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丨石窟裡的衣食住行丨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重慶大足石刻博物館。攝影/王寰


-風物君語-

人們總是願意按照自己的想象

描繪神界的一切

石窟也不例外

莊嚴寶相的背後

一直有個滿是滾滾紅塵的俗世


中國古人篤信:萬物有靈。他們創作出亦真亦幻的傳奇和小說,體現自然造化與天神仙佛之間的神秘聯繫。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麥積山石窟,佛教在印度最初並不熱衷於表現佛陀的形象,公元前 4 世紀亞歷山大東征,為南亞帶來了西方文明,佛教徒受此影響,開始模仿希臘雕塑造立佛像。之後佛教東傳,絲綢之路沿線遂窟像林立。圖為天水麥積山大佛,佛像方頤大耳,杏目似閉非閉,嘴角微笑若有若無,站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悠遠淡定地面對腳下陵谷變遷、草木枯榮。攝影/吳健

絳珠仙草轉世的林黛玉,與補天石化身的賈寶玉,一對神仙與靈石相愛相殺的CP。上天入地的孫猴子,又是石頭縫裡迸出的神靈。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敦煌莫高窟 158 窟中的涅槃佛,建於吐蕃統治時期,全長 15.6 米,是敦煌現存最大的臥佛像。佛教認為涅槃是圓滿寂靜、無有煩惱的境界,因此涅槃像雙目半閉,唇角含笑,神態柔和安詳。攝影/吳健

除了文字,看得見摸得著的石窟寺造像,才實實在在是神佛與頑石的水乳交融。在河畔山崖開鑿的佛教寺廟簡稱石窟,冷冰冰的石頭和高高在上的神明,總給人高山仰止的距離感。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圖/視覺中國

其實,它們總是人造的產物,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無一不被工匠們搬進了石窟寺中,見證了俗世的滾滾紅塵。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衣:帝王豪擲千金的cosplay

人靠衣服馬靠鞍,時裝之所以是時裝,正因為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審美風尚。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藏經洞是莫高窟第 17 窟的俗稱,此窟原為唐代河西吳僧統洪辯的影窟,後被用來封存經卷、文書、佛畫等物品。年久日深,洞窟漸漸被人們遺忘,直到清末才重見天日。當時洞內出土了包括敦煌文書在內的各類文物上萬件,引來各國探險家爭相劫掠。此圖攝於 1978 年。攝影/ 茹遂初

民國的“旗袍風”,讓黑白照片裡張愛玲、阮玲玉、周璇們的容顏也變得鮮豔起來。《英雄本色》裡油頭墨鏡、西裝筆挺的小馬哥,為改革開放後的“西裝熱”寫下了萬眾共知的註腳。

相比現代人的聲色犬馬,法相莊嚴的石窟寺,似乎顯得沉默而樸素。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右側文殊菩薩造像服飾細節。攝影/袁嘉彤

其實不然,石窟造像和壁畫中的服裝,記錄著大量有關當時當地服飾時尚的信息,因為,人們穿什麼,神們就跟著穿什麼。石壁是他們的舞臺,時間是他們的出場BGM。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西方日神及眷屬 西魏 莫285 西壁南側。圖/《敦煌民俗畫卷》

中國石窟中神佛形象的衣飾變化,見證了佛教傳入中國後一段漫長的歷史。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須彌山石窟。攝影/王寰


佛教起自古印度,石窟寺的營造也淵源於印度。石窟佛衣的樣式是極為繁雜的,這和佛教的原始教義息息相關,佛教徒崇尚寡慾節儉,講究穿得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對此,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可以說是最會過日子的。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龍門石窟中的小佛像,唐代審美特色在此非常鮮明。 攝影/袁嘉彤

據佛家經典《十誦律》記載,他曾仔細研究過“最多穿幾件衣服能抵禦寒冬”這一“難題”,甚至不惜在冬夜親身試驗,夜深天漸寒,他一覺得冷,就喊弟子取衣給他穿,共取了三次,因此確定了僧人著“三衣”的規範:由內而外,第一層割截衣(袈裟)被叫作“安陀會”(梵語音譯),第二層稱欝多羅僧,第三層僧伽梨,三衣長短不一,形制各異。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雲岡石窟。攝影/王寰

石窟寺發源於印度,由西向東傳入中國內地,石窟中栩栩如生的神佛,也如同周遊各地的旅客,為入鄉隨俗而變幻衣飾。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吐魯番火焰山中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攝影/茹遂初

比如中國最早開鑿(3世紀)的新疆克孜爾石窟,4世紀開鑿的甘肅敦煌莫高窟,融合了印度和中亞各國的佛衣特徵,一股濃郁的“國際混搭風”呼之欲出。地理空間上越近中原,佛衣樣式越發中國化。

在5-6世紀,由北魏皇室發起開鑿的山西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一些佛像穿上了中原華夏民族的傳統儒服——“褒衣博帶”(“褒衣”可理解為寬襟或大袖之衣,“博帶”指寬大的腰帶),相比雲岡,龍門石窟北魏造像的漢化程度要更深一些。因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改革,佛衣的厚度也薄了些許,這可能因為洛陽的氣候要比大同溫暖。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攝影/王寰

佛一定不怕熱,但修佛像的人怕熱,現代人可能不理解,對沒有空調冰箱的古人來說,氣候對生活的影響力有多麼深重。比如,孝文帝的太子元恂嫌新都洛陽炎熱,受反漢化的貴族支持,逃回了故都平城(大同),後被孝文帝抓回洛陽囚禁致死,享年僅15歲,懲罰不聽話的熊孩子,手段如此狠辣,確實令人咋舌。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雲岡石窟“曇曜五窟”。圖/視覺中國

而隨時間推移,石窟佛衣的穿法也愈世俗化,雲岡石窟“曇曜五窟”久負盛名,五尊大佛分別象徵北魏的五位皇帝,史書記載:“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即成,顏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子”。大佛的臉上和腳底嵌有黑曜石,來模仿皇帝身上的黑痣。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臉部特寫。攝影/袁嘉彤

人面佛衣,塵世裡的皇帝搖身一變,成了“當世如來”;武則天捐十萬脂粉錢(化妝品經費)資助修造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據傳也模仿了武媚孃的容顏。像雲岡和龍門這樣龐大的石窟寺建造,無不需要舉國財力的支持,帝王豪擲千金,在石窟裡玩起了佛裝COSPLAY,佛衣上雕刻的瓔珞寶飾,一定會讓當初清貧修行的印度祖師們汗顏。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大足石刻-寶頂大佛灣第3號-六道輪迴圖(南宋)。攝影/袁嘉彤

佛像的容貌和衣著,來自凡人根據現實生活的聯想,唐代已有“豐肌勝豔骨,菩薩似宮娥”的詩句,此後的石窟造型更加生活化。在重慶大足石刻中,約20%的造像是非佛教題材,其中包含了不少歷史人物和日常生活故事,除了佛衣和道袍,還出現了為數眾多穿著世俗服裝的人物雕像,尤其在《佛說父母恩重經變》《大方便佛報恩經變》龕中比比皆是,這些造像層層疊疊,反映了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像一幕幕啞劇,與雲岡、龍門的“帝王變裝秀”遙相呼應。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大足石刻-寶頂大佛灣第15號-父母恩重經變相(南宋)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食:餐飲行業百科全書

神佛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但石窟藝術裡卻不乏對飲食場景的描繪,尤其是石窟寺中常見的經變畫,其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在敦煌莫高窟中,就有不下50幅此類壁畫,如果把各地石窟中描繪宴飲場景的雕刻和壁畫連接起來構成一幅長卷,可以組成一部“餐飲行業百科全書”,涵蓋食物從生產到消化的所有流程。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勾棚百戲 五代 莫61 西壁。圖/《敦煌民俗畫卷》

首先是烹飪原料的獲取過程,食物從哪裡來?一是狩獵,比如莫高窟西魏285、249窟的狩獵圖;二是畜禽養殖,比如大足石刻南宋《地獄變相》組雕中的“養雞女”,莫高窟五代146窟的《擠奶圖》;三是農業種植,比如莫高窟北周第296窟描繪的農夫扶犁耕種場景,莫高窟盛唐445窟和安西榆林窟盛唐晚期第25窟壁畫中的耕作、收割、揚場、曬穀場景。糧、肉、蛋、奶,各類食材齊全。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店鋪 五代 莫61 西壁。圖/《敦煌民俗畫卷》

然後是食材的加工和烹飪。既有糧食的加工,比如莫高窟五代61窟、元代465窟、安西榆林西夏第3窟壁畫中都有人們使用石碓舂米、谷、麥的畫面。

還有肉的烹飪,比如莫高窟唐代85窟的壁畫《屠房圖》中,一位屠夫在俎案上切肉,一隻狗臥在旁邊,眼巴巴地望著肉。有肉就要有酒,榆林窟第3窟有《釀酒圖》,描繪了一臺頗為先進的燒酒蒸餾器(也有學者認為是一種食物蒸籠)。有酒有肉,可以開吃了。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肉坊 晚唐 莫85 窟頂東坡。圖/《敦煌民俗畫卷》

接著,關於飲食場景,敦煌莫高窟中的《宴飲圖》《宴飲樂舞圖》描繪的是貴族的宴會,場景隆重,紙醉金迷。而莫高窟五代146窟的《酒肆圖》,則描繪了當時主要供平民大眾使用的露天酒肆。從中可以看到不少古人的宴飲禮儀和餐具使用方法。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宅子酒肆 五代 莫146 東壁。圖/《敦煌民俗畫卷》

不要以為,酒足飯飽之後就結束了,我們的下一個目標是:沒有蛀牙!古人早就意識到,只有口腔健康,才能吃嘛嘛香。在莫高窟五代146窟《淨齒圖》中:一個剃度後的僧人祼露上身,脖間圍巾,右手執“嚼齒木”淨齒,左手握盛水的淨瓶。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淨齒 五代 莫149。圖/《敦煌民俗畫卷》


佛教將淨齒用的器物稱為齒木,主要用楊、柳、槐等樹的枝條做成。齒木其實就是—次性“牙刷”,用後即棄。而莫高窟196窟的晚唐壁畫《勞度叉鬥聖變》中有一幅《揩齒圖》,說明即使沒有刷牙工具,也可以用手指代替。人食五穀雜糧,自然要吐故納新,而莫高窟中收藏的敦煌殘卷,甚至還有《如廁圖》,形成了新陳代謝的循環。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住:“禪”也是石頭裡蹦出來的

在人類誕生之初,原始人就常常棲息在自然形成的洞穴裡,山林中的洞窟非常隱秘,俗話說:“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在中國的神話裡,神仙大多也居住在“洞府”之中。僧尼起居在人造的佛窟裡,大概也希望借上幾分“仙洞”的靈氣,以便成佛。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麥積山石窟。攝影/王金

相傳達摩祖師曾來到嵩山的一個石洞中,面壁靜修9年,由於他極其專注安定,飛鳥競將達摩祖師誤認為是一塊大石頭,在他的肩膀上築起了巢穴,他的身影甚至印在洞中的石頭上,近年來,旅遊業大熱,“達摩面壁影石”、“達摩面壁洞”也應時而生。

不過,僧人在洞窟中起居修行,確實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現象。石窟作為供人禮拜的寺廟,不僅住佛,還可住人,供僧人居住、修行、打坐的石窟叫做“僧房窟”,這是一種圍繞一個較大的中廳.四周雕鑿供憎人起居生活的小型洞窟的石窟形式。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在敦煌城東南鳴沙山東麓,前臨宕泉河,東向三危山。據說前秦時,僧人樂尊行至此處,忽見金光,狀有千佛,遂開窟造像,自此直至元代,營造不斷。其中第 96 窟唐代大佛,高 30 餘米,氣勢雄偉,窟前有民國時期所建的九層樓閣,飛簷翹角、紅木青瓦,成為敦煌的標誌性建築。攝影/王金

在洞窟中修行的方法源自佛教發源地印度,由於印度所處的南亞次大陸氣候溼熱,雨季漫長,這些因素都讓人心煩意燥,不利於修行,因此印度人就選擇在冬暖夏涼的天然巖洞中起居、坐禪修行,在靜謐、單調而艱苦的環境裡排除一切外在干擾,修習禪定錘鍊自己的身心,後來才有以人工在堅硬的山崖上開鑿洞窟的做法。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四川丹稜鄭山劉嘴摩崖造像。攝影/王寰

在印度石窟、克孜爾石窟、雲岡石窟中,都有這種僧房窟。僧房窟形沿襲了印度僧人苦修時,遠離塵世喧囂,隱居洞窟中的做法,後來在中國又發展出相似功用的“禪窟”。在陝西地區,還有在黃土斷崖上因地制宜開鑿的“土洞式”僧房窟,類似於“窯洞”。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遠看平涼涇川羅漢洞。 攝影/朱銳

隨著石窟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石窟的建築形制也在變化,鮮卑人開鑿了雲岡石窟,所以早期洞窟形制和內部結構和遊牧民族的氈帳相似,隨著北魏皇室倡導“改梵為夏”,石窟吸收了中國古代漢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和樣式,石窟內部分內外兩室,石窟外部不只是光禿禿的石壁了,窟門仿木構建築式樣雕刻出明窗、屋簷、大門等,宛如真實可居的房屋。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柏孜克里克石窟。攝影/王寰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行:神仙也有“極品飛車”

現代人的交通工具可謂五花八門,即便是不出遠門的人,沒事可能也要騎一騎共享單車,載具種類越來越多,交通越來越堵,堵在路上的司機們,或許都恨不得自己的車會飛。雖然古人科技水平有限,但想象力卻不輸現代人,各種載具一言不合就上天入地,各顯神通。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克孜爾千佛洞新 1 窟的後室窟頂飛天像。攝影/範書財

凡人有飛機,神仙則有飛車,而且還是神龍和鳳凰拉的車。在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北壁,四龍拉車,東王公乘坐其中,車前車後還有神仙、神鳥、神獸護送,出行儀仗隆重。同在249窟窟頂,東王公的老伴西王母乘坐鳳車,三隻綵鳳拉車,隨從車隊規模同樣龐大壯觀。除了龍飛鳳舞,還有飛虎車,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西壁北龕上,三隻飛虎血口打開,拉著四輪車狂奔而去。車廂內二天人伸臂狂呼,另一人猶若力土舉著盾牌。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中外文化交融的日月神 晚唐 莫9 戈壁。圖/《敦煌民俗畫卷》

凡人們的各類馬車、牛車、鹿車、羊車、駱駝車也在莫高窟壁畫裡比比皆是,除了牲畜拉車,還有直接駕馭動物的,比如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的《五百強盜成佛》故事畫,全副武裝的士兵騎著戰馬。莫高窟初唐329窟,菩薩乘白象進入摩耶夫人的腋下,使她妊娠而生下釋迦牟尼。此外,也有各種日常牲畜。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山旅行人 五代 莫61 西壁。圖/《敦煌民俗畫卷》

敦煌地處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莫高窟壁畫裡也記錄了不少商隊(莫高窟隋代420窟)和行旅(莫高窟五代第61窟西壁)交通的景象。

除了神獸和牲畜拉車,還有人力載具,莫高窟晚唐第156窟北壁,畫有一官太太的出行圖。圖上繪有兩臺肩輿(轎子),每臺有轎伕八名,八抬大轎是乘轎的最高規格,此外還有有舞樂、雜役在前導引,女官騎馬護駕,場面熱鬧。不要以為,只有成年人有車做,莫高窟156窟《父母恩重經變》中,一位母親手推四輪童車,嬰兒安臥車中,兩條安全帶束在嬰兒身上以防止意外,這臺童車造型與現代嬰兒車頗為相似,壁畫的榜題稱之為“欄車”。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榆林窟第3窟雙尾船。圖/網絡

天上、地上,還有水上交通,比如:莫高窟第296窟獨木小舟;莫高窟第323窟搖櫓帆船;莫高窟第323窟揚帆前進;榆林窟第3窟雙尾船;還有莫高窟第323窟的縴夫拉船。

山崖石壁既經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受人力的錘砸雕琢,佛像、壁畫、建築、碑文……石窟寺中蘊藏的歷史與文化信息浩如煙海。石頭不會說話,石窟卻是話癆,看似靜穆莊嚴,卻無時無刻不在絮絮低語,只要你駐足傾聽,就會體會到石窟裡的世事滄桑和人間百態。


原來石窟裡講得根本不是神仙的事?


▲ 被人工毀壞的雕像,被大自然再次賦予新的美感。攝影/袁嘉彤

-END-


文丨常乃青

圖編丨袁千禧

設計 | Q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