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什麼?讀來可修身修心功德無量(深有感悟)

《金剛經》這本書已經讀完很久了,才寫的這篇讀後感,主要是想將《金剛經說什麼》看完之後,互相印證總結下,寫一篇更有深度,更為全面的讀後感。最近斷斷續續的在看《金剛經說什麼》,總感覺看的不是那麼的投入,彷彿可以抓取其中的邏輯,但是又什麼也沒有得到,並且零零碎碎,難以把握全貌,索性不再等待《金剛經說什麼》讀完之後再總結了。

金剛經說什麼?讀來可修身修心功德無量(深有感悟)

《手持金剛經能斷一切苦》此書,主要的內容還是對《金剛經》進行解釋分析,以幫助理解經義。佛講了很多經,並且都具有一定的聯繫,《金剛經》只是其中的一部,所以像我這種以前從未接觸過佛經的人,是不太懂《金剛經》裡面的內容的,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進行系統的學習,也沒有時間進行系統的學習,故而就買了這種幫助理解《金剛經》的書,進行學習瞭解了。但是即使此書是幫助理解《金剛經》的,但是我覺得,我還是沒有自己理解《金剛經》,就是說,此書中的《金剛經》的奧義我沒有掌握。但是我依然從這兩本書中,領悟到一些道理。

首先,讀了這兩本書,對於佛的一些東西,有了直觀的認識,知道了一些宗教的東西,和電視上的、人們口傳的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不得不說,能夠傳播幾百年、上千年的東西,還是有一些道理的。裡面一些觀點確實很吻合現在的一些科學認識,像三千大千世界,虛空中什麼包括等,原話我是不會重複了,我理解的意思是這樣,我覺得很有道理,也有很多的觀點,很多的註解讓我覺得甚是牽強,不能理解,但是抱著“證有易證無難”的想法,我還是保留我的不解吧。武則天寫了一首詩,非常不錯,貌似和《金剛經》有一些聯繫,我特意背下來了。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

云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

看了這些書,心胸確實大了一些,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深刻了些。其中說到做好事要心無所住,真是很好,否則就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我、人、眾生、壽者彷彿是四個不同的境界層次,我、人、眾生我比較容易理解,壽者我貌似理解不了。有我相,則是做好事老是為了自己,有人相則是做好事為了他人、有眾生相則是做好事為了大眾,但是這些都沒有什麼都不為的做好事的福報大。什麼都不為則什麼都為了,有人、我、眾生、壽者其一,則有其他。但是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人的不同境界。有些人做些事情,我以前不能理解,不知道他們為了什麼那麼做,現在我能理解一些了。說白了,以前看不懂,是因為層次境界胸襟不夠。

通過這些人對《金剛經》的註解,知道了修佛的最終樣子是什麼---“無實亦無虛”。對佛學不懂,其中的很多詞彙不準確,甚至是錯的,也沒辦法,主要是表達自己的理解,確實水平有限。什麼都不為,但是什麼都為了,什麼都為了,什麼都沒有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多做好事,善事,心中無所住,就行了,就等自己頓悟的那一刻吧。心靜了,到處都是莊嚴佛土,心不靜,則無一處莊嚴佛土,這種心態甚是重要,強過一百種技能。我覺得有這種心態,則沒有事情是不能做成的。

讀佛學是可以修身修心的。從醫學的角度來談,修身就是怎樣讓我們身體健康,修心就是怎樣讓我們心情愉悅,內心健康。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修身是修養身語行為以及與此相關的心態,修心是修養心境和心性。儒釋道三家對此都有很多闡釋。儒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修身,以“誠正、仁智”修心。《論語》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孟子》中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荀子》:“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

道家以“寡慾、慈善”修身,以“虛靜、真常”修心。《莊子》雲:“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也。”《抱朴子》雲:“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又如《老子》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佛教以“戒”修身,以“定慧”修心。戒就是規範人身心的行為,定就是內心的專注力,慧是專注以後,對事物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佛教對人身心行為的規範,最基本的就是五戒十善。“十善業”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大智度論》雲:“十善為總相戒,別相有無量戒……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

所以,醫學角度的修身與修心都歸屬於健康的層面,而文化角度的修身與修心都歸屬於道德層面。儒釋道三家在勸善止惡、淨化內心方面有很多是相通的。

修身與修心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身心的健康是相互影響的。《華嚴經》雲:“若諸眾生身有疾病,心則不安。”(卷十一)如果我們身體有很多疾病,則不易讓心寧靜、專注。《素問·舉痛論》中說:“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形與神俱,則內外安和,道和德全,才能長壽。所以,人身體的健康與內心的安寧關係十分密切。人的內心如果非常安寧、健康,就容易促進身體的健康;如果內心不安,則易導致種種身體的疾病。所以就醫學的角度而言,修心養心是很關鍵的。

《孟子》中說:“養心莫善於寡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違逆的境界,心情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身體健康。佛教告訴我們面對這些逆境要轉化,將其轉化為內心善的力量,這樣就不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出家修行的人,因為有佛法的力量,面對種種看不慣、看不順、不如意的境界時,就能夠將其轉化過來,變成養心的力量。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正身燻養正心,正心任持正身。佛教以戒修身,以定慧修心。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談到:“云何持戒生禪?人有三業作諸善,若身、口業善,意業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於麻中,不扶自直。”如果我們身口的造作都是善良的,做好事、說好話,意業也就容易善良。也就是說,通過持戒修身,可以提升內心的境界。

《沙彌律儀要略述義》中說:“由戒淨故慧淨,由慧淨故戒淨,如兩手互洗,不分先後。”這就比喻智慧和戒律就像人的兩隻手一樣,互相幫助,不分先後。《大寶積經》雲:“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於淨智;已得淨智者,具足清淨戒。”這就是戒定慧三者的關係。三昧,就是正定、正住。這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

佛教將人的感受分為三種: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痛苦、快樂、不苦不樂都是會變化的。人有時痛苦,有時快樂,有時不苦不樂,有時痛苦當中有快樂,有時快樂當中有痛苦,所以人的感受非常複雜。但這些感受都不是三昧的狀態。三昧的狀態是所有的妄想、雜念都沒有了,內心完全是清淨的、善良的、如如不動的。也就是說,有煩惱的狀態都不是正住,沒有煩惱,沒有妄想、雜念、分別,這種感受才是正住。這是在世間痛苦與快樂基礎上的一種超越,已經超越於常人的苦樂狀態。用佛教的話來講就是解脫,是更高層次的一種狀態。譬如我們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歡做的事,可能非常投入,會進入到一種忘我的狀態。而三昧比這種狀態還要高,只有通過戒定慧的力量才有辦法達到。戒律、禪定、智慧名為佛教的三學,整個佛教就是由戒定慧所構成。《解脫道論》說:“以三種學成就清淨,所謂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於是,戒是戒清淨,定是心清淨,慧是見清淨。戒者洗犯戒垢;定洗纏垢,是謂心清淨;慧除無知垢,此謂見清淨。複次,戒除惡業垢,定除纏垢,慧除使垢。如是以三清淨,是伏解脫道。”所以,佛教的修身和修心,不單單著眼於現世,而且標期後世,乃至超越生死輪迴,最終把我們導向更高層次的究竟解脫、離苦得樂的境界。

最後,看點佛經,確實很能提高點逼格。我同事看到我沒事的時候讀這書,感覺驚呆了,一般的人確實很少看這類書。其實,還有好多的好處,但一時想不起來,總結不到,就這樣吧!

現在給大家把具體內容再作一個總結,把金剛經的重點重複說一遍,希望大家注意!善現啟請第二分,重點在善護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聖人與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善護念,要善於護念。怎麼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內心平靜的這一念。

護個什麼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已經給我們說出來了,學佛就是證道,釋迦牟尼佛及一切佛所證的,那個最高的境界叫涅盤。涅盤不是死亡,涅盤是圓滿,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永遠是清淨。縱然在動亂中,也在清淨,如如不動。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涅盤。第三品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方法可使一切眾生皆入涅盤中,因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與佛,不過是自度的過來人;一切明師只是把整個經過的經驗告訴你。人畢竟要自度,一切眾生皆要自度,所以涅盤無法。

曉得涅盤無法,那叫我怎麼修行呢?善護念。不要忘記了,真正善護念,不住於相,就到達涅盤,此外別無他法。

第五品如理實見是見如來;怎麼見呢?佛告訴大家,不要有一個身相,學佛最困難的就是離不開身相這個肉體,所有的功夫都在肉體上轉,都是著相。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首先要去身相,身相不去,就是我相不去;我相不去,有我就有你,有他就有人,人相不能去;人相不能去,壽者相不能去,眾生相不能去。我們大家學佛就要反省反省,不要說四相,連一相都去不了!恐怕四相還會變八相,八相變十六相,相相皆全,然後變成眾盲摸象!所以啊,要見如來先去身相,身相滅去了,即可見如來。

因此第六品告訴我們,身相去掉,然後再去心相。有心相就有法相,觀念一搞不清楚,不管你打坐也好,做其他功夫也好,統統在心相上造一個法相,大家都在那裡欺騙自己,以為在修道,做功夫,其實自己只不過都在心中製造意識法相而已!所以佛告訴我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一切法皆不是法,我說的法就像過河的船,過了河,船要去掉,還抓住一個佛法當作是正法,就是法不能捨。

接著第九品一相無相分,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要能夠去掉身相心相,不生法相,自己心裡不製造出來一個法相,不造妖捏怪;像禪宗祖師罵人的話,自己劃一個怪相,以為是道是佛。或者像丹經道書上說,得嬰兒了,裡頭畫一個小孩,等一下從頂上出來,一天到晚還要十月懷胎,多辛苦啊!或者是一顆明珠一顆丹,圓陀陀,光爍爍,那是醫院裡胃鏡下去了,再不然就是得癌症啦!裡頭真有顆丹還得了嗎?這些說法只不過是表達一個意思罷了,你千萬不要著相。得道,得個什麼?無所得!最難就是無所得,一切無所得,不住法相。

到了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真正的學佛是高度的智慧,第一波羅密,至高無上的智慧。什麼叫第一波羅密?真智慧無智慧,就是老子說的大智若愚,有個智慧的境界,那就糟了。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中庸:「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沒有思想,沒有憂慮,既無煩惱亦無悲,覺性清淨,這是第一波羅密,真正第一等成就的最高智慧。智慧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工具,金剛經所講的,就是第一波羅密,成佛的工具。

然後到了十七品究竟無我,到了究竟無我這一分,他告訴我們真正成佛的工具是什麼,世界上做任何一個東西,都要具備工具,我們要想成佛,工具是什麼?智慧!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你說,我智慧很高,自恃聰明,那你就是第一等笨人。怎麼樣才是第一等智慧呢?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到這個境界無思無慮,是第一波羅密。以這個方法來求佛,學佛,成佛,就對了。

金剛經說什麼?讀來可修身修心功德無量(深有感悟)

佛開始已經告訴我們應無所住,到了第十七品,佛再次提起來,第二種說法,又說無住無相。空,無住,無相,是般若的三法印,也就是空,無相,無願,三個大要點。但是金剛經一字也不提空,既然無住無相了,自然空。空與不空,都是落兩邊的話,所以不提;只說無住無相。那麼到了無住,再重複吩咐我們,人生修道,證道,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首先身見去不掉,總覺得有我,有這個身體,把身體看得很牢。去身見,去世間之見,把物質世界,空間的觀念,身體,佛土觀念,統統去掉。連西方極樂阿彌陀佛國土,東方藥師如來國土,以及世間法構成的世間國土觀念,統統去掉。換句話說,把所有時空的觀念,身心的觀念,統統放下,要這樣來修持才行。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三心不可得。第二種方法當中告訴我們,你要從自己心理上檢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是名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不可得!

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我們剛說現在心,我們心裡想現在,已經沒有了,過去了,如夢如幻;所以說,我們眾生的煩惱,就是因為三心認不清楚。三心兩意的,就像剛才我說在理髮店那兩個老頭子,七十幾歲,七七八八的,喔唷,我還只二十幾歲,那早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他還要回想!

碰到老年人我是最怕的,只好靜靜的做聽眾。他說當年怎麼樣,過去怎麼樣怎麼樣,都是這樣。越老越想起當年事,我當年怎麼樣威風,怎麼漂亮,怎麼了不起。今天說一遍,過幾天來了他以為自己沒有說過,說的又是這一套。所以年輕人碰到老年人,天呀,實在受不了啊!我都受不了,何況年輕人。

老年人要有自處之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思想上困在一個法相,只想當年,因為他不敢想明天,明天靠不住嘛!年輕人決不想當年,只想明天,明天又想明天。所以老年人跟年輕人坐在一起,一個光想過去,一個光想未來,怎麼能合得攏呢!所以我們修道的老年朋友們,年紀到了光想明天好了,明天沒有地方去,就去西方極樂世界嘛!永遠有明天,不要想過去,過去心不可得。

年輕人也要注意,未來心也不可得啊!你將來如何如何,你將來怎麼樣!你將來跟我一樣,也是老頭子!你將來難道不變成老頭子嗎?那你就很慘了,短命而去對不對?你要活久一點就一樣變成老頭子,一樣老太太。那個未來心不可得,不要去想它啦!

所以真正的佛法最現實,只有現在,現實,現在心不可得,心安理得,此心清淨的很,這就是佛法。三心不可得,隨時研究清楚,過去已過去,未來且莫算,剛說現在,現在已沒有了,那就很好嘛!

你們諸位打坐,說坐不下來,那才奇怪;兩腿沒有盤以前過去了,兩腿盤了以後,管它氣脈通不通,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就是盤腿,現在心不可得就好了,不就安下來了嗎?可是大家打坐修道,貪心大得很哪!專想那個未來不可得的,硬想得到它!想自己的臉要像阿彌陀佛那樣面如滿月,頭頂放光,這裡長個眼睛,三千大千世界都看得到,都是在那裡幻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青年同學注意!我一聽到你們年輕人學佛,我頭就大了,先學做人,能把儒家四書五經做人之理通達了,成功了,學佛一定成功。像蓋房子一樣,先把基礎打好。人都沒有做好,你要學佛,你成了佛,我成什麼?要注意啊!要先學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訴你的就是這個道理,我所說的,可沒有違背金剛經任何要點。

三心不可得方法講清楚了,到了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無法可得,又對你重複說一道,不住一切法相,你有法可得,住於法相,已經不是道了。是無法無得!

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告訴你色相空,佛說一個偈子,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他嚴重的指出來,一般學佛修道的大毛病,不是以色求道,就是以音聲求道。佛告訴你這種觀念,這種方法都是邪道,不能見如來,永遠不能成就。

接著就是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佛法沒有說空,也沒有說斷滅見的空,所以,空觀與斷滅見都不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法不說斷滅相。

然後最重要的到了,就是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如來本體,體相用,成佛之道,法身、報身、化身的道理,一合相的道理。佛固然並不說斷滅相的空,但是,他也不說世間相的有,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是沒有,因其真空,所以能起幻有世界,是偶然暫時存在的世界。一切有是暫時的,並不是沒有,但不是畢竟,而是「畢竟空,勝義有」,並沒有說畢竟有,勝義空。空是一個境界,一個作用。

佛開始就講,一個人學佛發願,使一切眾生皆入涅盤,度一切眾生,實在沒有一個眾生可度的。為什麼?眾生自性自度,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如不動,不住法相。他為什麼說眾生沒有一個是所度,都是靠自性自度的呢?你教書久了就瞭解,教千千萬萬個學生,那一個學生將來學問好,都是他自性自度的,你教他不過是剌激他一下,使他自己的智慧打開而已。千萬不要以為是老師那裡傳了一個咒子,就像針灸的那一針,穴道扎對,就不痛了。他不痛不是你那個針多麼靈光,而是他的氣血走通了,他自己的氣血。所以,那是智慧的傳授,佛說沒有度人;度盡一切眾生,他說沒有一個眾生是他度的,自性自度,個個都是佛,只要你平實的去做。

怎麼樣平實的去做呢?金剛經開始就告訴你,怎麼樣叫修行?不要忘記了開頭,第一品穿衣、吃飯、洗腳、睡覺,就是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說完了。他開頭自己擺一個榜樣給你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緣、吃飯,吃完了,洗了泥巴腳,敷座而坐。也沒有一個學生把他位置鋪好,是他自己來安置,弄弄好,敷坐,把位置拍拍平,然後自己上去坐。

金剛經說什麼?讀來可修身修心功德無量(深有感悟)

剛剛弄好,吃飽了想休息,那個學生須菩提不讓他休息,就來問問題了。他肚子還沒有消化,只好開始說法,說到今天晚上,總算說完了,這一本金剛經就圓滿了。

然後總結一下《金剛經》的功德名利還有十大威力,也是《金剛經》裡的智慧,希望大家喜歡。

《金剛經》的功德利益:

1:金剛經中佛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導我們對一切眾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貧富貴賤都同樣看待,令他們離苦得樂。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一切人愛護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2:金剛經中佛令無量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而不執著已經度脫無量眾生得證聖果之功。佛教導我們有廣大胸懷,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積蓄無量陰德的功德利益。

3:金剛經中佛說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導我們做一切好事之後,不要執著它的果報,其福報會擴大無數倍。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擴大功德的功德利益。

4:金剛經中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教導我們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轉眼成空。不要念念計較,要康惠大眾。並且要借假修真,得證法身。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常住永樂的功德利益。

5:金剛經中佛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教導我們利益一切眾生的善法,我們加以學習,但心尚且不應該貪著我修學了善法,何況去做不如法之事。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正信的功德利益。

6:金剛經中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教導我們一切法門都沒有定法,只要能利益眾生就行,所以要靈活運用。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靈活聰明的功德利益。

7:金剛經中佛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其福德甚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當然,無量財寶送與貧苦而救苦救難,福德甚多,這是因。於此經中能夠受持、體解一切法空、更能夠為他人說廣度眾生,當然以是聖賢境界,這是果。佛教導我們,為他人宣言本經和正法的功德無量。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福德的功德利益。

8:金剛經中佛讚歎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佛教導我們與事無諍,與人無諍,從自性流露功德,不向外邊攀緣。從淺而講,即是不與人攀比,唯求不斷提高自我的能力。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自得多福的功德利益。

9:金剛經中佛說菩薩莊嚴佛土,但不執著住在莊嚴佛土的功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教導我們要創造人間淨土,行動更應該去創造美好環境,使大家都得益,而內心不邀功。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我們處所環境莊嚴的功德利益。

10:金剛經中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佛教導我們對於正法要生信心,要如法修行清淨不染,就能得證法身實相,那就是得到最大的功德。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利益。

11:金剛經中持經功德分,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佛教導我們要經常印發、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不要間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家業,都是得成不可思議功德。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無法計數的功德利益。

12:金剛經中佛說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佛教導我們修學本經和正法的人,如果被人欺負侮辱,我們本來前世造的罪業,應該墮落惡道,由於被人欺負侮辱的原因,前世所造的罪業,即刻消滅,並且很快就成佛。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能淨業障的功德利益。

13:金剛經中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教導我們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使我們悟道,因為正面和反面教材,都有教育意義和徹悟人生。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得證一切種智的功德利益。

14:金剛經中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教導我們世間變遷,不要執著眼前煩惱,自得心安。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身心安寧的功德利益。

15:金剛經中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因為各人的因緣不同,只要能得福慧、成佛道就好,不管何種法門。佛教導我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成佛。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速得成佛的功德利益。

16:金剛經中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教導我們只有斷煩惱,長修戒定慧才是正道,不要向外攀緣,才能得見自性如來。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清淨法身的功德利益。

17:金剛經中佛說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佛教導我們要學會忍耐、忍辱、忍苦的力量,因為一切法得成於忍。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無生法忍的功德利益。

18:金剛經中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教導我們應該知道世間有為之法的無常,我們要發菩提心,把佛菩薩教給我們的道理,傳給人們,使他們都能獲得利益。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最福德的功德利益。

《金剛經》的十大威力依《金剛般若經旨贊》開示:略顯此經有‘十威力’,猶如金剛,故得此名。何等為十?

(1)【最勝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處皆應敬故,如彼金剛勝諸寶物,故《涅槃經》雲:“如諸寶中金剛最勝,隨彼寶膜,成彼寶故。”

(2)【難見威力】。經義果報,皆不思議,樂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剛非餘能見,故《正理經》雲:“帝釋頂寶,名曰金剛,非餘能見,光赫奪故。”

(3)【除災威力】。下品持經,為人輕賤,先世罪業,尚消滅故,如彼金剛能消災毒,如《真諦記》雲:“有六種寶,皆名金剛,青碧二色,除災毒故。”

(4)【稱求威力】。有目能見,普利眾生,能嚴淨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剛滿人所願,如六寶中其餘四色,黃赤白空,隨須遊空,出水火故。

(5)【堅實威力】。能摧我人眾生壽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剛非彼物所壞,故《涅槃經》雲:“金剛擬處,物無不破,而是金剛無折損故。”

(6)【利用威力】。通達無我,得成於忍,以佛眼等,悉知見故,如彼金剛,穿通諸物,故《梁攝論》雲:“譬如金剛其體鋒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7)【無間威力】。不住行施,生無住心,相即非相,無所得故,如彼金剛非物不雜,故《對法論》雲:“譬如金剛體無間隙,非沙石等所相雜故。”

(8)【一味威力】。皆以無為而有差別,諸法如義,皆佛法故,如彼金剛其體純一,故《對法論》雲:“譬如金剛其體一類,純一無雜,不變異故。”

(9)【能引威力】。諸佛及法,從此出生,成不思議無邊福故,如彼金剛能引諸寶,故《梁攝論》雲:“金剛能招一切寶物,有金剛處寶自集故。”

(10)【遍滿威力】。福廣如空,利益一切,離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剛遍滿一切,故《對法論》雲:“譬如金剛遍一切處,金剛輪等,遍世界故。”

金剛經說什麼?讀來可修身修心功德無量(深有感悟)

【結束語】《金剛經》能夠消業、除障、增福增慧,助往生極樂,功德不可思議。經的長度也非常適合作為日課誦讀,希望大家不要錯過。(壽命都能增長,福報更是小意思了。受經典的薰陶,冥冥之中增長智慧,破除無明,看破斷掉邪淫。)續命經就是人間的金剛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