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后重现的“致远”舰图纸透露了什么?

2018年11月2日,在英国纽卡斯尔的泰恩—威尔档案馆,档案管理员瑞秋·吉尔(右)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致远舰设计图纸。(新华社记者 韩岩/图)

图纸就好比是一张“古地图”,可以指导水下考古人员更准确、更有目的性地对残骸进行探索。“致远”舰的舵柱如果还保存完好的话,就可以通过对照图纸,判断舵柱的角度,也就是“致远”舰沉没时最后的航行方向,这可能更好地还原“致远撞向吉野”的真实历史。

2018年12月17日,是北洋水师成军130周年。近日,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部分原厂设计图纸尘封百年后,在英国纽卡斯尔的一座档案馆中重见天日。这是国内外首次发现“致远”图纸,业内专家为之兴奋。设计图纸的发现为更严谨地还原战舰构造细节和打捞甲午海战的悲壮历史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重要参考。

发现图纸的新华社驻英国记者桂涛在《致远舰设计图重见天日记》一文中透露,图纸一套7张,为“致远”与“靖远”两艘姊妹舰的舵机设计图。从新华社发布的图片上可以判断,原厂设计图标示清晰细致,诸如舵柱直径数据均有精确标注,参考价值很高。

笔者多年来关注北洋水师战舰,曾参与复原“致远”舰舱室图。笔者初步分析,此次发现的“致远”舰设计图分别是液压舵机系统总布置图、液压舵轮布置图、指挥塔液压机构布置图、液压/手动操舵切换阀门图、舵机阀门与螺杆图、舵机布置图和舵机链齿弧结构图。“舵机”是改变舰船航向的操作系统,作用类似“鱼尾”。

图纸像一枚巨大的琥珀,包裹住“致远舰”沉没前的最后模样并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从这套图纸中能读出什么?

首先,这套图纸传达的第一个信息,是“致远”舰的舵机系统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十分先进。图纸显示,在“致远”舰的指挥塔中转动小小的舵轮,就能控制舵机舱里的液压装置,带动舰艇庞大的舵叶转动。这种通过液压系统“四两拨千斤”的驾驶方式在当时世界领先。

设计图展示的是“致远”舰的液压舵机系统,这种系统在紧急情况下(比如液压机故障时)也可以很方便地切换成人力操舵的方式。这种液压舵机设计非常成功,直到现在还有一部分船用舵机采用类似的工作原理。

建造“致远”舰的英国纽卡斯尔阿姆斯特朗船厂当年是世界造船业的巨擘,而“致远”舰的设计师则是当时战舰设计大师威廉·怀特,因此,“致远”舰在1887年完工时应该是性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巡洋舰。今天还可以从那一年英国《陆海军报》的报道中看到“英国巡洋舰全都追不上致远”这样的描述。

这套图纸传达的第二个信息是“致远”舰的舱室布置基本结构。虽然此前我们根据照片及“致远”舰水下考古工程透露出的信息基本掌握了它的舱室布局,但新发现的图纸无疑提供了重要的证明与补充。

致远舰之所以被归类为是一艘“防护巡洋舰”,是因为她采用的是水平防护甲板(即“穹甲”)的防护方式。穹甲下方的舱室则采用水密结构,且有双层船底,抗沉性较好,因此即使一个或几个舱室进水,军舰也不会沉没。但从设计图纸上可以看出,“致远”舰防护甲板上方的舷侧没有保护,一旦炮弹击中水线附近,就会造成军舰进水倾斜。

据笔者推测,“致远”舰在黄海海战中应该就是被击中了水线附近,因此中日双方的记录中都提到该舰在海战中“出现了倾斜”。虽然通过抽水等方式,进水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控制的,但“致远”舰最后还是进水过多沉没了,原因可能是水线附近出现大面积破损,也可能是防护甲板被炮弹击穿,还可能是防护甲板与船舷板的连接松脱等等。

“致远”舰的沉没也给后来的舰船设计上了一课——仅靠水平防护甲板这种方式,防御能力是不足的。在大量高爆榴弹的打击下(日军舰船的特征就是装备了大量速射炮,可以发射密集的榴弹),无垂直装甲的舰船的舷侧极其脆弱,所以“致远”这样的防护巡洋舰后来就逐渐被淘汰了。

设计图纸传达的第三个信息是,为水下考古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国家文物局此前进行了“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有所发现,但舰艇的水下残骸因人为破坏盗捞严重,为继续研究留下极大空间。目前残骸只剩下了底舱部分,而这套图纸上也正好绘制了舰艇的底舱部分,因此两者完全可以做比对研究。图纸就好比是一张“古地图”,可以指导水下考古人员更准确、更有目的性地对残骸进行探索。例如,“致远”舰的舵柱如果还保存完好的话,就可以通过对照图纸,判断舵柱的角度,也就是“致远”舰沉没时最后的航行方向,这可能更好地还原“致远撞向吉野”的真实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