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读来可修身修心功德无量(深有感悟)

《金刚经》这本书已经读完很久了,才写的这篇读后感,主要是想将《金刚经说什么》看完之后,互相印证总结下,写一篇更有深度,更为全面的读后感。最近断断续续的在看《金刚经说什么》,总感觉看的不是那么的投入,仿佛可以抓取其中的逻辑,但是又什么也没有得到,并且零零碎碎,难以把握全貌,索性不再等待《金刚经说什么》读完之后再总结了。

金刚经说什么?读来可修身修心功德无量(深有感悟)

《手持金刚经能断一切苦》此书,主要的内容还是对《金刚经》进行解释分析,以帮助理解经义。佛讲了很多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联系,《金刚经》只是其中的一部,所以像我这种以前从未接触过佛经的人,是不太懂《金刚经》里面的内容的,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进行系统的学习,也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故而就买了这种帮助理解《金刚经》的书,进行学习了解了。但是即使此书是帮助理解《金刚经》的,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没有自己理解《金刚经》,就是说,此书中的《金刚经》的奥义我没有掌握。但是我依然从这两本书中,领悟到一些道理。

首先,读了这两本书,对于佛的一些东西,有了直观的认识,知道了一些宗教的东西,和电视上的、人们口传的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不得不说,能够传播几百年、上千年的东西,还是有一些道理的。里面一些观点确实很吻合现在的一些科学认识,像三千大千世界,虚空中什么包括等,原话我是不会重复了,我理解的意思是这样,我觉得很有道理,也有很多的观点,很多的注解让我觉得甚是牵强,不能理解,但是抱着“证有易证无难”的想法,我还是保留我的不解吧。武则天写了一首诗,非常不错,貌似和《金刚经》有一些联系,我特意背下来了。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看了这些书,心胸确实大了一些,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深刻了些。其中说到做好事要心无所住,真是很好,否则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我、人、众生、寿者仿佛是四个不同的境界层次,我、人、众生我比较容易理解,寿者我貌似理解不了。有我相,则是做好事老是为了自己,有人相则是做好事为了他人、有众生相则是做好事为了大众,但是这些都没有什么都不为的做好事的福报大。什么都不为则什么都为了,有人、我、众生、寿者其一,则有其他。但是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人的不同境界。有些人做些事情,我以前不能理解,不知道他们为了什么那么做,现在我能理解一些了。说白了,以前看不懂,是因为层次境界胸襟不够。

通过这些人对《金刚经》的注解,知道了修佛的最终样子是什么---“无实亦无虚”。对佛学不懂,其中的很多词汇不准确,甚至是错的,也没办法,主要是表达自己的理解,确实水平有限。什么都不为,但是什么都为了,什么都为了,什么都没有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多做好事,善事,心中无所住,就行了,就等自己顿悟的那一刻吧。心静了,到处都是庄严佛土,心不静,则无一处庄严佛土,这种心态甚是重要,强过一百种技能。我觉得有这种心态,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做成的。

读佛学是可以修身修心的。从医学的角度来谈,修身就是怎样让我们身体健康,修心就是怎样让我们心情愉悦,内心健康。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修身是修养身语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心态,修心是修养心境和心性。儒释道三家对此都有很多阐释。儒家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身,以“诚正、仁智”修心。《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孟子》中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荀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道家以“寡欲、慈善”修身,以“虚静、真常”修心。《庄子》云:“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抱朴子》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又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佛教以“戒”修身,以“定慧”修心。戒就是规范人身心的行为,定就是内心的专注力,慧是专注以后,对事物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佛教对人身心行为的规范,最基本的就是五戒十善。“十善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大智度论》云:“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所以,医学角度的修身与修心都归属于健康的层面,而文化角度的修身与修心都归属于道德层面。儒释道三家在劝善止恶、净化内心方面有很多是相通的。

修身与修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身心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华严经》云:“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卷十一)如果我们身体有很多疾病,则不易让心宁静、专注。《素问·举痛论》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形与神俱,则内外安和,道和德全,才能长寿。所以,人身体的健康与内心的安宁关系十分密切。人的内心如果非常安宁、健康,就容易促进身体的健康;如果内心不安,则易导致种种身体的疾病。所以就医学的角度而言,修心养心是很关键的。

《孟子》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违逆的境界,心情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身体健康。佛教告诉我们面对这些逆境要转化,将其转化为内心善的力量,这样就不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出家修行的人,因为有佛法的力量,面对种种看不惯、看不顺、不如意的境界时,就能够将其转化过来,变成养心的力量。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正身熏养正心,正心任持正身。佛教以戒修身,以定慧修心。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谈到:“云何持戒生禅?人有三业作诸善,若身、口业善,意业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于麻中,不扶自直。”如果我们身口的造作都是善良的,做好事、说好话,意业也就容易善良。也就是说,通过持戒修身,可以提升内心的境界。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中说:“由戒净故慧净,由慧净故戒净,如两手互洗,不分先后。”这就比喻智慧和戒律就像人的两只手一样,互相帮助,不分先后。《大宝积经》云:“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这就是戒定慧三者的关系。三昧,就是正定、正住。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

佛教将人的感受分为三种: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痛苦、快乐、不苦不乐都是会变化的。人有时痛苦,有时快乐,有时不苦不乐,有时痛苦当中有快乐,有时快乐当中有痛苦,所以人的感受非常复杂。但这些感受都不是三昧的状态。三昧的状态是所有的妄想、杂念都没有了,内心完全是清净的、善良的、如如不动的。也就是说,有烦恼的状态都不是正住,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杂念、分别,这种感受才是正住。这是在世间痛苦与快乐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已经超越于常人的苦乐状态。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解脱,是更高层次的一种状态。譬如我们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欢做的事,可能非常投入,会进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而三昧比这种状态还要高,只有通过戒定慧的力量才有办法达到。戒律、禅定、智慧名为佛教的三学,整个佛教就是由戒定慧所构成。《解脱道论》说:“以三种学成就清净,所谓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于是,戒是戒清净,定是心清净,慧是见清净。戒者洗犯戒垢;定洗缠垢,是谓心清净;慧除无知垢,此谓见清净。复次,戒除恶业垢,定除缠垢,慧除使垢。如是以三清净,是伏解脱道。”所以,佛教的修身和修心,不单单着眼于现世,而且标期后世,乃至超越生死轮回,最终把我们导向更高层次的究竟解脱、离苦得乐的境界。

最后,看点佛经,确实很能提高点逼格。我同事看到我没事的时候读这书,感觉惊呆了,一般的人确实很少看这类书。其实,还有好多的好处,但一时想不起来,总结不到,就这样吧!

现在给大家把具体内容再作一个总结,把金刚经的重点重复说一遍,希望大家注意!善现启请第二分,重点在善护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圣人与凡夫同一个修持的方法,善护念,要善于护念。怎么护念?应无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内心平静的这一念。

护个什么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已经给我们说出来了,学佛就是证道,释迦牟尼佛及一切佛所证的,那个最高的境界叫涅盘。涅盘不是死亡,涅盘是圆满,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永远是清净。纵然在动乱中,也在清净,如如不动。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涅盘。第三品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方法可使一切众生皆入涅盘中,因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与佛,不过是自度的过来人;一切明师只是把整个经过的经验告诉你。人毕竟要自度,一切众生皆要自度,所以涅盘无法。

晓得涅盘无法,那叫我怎么修行呢?善护念。不要忘记了,真正善护念,不住于相,就到达涅盘,此外别无他法。

第五品如理实见是见如来;怎么见呢?佛告诉大家,不要有一个身相,学佛最困难的就是离不开身相这个肉体,所有的功夫都在肉体上转,都是著相。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首先要去身相,身相不去,就是我相不去;我相不去,有我就有你,有他就有人,人相不能去;人相不能去,寿者相不能去,众生相不能去。我们大家学佛就要反省反省,不要说四相,连一相都去不了!恐怕四相还会变八相,八相变十六相,相相皆全,然后变成众盲摸象!所以啊,要见如来先去身相,身相灭去了,即可见如来。

因此第六品告诉我们,身相去掉,然后再去心相。有心相就有法相,观念一搞不清楚,不管你打坐也好,做其他功夫也好,统统在心相上造一个法相,大家都在那里欺骗自己,以为在修道,做功夫,其实自己只不过都在心中制造意识法相而已!所以佛告诉我们,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切法皆不是法,我说的法就像过河的船,过了河,船要去掉,还抓住一个佛法当作是正法,就是法不能舍。

接著第九品一相无相分,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要能够去掉身相心相,不生法相,自己心里不制造出来一个法相,不造妖捏怪;像禅宗祖师骂人的话,自己划一个怪相,以为是道是佛。或者像丹经道书上说,得婴儿了,里头画一个小孩,等一下从顶上出来,一天到晚还要十月怀胎,多辛苦啊!或者是一颗明珠一颗丹,圆陀陀,光烁烁,那是医院里胃镜下去了,再不然就是得癌症啦!里头真有颗丹还得了吗?这些说法只不过是表达一个意思罢了,你千万不要著相。得道,得个什么?无所得!最难就是无所得,一切无所得,不住法相。

到了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真正的学佛是高度的智慧,第一波罗密,至高无上的智慧。什么叫第一波罗密?真智慧无智慧,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有个智慧的境界,那就糟了。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中庸:「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没有思想,没有忧虑,既无烦恼亦无悲,觉性清净,这是第一波罗密,真正第一等成就的最高智慧。智慧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工具,金刚经所讲的,就是第一波罗密,成佛的工具。

然后到了十七品究竟无我,到了究竟无我这一分,他告诉我们真正成佛的工具是什么,世界上做任何一个东西,都要具备工具,我们要想成佛,工具是什么?智慧!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你说,我智慧很高,自恃聪明,那你就是第一等笨人。怎么样才是第一等智慧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这个境界无思无虑,是第一波罗密。以这个方法来求佛,学佛,成佛,就对了。

金刚经说什么?读来可修身修心功德无量(深有感悟)

佛开始已经告诉我们应无所住,到了第十七品,佛再次提起来,第二种说法,又说无住无相。空,无住,无相,是般若的三法印,也就是空,无相,无愿,三个大要点。但是金刚经一字也不提空,既然无住无相了,自然空。空与不空,都是落两边的话,所以不提;只说无住无相。那么到了无住,再重复吩咐我们,人生修道,证道,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首先身见去不掉,总觉得有我,有这个身体,把身体看得很牢。去身见,去世间之见,把物质世界,空间的观念,身体,佛土观念,统统去掉。连西方极乐阿弥陀佛国土,东方药师如来国土,以及世间法构成的世间国土观念,统统去掉。换句话说,把所有时空的观念,身心的观念,统统放下,要这样来修持才行。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三心不可得。第二种方法当中告诉我们,你要从自己心理上检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是名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不可得!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我们刚说现在心,我们心里想现在,已经没有了,过去了,如梦如幻;所以说,我们众生的烦恼,就是因为三心认不清楚。三心两意的,就像刚才我说在理发店那两个老头子,七十几岁,七七八八的,喔唷,我还只二十几岁,那早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他还要回想!

碰到老年人我是最怕的,只好静静的做听众。他说当年怎么样,过去怎么样怎么样,都是这样。越老越想起当年事,我当年怎么样威风,怎么漂亮,怎么了不起。今天说一遍,过几天来了他以为自己没有说过,说的又是这一套。所以年轻人碰到老年人,天呀,实在受不了啊!我都受不了,何况年轻人。

老年人要有自处之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思想上困在一个法相,只想当年,因为他不敢想明天,明天靠不住嘛!年轻人决不想当年,只想明天,明天又想明天。所以老年人跟年轻人坐在一起,一个光想过去,一个光想未来,怎么能合得拢呢!所以我们修道的老年朋友们,年纪到了光想明天好了,明天没有地方去,就去西方极乐世界嘛!永远有明天,不要想过去,过去心不可得。

年轻人也要注意,未来心也不可得啊!你将来如何如何,你将来怎么样!你将来跟我一样,也是老头子!你将来难道不变成老头子吗?那你就很惨了,短命而去对不对?你要活久一点就一样变成老头子,一样老太太。那个未来心不可得,不要去想它啦!

所以真正的佛法最现实,只有现在,现实,现在心不可得,心安理得,此心清净的很,这就是佛法。三心不可得,随时研究清楚,过去已过去,未来且莫算,刚说现在,现在已没有了,那就很好嘛!

你们诸位打坐,说坐不下来,那才奇怪;两腿没有盘以前过去了,两腿盘了以后,管它气脉通不通,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就是盘腿,现在心不可得就好了,不就安下来了吗?可是大家打坐修道,贪心大得很哪!专想那个未来不可得的,硬想得到它!想自己的脸要像阿弥陀佛那样面如满月,头顶放光,这里长个眼睛,三千大千世界都看得到,都是在那里幻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青年同学注意!我一听到你们年轻人学佛,我头就大了,先学做人,能把儒家四书五经做人之理通达了,成功了,学佛一定成功。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基础打好。人都没有做好,你要学佛,你成了佛,我成什么?要注意啊!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诉你的就是这个道理,我所说的,可没有违背金刚经任何要点。

三心不可得方法讲清楚了,到了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无法可得,又对你重复说一道,不住一切法相,你有法可得,住于法相,已经不是道了。是无法无得!

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告诉你色相空,佛说一个偈子,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他严重的指出来,一般学佛修道的大毛病,不是以色求道,就是以音声求道。佛告诉你这种观念,这种方法都是邪道,不能见如来,永远不能成就。

接著就是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佛法没有说空,也没有说断灭见的空,所以,空观与断灭见都不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法不说断灭相。

然后最重要的到了,就是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如来本体,体相用,成佛之道,法身、报身、化身的道理,一合相的道理。佛固然并不说断灭相的空,但是,他也不说世间相的有,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是没有,因其真空,所以能起幻有世界,是偶然暂时存在的世界。一切有是暂时的,并不是没有,但不是毕竟,而是「毕竟空,胜义有」,并没有说毕竟有,胜义空。空是一个境界,一个作用。

佛开始就讲,一个人学佛发愿,使一切众生皆入涅盘,度一切众生,实在没有一个众生可度的。为什么?众生自性自度,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如不动,不住法相。他为什么说众生没有一个是所度,都是靠自性自度的呢?你教书久了就了解,教千千万万个学生,那一个学生将来学问好,都是他自性自度的,你教他不过是剌激他一下,使他自己的智慧打开而已。千万不要以为是老师那里传了一个咒子,就像针灸的那一针,穴道扎对,就不痛了。他不痛不是你那个针多么灵光,而是他的气血走通了,他自己的气血。所以,那是智慧的传授,佛说没有度人;度尽一切众生,他说没有一个众生是他度的,自性自度,个个都是佛,只要你平实的去做。

怎么样平实的去做呢?金刚经开始就告诉你,怎么样叫修行?不要忘记了开头,第一品穿衣、吃饭、洗脚、睡觉,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说完了。他开头自己摆一个榜样给你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缘、吃饭,吃完了,洗了泥巴脚,敷座而坐。也没有一个学生把他位置铺好,是他自己来安置,弄弄好,敷坐,把位置拍拍平,然后自己上去坐。

金刚经说什么?读来可修身修心功德无量(深有感悟)

刚刚弄好,吃饱了想休息,那个学生须菩提不让他休息,就来问问题了。他肚子还没有消化,只好开始说法,说到今天晚上,总算说完了,这一本金刚经就圆满了。

然后总结一下《金刚经》的功德名利还有十大威力,也是《金刚经》里的智慧,希望大家喜欢。

《金刚经》的功德利益:

1:金刚经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贫富贵贱都同样看待,令他们离苦得乐。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一切人爱护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2:金刚经中佛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而不执着已经度脱无量众生得证圣果之功。佛教导我们有广大胸怀,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积蓄无量阴德的功德利益。

3:金刚经中佛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导我们做一切好事之后,不要执着它的果报,其福报会扩大无数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扩大功德的功德利益。

4:金刚经中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教导我们世界上一切都不常住,转眼成空。不要念念计较,要康惠大众。并且要借假修真,得证法身。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

5:金刚经中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教导我们利益一切众生的善法,我们加以学习,但心尚且不应该贪着我修学了善法,何况去做不如法之事。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正信的功德利益。

6:金刚经中佛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教导我们一切法门都没有定法,只要能利益众生就行,所以要灵活运用。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灵活聪明的功德利益。

7:金刚经中佛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甚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当然,无量财宝送与贫苦而救苦救难,福德甚多,这是因。于此经中能够受持、体解一切法空、更能够为他人说广度众生,当然以是圣贤境界,这是果。佛教导我们,为他人宣言本经和正法的功德无量。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福德的功德利益。

8:金刚经中佛赞叹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佛教导我们与事无诤,与人无诤,从自性流露功德,不向外边攀缘。从浅而讲,即是不与人攀比,唯求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自得多福的功德利益。

9:金刚经中佛说菩萨庄严佛土,但不执着住在庄严佛土的功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教导我们要创造人间净土,行动更应该去创造美好环境,使大家都得益,而内心不邀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我们处所环境庄严的功德利益。

10:金刚经中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佛教导我们对于正法要生信心,要如法修行清净不染,就能得证法身实相,那就是得到最大的功德。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利益。

11:金刚经中持经功德分,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佛教导我们要经常印发、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不要间断。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家业,都是得成不可思议功德。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无法计数的功德利益。

12:金刚经中佛说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佛教导我们修学本经和正法的人,如果被人欺负侮辱,我们本来前世造的罪业,应该堕落恶道,由于被人欺负侮辱的原因,前世所造的罪业,即刻消灭,并且很快就成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能净业障的功德利益。

13: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教导我们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使我们悟道,因为正面和反面教材,都有教育意义和彻悟人生。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得证一切种智的功德利益。

14:金刚经中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教导我们世间变迁,不要执着眼前烦恼,自得心安。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身心安宁的功德利益。

15:金刚经中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各人的因缘不同,只要能得福慧、成佛道就好,不管何种法门。佛教导我们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成佛。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速得成佛的功德利益。

16:金刚经中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教导我们只有断烦恼,长修戒定慧才是正道,不要向外攀缘,才能得见自性如来。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清净法身的功德利益。

17:金刚经中佛说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佛教导我们要学会忍耐、忍辱、忍苦的力量,因为一切法得成于忍。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无生法忍的功德利益。

18: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导我们应该知道世间有为之法的无常,我们要发菩提心,把佛菩萨教给我们的道理,传给人们,使他们都能获得利益。故修学金刚经就会得到,最福德的功德利益。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依《金刚般若经旨赞》开示:略显此经有‘十威力’,犹如金刚,故得此名。何等为十?

(1)【最胜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槃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2)【难见威力】。经义果报,皆不思议,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顶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见,光赫夺故。”

(3)【除灾威力】。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4)【称求威力】。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黄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5)【坚实威力】。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槃经》云:“金刚拟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刚无折损故。”

(6)【利用威力】。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7)【无间威力】。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8)【一味威力】。皆以无为而有差别,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9)【能引威力】。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议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10)【遍满威力】。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金刚经说什么?读来可修身修心功德无量(深有感悟)

【结束语】《金刚经》能够消业、除障、增福增慧,助往生极乐,功德不可思议。经的长度也非常适合作为日课诵读,希望大家不要错过。(寿命都能增长,福报更是小意思了。受经典的熏陶,冥冥之中增长智慧,破除无明,看破断掉邪淫。)续命经就是人间的金刚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