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

陳翔六點半藝人


二百五是一句罵人的話,這是舉國周知的,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二百五指的是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好出洋相的人都有可能獲此“殊榮”,從這點來看,二百五雖不是什麼褒義詞,但貶義的成分不算太重。

二百五的歷史並不悠久,《說文》、《爾雅》、《康熙字典》、《辭源》、《辭海》等等全都無載,《現代漢語詞典》裡的解釋也很簡略,不知出處。

而關於二百五的來歷也有很多說法,各自有各自的趣味性。

戰國蘇秦的故事

蘇秦是戰國著名的縱橫家,以遊說列國合縱抗秦而受到各國國君賞識,領六國相印,權勢可謂一時無兩。

所謂樹大招風,蘇秦在齊國活動的時候,遭遇刺客襲擊,重傷而亡。

明目張膽在齊國殺人,這是對齊國的蔑視,齊王很生氣,但他卻沒有下令捉拿兇手,而是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掛在城門口,張榜公示蘇秦是內奸,死有餘辜,齊王要獎勵出手的義士千金。

告示一出,很快就有四人來領賞,四人都一口咬定蘇秦就是自己殺的,於是他們被帶到齊王面前。齊王問他們千兩黃金怎麼分,四人還高興得回答四人平分,每人二百五。

齊王毛了,怒喝道:“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被用來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財色所迷惑的人。

老秀才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可是始終不曾中舉,最後終於放棄了,開始培養下一代。

老秀才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成事,小兒子叫敗事,老秀才此後的主要事務就是教他們,指望他們能夠考上。

一天,秀才要出門,吩咐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結果秀才回來之後一問,發現兩個兒子都只寫了二百五十個,於是感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銀兩的故事

據說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平沙趣說歷史


關於二百五的來源,說一個故事。


有個自作聰明的人做了地主的管家,每年秋收後幫地主收租,田租單價二百五十文。有一次收租對話如下。

租戶:“二百五?”

他:“是。”

租戶拿出兩串錢給他:“這是二百。”又拿出五文錢給他:“ 這是五。”

“爽快!”他高興的拿上二百零五文錢就走了。

從此所有的租戶交租都是兩百文加上五文錢,租的多就按單價分次和他算租金。

這個小故事還原了租戶對高價租金的厭惡,同時還有著租戶的淳樸想法:所有收租的都是二百五,這樣可以少收我的租金。這麼接地氣的故事,說不定二百五真的是這麼來的。


飛魚科普


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我看你們一個個真的是二百五了,連二百五是什麼意思都不懂,那就要笑掉大牙囉。我不管二百五這句話是從哪裡來的,有什麼故事,我不知道。就直接從二百五這個數字來解答,二百五,在平時生活當中用來罵人的,就是罵你這個人傻,就是豬,二百五指的是豬,把你這個人當成豬來罵,你知不知道。因為在生活中人們養的豬,達到二百五斤的時侯是剛剛好殺吃,不大不小,豬一般養到這個重量時是最佳出欄的時候,所以平時農村賣豬的時候稱豬經常有人笑話,連稱都不看,先說句笑話,剛好二百五,大家就一起跟著笑,平時你被人家說你是二百五,就是這個意思,罵你是豬。


龍存開


用“二百五”罵人,本義是說對方在孃胎裡只待了250天,分娩時不足月,所以智商欠缺。

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從受精卵著床到小寶寶呱呱墜地,正常時間是10個月,即300天。那些只懷250天就出生的孩子,屬於典型的“早產兒”,身體和大腦發育都遜於普通人,不太容易存活下來。即使活下來了,長大成人了,思維也會比常人慢半拍,顯得有些傻,這就是為什麼罵人的時候會說人家“二百五”的真正原因。

當然,現在醫學先進,早產兒的存活率已經大幅度提升,嬰幼兒的教育條件和教育理念也空前發達,只懷250天甚至還不足250天的早產兒,出生時雖然比普通孩子瘦小得多,長大後還是有可能在心智上和身體上全面追趕上來的。

查唐傳奇、宋話本、元雜劇、明清小說,裡面都沒有“二百五”一詞,說明這句罵人話是民國時代或者建國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流行時間大約與上海和廣東人常說的“十三點”差不多。

還有人說,二百五是250文的意思,250文是半吊,所以二百五等同於半吊子。

事實上,一貫銅錢是一千文(實際上只有七八百文),一吊銅錢是一百文(若用清末通行的當十銅元,則一吊只有十枚),半吊即50文,怎麼可能是250文呢?


開周說宋


話說一個秀才,年近四十,才金榜題名,然後娶得一妻,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取名老大為成事,老二為敗事,一日老秀才出門,出門之前教了兩個兒子各一個字,老大的字難讓寫他寫300遍,老二的字簡單讓他寫200遍,然後老秀才就出門了。

過了一天,老秀才回到家,檢查作業,老大成事寫了不到三百字,老二敗事寫了超過二百字,一數,都是二百五十個字,老秀才說:成事三百不足,敗事二百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自此,二百五就流傳了下來,形容頭腦有問題。


楊擇贏


小編的家鄉魯中地區,人們就經常說“二百五”這個詞,用來指傻頭傻腦,做事一根筋,缺心眼的人。那麼“二百五”為什麼成了罵人的詞呢?它到底是怎樣來的呢?出於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思,小編詢問過當地很多的老人;本著求本溯源的原則,小編也翻閱過很多書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民間故事起源。

一個財主家有兩個兒子,腦筋都不太清楚,一個叫“成事”,一個叫“敗事”財主為了自己的家業能有人繼承,就重金聘請西席先生來教導。很多人衝著重金去了,可都被氣走了。一個落地老秀才去應聘留下了。教他們寫大字,老大的字難,讓他寫三百遍,老二的字簡單,讓他寫二百遍。等到檢查的時候,兩人都寫了二百五十遍。老秀才就說:成事三百不足,敗事二百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連數都數不明白。之後也憤然走人。從此二百五就流傳了下來,形容腦筋不清楚的人。

半封銀子起源。

古代銀子論兩,用封紙包銀子,每500兩銀子包一封,250兩銀子為半封。因為“半封”與“半瘋”諧音,有人就以“二百五”,來稱呼半傻子,缺心眼的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代一吊錢是1000個銅板,也就是一千錢。二半吊子錢,也就是250個銅板。後來就以“二百五”,來形容二半吊子,一根筋的人。

戰國蘇秦起源。

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蘇秦,被人謀殺死於齊國,齊王很惱怒命人捉拿刺客,但是很久沒有捉到。後來齊王心生一計,命人割下蘇秦首級,懸於城門,貼出佈告:“蘇秦者,內奸也,殺人者,賞金1000兩”。這下有四個人跳了出來,找到齊王來領賞金。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多少分。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後來人們就用二百五來形容財迷心竅、不計後果的人。


對於這個回答,喜歡的點個贊吧,有不同想法的,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土妞話三農


現在我們罵人的時候經常會說你是250,所以在很多人的心裡這個250不是一個好數字,並且有點貶低自己。那麼歷史上究竟發生過什麼事情,使得這個數字後來演變成罵人的意思。這其中有兩個故事值得一說。

一、四個人分一千兩黃金

春秋戰國時候是個戰亂時期,時不時就會發動戰爭,但是每次戰亂髮生的時候都有一個基本的底線,那就是不殺來的使者。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也成了一條大家都默認遵守的條例。

但是有著劉國帥印的蘇秦作為使者卻被人殺害了,是誰有這麼大膽子,敢違背軍紀,齊王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十分生氣。為了找到這個殺蘇秦的人,他想了一條妙計,對外宣稱,蘇秦不是使者而是內奸,這種人就該殺,現在有人替自己殺了蘇秦,為表謝意決定賞殺蘇秦的人千兩黃金,希望做了好事的人能夠前來領賞。

此告示一出,果然有四個人趕忙前來,承認就是自己殺了蘇秦,還一直問齊王要這一千兩黃金,計算後每人拿250兩,錢剛到手,齊王直接下令,給我把這幾個二百五斬了。

二、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我們都知道古代有科舉制,這一制度也算是相對公平,讓那些寒門的人有機會躋身於貴族行列。而在當時有一個秀才,從17歲左右的時候就參加科舉考試,可是直到自己有了孩子也一直沒考上。

一個是因為自己當父親該承擔起相應責任,另一個是因為家中沒錢,所以這個秀才決定放棄考試。此後他每天在家中教自己的孩子讀書,兩個孩子的名字還特別獨特,一個叫成事,另一個就叫敗事。

一次,這位秀才要出去,於是給自己的孩子留了作業,成事需要抄寫300遍,敗事則要寫200遍,等回來後,他會檢查。事後他發現成事少完成了50遍,而敗事多完成了50遍,然後說了句:都是250啊!

所以這個250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做的不是很好,要不就是多了,要不就是少了,總之不合適。


奇點歷史


有書君有一次去商場買東西,看到收銀員為一位四十歲左右的顧客打好小票,裝好物品,說了句:“二百五。”


那位顧客把裝好的東西往收銀員身上一扔,氣勢洶洶地說:“我來這兒是消費的,不是找氣受的,誰二百五,你才百五呢!”


收銀員冏得滿臉通紅,囁嚅著說:“我,我只是報出了你買東西的價錢,生這麼大氣,幹嘛!”


“報價錢?分明罵人嘛!這東西我不要了!”顧客說完,揚長而去。


有書君覺得好奇怪,就因為一句二百五,精心挑選的東西都不要了,怒懟收銀員,失了風度不說,還裝了一肚子氣回去。


這是怎麼回事,二百五果真是罵人嗎?帶著滿腹孤疑,我查了一下詞典:


二百五指傻頭傻腦,不很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或是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


原來如此,怪不得那位顧客勃然大怒。二百五分明是一個數字,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



有書君問了問單位幾位老同事,他們分別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老張是個歷史通,他說這個250和一個歷史故事有關:


01、瓜分千金黃銅的歷史故事


話說戰國時期有個叫蘇秦的,是個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這個說客可了不得,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四海遊說,佩上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相印。


那可是八面威風,聞名於列國,但也與許多人結下了“樑子”,那些人在暗中使壞,有一天,他在齊國被仇人殺害了。


齊王怒氣衝衝,非要找出兇手替蘇秦報仇雪恨。可兇手也不是吃素的,沒那麼好找到,於是齊王心生一計。


把蘇秦屍體車裂於市,並命令官員們到處張貼榜文:“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的人是功臣,獎黃銅千斤,望來領賞。”


榜文貼出不久,4個愣頭青自薦稱蘇秦是自己殺的。齊王一看便知4人是衝著黃銅來的,就說:“冒充可是欺君死罪。”


4個人一口咬定是自己親手乾的,說完還描述起細節來。


齊王說:“那一千斤黃銅給誰呢?”4個人商量了一會兒:“大王,這1000斤黃銅,我們可以四個人平分呀!”


齊王說:“那好吧,那這1000斤黃銅,平均分成四份,你們一人得多少呀?”四人異口同聲道:“一人二百五。”


齊王厲聲大喝道:“來人,把這4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老張繪聲繪色說完歷史故事,還不忘作了一番點評:這四個人做事不計後果,連狀況都沒搞清,沒有殺人也自稱殺了人,冒充替天行道的好漢,自投羅網,丟了卿卿性命!


這不是傻子嗎?這歷史故事流傳至今,二百五也就成了傻子的代名詞了!


02、推牌九抓斃十的說法


平叔是個樂天派,好玩一手牌九,他接著老張的話茬說:“老張,你的故事不無道理,但是我從別處聽說了另外一種說法,250和牌九里的斃十相關。”


玩牌九時,每人抓兩張牌,組合成九則是大牌會贏,如果組合為10,就是“斃十”了,屬於最小的牌了,四和六合成“斃十”,四在牌九里是“二板”,六在牌九里是“么五”,兩張牌合稱“二板五”。


這“二板五”在鄉下農村普通話不標準,說禿嚕了就成了“二百五”。


這推牌九每次都推到斃十,那可不是輸定了嗎?輸了錢還幫別人數錢呢,這不是傻不拉幾的二百五麼?


阿香是個愛看書的女文藝青年,她莞爾一笑說:“平叔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啊,我在書上也看到一個關於二百五的傳說,我覺得比較有說服力哦,且聽我娓娓道來。”


03、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民間傳說


從前有一窮酸秀才,晚年喜得貴子,而且是兩個兒子。秀才好賣弄學問,又覺得一生成敗已定,給兩個兒子取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


一天,秀才外出,給兩兒子佈置了寫字的作業,大兒子成事寫三百,小兒子敗事寫二百。並囑咐妻子在家督促兩兒子寫字。


晚上,秀才回到家,詢問二子功課寫得如何,妻子說道:“兩個孩子都寫了,不過成事沒寫到300,敗事超過了200,都寫了250。”


秀才搖搖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是二百五啊!”


故事一傳十,十傳百,這二百五就指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這是斥責辦事拙劣,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誰願意擔這惡名呀,二百五可不成了罵人的話了嗎?


小李是單位財務人員,他推推眼鏡說:“阿香的故事文縐縐的,都講起二百五的成語故事來了,我聽說二百五的來歷跟錢有關哦,大家且聽我說。”



04、半瘋和半吊子的故事


古代每500兩銀子為一封,250兩銀子可不就為半封嗎?人們通過諧音,罵人“半瘋”,嘿嘿,就說成“二百五”了,半瘋不傻的可不就是罵人嗎?


我還聽說,古代銅錢外圓內方,中間有個方孔,用繩子串起來,便於計算與攜帶,1000文錢為一吊,500文錢為半吊,250半吊的一半,不成吊,也就有不成調,不著調的意思。


那麼二百五就成了不著調,智商低,憨傻,缺心眼或行為魯莽的人。久而久之,罵人缺心眼,傻冒就直呼“二百五”啦!


聽了四位同事,五個有關二百五的來歷,覺得每一個都有一定的說服力。


怪不得工資表上,食品價位上,服裝店衣服價格,所有的都不會標上250這個數,原來也都是忌諱,避免人看了心裡不好受。


看來以後還是離250這個數字遠一點,能避則避,免得造成心理暗示,成了傻頭傻腦,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那就真是二百五嘍!


有書知道


"二百五"的說法婦孺皆知是一個貶人損人的詞。通常指那些傻頭傻腦、又倔又犟莽撞不講理、缺心眼一根筋的人。有些地方簡稱為二蛋、二球、二桿子。現在更簡直接稱"二"。

此傳


說出處很多:

一,與古時的貨幣銅板有關,一貫或一吊是一千枚用繩從銅板中間方孔穿起來的。五百枚為半吊,稱人為半吊子即是從這裡來的,是謂缺心眼,而二百五是半吊的半吊,更缺心眼。



二,古時一屢試不中的老秀才晚年喜得雙胞胎貴子,一曰成事,一曰敗事。從小悉心培養,以求將來光宗耀祖。一日外出囑二子在家必須一個寫夠二百一個寫夠三百字,晚上歸來詢問情況,妻子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都寫了二百五十個字。

三,流傳最廣的是戰國蘇秦的故事。魏人蘇秦為秦國效力,為故國憤恨,屢遭刺殺,秦王欲拿兇手均無果而終,蘇秦向秦王獻計,貼出向刺客獎賞一千兩的告示。果然有四個自稱刺客的人前來領賞。秦王故做犯難,這一千兩你四人怎麼分,四人回話,一個二百五。秦王喝道,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殺了。

其上為傳說,真正文字記載的出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第八十三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弟秀才,捐了一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瞎混"這篇文章。


晚亭與落霞同暉


1,戰國時期有個叫蘇秦的人,說服六國聯合抗秦,被齊王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後來被人刺殺了。齊王為了抓住殺人兇手,用了一個引蛇出洞的計謀,重賞千金獎勵殺蘇秦的義士。有四個貪財之人來領賞,堅持都說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問怎麼樣分千金之賞?四個人都同意平分每人二百伍,齊王下令把四個二百伍推出去斬首。人們常把傻瓜、笨蛋、和財迷之人,說成是二百伍。

2,民間傳說,從前有個秀才,終其一生都沒有考取功名,老來得子添雙丁,起名一個叫成事一個叫敗事,一天外出辦事,要老妻監督兩個兒子習字,趕集回來後問結果,老妻答,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伍。

3,古人用紙包銀兩,500兩為一封,250兩就是半封,取其諧音為半瘋,所以辦事不靠譜的人也被稱之為二百伍。

二百伍是個貶義詞,內含半吊子、半瘋傻瓜的意思,說話不著調辦事不靠譜的人,都會被人戲稱為二百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