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英國在康熙的時候發動鴉片戰爭,康熙帝能不能打贏?

下諾呢


打得贏!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敗給英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還是王朝發展到後期諸多問題的集中體現,而在清朝前期這些問題幾乎是不存在的。大英帝國想要在康熙年間獲得勝利比登天還難,甚至可以說,假如一棒子把康熙打醒,可能隨後清朝也會轉型介入海洋爭霸,為了國家安全逆推到印度,把英國人趕回老家去。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英國人對清朝開戰的決定還是有很大爭議的,原因就是高層對勞師遠征去攻打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並且還是一個集權制的國家沒有信心,他們最怕的就是清朝集中全力與英軍鏖戰,這樣一來英國人是不可能取勝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

但是,戰爭開始後卻讓人大跌眼鏡,英軍在沿海地區暢通無阻就算了,畢竟當時清軍的海軍力量弱小,不要說和英軍的戰艦沒法比,就算是遇到英國人的武裝商船都打不過。

可是,就連陸戰,清軍也不是對手,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清軍戰鬥力低下,作戰思想落後。

在戰鬥中,雙方在使用火器互射的時候還能打的有來有回,等英軍端起刺刀衝鋒的時候,清軍就會一鬨而散,不敢與之肉搏,這和明朝末年明軍只敢依靠火器與清軍作戰,遇到肉搏就嚇跑沒什麼兩樣,長期的和平與腐敗已經把軍隊變成了一群虛張聲勢的紙老虎。

即便有些軍隊敢於直面英軍的攻擊,但落後的訓練所打造的軍隊也沒有能力擊敗英軍。定海之戰清軍倒是作戰勇敢,在英軍衝進城後仍然死戰不退,與英軍打起了巷戰。然而,依然難以給英軍重創。

軍隊如此,作為統治者的道光也是一個糊塗蛋。戰爭都打起來了,竟然問大清和英吉利有無陸路可通?要知道,早在乾隆年間,英國人就已經在積極和大清聯繫了,而廣東十三行的主要合作伙伴就是英國商人。你大清的錢都是從人家那掙的,瞭解一下這個國家的大概又怎麼了。

(道光)

道光的糊塗換來的是官員們的欺上瞞下,直到簽訂《南京條約》道光還以為大清在這場戰爭中打贏了,2100萬白銀是給英國人的賞賜。而作戰不利的奕山此後又被任命為伊犁將軍和黑龍江將軍。這個膽小鬼在任上被沙俄恐嚇先後簽訂了《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和《璦琿條約》,出賣了大片領土。

可見,當時滿清自上而下已經腐敗透頂。

康熙時期正好相反。

康熙繼位後,擒鰲拜、平三番、打敗沙俄、收復臺灣、三徵噶爾丹,逐步掃平了內外威脅,堪稱古代能力最強的帝王之一。你能想象到奕山這種人被康熙反覆重用嗎?估計騙一次就掉腦袋了。

另外,康熙對西方的瞭解程度也遠超道光,京城中的傳教士們在這裡充當了介紹西方文化的中間人。就算一開始不瞭解英吉利的情況,那麼開戰之後也會跟這些老外打聽清楚的。

最關鍵的是,康熙年間的八旗軍隊雖然戰鬥力在急劇下降,但綠營兵還可以,吳三桂造反的時候,綠營兵還是能抵擋一下的。

而為了取得一次戰爭的勝利,康熙會做好詳細準備,比如在雅克薩之戰前,康熙早就派出大批間諜前往黑龍江流域蒐集情報。並且在1682年親自到東北地區視察。經過充分調查,康熙瞭解到了俄軍的裝備情況和人數,認為最多3000人就可以擊敗沙俄,所以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和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出兵都在2000多人,也都取得了勝利。

可以說,康熙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道光要是能做到這一點,鴉片戰爭也不至於稀裡糊塗的就敗了。

收復臺灣,康熙深知水軍的重要性,從而訓練了一支強大的水軍部隊,並任命懂水戰的施琅為統帥,而不是任人唯親。

而且,康熙時期的大英帝國無論武器裝備,還是國家實力遠低於1840年代,那時候大英帝國在印度還立足未穩,難以將這裡作為基地,大批補給和士兵必須要從本土運來,那時候打清朝真稱得上是勞師遠征了。因為,康熙年間英國剛剛在印度地區建立殖民據點。

所以,如果鴉片戰爭發生在康熙年間,一定會打勝的。而且當時清朝本來就有一支強大的水師,很可能英軍的主要作戰地點會在海上。

並且隨著戰事的持續,康熙也會認識到西方水師的強大和殖民地的好處。打敗英軍的同時,將會是清朝水師脫胎換骨的時候,很可能康熙會讓這支軍隊一路向西,攻佔東南亞和印度的各殖民據點,將這裡牢牢控制住。把這些地方建設成為抵禦西方入侵的根據地。


歷史風暴


個人認為,如果鴉片戰爭發生在康熙年間,那麼康熙很可能還是會輸的,或者說是能夠取得慘勝!

為什麼?我們不妨先去了解下雅克薩之戰,看看中俄之間的差距!

1685年夏,清軍都統彭春率軍用“紅衣大炮”圍攻雅克薩三天,使城中的俄軍困頓不支,俄軍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被迫投降。這就是第一次雅克薩之戰。

1686年夏,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出兵雅克薩,卻受阻於俄軍新建的雅克薩城堡之下。此後,清軍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圍困雅克薩長達10個月之後,最終被迫俄軍投降!這就是第二次雅克薩之戰。

兩次雅克薩之戰雖然都以清軍獲勝告終,但卻並不能說明清軍有多強大。正好相反,雅克薩之戰其實是暴露了清軍武器裝備、軍事工程和戰術思想等方面的落後。

當時清軍所使用的,是在明朝“紅衣大炮”基礎上稍作改良的大炮。而在單兵火器方面,甚至比明朝時期還差。因此,火力方面,與俄軍有著巨大的差距。

而且,康熙早就對這場雅克薩之戰進行了精心準備。為此專門組建黑龍江水師,造500餘艘戰船和運輸船。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共計投入約3000人,第二次也投入了2000餘人。

反觀俄軍,第一次雅克薩之戰只集結了包括農民、商人和獵戶等組成的臨時軍隊450人。而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俄軍也只有826人而已。

也就是說,清軍所面對的,只不過是少數的俄國遠東開拓團而已,還不是俄國的正規軍。而與同時代的西歐相比,俄國其實已經算是很落後的了,武器裝備和軍隊素質在西歐,嚴格來說還不入流,如果不是俄國體型龐大,早被西歐列強給打趴了。

雅克薩之戰期間,俄國還處於落後的農奴時代。直到戰後10年(即1697年),俄國才在彼得大帝的改革下,逐漸學習西歐先進的技術,開始逐步走向振興的。

然而,就是這樣的俄國,他們的一支開拓團卻仍能夠在邊遠的遠東,與全盛時的清朝開戰。清軍軍備上落後,可見一斑!

所以,如果康熙時期便遇到鴉片戰爭這樣烈度的戰鬥。一支兩萬多人精銳的英國軍隊,也是夠清軍受的了。

當然,康熙絕對比後來的道光有骨氣和鬥志,而且當時的清軍戰鬥力也還是在線的。因此,清軍堅持打下去,艱難取勝的能力還是有的。不過,這得付出相當巨大的傷亡,才能勉強擊退英軍。

這就如同當年的鄭成功收復臺灣一樣,自己損失的兵勇,可是數倍於荷蘭人的,才最終將荷蘭人趕走。(天主教傳教士利勝在《多明我會在中華帝國之業績》中特別提到,鄭軍將士親口告訴他,大約有9000鄭軍和632名荷蘭人死於整個戰役中。)


這些歷史要讀


如果英國在康熙年間發動鴉片戰爭,那麼毋庸置疑,中國肯定能夠打得贏,為什麼這麼說,不要忘了當時的中國還有戴梓和南懷仁這兩大牛人。

戴梓劇照


如果在戰爭的壓力之下,不排除初期可能暫時不是英國對手,但是康熙帝會受人如此欺負嗎?肯定不會,那麼戴梓的命運極大可能就會被改寫,那麼中國的武器水平,那基本上就可以碾壓英國了,畢竟戴梓的二十八連珠火銃可不是當時的英國人能夠抵擋的,還有他的子母炮,威力巨大,加上他的其它發明,足以在火力上對英國人壓制。

而南懷仁此人更不用說,雖然他在火器上的成就和天賦要比戴梓差一些,但是可不要忘了他的身份,傳教士,精通多國語言,所以在對付英國的時候至少不會對英國抓瞎,一無所知,畢竟知己知彼才能所向無敵。

雖然這兩人關係可能不太好,在這種戰爭關頭,憑藉著康熙帝的能力還是能夠處理分配好兩人的職責的,再加上清朝依舊強大的八旗,賢明強勢的君主,清朝是很有可能打敗英國,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提前睜眼看世界,走上君主立憲制,當然了,這種可能也只是一種可能罷了,也還真不一定就能實現,不過,打敗英國人應該是絕對可以做到的。


Y一花一世界YB


毫無疑問,以康熙爺的暴脾氣,絕對不會忍耐一個歐洲國家入侵大清王朝的領土。打,一定是會狠狠地還擊的。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鴉片戰爭中英國出動的兵力和武器裝備。

英國在鴉片戰爭中共投入了60餘艘各類軍艦,19000餘人。前前後後歷經兩年有餘。清政府方面總共投入了大約10~20萬兵力。然而清政府卻敗了,英國軍隊憑藉者傷亡500餘人的情況下消滅了清政府2萬餘人,而且清政府不僅被英軍封鎖了珠江口同時也封鎖了長江口。可以說清政府是徹徹底底的失敗了。他們敗給了不僅僅是科技引領下的西方先進技術和先進武器。更多的是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勇氣和戰鬥力,以及朝廷和領軍將領對於打贏這場戰爭的決心和信心。



倘若當時的統治者換成康熙皇帝,這位一生征戰無數且雄心大志的開拓者、統治者。而英政府也會到十七世紀的英國,那怕是結局會迥然不同。此時的英國才剛剛開始工業革命。工業基礎和軍工製造業才處於起步階段。而康熙皇帝統治下的清王朝正如日中天,大殺四方。訓練有素的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為這個封建帝國正開疆拓土,戰鬥力比起道光年間的軍隊來說,強不止數倍。再加上康熙皇帝的眼界和用人之道。一定會打贏這場戰爭。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十分的開明,對於西方正在進行的工業革命十分感興趣。倘若與英國能夠有此一戰。也許敏銳的康熙皇帝能夠發現工業社會的生產力是如何之高。進而改變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以來的重農抑商的國本政策。發展並鼓勵商業的進步和變革。倘若真的如此,今天的中國也許就是今天的美國了。


珞珈山的貓


康熙的勝算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僅僅限於本土作戰。康乾盛世雖然是中國封建王朝之中的最後的一個輝煌期,但是從綜合實力上來看,已經不能和前朝相比了,畢竟明朝之前,中國的綜合國力一直在世界上排名前列的。15世紀到16世紀,西方國家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峰期,先是以海上掠奪為主要手段的葡萄牙、西班牙迅速崛起,後來又被新興工業國家英、法兩國代替。


在康熙年間,英國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綜合實力開始飛躍性的發展。而康熙在位之時,面對著內憂外患,一生都在不停地征戰,雖然國庫空虛,但是好歹練出了一直耐打的隊伍。康熙手下的軍隊收復過臺灣,平定過三藩,也算是一支素質極高、軍心強大的軍隊。而不是像晚清那般越打越慘,越打越散的軍隊。

康熙時代的軍隊是配有火銃鳥槍的,但是其水平還停留在明朝時期,不過當時清朝的海岸炮已經在明朝的基礎上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幸而這個時候的英國燧發槍也不是什麼高端火器,就這點上來說,清朝和英國差不了多少。

如果英國在這個時候對中國發動戰爭,按照康熙帝的性格,肯定不會接受屈辱求和,一場傾盡國力的大戰不可避免。從後備力量和補給是來講,中國肯定是要比英國強了許多。英國當時的正規軍規模不算大,受過系統訓練的職業軍人數量不多,而且作戰素質尚待開發。康熙手下的滿洲八旗軍隊和蒙古軍團實力也是十分雄厚、榮譽感極強,就陸軍上來說,康熙這邊的勝算很大。

海軍是西方國家的先天優勢,這一點上來說,中國是無法趕超英國的海上軍事實力的。英國當時的海上軍備力量已經比較完善,船隊和艦炮也是世界一流。一旦開戰,康熙的海軍會肯定會吃大虧。

最主要的是當時的英國的工業體系和軍工業尚在摸索階段,正規軍要比後來侵略中國時的規模小很多。在摸不清楚清朝的底子的情況下,他們也不敢對清朝輕舉妄動。最後再說說康熙這位帝王,他對西方工業、科學一向非常感興趣,如果英國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很可能以一種野蠻的方式將康熙強行拉進了現代化工業的進程之中。

所以這場戰爭如果真的爆發,其文明開化的意義肯定要比勝負的意義大上許多。


木劍溫不勝


康熙從來就不是一個好惹的主,當年沙俄這表子入侵大清領土,殘殺無辜百姓,康熙帝慫了嗎?還不是拉來紅衣大炮,轟他丫的,最後沙俄只好在中俄《尼布楚條約》上簽字,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就憑歷史上康熙帝“一夜十二妃”的雄性荷爾蒙,當時清朝絕對是世界上最強的戰鬥民族。


乾隆年間,英國使臣來了還要乖乖下跪叩拜,這名使臣回去以後說,大清這艘大船是因為掌舵人的英明才屹立不倒,如果掌舵人換成昏庸無能之人,馬上就會崩塌,而康熙大帝就是這樣英明的掌舵人,且不說他勵精圖治,平定三番,收復準格爾部,讓中國成為當時領土最大的超級強國,單說他對西方技術包容的胸襟,清朝的所有皇帝都不及他萬一,只是在當時那個閉關鎖國的社會環境之下,很難大規模發展西方技術。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當時大清就比英國落後,當時中國的火器,燧火槍,大炮都處在世界領先水平,西方的工業革命還在初期,英國想憑藉落後的武器軍隊打倒中國,簡直就是痴人說夢,如果中國當時也有維新運動,而且康熙帝全力支持的話,後來的中國不至於像後來那樣積貧積弱,連西方人都稱康熙帝為“大帝”,而日本更稱其為“上國聖人”,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英國鬼佬還沒登上大清領土,早就嚇尿了褲子了。


奇譚說今古


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有時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強大的國力,也許僅僅只是戰場上偶然的局部優勢就可能導致整個戰局的改觀,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上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戰役可謂不勝枚舉,所以單純進行實力對比就認定某一方一定會戰勝其實並不見得絕對靠譜,只有真正打過才知道結果。如果英國在康熙時代發動鴉片戰爭會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不過相比之下中方的勝率更大。

康熙年間是指的公元1662年至1722年,這時的英國在幹什麼呢?1688年英國爆發了光榮革命,次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由此奠定了延續至今的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當時的英國已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擴張:早在1600年12月31日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已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據點,不過這些據點更多是商業性質的,很難為英國在侵略中國的戰爭中扮演後勤物資補給基地的角色,這是因為這時英國只不過是利用印度封建領主內部的矛盾得以在次大陸取得立足點,但還很難稱為在印度獲得了穩定的根據地——事實上這時印度次大陸最大勢力不是英國東印度公司,而是莫臥爾帝國,英國真正征服印度次大陸得等到乾隆年間了。也就是說如果在康熙年間中、英兩國爆發戰爭英國根本不可能像鴉片戰爭中那樣通過印度這一基地獲得後勤補給,英國不得不從本土勞師遠征。同樣由於這時英國並沒真正征服印度,所以英軍中自然也不存在日後規模龐大的印度土兵,英國只能利用自己本土的兵源。事實上當時的英國要完成這一跨越大半個地球的勞師遠征幾乎是無法想象的——人類歷史上第一艘蒸汽輪船誕生於1802年,也就是說如果在康熙年間中、英兩國爆發戰爭的話,那麼英國只能利用傳統的木製帆船運送兵力物資,很難想象這樣一支勞師遠征的部隊在面對以逸待勞的清軍時能有多大的戰鬥力。

同一時期中國的軍力如何呢?事實上從1592年萬曆抗倭援朝戰爭爆發到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葛爾丹這近百年的時間裡東亞地區一直在進行著軍備競賽:先是朝鮮戰場上明朝、朝鮮、日本三國的各種新式火器紛紛登場亮相;繼而後金八旗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接著荷蘭人入侵澎湖、臺灣並與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者爆發混戰;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1683年施琅平定明鄭政權;1685年—1688年清軍對佔領雅克薩等地的俄軍發起自衛反擊;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葛爾丹。在這百年的戰火歷練中各種新式武器都在這一地區輪番上陣。事實上清朝軍備建設的停滯恰恰正始於1690年——如果說在1690年之前的百年間新式武器和新式戰術在一次次實戰中得以歷練出來,而在之後的近百年時間裡中國進入了一段相對安寧平靜的歲月,統治者開始滿足於這種天下承平的盛世景象,同時又不失時機推出了閉關鎖國之策。國雖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正是長期陶醉於天下承平的虛幻盛世之中導致了清朝軍力的衰落。不過康熙年間的軍隊可不比道光年間:這時清軍水師可以製造五十米長擁有雙層炮臺,裝備重型火炮二十門以上的大型戰艦。1683年施琅平定臺灣後前明鄭氏水軍的優勢也被清軍吸收,可以說這時的清軍和道光年間那支已腐朽糜爛透頂的清軍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最後當時的英國實際上根本不是像道光年間那樣的世界頭號強國,事實上康熙年間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是荷蘭——當時的荷蘭擁有1.6萬多艘商船,荷蘭的船舶宗噸位超過了蘇格蘭、英格蘭、法蘭西、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總和。1622年荷蘭西印度公司佔領了北美哈德孫河流域,在這裡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城,這座城市今天的名字叫紐約。在南美荷蘭一度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了巴西。在非洲荷蘭控制了通往印度洋的交通樞紐好望角。1624-1662年期間荷蘭還一度侵佔過我國領土臺灣。當時由歐洲經好望角到印度、中國、日本的整條貿易航線幾乎完全處於荷蘭的壟斷之下。1667年6月荷蘭海軍封鎖了泰晤士河口,直接將英國都城倫敦置於自己的炮口之下。試問這樣的英國如果敢於跨越大半個地球去侵略世界上人口兵力最多的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就不怕荷蘭、法國、西班牙等國包抄自己的後路?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覺得毫無壓力,先對比下17世紀清朝和英國在軍事上的對比。

康熙在位期間是17世紀,此時的歐洲並沒有工業革命,也就是說在康熙時期,歐洲雖然可能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大清,但是在軍事實力並不如清朝高出多少,歐洲在武器裝備在火器上普遍使用的是燧發槍,燧發槍的成本較高,火力也不太強,比工業革命後出現的後膛槍可以講差了十萬八千里,因此如果在陸地作戰,憑藉康熙年間的清軍,軍隊沒有腐敗,不吸鴉片,士氣戰鬥力都很強,打幾千人的英法軍隊,那絕對是沒有問題的,絕對不會出現清末英法列強長驅直入猶如無人之境的情況,八里橋被打的全滅的情況。其實可以參照雅克薩之戰,17世紀沙俄在彼得大帝的統治下是公認的歐洲強國,雖然清軍是幾千人打幾百人以多勝少,但是最終結果是打的沙俄幾乎是全滅的戰績,我想17世紀就算是英國在大陸作戰,估計也是這樣的結果。再說個不恰當的例子,就是19世紀那樣弱雞的清朝,在中法戰爭還給法國揍的內閣倒臺,孤拔戰死的結果。

在海上,英國17世紀使用的是木質軍艦,和清朝一樣,此時清朝正值收復臺灣的前後,對海上作戰還是比較重視的,雖然造船技術、戰術及火炮上不如英國,但也不會出現像鴉片戰爭那樣夠不到英艦的情況,就算打不過,也不會那麼容易屈服,英軍上不了岸,斷其補給,遲早還是撤退的結果。

再說17世紀的清朝統治者是康熙,康熙在國內外那是公認的大帝,日本人稱呼康熙為“上國聖人”,英法德美都對康熙給予高度評價,康熙是清朝少有的對西方文化感興趣的皇帝,主動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可以講思想上還是比較開放。

只是清朝在康乾盛世中,自滿意得,打遍周圍無敵手,一圈盡是附屬國,自詡天朝,逐漸與歐洲拉開的距離,到了19世紀,就這清朝的腐敗,八旗的墮落,裝備的落後,就算是康熙在世也是一個慘敗二字。但在17世紀,本土作戰,英國還真入侵不了中國。


曹小翔xixi


換了康熙一樣會被打破國門!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是因為康熙在位時間的國內情況。第一平三藩後的影響。幾乎是影響到了國內的方方面面。打仗不要錢?不要物資不要供給?第二就是在這個時間段中國的科技水平已經和國外拉開了。記得尼布楚條約麼?那個歷史上只說是大勝2400強攻800餘人的據點獲勝。還有幾次拉鋸戰。然後康熙就火急火燎的派人籤條約就是因為國內已經開始出現不穩定的徵兆了。追根究底滿清並不放心漢人。也不放心蒙古等少數民族。所以才想快快簽完合約休養生息順便鎮壓國內不穩定的苗頭。而且比忘了滿清當初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仇恨滿清的人絕不會少。這種情況下和英國打鴉片戰爭不一樣要跪才叫見鬼了。



無名小卒9527


先對比一下康熙時期和道光、咸豐時期哪個更厲害。道光年間,經過乾隆一代的揮霍,已經是起義四起,內亂不止,軍隊和官場都異常腐敗了,明顯弱於康熙年代。


那麼再看看鴉片戰爭的實際情況,英國人先進攻廣東,被林則徐打退,然後進攻山東勉強佔優,最後進入長江攻佔南京,也被一些忠誠將領打的比較狼狽。


雖然整體上清朝軍隊裝備差,但是畢竟還有一些忠良將軍在,憑藉陸地優勢和人多的優勢,戰爭中沒有處於完全的劣勢。但由於投降派太多,道光自己戰和不定,革職了林則徐等眾多主戰派將領,最終導致了失敗。


鴉片戰爭如此,中法戰爭也如此,中國不敗而敗。已至於最後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竟無將可擋,因為大家知道抗戰會被自己人治罪,誰還敢抵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