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黑科技”落戶大灣區 粵式航天器有望登陸小行星

航天“黑科技”落户大湾区 粤式航天器有望登陆小行星

時代週報特約記者 陳佳慧 發自廣州

航天器在太空中翱翔,發現目標後,伸出觸角鎖定,然後“落”上去進行貴重金屬開採。如果小行星足夠小,航天器甚至可以將整顆小行星帶回地球進行開採。

這不是科幻電影中的畫面,而是北京起源太空公司(以下簡稱“起源太空”)首席運營官、美國克萊姆森大學天體物理博士喻天弘設想的小行星採礦畫面。近期,該公司的小行星採礦項目落戶東莞光大We谷。

美國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博士、香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蘇萌是該項目的創設者之一,也是起源太空的CEO。蘇萌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之所以會有去小行星採礦的想法,還得追溯到在哈佛大學學習天體物理的時候,他的教授曾科學系統地分析了小行星採礦的可行性和商業價值。

將小行星採礦落戶東莞則是更加深思熟慮的結果。“東莞在前沿科技、黑科技、國家科研這種大項目上是有積累的,承載了好幾個重大的國家科研,我們叫‘科學大裝置’,”蘇萌說,“將產業放到這裡發展,也是看好以後粵港澳大灣區在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前景。”

一次能帶來200億收入

這並不是天方夜譚,2009年,美國成立一家行星資源公司,已發射兩顆衛星。日本探測器隼鳥號也已於2010年成功從小行星Itokawa帶回幾克樣品。當下,隼鳥二號正在名為Ryugu的小行星上開採,預計2020年攜帶採集到的土壤和數據返回地球。據美國航空航天局研究,Ryugu小行星的礦藏價值在800億美元左右,最主要的金屬是鐵和鎳。

目前,美國、日本、盧森堡等國已經有20多家致力於開採小行星的公司,中國目前只有一家,起步算是落後。

今年3月,起源太空入駐東莞(北京)協同創新中心,進行了近半年的孵化,11月,起源太空正式落戶光大We谷。

“項目很前沿,也很獨特,”光大產業集團副總裁兼光大We谷總經理林建強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中國只有他們這一家在做,極為罕見。”

“我們選擇落戶東莞,希望地方政府能夠看到這個項目的長遠意義,給予更多的支持,包括政策支持和資源對接。”喻天弘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林建強介紹,首先是在場地租金方面,園區和政府都給予了相當大的優惠,另外,後續還會有一系列的專項資金扶持。“東莞這邊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資金還是比較雄厚的。”林建強說,“東莞製造業也很發達,採礦需要的設備幾乎都可以做得出來。”

但是,免房租和一系列的專項資金,對於這個要去太空採礦的團隊來說,杯水車薪。“我們現在也正在積極跟相關管理部門對接爭取更多扶持,但是這個東西太新了,需要有一個溝通的過程。”林建強談道。

將一顆直徑10米、富含鉑金的小行星帶回地球,需要投入多少資金?

“這個還沒有人實現過,所以並不能給出一個特別準確的數字。我們估算大概需要50億元人民幣。”喻天弘說。

直徑為10米的重金屬為主的小行星,淨重大約是10000噸,可能富含千分之一到百分之一丰度的鉑金,如果是百分之一的話,那就是100噸鉑金,除了鉑金,還有其他的鉑系貴重金屬,鈷、銠、銥之類,也都具有巨大商業價值。

鉑金作為貴重金屬,全球每年的開採量僅為200噸左右。當前市場價約為3萬美元每公斤,如果一次從小行星上採回來100噸鉑金,那麼將會有30億美元的收入,相當於200多億元人民幣。

“目前為什麼還沒有做起來,主要是因為成本太高了,表面上看好像潛在收益很大,但是目前的成本比這個收入還是要多的,所以沒有人去做。”喻天弘坦言,“我們想做的事,一個是找到更具價值的小行星,一個是把成本降下來。”

“既然是商業開採,那採回來的東西就要有價值,不然每去一次就要花一次的錢,也就是說我去一次多大程度上能收回我的成本,我要不要反覆去,或者大規模去。”蘇萌說,“我們現在最大的瓶頸就是,我去的話只能是證明我能去,但是去了以後採回來的是什麼,我現在很大程度是不知道的。”

這個瓶頸也正是起源太空正在研究的內容,並且已有突破。通過多波段遠距離的空間地面觀測聯合,來判斷一個小行星上面相應的礦物組成。“用最高性價比的方式去降低開採小行星的風險,這是我們現在最大的優勢。”蘇萌說。

三年內粵式航天器登陸小行星

越來越多類似起源太空這樣的航天公司正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生根。他們有些看似遙遠,有些則在深入每天的日常生活。

我國第一個由民營上市企業投資並運營的遙感微納衛星星座,便是在大灣區生成,由珠海歐比特公司自主研發運控,命名“珠海一號”,已於去年6月發射成功。它是國家發改委專項基金重點支持的軍民融合項目,也是廣東省的重大建設項目。

而珠海航空產業園從2008年11月開園至今,作為廣東省唯一的航空產業專屬經濟園區,已逐步發展為在國內外航空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航空製造業基地。截至2017年底,園區已累計引進航空類要素項目超70個,投資總額逾700億元。

2013年,為搶抓發展機遇,深圳市出臺了《深圳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2014年,深圳就將航天納入“未來產業”規劃,且該市電子信息產業發達,當地企業已有為航天產業生產配套電子元器件的基礎。思睿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深圳航空航天產業實現增加值146.64億元,增長30.5%,是深圳四大未來產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

去年8月,佛山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佛山高新區簽署合作戰略框架協議。雙方將重點在太空科技體驗等方面展開合作,實現航天技術在佛山的轉化與應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佛山軍民融合技術推廣中心同期揭牌,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佛山分部也成功簽約。

喻天弘介紹,小行星採礦分為“找-探-落-採-返”五個步驟,項目開始大半年了,目前還處在“找”這個階段,之所以推進比較慢,是因為一開始有各種規劃、各種設計需要大量時間去完成,等一切步入正軌後,也許半年到一年,進度條直接推到100%。

“2020-2021年,”喻天弘說,“我們計劃發射航天器去小行星上探測,這是第二步,當然也有方案是連探、帶落、帶採,這幾個步驟是結合在一起的,這都是有可能的。”

“作為第一家國內的公司,要告訴大家有小行星採礦這個事情,而且這個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麼遙遠,別等到將來別人都在天上到處挖礦的時候,你就傻眼了。”蘇萌說道。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