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家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 信託牌照“紅利”不再

12月2日,《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正式公佈。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超過20家商業銀行對外發布了設立理財子公司計劃。作為銀行理財委外投資非標的重要通道,在銀行理財子公司獲得獨立法人地位後,信託業受到的影響不可低估。

超20家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 信託牌照“紅利”不再

理財市場重新洗牌

通過走訪多家銀行營業廳,記者發現,相比以往,商業銀行在售理財產品已出現明顯變化,淨值型產品及低起售點、長期限類產品明顯增多。有銀行資管部負責人表示,過去幾年我國資管行業爆發式的增長很大部分是依賴於預期收益型資金池模式,投資和產品分離定價模式不能充分反映投資風險。理財子公司的轉型有利於促進資管行業整體生態改善,降低資金池產品的比例,促進淨值型產品發展。

截至目前,擬設立或者公開表示有意向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五大國有銀行已全部就位,其中工商銀行註冊資本金最高,達到160億元,其次是建設銀行150億元、農業銀行120億元、中國銀行100億元和交通銀行80億元。另外,在9家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股份銀行中,註冊資本最高的為浦發銀行。其他股份行包括中信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廣發銀行等,註冊資本數十億元至百億元不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的平臺和業務規則意味著理財市場的重新洗牌。與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相比,理財子公司具有更大優勢,其牌照價值凸顯。在更高的牌照價值下,准入門檻也被抬高很多。“並不是商業銀行都具備成立理財子公司的條件,那些資本規模較小、資本充足率較低的城商行和農商行基本不具備條件,均被排除在外了。”

牌照紅利終結

銀信合作受影響較大

相比而言,信託行業受衝擊比較明顯!事實上,隨著《辦法》的落地,業內充斥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等同於“信託+公募”的解讀,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張獲得了巨大政策紅利的“萬能牌照”,將會給信託行業帶來衝擊。

業內人士表示,長期以來,作為銀行理財委外投資非標資產的重要通道,信託公司承接了大量的銀行理財資金,並依賴通道業務不斷拓展受託資產規模。而理財子公司可在一定限額內投資非標債權資產,這意味著商業銀行將在理財資金配置方面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從理財子公司的經營範圍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經營範圍既包括公募理財,又包括私募理財,同時還包括諮詢和顧問業務。實際上不僅涵蓋了信託公司全部的經營範圍,而且在公募理財業務方面,已經大大超越了信託公司所謂傳統的優勢,進而大大地拓展了理財子公司的市場空間和競爭能力。

“既然銀行可以通過理財子公司來開展混業經營,今後所謂銀信合作、銀證合作、銀保合作都會大大地弱化。”有信託公司高管坦言,銀行理財子公司全盤承接了原銀行總部所有的理財業務功能,必將在銀行轉型創新業務戰略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信託公司傳統主流業務模式受到顛覆性衝擊,傳統意義上的銀信合作必然會大大削弱,減少乃至退出市場。

仍有出路!

理財子公司並非“超級牌照”

不過也有接近監管的人士表示,理財子公司並非“超級牌照”,其業務與信託業務存在本質區別。至於銀行理財產品依據信託法律關係設立,目前各類私募資管產品也是依據信託法律關係設立,並不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有信託業務牌照。

“與銀行理財子公司相比,信託公司可以開展的財富管理包括財產權信託、家族信託、慈善信託等業務,而這些業務並不在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展業範圍內。此外,在自有資金的運用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無法直接投資信貸資產,也不能開展租賃等業務,這些都是理財子公司的侷限所在。”

同時,上述專家表示,未來信託公司實現業務成功轉型的關鍵在於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提升資產管理能力為核心,在促進資本形成、降低融資成本及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等方面發揮作用,並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信託制度的優勢,拓展財富管理、資產證券化以及受託服務業務,打造特色信託業務,延伸自身的能力圈,拓寬業務領域,真正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以此支持行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獨立發展。“立足實體經濟,發揮實業投行功能,同時注重業務種類多樣化,向細分領域發展,不斷豐富產品體系,繼續承擔支持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穩健增長的重任。”

(燕趙都市報 記者 王士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