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衛農老頭


農村老話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這句話是貶義詞,是用來形容人的,指某些人做事和做人,給比人留下的印象,讓別人感覺到,他這人不咋地。

意思是說他在做任何事情和工作當中,總顯得自己有多大能力或本事,說的頭頭是道比別人強,這種人嘴皮子都比較好用,油嘴滑舌的,一旦到了實質性工作上面,幾乎上是做啥 啥不成,即使矇混過關,也都是應付了事,並且做任何事情都不會長久。

這些農村老話是很有道理的,指的是某些人做人做事的心態,和對生活的態度。


農民小尚


問題:農村老話,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我相信很多在農村生活長大的孩子對這句農村老話應該是不陌生的,因為我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就被爺爺用這句話教訓過,記憶非常深刻,今天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很久之前就理解的關於這句農村老話“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的意思,也再次希望今天的分享不是半瓶子咣噹。

我們都知道,一個酒瓶或者容器裡面如果是裝滿水的話,不管我們如何使勁的去搖晃它,都是不會發出任何聲音的,而如果一個酒瓶或者其他容器裝入半瓶水或者液體,我們搖晃它就發出水或者液體與酒瓶壁碰撞的聲音,這種聲音有時候就是“咣噹”、“咣噹”的響,這也就是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的由來和本質意思,那麼還蘊含什麼道理了呢?

此話在農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把“一瓶子不響”比作那些在某一方面能力比較強、本領比較強,但為人低調,不怎麼言語的人。把“半瓶子咣噹”比作在某一方面能力一般、或某種知識儲備不多,一知半解但卻到處逢人便說,顯得自己好像知道的很多的樣子的人。其實當某一個人用這句話來評價你的時候,那麼就不是再誇你了,而是說你本事不行,嘴皮子還厲害,誇誇其談一類的人。

我是【洞察三農萬象】頭條號優質三農領域創作者、扶貧達人團優秀成員,我希望與大家一起交流三農問題,歡迎大家的關注!


洞察三農萬象


“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有的地方又叫“滿壺全不響,半壺響咣噹”,都是一理。其實這是一個比喻句,意思是說一個有真本領、大能耐的人是從來不顯山露水,在世人面前表白誇讚自己的;而那些沒有真本領、(或只有小本領、微末之技)的人,才喜歡到處炫耀、吹噓自己。這個俗語表達了世人對那些誇誇其談,無真才實學者的厭惡之情。

天鵝帥美少鳴叫,麻雀喳喳房簷跳。在我們這個社會,那些學富五車,才華橫溢的“滿壺"人往往都很謙虛,他們都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默默地勤勤懇懇地為國為民服務,不動聲色地做貢獻,紅雨春風般滋潤萬壑千山。他們從來不誇讚自己,人民卻敬重他們,把他們放在心裡。鄧小平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袁隆平說,我只是一個喜歡跟稻子交道的人;季羨林說,我不是什麼“國學大師”,一教書匠而已,只有王國維等人才配得上這稱呼,提筆把新聞稿上的“國學大師"四字刪除,……你看,他們是何等的謙遜,真正是“青山不墨千秋畫,大海無弦萬載歌”!而那些略有點雕蟲小技或僅僅做了點事,就象江湖雜耍人一般到處吹牛,廣告般宣傳自己的人,人民是不買帳的,因為他們那樣做是別有用心的,無非是為了兜售“狗皮膏藥”謀利而已。低調做事,高調做人,必遭人民唾棄!

“桃李不言,下自成磎”,敬重“一瓶”人,討厭“半瓶子,這也該算中華文化的一個靚點吧!


雪上村落


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

愛晃盪的是半瓶子。是要從一些外在的現象去知人。但這還不夠,更重要的理解其實是第二條:

半瓶子是一定要晃盪的!越是低水平的人,越要凸顯那僅有的可憐的一星半點。

這麼講並不是要貶低誰、否定誰。

大家都是從低水平開始慢慢成長起來的,成長的過程中有了進步有了感悟,能說出來、分享出來是一件大好事——分享的過程是另一個加深學習的過程,那些藏在心裡不願分享的不僅多半眼光短淺、心胸狹窄,不會有什麼大出息,而且著實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提高環節。所以,從學習、提高的立場來講,我非常鼓勵經過深度思考的交流和表達,對錯不是那麼重要。

但問題是,保證金交易跟傳統行業不同。傳統行業的從業者,即使是在最基層的沒有足夠思考能力的人,他分享的現實經驗和觀察到的現象總有他的道理和價值;而外匯交易,敗者多而勝者少,你只要還不是滿瓶子,你晃盪出來的那點東西就幾乎一定是錯的,哪怕局部摘出來的似乎正確,放在整體的表達中最後更錯的離譜……

這就好比三十六洞七十二島的妖魔鬼怪聚會,給自己貼金“萬仙大會”,實際上他們自己個個心裡清楚,實則是“百鬼大會”,他們那點本事也就能唬唬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真的高手誰把他們放在眼裡?他們除了跟天山童姥當奴才,真正辦事兒的時候又能有什麼出息?

而在外匯市場,你不會降龍十八掌、六脈神劍、天山折梅手這樣的頂級武功,不過就是“百鬼”之一,中了生死符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只是你可不會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島的妖魔鬼怪那樣好的運氣,能遇到虛竹給他們大發慈悲……


馬獻同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說“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這句話,有的說法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其實意思都是一樣的。這句話是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三回:“剛才俺同那些生童講話,倒不見他有甚通文,誰知酒保倒通起文來,真是‘整瓶不搖半瓶搖’!”這句話主要用來比喻真正有學問的人很謙虛,而知識淺薄的人自以為了不起。

“一瓶子”是指水平很高的人,卻從不驕傲,從不炫耀,很謙虛、低調。其實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這種人,他們認為世界很大,而自己很渺小,自己掌握的知識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們不停的學習、看書、參加培訓,與人閒談時也總是洗耳恭聽,非常謙虛。



“半瓶子”的人,他們總喜歡喋喋不休,好為人師,其實自己掌握的知識只是九牛一毛,卻永遠是自我感覺良好,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從來都不服誰,而且經常一臉虛榮。在生活中,這樣的人也很多,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這種人往往一輩子一事無成!



多米聊三農


這是指為人做事。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

比如說某人是半瓶子醋,那這個人大概就是不學無術,不懂裝懂,還經常好在人前逞強逞能逞英雄!

農村老人大都教育孩子,幹事做人低調些,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

這句話也適合城市,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學好一門或幾門技術,以後更好地創業立身。






雄關漫道A


實際上,就是老年人告誡青年人,無論幹什麼,要先掌握其知識、技能、技巧,方能"塾能生巧",才能幹好,幹出成果,不能一知半解,害人誤已。

如,我村有一人,想去幹建築,工頭問他"你會砌牆嗎?",他因在家壘過自家豬圈,就認自己是砌牆能手,於是他就在某建築工地,幹上了砌牆工。一次,他擔任一個大平房牆角的砌工,因是半瓶醋,牆角出現偏差,被監工的責令翻工,造成損失。此後,他下決心,虛心學習,苦幹實幹加巧幹,終於掌握砌牆的技術要領,成為砌高手,被公司領導認可。

因此,半瓶醋是不行的,是會出問題的。要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行行出狀元,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不是半瓶醋薰出來的!











清泉韻宇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說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實際情況確實是這樣,拿來比喻人的某種行為,也非常的恰當。多數人說這是貶義詞,其實,不僅僅是貶義的話。並且,現在社會,就是一個需要咣噹的社會,要不然,你就不入流了。

先說不貶義的,比如說讀書,小孩子上學讀書。這是學習吸收的時光,他們就需要大聲朗誦,需要揹著書包上學,給人知道,這是在學習了。雖然不是故意咣噹給別人看,但也真是咣噹了。等到畢業了,踏入社會了,這個咣噹才告結束。以後若還學習的時候,就不會這麼咣噹了,不給人知道,就是讀書,也不大聲了。

貶義的,是代表一個人學習了點東西,就深怕別人不知道,得顯擺出來啊。真正學有成就的人,就不顯擺了,因為不顯擺也有人知道。

但話又說回來,這個社會,現在就是咣噹的社會。不會的要廣而告之他已經會了,不然沒機會。會的,也要廣而告之,不然沒有用武之地。不管是技術學問,還是產品,莫不如是。

其實,古時候很多人抱怨懷才不遇,就是因為不會咣噹的緣故,才沒有機會發揮。所以,又有這樣一個詞,忌滿!瓶子也好,滿了就裝不下了。學問技術,滿了,就不會長進了。您覺得呢?本人悟空問答命理師陳一宏,歡迎關注交流。


命理師陳一宏


在山東老話裡,有一句老話專門用來形容似是而非、不懂裝懂的人: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民間老話裡藏著大智慧,這句話就非常典型。

1、一瓶子、半瓶子分別指什麼

這句老話裡的一瓶子、半瓶子可謂一語雙關,各有所指。從字面上理解,把一個瓶子裝滿了水,無論你怎麼搖晃,瓶子裡的水是不會發出太大響聲的。如果瓶子裡的水只盛一半,稍微搖晃一下就會發出咣咣噹當的聲音。

不過,一瓶子在這裡是代指學識和內涵,形容真正有底蘊的人,表面上常不動聲色,非常低調,擁有沉默的力量。不說則罷,一說必語出驚人,富有高見。而平時咋咋呼呼,總愛顯擺炫耀的人,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一知半解甚至是內心的貧乏。

2、老話自古就有論述

“一瓶子不響,半瓶子咣噹”這句老話不是憑空產生的,自古以來就有很多論述和總結。其核心主旨是提示人們在做學問、為人處事中都要含蓄和內斂,少些張狂,多些沉靜,看似很有內涵,實則內心蒼白無力,切莫不懂裝懂還到處賣弄。

因此自古以來對於志學、做事,都要求“常沉靜,則含蓄義理,而應事有力”,以“少言沉默為最妙”,並且認為“厚重、靜定、寬緩”才是“進德之基”,要求我們學會“才舒放即當收斂,才言語便思簡默”。

3、老話裡有老故事

用文字表述的高深道理,老百姓用一句俗語就講得明明白白,而且用詞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說到底這句老話告訴我們,要學會適時沉默,耐得住寂寞。正如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故事所說的道理:“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北宋皇帝趙匡胤也有一段故事:南唐李煜不願歸降,派大臣徐弦進朝稱:“李煜待大宋如同兒子對待父親……”滔滔不絕了半天,趙匡胤一句話搞定:既然這樣,按傳統要求,兒子和父親能分成兩家嗎?徐弦這個在口才上愛“咣噹”的,這回是徹底栽了。

4、老話有新啟示

這樣一句老話放到現在還有意義嗎?當然有!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有些人拿淺薄當知識,時時語出驚人,實則貽笑大方。有則段子是這樣的:一老闆抱怨,兒子“轉基因食品吃的太多”,經基因檢測和自己無血緣關係,稱“為下一代健康要重視食品安全”。

儘管段子有些調侃,但無知者無畏並非毫無道理。指手劃腳、好為人師者多自卑,內心豐富並強大者,通常沉靜寡言。如果對於這個道理你還不能完全領悟,也許下面這句話你也聽說過:咬人的狗狗是從來不叫的。

老話的道理並不老,即使放到現在也是大有益處。仔細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指動濟南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說我吧,面對這樣的譏諷,我們這些半瓶子的人應該響起來,咣噹給大家聽聽!

一瓶子是指揮家,半瓶子是實幹家。沒有哪半瓶子在哪裡咣噹,你一瓶子又起什麼作用,就像一個單位,領導是一瓶子,下邊全是半瓶子。沒一瓶子人家能當領導?一瓶子發號施令,你半瓶子還敢不響,而且還要振天響,不然得罪一瓶子,你半瓶子的一半都沒戲!

一瓶子是假的,半瓶子是真的。就像大家現在經常討論的什麼“家”,什麼“人”,人家不是半瓶子能這麼響,響得在各個方面都有他們的存在,而真正的一瓶子像科學家,發明家……等等這些人哪個感覺到這個社會上還有他們的存在?像現在社會上的勞動者,保家衛國的子弟兵等等基本上都是半瓶子,沒有他們的咣噹就沒有咱們現在的生活!

題主你不要不服,你把那些一瓶子拉出來遛遛,看哪個有我們這些半瓶子響!所以依本人所見,這句話要重新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