵,但趙國也會加派十倍於以前的士兵來防守,是很難取勝的。


白起所說的也是當時真實的情況,可秦王攻趙心切,根本就聽不進去,他仍然派王齕率兵攻趙,在趙國的請求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打秦國,秦軍傷亡慘重。

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秦王知道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宰相範睢請求,白起仍稱病不起,他又勸秦王不要打趙,秦王不聽,又增兵伐趙,結果鎩羽而歸。


秦昭襄王是徹底的對白起忍無可忍了,公元前258年,秦王下詔削去白起的所有爵位,降為士卒,併發配邊遠的陰密,聖旨下來後,命他連夜啟程,白起憤然離開咸陽,數十年的功勞因為兩句逆耳忠言便功虧一簣,他的內心充滿了哀傷與不平。


第二天早上白起來到了咸陽城外的驛站,秦昭襄王派來幾個使者,帶上一口寶劍,追上白起,並讓他自裁。

白起持劍在手痴痴的看著天空,天地一遍幽靜,似乎在思索著什麼,一代人屠白起,自知殺俘是永遠無法洗脫的罪孽,而且還一下子殺了40萬,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也許他夜夜難寐,對戰爭嗤之以鼻,所以才拒絕了數次秦王的邀請。


死,對於白起來說是一種解脫;白起突然大笑一聲,將寶劍往脖子上一抹,血漿如水,映襯著初生的朝陽,一個偉大的身軀倒下了,戰神死了。


白起的性格過於對事不對人,缺乏廟堂權謀之術,是典型的君子作為,秦昭襄王雖是雄主但心胸不夠博大,而且白起這種一生征戰卻從未一敗的主帥在秦軍中威望太高,秦王又並未對其有過深的知遇之恩,這放在哪一個君王那裡心裡都是不踏實的,長平之戰秦軍雖勝,卻也是舉國而勝,消耗巨大,而當時戰神白起也已經老了,秦國還有別的大將可用,以後幾年秦國屢次攻打趙國,都以失敗告終,這時白起以生病為由拒不出戰,這也看出是對秦昭襄王的不滿和埋怨,所以秦王怕他謀反不得不殺;

另外將相不和,白起和範睢積怨已久,範睢嫉妒白起的能力與功勞,早就想扳倒他,白起多次違抗君令這無疑是極佳的機會,因此秦昭襄王和範睢同流合汙,就除掉了白起。


遺產君


秦昭襄王依法賜死戰神白起,雖不合情但是合法,在有深厚法治傳統的秦國,戰神白起之死沒有引起暴亂。白起從軍事角度出發,認為攻趙必敗,後來的戰爭發展也一如白起預言,白起雖然不愧戰神軍事家稱號,但是卻愧對秦國,愧對大秦數十萬將士!白起領兵伐趙,雖然不能取勝,但是也不會慘敗,可以拯救數十萬大秦將士。基於此理,身為大秦國大良造爵上將軍職的白起有瀆職罪,違抗王命罪,故秦昭襄王將其依法論罪處死。



按照秦國法律,白起瀆職罪加上不尊王命罪當俱五刑,也就是:割耳、削鼻、剜眼、腰斬、斬首!秦昭襄王念及白起對秦國功高勞苦,又是大秦戰神,因此賜鎮秦劍讓他自刎而死,不株連白起家人族人!白起一生統帥千軍萬馬,培養戰將千員,秦軍中大部分將領都是白起的部將!這些將領上書請求赦免白起,秦昭襄王以商君有功於秦,但依法處死為由拒絕諸將之請!白起死後諸將沒有喊冤,秦國開始閉關自守,積蓄國力!


秦昭襄王處死白起雖然有私恨,但更主要是依法處死,因此殺白起並不能算昏聵之事。按照嬴政大帝的看法,秦惠文王殺商君是冤殺,秦昭襄王殺白起是依法處死,但是白起罪不至死,可流放巴蜀了此殘生!秦昭襄王是一代鐵血雄主,他一生堅守商君法治,依法處死不少權貴功勳!太子嬴柱的小姨子華陰夫人淫亂東宮,被依法處死;兒子蜀侯叛亂,被依法斬首;天有旱災,依法禁止百姓進入王室林苑採栽狩獵,後來又依法允許有爵百姓進入王室林苑生存。秦法有律:不振災、不救窮,有功必賞,有罪不赦!救災助窮是讓無功之人有賞,有罪之人有赦,會導致百姓養成不勞而獲的依賴思想,因此秦法不振災,不救窮!



大秦鐵鷹劍士


秦昭襄王確屬明君,但不管你再開明的君主,只要是人,都會有人性中的弱點,就像晉文公重耳,太史公評價他:晉文公,古所謂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約,及即位而行賞,尚忘介子推,況驕主乎?



《史記》載,白起於秦昭襄王十三年時,已為左庶長。至秦昭王五十年賜劍自剄,就從他做左庶長算起,事昭王也是三十七年!三十七年來一路攻城掠地,且無敗績,為秦國立下了不世功勳,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白起有超乎尋常的軍事才能,戰神是實至名歸。但白起只可為將帥,卻不懂帝王心理,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不會讀心術!

長平之戰後,本是攻佔韓、趙的最佳時機,可是秦昭王卻聽信范雎出於私利的勸阻,罷兵。(秦昭王對范雎可謂言聽計從)






應侯范雎①是受了韓、趙賄賂,②是確實怕白起以後爵位在自己之上,才極力阻止白起繼續攻韓、趙。秦王罷兵,白起聞之,與應侯有隙。

其實我個人認為白起與范雎有隙不是從此時開始,而是從秦昭王聽從范雎之策,廢太后、逐穰侯之時,昭王拜范雎為相,收穰侯之印,使歸陶。要知道白起與穰侯魏冉

最好,魏冉得此結局,白起肯定有物傷其類之感!

只能說那時不滿范雎是藏在心底,而此刻的矛盾是挑明擺在桌面上。

後秦又發兵攻邯鄲,因當時白起有病不能領兵,昭王以王陵為將。王陵多失利,白起病癒,昭王想讓白起去替王陵。白起言:此時不易攻邯鄲,因為各個諸侯國現在對秦國的積怨很深,現在知道聯手抗秦的重要。況且秦雖破長平,秦國的士卒也死亡過半,國庫空虛,如果攻趙,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秦軍必敗。

秦昭王見白起不聽自己的,又讓范雎去請,白起更不會去了,乾脆稱病。昭王又派王齕去代王陵,結果圍邯鄲久攻不下,而且應了白起之言,楚國、魏國都將兵幾十萬攻秦軍,秦損失慘重。白起言:不聽臣計,今如何矣?

就是這句話為白起招來了殺身之禍,作為臣子你怎麼可以反詰君主,指責取笑君主呢?此時可不是你舉手發言的時候哦!

果然秦王聞言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稱病篤,秦王又讓范雎去請,依然不出。後來各諸侯攻秦軍更急,秦王愈怒,把白起遷出咸陽城。白起出咸陽城不遠,秦王又與范雎議:白起之遷,怏怏不服。派使者賜劍制裁!



白起之死,應侯范雎絕對是起了煽風點火,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秦王雖是一時之忿,後必悔之,然白起不懂君臣之道也是取死的根本原因!人人皆知:白起死而非其罪!


尋桂子


我們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白起是秦國的戰神,自然也是戰功累累,更重要的是白起在軍中的影響太大了,大到讓君王都忌憚。無論白起是否有造反之心,但是對於君王來說始終是莫大的威脅,猶如芒刺在背;

第二、白起自認為是君子,所以他就更愛惜自己的羽毛,有很多違揹他意願的事情他不願去做。而在君主的心中,為臣者理所當然要為君分憂,即便明知道白起或許是對的,但是在心理或者情緒上也是很不爽的。這一點,範睢和白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三、認知差異(或者說情商問題),在君王的眼中,秦國是他的,他就代表秦國,忠於秦國就必須忠於君王;而白起始終談忠於秦國,卻又因為忠於秦國而屢次忤逆秦昭襄王,君王肯定不爽啊;

第四、白起把很多事情說得太白,點的太透,用今天職場的話說就是不會做人,不懂得給領導留面子。你或許很有本事,但這是我的地盤,我說了算,畢竟秦昭襄王也是人,我可以包容你,但是過了度了,我就只能把你幹掉。

僅代表個人看法,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謝謝。


瀏陽河趣史


武安君白起忠的是秦國,而不是秦王。忠的是仁義自由,而不是秦王。

一、君王、社稷、仁義三者糾纏,讓白起與秦王南轅北轍

戰國時代,各家各門派思想在傳導到每個人思想意識,出現“百家爭鳴”的後期,那時候是個人建功立業,英雄主義,心中自由的時代。並沒有出現秦朝之後,封建社會專制集權時代的儒家思想統一,奴性與媚性的思想特性。

白起屬於秦人,他熱愛秦國,為了秦國的強大與統一而奮鬥,就是心中有國而未必有君王。他是希望秦國的君王能夠對待他如掏心掏肺,顧忌到他的心中個人的仁義榮辱。如果不符合他心中的道德標準,選擇隱藏不出,甚至抗命不尊,違抗君主的王命導致自己身亡也在所不惜。這就是他擁有思想,擁有英雄主義,擁有個人選擇權,絕不背叛與忠愛秦國自己的祖國,捍衛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而不屈服於王權。最後只能是秦王賜秦王劍自殺身亡。

戰國時代,君權,王權,社稷,思想這四方面是如此糾葛在一起,誰又能夠理得清,辯得明白。那個國君王上不想是君王及社稷,所有的臣民必須以王權為馬首是瞻,違背者死。

這就是白起必須死的最深層次原因。

二、秦國範睢只不過是“小人”“替死鬼”“幫兇”“幫腔”

長平之戰後,武安君白起想要一鼓作氣攻打邯鄲,滅掉趙國,可是範睢收受趙國錢財之後,反對白起攻打趙國邯鄲做主帥,最後臨時換將,三年之後,秦軍仍然是節節敗退,無一進展,最後被三國聯軍反攻佔領秦國河東郡。

那麼範睢在武安君白起被殺的過程起到什麼作用。他不過是幫兇,幫腔,小人,替死鬼的角色罷了。

1.秦國在長平之戰屬於慘勝,這一戰也讓秦國國內空虛,民生凋敝的現狀,秦昭王害怕再次重蹈國內生亂,國外被圍的歷史。最後在丞相範睢建議,先撤回秦軍到函谷關,休整之後在發兵圍攻趙國邯鄲。

範睢作為秦昭王的傳聲筒及幫腔,把秦昭王的計劃說出來而已。

2.武安君白起在降為士兵之後,秦國武將仍然拜訪登門,求教於戰神白起。範睢在秦軍被他國聯軍反攻之後,仍然登門拜訪,請求白起出戰扭轉勝局,保全大家的性命,但白起不予理睬。範睢卻說:“白起與我肯定得死,但白起你一定會死在我前面”。這就是赤裸裸地威脅,典型小人角色。

3.範睢他知道“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法則。”的法則。六國之內,無人不知戰神武安君白起,戰事連連失利,讓六國認為秦國若無武安君,秦國不堪一擊,這會典型打臉秦昭王,而且是狠狠抽那種。白起與秦昭王這對君臣之間的裂縫無法彌補,之間的信任將蕩然無存。那我範睢就在他們之間把這裂縫拉的無限大,促使秦王殺白起。此時範睢就是幫兇的角色。

4.範睢知道秦昭王對白起已有殺心,但又沒有下定決心,想以流放的方式來對待這位戰神白起。秦昭王也知道白起未犯任何的罪名,貿然殺死,將會讓秦國軍人將領處於離心離德的狀態,甚至會造反以清君側的模式這樣極端的結局。最後範睢在朝堂之上,就一句把白起斬首,以正君王的專權。這是的範睢就是“替死鬼”角色,他替秦王背了這個殺忠臣名將的壞名聲。

綜上所述,武安君白起忠的是秦國,而不是秦王。忠的是仁義自由,而不是秦王。忠的是自己心中理想標準,而不單單愚忠於秦王。

故秦昭王嬴稷就必須讓武安君白起死,確立君權與社稷相融合,君權即社稷的正統思想。

公元前257年,一代戰神武安君白起自刎於秦國杜郵。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個人意見,如有不同請關注並回復,謝謝。


歷史伴讀小二


這個問題須牽涉到當時的秦國的丞相範睢。

範睢力促秦昭王收權利於己手,口才相當了得,秦昭王就把舅舅及宣太后等請出朝堂,回後宮,或者封國養老去了。朝堂就是他的了。所以,嚐到了權利滋味的秦王很感謝範睢的主意,就讓魏國逃亡而來的範睢做了丞相。


白起,是個武將,厲害得在七國如雷貫耳。但他是國舅穰侯的部下,深得穰侯栽培。

秦國去打韓國,把韓國的上黨郡包圍起來,上黨郡得不到"祖國"的支援,就帶領郡民歸依趙國。趙王大喜,大盤接受這天下掉下的餡餅。秦國大怒,派兵收拾得現成的趙國。於是,兩軍在長平對峙,戰鬥開來。

廉頗堅守,沒讓秦兵討到便宜,反倒損失不少,範睢一方面用"和談″拖住趙國使者鄭朱,一方面派間諜離間廉頗與趙王,誘使趙王先被"坑",換將趙括。範睢大喜,秦昭王換將白起,並懸賞增徵十五歲國內男丁去支援前線。


趙括與白起一交鋒,輕敵出擊,落入秦軍套圈,再戰一個多月,趙軍慘敗,趙括戰死。於是,白起坑埋趙國俘虜四十萬人左右。白起想乘勢包圍邯鄲,並一鼓作氣滅趙。

趙王也使間諜於範睢,說趙國一亡,功勞是白起的。秦王必尊白起為丞相,你的位子不保了,你願意不?範睢一聽,對頭。他就對昭王說,秦兵很苦,該休整一下再戰。昭王就信了,讓白起回來,前方休戰。


白起吃了一驚,還是回咸陽了。仔細一打聽,原來如此。從此與丞相不和。

秦兵圍邯鄲,久攻不下。秦昭王,範丞相分別請白起出馬去領導打仗,白起不去,並說,要是當初聽他的話,趙國早就平定了。這話一傳到那君臣耳裡,能舒服?正巧碰上範睢推薦的鄭安平在前線失利投降,一肚子氣沒地兒撒,昭王再請白起,白起說自己病得很重,去不了。而白起也確實有病。秦昭王大怒,立馬讓白起搬出咸陽。白起及其門客就走了,範睢等人說,白起走得心中有怨言,怏怏不樂。秦王立刻明白,封一口劍,讓使者快馬送去,在杜郵追上,把劍交給白起。白起嘆息一聲,說對不起趙國被殺的幾十萬士兵,然後伏劍而死。

一代名將,竟然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於政治的陰暗卑鄙之中。


劉一千五


我十分榮幸有這次學習機會

白起在秦昭襄王時代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以及對後世的統一做好鋪墊 戰神當之無愧

但是作為秦昭襄王一位將才能力再大 自己都駕馭不了 該如何。。。正所謂帝王之術 加之白起在軍中威望太高又是魏冉推薦 【在哪個時代軍權可是很重要的】 秦昭襄王要的是白起忠於自己臣服於自己 但是白起忠於秦國 相比範丞相秦昭襄王更喜歡後者 他懂自己要什麼 或許丞相被賜也是與太懂有因素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令白起撤兵並非完全聽取範丞相意見。

秦昭襄王可能沒有白起會領兵打仗但是其政治才能還是有的,若當是聽取白起意見直取邯鄲勝率大嗎?個人觀點是不大。白起所言也有道理 此時趙國是最虛弱的時候也被嚇的不輕,但不是拿下邯鄲最佳時候。理由如下:

1長平之戰之前各國講的是合縱誰挑頭打誰 齊打燕就圍攻齊,但是底線是不能一個國家滅一個國,否則一個國太強其他各國都要被打壓,那麼這個時候取邯鄲不排除其他各國都助趙的可能 ,而且是寧死不降【有了長平之戰前車之鑑】秦國此時也是國力耗損嚴重這種持久戰秦昭襄王不能冒險吧!

2誰也沒想到長平之戰能打成速殲戰打的這麼快

其餘各國或許在看你兩大強國打 抓住時機打壓你秦或趙,趙國雖慘敗但是秦國傷亡也不小國力也是極致了,長平之戰之前白起是被秦昭襄王秘密派遣,都以為白起在咸陽城 況且長平戰場勝負為分 所以列國不敢輕舉妄動,而若取邯鄲不一定會順利

秦昭襄王明白經過長平之戰已經向列國證明強國為秦,沒有哪一國能與之抗衡,趙國已經從強國中劃掉,滅趙只是時機問題時間問題,趙對自己已經沒有威脅了。所以個人認為長平之戰順勢取邯鄲滅趙把握不大

在看後來的王剪就做的好多了 功成而退 據記載有一次出征前王剪向王上討要金銀財寶 手下問為何,這是為了讓王上對自己放心自己讓王認為自己只貪財不貪權 功成而退得以善終

所以個人認為賜死白起秦昭襄王也是不捨不得而為之,畢竟為大秦立的功勞在那放著 作為一名優秀的帝王顧全大局沒有錯,白起若多一些政治才能或許能免一死,可歷代歷朝大多帝王打下江山後,考慮後世的穩定大多都會殺功臣特別是武將,唯有始皇帝這一代沒有為之。




小北的泡泡


因為錯失去一舉殲滅趙國的機會,秦昭襄王又要求再一舉殲滅趙國,又與範錐意見不統一。最主要的是,秦昭襄王下令啃殺40萬趙軍,白起擔下罪名,給天下一個交代。


沙漠之狐浩瀚


一個國家建立穩定之後,最大的不穩定因素就是功臣。功高震主。君王沒有了光輝,則內亂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