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石達開過大渡河會全軍覆沒?

風150138465


有書君觀看《飛奪瀘定橋》,看到紅軍戰士奮勇飛渡瀘定橋,一邊攀鐵鏈,一邊鋪木板,對岸蔣介石的國軍叫囂:看你們怎麼飛過來,我們要讓紅軍做第二個石達開!

紅軍卻走出了石達開未曾走通的路,勝利渡過了大渡河,那麼為什麼石達開過大渡河會全軍覆沒呢?

有書君認為戰爭的勝利與否,還真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石達開過大渡河不合天時,更無地利,太平天國內訌,石達開出走逃避,也失了人和,所以石達開必敗無疑。

一丶大渡河驟然漲水,貢嘎山積雪突化,不合天時

石達開本是英勇善戰,有膽有識之士,但倒起黴來,喝涼水都塞牙。

1863年四月,當石達開率部4萬餘人抵達大渡河紫打地,準備渡河入川時。

原本在五月才漲的大渡河卻像與石達開的太平天國軍作對似的,正當石達開派第一批精兵良將五千人渡河時,五千人剛到河中,河水驟然暴漲,船筏盡毀,70年來罕見的洪水,頃刻間如食人狂魔奪去五千多精兵良將的命,一個活口都沒留下,只聽見大渡河河水的嗚咽聲。

第二天,忍著失去將士的悲痛,石達開趕至西邊的松林小河,小河寬僅二三十米。

大軍準備泅渡過鬆林小河,然而天不遂人願,四月天本不太寒冷,哪料貢嘎山皚皚白雪突然融化,雪水像發怒的獅子奔騰而下,灌入松林小河。

將士們只要一下水,腳便失去知覺,動彈不得,根本無法泅渡過河,只得退回河邊。

天不助石達開,石達開能奈何?

二、前有大渡河天塹,後有清軍追兵,毫無地利

石達開自離開天京,與天王決裂,便一直處於清兵追殺之中,輾轉來到大渡河,準備學劉邦過河入川,來到四川富庶之地,等待兵多將廣糧足,伺機與清廷抗衡。

那大渡河天塹水流湍急,對岸清兵早已佈防,易守難攻的地理環境讓他止步。

適逢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搶渡,石達開猶如困獸,前有清兵駱秉章佈防,後有追兵,在紫打地一個來月,數次渡河皆被洪水和清兵打敗,退回南岸,最後4萬人銳減至六千人。

石達開在渡河無望的情況下,抱著救將士的幻想與清兵將領楊應剛議和。最後清兵背信棄義,俘虜了石達開並殺之,全殲了石的部隊。

三、太平天國內訌,石達開出走逃避,失去人和

得人心者得天下, 太平天國早期確實為老百姓著想,頒佈《天朝田畝制》為民眾所敬仰,可後期太平天國內訌,天王殺東王,石達開不滿,逃離天王管制,而許多老部下還是聽天王號令的,於是走的走,逃的逃,潰不成軍。

而石達開出走後,聽信讒言,準備另起爐灶,天王再不管他的死活,石達開遇到任何危險,天王都不再幫他,甚至有殺他之心。

所以當清兵對石達開進行圍剿,天王並沒出一兵一卒助之,而石達開在大渡河設險,一月有餘,天王也不曾設法救他,大有除之而後快。

另外,後期的太平天國軍隊不再為民請命,過上皇帝一樣的生活,早失了人和,因為失了人和,戰爭必敗無疑。

天時地利人和的缺失,讓石達開遭遇人生滑鐵盧,不但沒有渡過大渡河,而且全軍覆沒。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1863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強渡大渡河失敗,被清軍凌遲處死。七十二年後,紅軍在幾乎同一個地方強渡大渡河成功。相似的背景,為什麼石達開會失敗:

天京事變之後,石達開率軍先是在江西與曾國藩僵持一段時間,後進入浙江、福建、江西,再轉入湖南,最後回到廣西。

石達開一路招兵買馬,到達廣西的時候手下已經有十萬之眾,可謂兵強馬壯,但是廣西的貧瘠讓石達開明白,老家雖好,卻養不起這十萬大軍,要想活下去只有一條路:北上攻佔四川,依仗地利優勢,割據一方,與天平天國東路遙相呼應,徐圖北上。

客觀的說,這個計劃是對頭的,當時雲貴川一帶抗清起義十分流行,四川資源豐富,易守難攻,一旦攻佔就意味著擁有了一塊穩定的根據地,還可以與其他組織遙相呼應。

胡林翼就在奏摺中提到:

“賊計果逞,必於一二年內閉關不出,自謀巢穴。一年之後,乃圖四逞,十年、二十年之內,鄂不得安,而關中亦必危亦!古今謀吳楚必爭上游,蓋取高屋建瓴之勢也。千里金陵,一日可至,王浚,楊素之造船於蜀是也。秦之破楚,必先取巴蜀方舟而下以出扞關是也,賊之志在此,鄂之所患亦獨此為大耳。”

廣西到四川,山路險阻,石達開善於用奇兵,利用游擊戰法與清軍周旋,厥性慣走邊地,避實蹈瑕,先是進入貴州和雲南交界地帶,然後邊打游擊邊尋找進入四川的線路。

1863年他帶著剩餘的三萬兵馬走到了大渡河邊,在此之前,石達開軍隊在宜賓境內和四川總督駱秉章率領的清軍進行了二十多天的纏鬥,雖然擺脫了清軍,但是自身損失4萬多人,可謂十分慘重,緊迫的形式迫使石達開堅定了入川攻佔成都的決心,但要想去成都,就的過大渡河。

石達開這麼想,滿清的官員們也不是傻瓜,駱秉章早早看透了石達開的意圖,所以當石達開派人聯繫當地的吐司,希望花錢買路過河的時候,駱秉章也開始悄悄佈局,準備是大渡河堵住石達開,雙方再來一場決戰,一了百了。

1863年陰曆四月,石達開到達安順場,當時這裡還叫做紫打地,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大渡河一般到陰曆五月上旬才開始漲水,時間很充足,偵察兵已經提前渡河,並沒有發現敵軍,石達開考慮部隊人困馬乏,決定就地修整三天(有種說法認為石達開妻子生子,軍中大擺筵席耽誤了三天)。

但他的運氣實在不夠好,三天後,石達開準備渡河,首批的五千精兵過了一半忽然漲水,七十年所不遇的洪峰猝然而至,五千精銳均葬身洪水,無一生還。

次日,石達開只得轉向西搶渡松林小河。松林小河只有幾十米寬,比起大渡河小巫見大巫,但他們運氣實在太差,當時,海拔七千多米的貢嘎山積雪融化,冰涼的雪水奔騰而下,從大渡河倒灌入松林小河,水溫很低,沒有船根本無法通行。

石達開被堵在河邊!而清軍的追兵此時已經殺過來了,三萬太平軍缺糧少藥,被清軍殺的只剩下6000人,石達開的妻妾為了不連累大家抱著孩子跳河自殺。

石達開退無可退,為了給部下留一條活路,他主動向清軍提出談判,結果被扣押,最終被凌遲處死!

如果說紅軍為什麼能成功,而石達開為什麼失敗,筆者認為原因不在乎軍事,而在於紅軍群眾工作的水平太高,把對手和群眾的工作都做通了,所謂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這個道理!



日慕鄉關


答:石達開過大渡河會全軍覆沒的原因,老百姓最喜歡和最記得的答案是:大軍抵達大渡河的當晚,石達開的小妾生了個兒子。為了給兒子慶生,石達開下令原地休息三天,結果錯過了渡河最佳時機。三天後,大渡河河水暴漲,清軍也已在北岸佈防完畢,石達開無路可遁,只好束手就擒。

這個說法是有根據的,來自於許亮儒的《擒石野史》,其裡面是這麼記的:“當夜,達開婦誕一子……乃通令將卒曰:孤今履險如夷,又復弄璋生香,睹此水碧山青,願與諸卿玩景歡醉。部屬均稽首稱賀。以是傳令稿賞,休養三日。”

老百姓看問題,喜歡直截了當。那些越是富於戲劇性、越是趨於簡單化的解釋,就越容易接受,也越容易視為顛撲不滅的真理。

比如說,你要問商朝為什麼會亡?

他們會答:商紂王寵幸妲己。

又問:宋朝為什麼特別富有?

則答:王安石實施了變法。

再問:明朝為什麼會亡?

會答:崇禎殺了袁崇煥。

……

諸如此類,也不管答案准不準確,能一句話搞定就行。

說回石達開罹難大渡河的話題。

順帶說一下世人對石達開的一些誤解。

石達開無疑是太平天國運動中極為耀眼的一顆流星,解讀石達開的專家、史家,都推崇其為軍事家、政治家。

因為頂上了軍事家、政治家的帽子,很多人都把石達開想象成老謀深算的中老年人。

央視電視劇《太平天國》的編劇和導演就鬧這方面的笑話——找了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來扮演石達開。

實際上,1847年洪秀全、馮雲山至貴縣邀石達開共圖大事時,石達開才年方十六歲,真正的少年英雄;1863年搶渡大渡河時,石達開也不過才三十二歲。

關於石達開的出走,很多人是指責他在鬧分裂。

真實情況卻是:天京事變之後,洪秀全忌恨石達開的威望,時有陰圖戕害之意。石達開既不願消極待斃,又不願犯上作亂,只好離京避禍。

對於石達開的遠征,人們又說他是搞獨立。

世人還因為清兩江總督何桂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鬧出了石達開已經另建一個“太平安國”、與洪秀全“太平天國”唱對臺戲的大烏龍。

可是,現在所有可檢石達開遠征軍文書中,寫的全是“太平天國”,全無“太平安國”字樣。

甚至石達開在大渡河畔寫給土司王松林的信中,仍然嚴格按太平天國避諱制度把“癸亥十三年”寫成“太平天國癸開十三年”。

還有人說,石達開遠征時,從太平天國帶走了二十多萬人,而且全是精兵良將。這種說法,主要源於《李秀成自述》的一句話“(石達開)將合朝文武盡行帶走”,

但石達開於10月5日離開安慶時,所率軍隊不過五六萬人。

陳玉成帶領的軍隊原本屬石達開部署在江西和安慶的精銳部隊;駐守句容一帶的軍隊也都是石達開的部隊,但石達開並沒有就近帶走。

《李忠武遺書》記載,東梁山一帶也都是石達開的部下,他們前來追隨石達開時,石達開“勸令皆散去”。

另外,安慶張朝爵、陳得才,無為朱鳳魁,彭澤賴冠英,潛山葉芸來,以及梁立泰,陳坤書等等,都是受石達開節制多年的舊部,石達開也沒有招呼他們同行,隨行的只是張遂謀,賴裕新,傅忠信,餘忠扶等幾個當時尚沒什麼名氣的偏將。

石達開這麼做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顧全天京防務。

當時,清軍一方面發兵圍困天京;另一方面狂攻重鎮九江,臨江,吉安。

石達開繞道撫州,前往臨江和吉安,進軍浙、閩。

這麼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來是要讓出以天京中心的根據地,避免因為“地盤”爭端造成內部矛盾激化;二來是要在臨近的浙閩地區建立長期根據地,開闢第二戰場,與天京勢成犄角。

但是,洪秀全仍舊擔心石達開在浙閩站穩腳跟後會對自己形成威脅,暗中使壞,釜底抽薪,收買了受石達開指揮、並已在福建開闢出灘頭陣地的楊輔清,終使石達開“東進浙閩”戰略前功盡棄。

這之後,石達開才把發展的方向鎖定在四川。

石達開認為,四川位居上江上游,一旦拿下,正好與下游天京遙相呼應,也可從根本上改變全國反清的戰略形勢。

但是,石達開並未抓緊時間,搶在湘軍尚未回師、四川方面來不及作出反應前一舉定蜀,而是長驅入湘,在湖南腹地發動了曠日持久的“寶慶會戰”。

這樣做的原因,是湘軍傾巢東犯安慶,而安慶是天京上游的唯一屏障,石達開牽掛著天京方面的事業,為減輕安慶方面的壓力,毅然發動了這場戰役。

但是,攻城戰是古代戰爭中最容易演變為持久戰的戰爭,在長攻了六個多月後,石達開師老兵疲、久攻不下,且得不到洪秀全方面的策應,功敗垂成,撤返廣西。

廣西民窮地困,並非開拓王圖大業之所,且遭遇上天災,軍糧供應不上,部隊被迫分散就食,於是發生了部將觀天豫童容海串通豫爵彭大順、吉慶元、朱衣點、黃祥勝、黃五馥、李加勝、黃益先、杜大祥、餘大林、汪海洋、汪花班等人“反旆”事件,各統手下將士,共十多萬人,誓師回朝。

在廣西駐留了兩年之久,拖延到 1861年10月,石達開的入川計劃才開始施行。

這時候,四川局勢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四川原本是清朝統治區中軍政勢力比較弱的省份,咸豐朝,四川總督平均每年一換,其中有多位未到任,而由成都將軍臨時代理。最高軍政長官經常空缺,兵力空虛,基層地方官員昏庸無能。滇南,黔,陝等地反清力量空前壯大,其中李藍義軍入四川后迅速膨脹到幾十萬人,席捲半省,川軍“疲玩已久,毫不足恃”。若石達開部能在兩年前入川,則奪取整個四川絕非痴人說夢。

但清廷偵知石達開有窺蜀意圖,已遣駱秉章入川佈防,又調湘軍入援。駱秉章到任,剿撫相濟,恩威並施,很快就撲滅了李藍起義軍主力,沿長江北岸佈防,嚴陣以待。

石達開這一去,其實是自投羅網了。

早在1860年10月,石達開軍中宰制曾廣依率領一支偏師,由泗城走西村、西隆一帶,偷渡紅水江,從廣西進入貴州興義府,轉入四川綦江縣。

這支隊伍入川前不過數千人,攻克黔江之後,就猛增到了三萬餘人。

獲悉這一消息,石達開才於1861年10月親率本軍五六萬餘人進軍湖南,長襲四川,軍行急如風雨。

曾廣依則全軍撤離黔江,進入湖北省境,克咸豐,來鳳等縣,恭迎石達開大軍。

1862年1月31日,石達開、曾廣依兩軍在來鳳城會師。

兩軍合兵,人數超過十萬。石達開率領這支浩蕩雄師穿越宣恩,繞出黑洞卡,避開敵人的堵截,直趨利川。

1862年2月17日,大軍勝利進入四川省境。

石達開踔厲風發、揚鞭躍馬,劍指川邊的第一座城——石砫廳。

但是,石砫廳一戰,石達開未能攻克,遂經悅來場、魚池壩等地抵長江南岸,沿江而上,準備搶涪州(今涪陵)為渡江基地。  

道員章源率湘軍軍千餘人守涪州,沿江有水師炮船數十艘,協助佈防。駱秉章又增調皋司劉嶽昭之湘軍,副將唐友耕、知府唐炯之川軍增援。

石達開圍攻涪州十多日,自覺急切難以攻下,果斷下令撤圍,全軍西進,入巴縣縣境,另覓渡口。

既入巴縣縣境,本可進取重慶,但湘軍劉嶽昭部已入重慶駐防,石達開於是棄而不攻,沿著長江南岸向上遊進軍。

4月25日,大軍到達綦江。

石達開決定強攻綦江縣城,一旦得手,便徵用綦河的船隻,順流而下,回攻重慶。

但在綦江,石達開遇到了唐炯川軍的強有力抵抗,屢攻不下。

也在這時,石達開先後收到了在敘府八角寨活動的李藍義軍、在江安一帶活動的南溪地方起義張正洲部的合作邀請信。

石達開於是率全軍南下,經貴州仁懷廳(今赤水縣)的山間小道,於5月20日到達敘永,與張正洲部順利相會。

石達開與張正洲相商,準備合兵進取長寧。

長寧距長江只有五十里,完全充當渡江根據地。

6月12日,石達開軍以火藥炸開城垣,佔據長寧。

可以說,渡江有望,大軍已經看到了攻佔四川的曙光。

但是,長江中下游各地戰場的太平軍處處失利:安慶已失,天京被困,英王陳玉成已經敗亡。

清軍開始抽調出更多兵力前來對付即將渡江的石達開。

為了堵截石達開於長江南岸,駱秉章調集了四川境內所有的湘軍和諸部川軍合力圍攻長寧。

這其中,除了從涪州尾隨而來的湘軍劉嶽昭部,川軍唐友耕部,唐炯部,又調來了湘軍道員增傳理部,川軍總兵熊煥章部,連日狂攻,至死不退。

長寧不過一彈丸之地,一下子云集了這麼多清軍,渡江已然無望,石達開只好於7月12日主動放棄長寧,經敘永向川黔邊界轉移,另覓渡口。

但從這個時候開始,自合江以下,重慶以上,清軍處處設防,已無渡口可過江。

石達開只好繞道黔滇,向長江上游尋覓渡口,最後由燕子灘渡過橫江,退入雲南境內。

進入了雲南,石達開主要活動於永善,鎮雄,昭通,東川一帶。

5月初,準備由米糧壩渡過金沙江,趨往四川寧遠地區。

行動前,石達開多了個心眼,將軍隊一分為二,命令李福猷率領三萬餘人打著自己的旗號向貴州進軍,經威寧,水城,平遠,大定,遵義,仁懷,桐梓,綏陽等地,作出回攻川東和東趨湖南的姿勢,以引開敵人,自己則率主力四萬多人偷渡金沙江。

計雖拙,卻收到奇效,敵人中招,傻乎乎地尾隨李福猷而去。

石達開長吁一口氣,神龍擺尾,擺脫了敵人的糾纏,輕鬆突破一年多來苦掙不破的長江防線,電閃雷擊,攻克寧遠所屬的河西重鎮,駐軍樟木箐,準備奔襲成都。

在樟木箐,有當地居民賴由誠前來獻策,說要北上成都,必須先渡過大渡河。此去大渡河的官路雖然好走,但沿途清軍與彝兵處處防備,惡戰必多;而經冕寧、大橋、拖烏、鐵宰宰到大渡河邊紫打地的小路雖險,卻近,且清軍尚未設防。

石達開聽取了賴由誠的意見,大軍徑走小路,以儘快抵達成都。

石達開萬萬想不到,紫打地,竟然成了他的滑鐵盧!

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古稱涐江,又稱銀河,發源於青海,為高山峽谷型河流,地勢險峻,水流洶湧,自古有“大渡天險”之說。

5月14日清晨,石達開軍順利到達大渡河南岸紫打地。

紫打地是番族(即今藏族)土司王應元的管轄區,北瀕大渡河,西瀕松林小河,東南兩方都是崇山峻嶺,是個絕地。

回到最初的話題,石達開“誕子誤軍”之說,果真確有其事嗎?

《擒石野史》屬於野史,系私家編篡,所載多屬歷史事件的片段或片面的情況,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並且會夾雜上許多作者妄加臆度和猜測甚至虛構的東西在裡面,可信度較低。

民國初年,越西縣大樹堡鄉村教師李左泉通過實地考察,認為《擒石野史》的許多記載不實,而著手整理,更名為《石達開涐江被困記》。皖籍學者都履和又在其基礎上略予損益與校正,更名為《翼王石達開涐江被困死難紀實》。饒是如此,後人經查閱相關史料和私人著述,並通過石棉、漢源、越西、冕寧等地實地調查,仍發現許多有錯誤。

按照《越巂廳全志》記敘,清同治二年二月二十七日(1863年5月14日),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到紫打地的當晚,“俄而陰雲四合,日夜滂沱大雨,河水陡漲不得渡”,即當晚大渡河洪水已經陡漲,已不能徑渡了。

土人賴進學《述石逆被擒事》也稱:“彼時兩河水陡漲文餘。”

四川總督駱秉章在其《生擒石逆疏》也說:“是夜松林小河及大渡河水陡漲數丈。”

在“大渡河水陡漲數丈”的情況下,石達開也沒有說讓大軍停留、休整、觀望三天,唐炯所著《成山老人年譜》記得分明:“石達開至大渡河,遊騎數百人已濟,招還,下令多備船筏,明日齊渡。”

實際上,結合現存的官私史料,石達開在安順場盤踞一個多月(從公元1863年5月14 日至6月13日)的時間裡,其每天活動歷歷可考,根本就沒有為“誕子慶生”的任何文字記錄:

1863年5月14日“是夜水陡漲數丈,連日不退”,5月15日至17日,石達開多次作試探性搶渡,均不利。

5月21日,石達開軍大規模槍渡,因洪水猝至,船破筏毀,5000精銳無一生還。

5月22日,石達開轉而搶渡松林小河,也不利。

5月23日,移往松林小河河口以上10裡磨坊溝搶渡,仍不利。

6月4日,最後一次搶渡大渡河,仍被清軍擊退。石達開這才決定向番族土司王應元贈金議和,請求讓路。

6月9日,石達開兩次與王應元談判不成,遂決定率殘軍6000人冒死突圍。

6月11日,石達開又被老鴉漩水勢所阻,突圍無望,遂與本地清軍楊應剛談和,希望以個人自刎和俱令將士“棄械投誠”為條件,以換取將士的一條生路。

6月12日談判結果是,先遣散4000人,餘2000人不繳軍器,移駐大樹堡待命。

6月13日,石達開攜五歲的幼子石定忠和部下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等人輕騎前往洗馬姑與清軍“訂盟”。清軍設伏於涼橋,將石達開俘獲。

隨後,清軍背信棄義,全殲石達開麾下2000不繳軍器的將士。

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受剮刑身死。

以上,便是石達開自離開天京後至大渡河成擒的全過程。

最後一個要澄清的問題就是:石達開搶渡大渡河,並沒有二十萬之眾,總兵力不過四萬餘人而已。

石達開為什麼會覆滅呢?

只能說:一、兵貴神速,石達開入川時機已貽誤了差不多三年多;二、貽誤如此長時間的原因,主要是廣西的旱災,軍隊籌糧困難;三、在天災的影響下,有半數以上的將士對前途感到渺茫,以至發生了童容海、彭大順、吉慶元、朱衣點等十多萬人的“反旆”事件,極大地動搖了軍心;四、安慶已失,天京被困,英王陳玉成敗亡,致使清軍可以從容抽調出更多兵力前來對付石達開;五、蒼天作弄,在抵達大渡河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

正所謂:此天之亡石王,非戰之罪也!


覃仕勇說史


先定三點基調吧:第一,石達開的戰略沒有大的失誤;第二,安順場和瀘定橋並不是一個地方;第三,紅軍渡河時的各方面條件比石達開強多了;第四,嚴格來說,我軍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是兩件事情。

我們看下石達開的問題,石達開選擇的渡口是紫打地(也就是後來的安順場),這裡是水勢險急的大渡河上最合適的渡口了。後來我軍過河選擇的也是這個渡口,石達開的選擇是沒問題的。石達開渡河的時間是農曆二月底,大渡河在汛期是三月中旬開始,石達開選擇的時間也是沒問題的。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石達開的運氣實在太差,石達開到達大渡河南岸時,水勢突然暴漲,汛期提前來了。渡河無望的石達開也想到了從上游的瀘定橋過河(瀘定橋在距離紫打地有一百多公里),但是要想去瀘定橋,他必須渡過鬆林河,這同樣是一條水流險急的河流,對岸還有土司王應元駐守,所以這條方案是行不通的,這就是石達開沒從瀘定橋過河的原因。

再看下紅軍的強渡大渡河,我軍首先在南岸幸運的找到一條木筏,然後由孫繼先率領18勇士強渡大渡河。隨後再次派出22勇士從上游飛奪瀘定橋 由於並非汛期,這時的松林河甚至可以涉水而過。

可以說,是突然提前到來的汛期,葬送了石達開。


林屋公子


有網友問:為什麼石達開過大渡河會全軍覆沒?首先,石達開犯下了流寇主義錯誤,一味的滿世界行軍,從江南一路到廣西,再到四川,居無定所,風餐露宿,到處被堵截,到處都追擊。

左軍主將翼王五千歲石達開實際上,在不接受開國軍師的封號以後,首先是在江西活動,希望在這裡打下一塊根據地。這也是最恰當的選擇,首先在江西可以阻擋湘軍,保護長江沿線。

其次可以與其他太平軍相互呼應,但是從1857年一直打到1858年,石達開左打一下,右打一下,感覺完全沒有想法,到最後在江西已經混不下去了,就又進入到了浙江,聯合了楊輔清和天地合組成的花旗太平軍要在浙江,福建開闢根據地。

但是,在浙江和福建的清軍實力很強,到處都是地主團練武裝和屯堡,而且這裡相對富裕,石達開在這些地區也很難補充到足夠的兵源。在浙江和福建一直吃虧,打不下來的石達開就又帶領部隊進入湖南。

太平軍剛剛興起的時候就在湖南吃了大虧,才轉入湖北的。現在石達開再去湘軍老巢,又能佔到什麼便宜?而就在這個時候,已經有石鎮吉、何明彪,楊輔清等人,感覺這麼下去,沒有前途,從而離開了石達開重新回到天京。

石達開這個時候又想重新回到廣西積蓄力量,但是首先,太平軍就是在廣西混不下去了,才衝出來的。並且,太平軍為什麼要起義,還不是因為在土客械鬥當中,沒有佔到便宜嗎?況且,廣西北部本來就貧困,再經過多年戰爭,更加貧困。

石達開到了以後那麼多人馬在貧瘠的廣西北部一小塊地方,可以說是倍感艱苦。於是,彭大順、朱衣點、童容海、吉慶元、譚體元、傅忠信等等帶領主力,上演了迴歸天朝。那些天地合組成的花旗太平軍也全部跑路了,就這麼到處流浪,困守山溝,也不是他們出來造反的目的。

大家頂著滅九族,被千刀萬剮風險出來造反,可不是陪著石達開一路上各個省到處流亡,而後躲在一個窮山溝吃糠咽菜的,更何況,大家當年出來造反,闖世界,也是奔著天王洪秀全,這個上帝次子來的。並不是衝著五千歲石達開來的。特別是朱衣點那是洪宣嬌的馬伕。

這些人迴歸天朝以後,吉慶元封了養王,童容海被封為保王,譚體元封偕王,這些都是石達開給不了大家的,因為石達開本人才是一個五千歲翼王,他所統領的翼殿能給的職位最高,也才是個宰輔、宰制,如果石達開要想封大家為王,那就是公開背離洪秀全,那麼,跟隨他的人就會更少。

最後石達開的先頭部隊唐日榮帶領精銳力量一路打前鋒,但是,石達開的中路人馬卻被清軍堵截在了四川大渡河,四面八方都是清軍和土司部隊,山地貧瘠,最後石達開希望以自己的生命換取大家的生路,結果就是所有人一起煙消雲散。唐日榮最後進入陝西與陳得才太平軍回合,而石達開的後路,在四川貴州的山區,也被當地土司和清軍聯合絞殺了。


深度軍事


石達開被困大渡河時,軍師連出三條妙計為何仍然改變不了敗局?

1862年石達開率大軍進入四川,為早日攻克成都;石達開制定了取道川、康邊境,抄近路搶渡大渡河的戰略方針。

為策應主力搶渡大渡河,石達開派手下大將賴裕新為先鋒直取大渡河,不料先鋒軍在中壩州一帶被清軍擊潰。賴裕新犧牲,先鋒軍全軍覆沒。先鋒軍覆滅,石達開仍然堅持原先路線,率領主力大軍搶渡大渡河。

但此時駱秉章已經有了防範,急調總兵蕭慶高、何勝必等清軍重兵部下重重埋伏,阻擊石達開。就在石達開一籌莫展之際,軍師曹臥虎向石達開連獻了三條妙計。慶遠攻堅戰失敗之後,曹臥虎成為了石達開的軍師。對於曹臥虎的資料,歷史上鮮有記載。後世學者在研究石達開兵敗紫打地的原因時,都認為是曹臥虎出了餿主意。

那麼,曹臥虎真的是平庸之輩,是他的餿主意最終害死了石達開嗎?

答案是否定的。從石達開兵入紫打地,到石達開全軍覆沒,曹臥虎連續提出了三個妙計,第一計是:兵入紫打地,搶渡大渡河,第二計是:罷兵求和,南撤突圍,第三計是:背水一戰。

這三個計策在當時的情況看來是最正確的方案,如果按照曹臥虎的這三個計策來實施,石達開部絕對不會在大渡河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凌遲處死。

既然曹臥虎出的都是妙計,那為何不能拯救石達開,不能避免全軍覆沒的悲劇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痛失要地,貽誤戰機;搶渡疲軟,遭遇天災

由於先鋒軍賴裕新的敗亡,四川總督駱秉章察覺到了石達開的戰略意圖,於是在去大渡河的大路兩邊排下了重兵,準備伏擊石達開。在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情況下。軍師曹臥虎獻出第一計,兵發紫打地,搶渡大渡河。

兵發小路紫打地搶渡大渡河有三大要點:一是小路清軍兵力少,二來小路在受到伏擊時隊伍容易分散隱蔽不至於全軍覆沒,三來可以佔據松林署等地籌集糧餉用作軍需。而攻克小河這個據點才是戰略的核心,攻佔小河就可以避免大軍在渡河時遭到對岸的清軍襲擊。然而,石達開在進入紫打地後,並沒有迅速佔領小河,而是讓隊伍休整,籌集軍糧,直到下午才下令渡河。此時大批清軍已經抵達,小河已經囤積了重兵。石達開大軍三次渡河都遭到對岸清軍的炮擊,放棄了繼續搶渡,準備第二天再行渡河。沒想到

第二天大渡河水暴漲,石達開無法搶渡,被困大渡河畔,最終陷入死局。


如果石達開進入紫打地後迅速佔領小河(那個時候的小河才有土司兵500人,團練兵500人,石達開大軍2、3萬人),兵在當天搶渡,就不至於貽誤戰機。即使在清軍大部隊抵達支援後,也該趁其立足未穩,全軍搶渡,即使損失慘重也不至於全軍覆沒,總有一部分隊伍能夠突圍成功。但石達開在三次搶渡失敗後就下令休整,第二天再渡河,第二天河水暴漲,徹底杜絕了生路。

二 求和不成,南撤突圍不及時,兵行險道喪失了有生力量

大渡河水暴漲,一時難以消停。石達開部被困大渡河,於是軍師以石達開的名義寫了幾封信給清軍王應元,罷戰求和,網開一面。王應元自然拒絕,曹臥虎見王應元不讓路,又寫信希望能夠開通商貿。此時石達開部已經缺糧,士兵處於飢餓狀態,急需補充糧食。兩封信都被王應元拒絕後,曹臥虎勸石達開“由海棠大道突圍南行。”(見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第1555頁。此時突圍,雖然可能會損失慘重,但依然能夠保存一部分隊伍,不至於全軍覆沒。

然而,正在石達開猶豫之際,清軍王應元等已經率兵四面包圍而來,南撤之大路已經斷絕。血戰三天後,石達開才率領殘部7000餘人走險道突圍,石達開率殘部沿大渡河而走,兩岸是懸崖峭壁,無處攀爬,前後又有清軍圍追堵截,手下將士死傷慘重,大量有生力量被消滅。殘部到達老鴉漩時,石達開部已經無任何糧餉充飢,戰馬已經吃光,隊伍中出現了殺人吃肉的境地。石達開退守最後的據點利濟堡時,手下僅有三、四千人了。到此時,石達開部已經無力迴天了。

三 背水一戰,假詐降成了真投敵,玷汙了一世英名

困守利濟堡,已經是無力迴天。曹臥虎建議石達開率部死戰,即使全軍覆沒也能全忠義的清名。但此時石達開念及部下生命,寧願一死已拯救全軍。石達開認為“(求榮而事二主)忠臣不為”,但卻希望清軍能“宏施大度,胞與為懷,格外原情,宥我將士,赦免殺戮。則達願一人而自刎,全三軍以投安。然達捨身果得安全吾軍,捐軀猶稍可仰對我主,雖斧鉞之交加,死亦無傷。”(見《太平天國文書彙編》,第161頁。)曹臥虎覺得詐降也許還有一線生機,於是再獻一計,寫下一個詐降表,投到清軍曾仕和部。曾仕和曾多次勸降石達開,因此詐降計策選以曾仕和為突破。

當時的計策設想是,以詐降為誘餌,等部隊過了河就立刻反擊,佔據當地籌集糧草後再迅速突圍。曹臥虎寫完詐降表後,便跳河自盡。為迷惑敵人,表明投降的意志,石達開與五歲的兒子石定忠到清軍大營投降。不料,清軍早已經有準備,石達開當夜就被投入大牢,與部下分別關押起來。石達開這時才意識到清軍誘降是假,詐降之計已經無法實施。

據文史資料記載:“二十七日,唐友耕兵自北邊來。應剛即協釋達開父子及官佐護送渡河,部屬二千餘仍留堡地安置,並允以數日休息,給資遣還。五月一日,友耕復石達開,亦誑撫之。惟達開見所部阻渡,詐降計絀,陰自悔恨。越日,友耕竟派隊送達開詣成都,旋被害。部卒二千餘,則於五月五日,悉殺於大樹堡。”(許亮儒:《擒石野史》。)石達開詐降非但沒能拯救部下性命(部下兩千精壯被殺於大樹堡),自己的一世英名也因投降受汙。如若當初拼死一搏,還能全個清白名聲。

有此可見,軍師曹臥虎的三條計策是當時情況下最好的選擇,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貽誤了戰機,使得三條計策都沒能順利實施。石達開雖有妙計,也依然改變不了兵敗身死的結局。


稗史候說


(1)先頭計劃失敗,喪失支援隊伍,石達開不知情。

石達開在進入大渡河之前,本有著周密的計劃。石達開部當時有三軍,石達開的計劃是:

賴裕新部(下圖紫線)作為急先鋒和先頭支援部隊,先挺入金沙江,在大渡河東側牽制清軍;

李福猷部(下圖綠線)從貴州邊境攻入四川;

石達開本部(下圖紅線)直入金沙江,向川西挺進。

這個計劃本來是非常完美的,可惜賴裕新部在1862年3月就被清軍截住,賴裕新戰死,賴裕新部分成三隊,中隊過了大渡河;

李福猷部一直被清軍堵截,聽聞石達開兵敗大渡河之後,不得不向東折回。

賴裕新之死對石達開部的失敗是致命的,引發的嚴重後果是:

①石達開並不知情,還以為賴裕新作為先遣隊能夠支援他,實際上賴裕新死後隊伍已經分成三隊,無法支援;

②四川總督駱秉章根據賴裕新的急行軍,推斷出賴裕新非常有可能是石達開的先行軍,繼而推斷出石達開的進軍計劃,開始做戰爭部署。



(2)石達開的失敗過程。

駱秉章推斷出石達開的進軍意圖後,只派出少量兵力追擊賴裕新餘部,大量清軍兵力圍在大渡河邊。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的過程:

1863年5月14日,石達開部到達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在紫打地,石達開命令:

①全軍編造竹筏,準備渡河

②派出部隊偵查大渡河北岸的情況

③派出一小部分太平軍向松河小河橋頭試探性進軍,結果被本地土司擊退

當天夜裡,大渡河和松林河突然河水猛漲,石達開的王娘又誕下一子,石達開認為此是吉兆,宣佈全軍休養三日,一為慶祝,二等待河水落再行渡河。

5月17日,河水趨於平靜,但是清軍已經在河對岸佈滿大炮,太平軍1000多人強渡,被大炮擊回,只得採取騷擾疲敵之計。

5月21日,太平軍大約5000人乘船隻竹筏強渡,全部被清軍炮擊而死。

5月21日夜,太平軍數百人手持火把尋找新的渡口,被清軍炮擊,石達開決定不再強渡大渡河,改由從大渡河的支流松林河渡河,然而由於早先沒有此計劃,清軍早已在此防守嚴密。

5月24日,本地土司嶺承恩和清軍從後路包抄太平軍。

5月29日,嶺承恩率軍佔領馬鞍山,將太平軍所在的紫打地的唯一退路切斷。

6月6日,石達開和土司王應元談判,請他讓路給太平軍,但是王應元已經被清軍重金收買,據不答應石達開的請求,拒不讓路,石達開只得和本地夷民作戰,戰到最後,已經沒有糧食可以吃了,只得吃馬。

6月9日,石達開派太平軍一部分詐降,準備強渡,被清軍識破,石達開親自率軍強渡,清軍全力轟擊,此戰太平軍死傷一萬餘人,許多老將跳水自盡,石達開王娘攜幼子跳水自盡。

駱秉章勸太平軍投降,許諾可以保留石達開餘部性命,石達開於6月11日攜子石定忠投降,但是清軍出爾反爾,餘部大部分被清軍殺掉。

6月18日,石達開父子被押送四川成都。

6月19日,石達開部所剩最後的將士全部被殺光。

6月27日,石達開被處死。

(3)失敗原因。

①賴裕新和李福猷兩支援軍無法支援。

②石達開渡河當晚,河水忽然猛漲,石達開不得不連歇三日,這是命,不然的話也就過去了。

③本地土司阻擾太平軍,石達開一開始不熟悉如何和這些土人打交道,如果早一點能打通土人的關節,也能過河。

感覺石達開失敗更像是命中註定,特別是大渡河突然河水猛漲,簡直就是天也不讓你過。


師明禮閒聊太平天國


要說石達開的全軍覆沒真的只為一個女人嗎?
先來簡單瞭解一些故事,在清朝末年,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石達開堪稱曠世名將。而且將曾國藩打的幾次要跳河自殺。其實石達開也深知,在到達大渡河的時候,將身上有的黃金送給了彝族的土司,土司才答應讓石達開順利過河。但是,石達開錯過了機會,而主要因為一個女人。在土司答應讓渡河後,石達開讓士兵開始渡河,而且是強渡。4萬軍隊,渡過去了一萬人。但是這個時候,出事了,石達開的小妾在大營中給他生了個兒子。石達開認為這是天降福子啊,在自己絕境的時候,卻送來一個兒子。而且還是自己最喜歡的也是最漂亮的小妾,這生完孩子很是虛弱啊,此時繼續渡河很可能就要死了。因此,其認為這是大吉之兆,下令暫停渡河,為兒子慶生3天。原先度過去的1萬多人,石達開怕他們受到清軍的埋伏,於是讓他們又渡了回來。而正是這3天改變了結局和命運,清軍在四川總督駱秉章的帶領下及時趕到,而且出了比石達開多得多的黃金去收買土司,這彝族土司見錢眼開,立刻倒向清軍,跟清軍一起去捉拿石達開。最後當然,清軍將石達開凌遲處死,全軍剿滅。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太平軍在軍隊管理和自身建設方面,其實存在很多弊病。它的眾多管理制度並不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的,不符合人類的本性,錯誤的指導勢必造成軍隊力量的衰竭。
這也要看石達開出身狀況,他是個武舉人,文化水平其實並不高,石達開靠著奧特曼般的力量,可以靠血肉之軀上陣,並在清政府的扶植利用下,用來剿滅洋人,同時藉助西方舶來的新式文化,盛極一時。但這些都不是科學戰略,並且符合千年中國人本土思想的條件,最終都不會獲得人心,順應中國歷史發展的。失敗不是偶然因一個女人,內因決定成敗。

銀河系船長


石達開的全軍覆沒,是歷史上最令人惋惜的事件之一。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內部大換血,元氣大傷,此時的石達開雖然被洪秀全重用主持大局,但是多疑的洪秀全處處使絆子,終於讓血氣方剛的石達開選擇離家出走!

1857年5月,石達開率領數萬太平軍自天京出走,一路向西輾轉來到大渡河的紫打地,他們的目標,是通過這一險要之地,出其不意地奪取四川的首府成都。然而由於清軍做好了準備,提前在河對岸做了大量佈防,加上當時大渡河突然爆發山洪等原因,石達開的部隊終於陷入絕境,而石達開為了保全部下,隻身前往清軍大營議和,被押送成都後被凌遲處死,其剩餘的2000度部下也被清軍殺害。

令人惋惜!

那麼,為什麼指揮千軍萬馬的石達開最終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人禍:石達開的指揮頻頻失誤

石達開,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客家人,太平天國主要將領之一。“天京事變被洪秀全封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軍民尊為“義王

能在天京事變後代替楊秀清主持大局,這說明在洪秀全心中,石達開是能力和楊秀清差不多的人物,而楊秀清在“天京事變前是太平天國的直接決策者!

所以毫無疑問,石達開的能力是很強!

但是,為將者,不一定為帥。特別是出走天京之後的日子。

在當時人看來,石達開率軍出走,是對天王典型的背叛,此時數萬將士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此時作為主帥,石達開有一個務實的選擇,依靠手下的數萬精兵,自立山頭,手下這幫人也圖個開國元勳噹噹,不亦可乎。

然而,石達開卻選擇繼續保持太平天國的旗號,這就很尷尬了。你說是太平天國的軍隊,為什麼天王讓你回去你不回去?你是讓手下這幫將士們跟著你犯罪啊!

不僅如此,走出天京的石達開陷入深深的迷茫:天下之大,到底該去哪裡?四周都是清軍,哪裡可以落腳呢?石達開的迷茫讓數萬將士也跟著懵逼起來!

沒有目標和理想的軍隊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因為一次巨大的失敗,就可以使他們作鳥獸散,一敗不起!

石達開在江南打轉一段時間,發現無法立足後,石達開轉而向湖北湖南進軍,最終回到廣西,革命開始的地方。

此時的石達開,一路招募達到了10萬多人的規模,按說可以重新來一次星火燎原,但是石達開再次犯錯。因為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石達開只能不斷轉戰,打下一個城池後走向下一個城市,把到手的城池放棄,這意味著之前的努力都是白費。正是在廣西遭遇了三次巨大的失敗,導致了三次致命的部隊離散事件,很多人甚至直接直接返回天京,這讓石達開隊伍元氣大傷。

在廣西失敗後,石達開在犯錯誤,他將為數不多的隊伍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從廣西北上四川,而他率領部隊進入安順場,最終在這裡走入絕境!

其實對於沒有目標的石達開而言,即使通過了安順場,最後也會走入絕境,只不過是個時間問題罷了,根本原因出在石達開身上!

2、天災:陰差陽錯的天災將石達開送上絕路

1935年,另一支部隊也來到了大渡河南岸和紫打地不遠的安順場,這是蘇維埃紅軍。而和石達開不同的是,經過了一天120裡的緊張的急行軍,紅軍奪取了在大渡河上游的瀘定橋,成功度過大渡河天塹,保存了革命的力量。

那麼問題來了,當年同樣遭遇渡河絕境的石達開,為什麼不能像紅軍那樣到上游的瀘定橋過河呢?

只是因為一條小溪——松林河!

大渡河所在的地區,屬於彝族的聚居區,這裡在清朝時,還由彝族的土司把持著,土司是彝族聚居區的最高行政首腦,相當於土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威。清朝對此地不是進行直接管理,而是和土司搞好關係,委託土司管理彝族地區。

雖然沒有清軍的直接阻攔,作為漢族人的石達開,面對彝族人把守的大渡河,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雖然石達開提前和當地土司打好招呼,而土司雖不瞭解太平軍性質,但也答應借路。然而令石始料未及的是,四川總督駱秉章提前得知石達開將要從大渡河直撲成都的戰略意圖,因此在石到達大渡河前,加強了對該地的控制,而石達開還不知道。

等石達開軍到達紫打地時,本來是有機會渡過大渡河的,但就在石達開在安順場附近徵建渡河船隻時,山洪突然爆發。

因為1863年的大渡河汛期,比以往來得更早了一些。

山洪擋住了將要渡河的石達開,給駱秉章爭取了時間。

石達開不能坐以待斃,他知道上游有個瀘定橋。從瀘定橋過河,是大軍生還的唯一希望。

但就在此時,石達開發現:他並不能到達瀘定橋,因為在紫打地和瀘定之間,橫亙著一條流,叫做松林河。

本來松林河流量並很大,然而山洪爆發,松林河水位猛漲,不僅水流更急,而且水面更寬。最要命的是,對面的土司,已被駱秉章收買,石達開上天無路,下地無門,陷入絕境!

不過72年後,松林河改道。因河道變遷,昔日的松林河早已成為一條深可沒膝的小溪,紅軍得以迅速通過,急行軍到達瀘定橋,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勝利!

天要亡石!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石達開是我非常仰慕的一位英雄,回答該問題前,先來一首小詩《思翼王》:

翩翩美少年,文武擔雙肩。為求太平世,首義起金田。豪情衝星斗,還我漢家天。萬里雲和月,天地任醉眠。劍氣動山海,清妖心膽寒。一身英雄氣,男兒義當先。大渡河邊骨,長埋在人間。

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帶部出走,幾年間,與清軍展開了大大小小各種戰役,基本勝少輸多。退據廣西老家後,石達開開始意氣消沉,有了退隱的想法。

無奈,手底下還有近二十萬的隊伍在推著他,他們要吃飯,他們要生存。箭在弦上,不得不發。1853年5月,在清軍的圍追堵截下,石達開率領大軍到達大渡河,想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平原,好效仿三國劉備,在巴蜀建立根據地,伺機爭取天下。

可惜的是,大渡河是難以逾越的天塹,浪高水急。稍作遲疑,暴風雨不懷好意的襲來了。

見過發怒時的金沙江的人應該知道,那就是個猛獸。

就在石達開想方設法渡河的時候,清軍大部隊很快就圍攻過來了。

石達開領著四萬人的部隊,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孤地中被清軍層層圍剿。

天時不在,地利沒有,人困不和,這注定是一場慘敗。當四萬人死傷只剩下最後7000餘眾時,石達開看著昔日裡這些效命於自己弟兄們一個個慷慨赴死,於心不忍。於是,他想以自己的命換取他們的命。

石達開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信了清廷開出的招安條件,遣散了四五千人,帶著兩千人走向了清營。

結果大家都知道,清廷出爾反爾,2000餘太平軍全部被殺,石達開被千刀凌遲。

這位義動天下的青年英雄,就這麼慘烈的落下了歷史的帷幕,留給後世無限惋惜與遺憾。

結合史實即自我分析,石達開大渡河悲慘失敗主要有下面三點原因:

1、在清軍主力還沒來得及回援時,石達開部沒有抓緊機會搶渡金沙江,錯過天時,以至於後來連日暴雨,江水猛漲,想渡江就更難了。

2、金沙江一帶屬於彝族人的領地,石達開帶著武裝部隊闖入別人地盤,沒有搞好兩地關係,錯失地利,以至於後來腹背受敵。後來紅軍搶渡大渡河時就充分的吸取了這個教訓,劉伯承大元帥和特地和彝族首領結為拜把子兄弟。

3、石達開率部出走後,缺乏明確的戰鬥目標,在接二連三的敗仗中,主帥對前途渺茫,士卒們對前途更渺茫。剩餘的四萬人千辛萬苦抵達金沙江後,面對著惡劣的自然環境,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渡江,缺乏一種勢在必得的決心。

所以說,一群散兵遊勇,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歷史無言,只是可惜了這位少年英豪。末了,附義王詩一首,以為懷念:

曾摘芹香入泮宮,更探桂蕊趁秋風。少年落拓雲中鶴,塵跡飄零雪裡鴻。 身價敢雲超冀北,文章早已遍江東。 儒林異代應知我,只合名山一卷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