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幾千年,為什麼沒有樂譜?

用戶56668426709


中華文明幾千年,當然有樂譜。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設問。

何止是樂譜,在2000多年前,我們就有了大型的交響樂隊。

1978年發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了編鐘65個、編磐32個、四件、二十五絃瑟12件、6件、排簫2件、2件、十絃琴

1件、五絃琴1件。這些樂器可以裝備一個三四十人的大型交響樂隊。

而曾侯乙墓所處的曾國,在春秋時期只是一個小諸侯國。一個小國的音樂尚且如此發達,更何況其他大國?


古代的音樂,分為兩種,一種是古典樂器的單獨演奏,為純音樂;一種是多種樂器協作的歌舞音樂。

無論是哪種,都需要樂器。傳統的古典樂器有“二胡、嗩吶、鼓。還有琴、瑟、箏、洞簫、壎、箜篌、篪、笛、琵琶、編鐘”等等。

每種樂器的演奏,都需要樂譜。只是有的樂譜沒有流傳下來,有的流落到國外而已。

比如《秦王破陣樂》,這首樂曲起源於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兵平定了山西劉武周的叛亂,將士為了歌頌此事,用隋朝末年的軍歌《破陣樂》曲調填上新詞,載歌載舞,以示歡慶。

李世民也很喜歡這首曲,七年後登基,命呂才制曲,李百藥、虞世南改寫歌詞,將《秦王破陣樂》改編為歌、舞、樂一體的大型歌曲作品。

《秦王破陣樂》在唐代是一部馳名中外的樂舞作品,它在立部伎中演出時,“擂大鼓......聲聞百里,動盪山谷”,足見此曲氣勢磅礴。

這首曲子還影響到印度、日本等國家,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談到中印度的戒日王和東印度的拘摩羅王對這部作品大加讚賞。

武則天時期,日本曾遣使者將這首曲的多種譜本帶回日本並保存至今。

所以,很可惜,這首曲子在中國沒有遺存下來,但在日本,還保留著多種譜本。

但是萬幸的是,古譜翻譯家何昌林先生根據唐朝樂工石大娘於大曆八年(773)傳下來的《五絃琵琶譜》中的第二十六曲譯解成曲,並與唐代遺留下來的歌詞合成詞曲組合稿。

其實除了《秦王破陣樂》的曲譜失傳,還有另一首古典名曲《霓裳羽衣曲》也失傳了。《霓裳羽衣曲》還是唐玄宗李隆基親手創作的曲子,在天寶、開元年間曾盛行一時。安史之亂髮生後,宮廷就沒有再演出了。

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和昭惠後曾一度整理排演,但那時宮廷僅存的樂譜已經殘缺不全。

到了宋朝,詞人姜夔旅居長沙期間,在登祝融峰時,在樂工故書中偶然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他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詞,這首曲子連同樂譜一起保存了下來。

其實古代還有音樂的曲譜是流傳下來的,它們大多以琴譜的保存著。如《神奇密譜》、《藏春塢琴譜》、《杏莊太音補遺》、《西麓堂琴統》、《琴學叢書》、《東皋琴譜》等等。


楚雲卿


誰告訴你一定要西方的簡譜、五線譜才叫樂譜的?

中國老祖宗發明樂譜時,西方樂譜還得等上千年——工尺譜,始於西周。


“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是西周時期就出現的,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乙墓編鐘也證實了春秋時期我國音律就已經有了十二平均律的雛形,分別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用曾侯乙墓的編鐘可以完整的演奏出明代王子朱載堉創造的現代十二平均律。

因此,我國27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的「工尺譜」,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歷史最悠久的樂譜——與現代樂譜比缺乏節奏標識而已。

目前工尺譜的復原工作已經大致完成。

除了超過2700多年的工尺譜外,我國還有應用漢字減筆字構建的音符樂譜,叫「燕樂半字譜」,大概產生於隋唐時期,年代也超過1300多年。

眼尖應該能看出來了,「燕樂半字譜」就是日本文字的前身——今天大多數人都認為,日文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直接模仿了這種漢字減筆音符。

燕樂半字譜的復原工作同樣沒問題:

與「工尺譜」不同的是,距西周1400多年後出現的燕樂半字譜,當然有節拍符號的功能。

結論:不是西方的簡譜和五線譜才叫樂譜。


無風即風


簡譜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

而五線譜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直到11世紀才有了雛形。

現代人普遍認為簡譜、五線譜才是樂譜,才是音樂的樂譜。

其實不是的!!!因為有多種多樣的樂譜。

只是現代音樂流行之後,五線譜更適合於紀錄音樂的信息而已。

而有些樂器,若是隻用五線譜,根本無法還原音樂的演奏。

比如古琴的演奏方法就是無法用五線譜紀錄的。

因為五線譜能紀錄的只是音樂的節奏,而沒有具體使用哪根弦演奏的說明。

古琴有七絃,

有許多五線譜記載的音是可以用七絃當中的任意一弦演奏的。

有許多五線譜記載的音,明明是多個音調,古琴卻可以只用一根弦彈奏一次就能完成,

而彈奏方法是右手擊一次弦後,左手在按弦位置左右滑動,從而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

那麼古琴是如何記譜的呢?

中國古代沒有五線譜,沒有簡譜,然而中國古代有減字譜。

減字譜的記譜方式是這樣的,紀錄右手擊哪根弦,用一二三四五六七表述,紀錄左手按該弦的哪個位置,用一到十三表述。因為古琴每根弦都有十三個徽位。要不要滑動,滑到什麼位置,都在減字譜裡有紀錄。

而這麼多內容,都需要紀錄在一兩個文字符號裡去,怎麼做到的呢?古人發明了一個方法,就是用某些字的一部分代替要紀錄的某字。

如圖:

記譜當中的“勻”,說的是勾二絃,就是用中指向內撥動二絃。若上面有中七字樣,說明左手中指按在七徽。

古琴上面那些白白的圓點,就是徽位。

若後面再記上六、上四、下八字樣的。就是說彈奏時,左手按在七徽的位置,然後滑動去六徽、四徽,再退回滑到八徽。

限於篇幅,其他的就不說了。有感興趣的可以參考專業書籍。



減字譜有個缺點,就是彈了一個音,需要多久之後再彈另一個音。

所以現代的古琴譜,一般都是減字譜與簡譜合用的,用減字譜紀錄演奏方法,用簡譜紀錄音調。

其實減字譜的缺點,在古人看來,根本不是缺點。

而且這個缺點,若是要補上,實在太過容易了。

只要在旁邊加個數字,用來表示,這個音需要響多久,才繼續下一個音就行。

那麼古人為什麼明知有這個缺點,卻不補齊呢?

原因是:在古人看來,音樂就是個傳遞個人思想的工具,音樂就是抒發自我性情的載體。音樂是靈魂的音樂。

所以曲調之間的時間長短承接是怎樣的,應該由演奏者自己把握。

所以對曲子所想要表達的思想理解是怎樣,演奏出來的效果就是怎樣。

所以古人的曲子,演奏的人不同,聽的人的感受也是不同,不會千篇一律。


無功用行


由來琴有琴譜,劍有劍譜,鼓有鼓譜,中國怎麼會沒有樂譜?

那宮商角徵羽,又從何而來的由說!《廣陵散》《高山流水》《胡笳十八拍》《猗蘭操》等著名曲譜,傳承有序,不過不是用西六蝌蚪般的五線譜罷了。

傳統音樂在歷史上的作用,可不僅娛樂。皇家貴族宴會祭祀,登基慶功,民間的婚喪嫁等,哪樣離得開音樂?《封神榜》裡高級的神仙如女媧娘娘出場,祥雲仙樂也必不可少們的。

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一曲《鳳求皇》搞定了。不識譜可以打鼓吹簫,彈琴沒譜可不行,否則怎有對牛彈琴的俗語?

琴在傳統音樂文化中最為高雅,劍膽琴心,也是書生的超高級配版。

《紅樓夢》中,連寶玉也不曾識得,只有妙玉和黛玉這樣冰雪聰明的人才會。


第八十六回中,寶玉看琴書一個字也不認得,

"有的像`芍'字,有的像`茫'字,也有一個`大'字旁邊`九’字上加一勾,中間又添一個`五'字,看著奇怪又納悶,如天書一般。”

黛玉解釋說是琴譜,其字是手法註解,(一般人看不懂的!)彈琴又有諸多講究的,淨手焚香等擇天時地利,體態尊重方好…

可嘆古代文人雅事,琴棋書畫詩酒花,如今幾人玩轉它?

一🌸一世界。元元,文史邊的小🐟,期待你順手點評,手有餘香哦!

元元的天下


誰告訴你中國沒有樂譜?難道非得用西方的五線譜來標註才叫樂譜?沒有樂譜諸多古曲如何傳承下來的?

圖是古琴所用減字譜,用不同字根標準彈奏指法。


牧雲散人


誰說沒有樂譜?來一起看看




我獨醉你獨睡


來來來,無知的小編,我教教你: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發明了樂譜,意大利的五線譜,法國的簡譜,中國的工尺譜,簡字譜,律呂譜等。其中法國簡譜還有爭議,而中國的樂譜早在唐代,也就是公園7世紀就基本成型,比16世紀才完善的五線譜早了差不多900年。2017年9月出版的《中國工尺譜集成》10卷,收錄了從公園7世紀起的民間各種樂種的曲譜。

具體到曲譜,浩如煙海!只給小編說一個,多了怕你暈過去:現存於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的《敦煌琵琶譜》。

最後奉勸小編一句:頭條好歹也算是媒體了,擔起社會責任來,別誤人子弟,誤導社會。像這種常識性的知識,別由著性子胡來好不好。


回空繩HKS


這個題目屬於結論性問題,出這樣的題目,一定是受到西方文明界定的影響,產生。



第一,說“中華文明幾千年”,不嚴謹,關於文明的認定並沒有權威的統一概念。這是借用了西方及其個別東方追隨者所謂“公認”的眾多文明觀點的其中之一,此外還有多種觀點認為中華文明在五千年前到三萬年前甚至到五方年前的許多西方學者。用其中一個最短文明時間的觀點,容易誤導國人對華夏樂譜歷史產生錯誤的概念。

最近中科院例證中華文明至少在12000年以上。因此,用幾千年表述不合適,至少得引用流傳已久的“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通俗認知。

第二、“⋯樂譜”,指意不確切。是指現代的“五線譜”?還是指中華文明本土的樂譜?根據題主的意思應該問的是本土樂譜吧。

世界上產生的樂譜多種多樣,西方大都以字母、符號記載。發現西方最早的樂譜是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的“於樂譜”。西方五線譜的雛形產生在公元1000年左右的意大利,經過700多年直到十八世紀才形成完善的記譜法。在形成完善前,也僅是多種多樣記譜法的其中一種。


中國上古以漢字、圓圈或圓點、方框“點拍”的形式記錄樂譜。發現最早的是西周的記譜法,即《詩經》中的305篇以外的6篇笙詩,比西方早近2000年。後有文字譜、唐代的“燕樂半字譜”、宋代的工尺譜。元、明、清以工尺譜為主流,只是由於“五線譜”的流行,我國及其他各國基本不再沿用本民族的樂譜了。現在最早的實物是唐人手抄本《碣石調·幽蘭》古琴譜。

賈湖遺址發掘骨笛前,大家知道中國遠古樂譜是五音價,指“宮、商、角、徵、羽”,依次是陰平、陰平、陽平、上聲、上聲。五音是遠古的主旋律,用於簡譜,到了周朝增加了變微”(Fa)和“變宮”(Si)二個音節,變為七音階,形成了較完備的五音十二律。距今3000年。

按照西方音樂文明標準,因西周的記譜法沒有實物佐證,不被承認,西方只承認《碣石調·幽蘭》古琴譜是中國音樂的開始,明顯是有意割斷中國音樂、樂譜文明。但這種割斷掩蓋不了事實,這是由樂譜與音樂的關係所決定。

因為音樂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藝術,易於流逝,為了使音樂演奏、傳播和傳承,就必須記錄下來,這樣就產生了樂譜。兩者密不可分,樂譜是音樂的一種記錄,音樂是樂譜表達的一種音樂聲音。而這種音樂聲音是通過樂器演奏出來的。所以,只要找到久遠的樂器,就證明了存在久遠的樂譜。

1984年至2001年期間,在距今7800年~9000年華夏先民史前聚落遺址一一賈湖遺址其中出土了40支骨筁震驚全世界。這些骨笛笛孔大多數以7孔為主,有部分為5、6、8孔的。它有兩個八度的音域,能演奏四聲、五聲、六聲、七聲以及帶有變化音和八聲。這些骨笛很精緻,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早2000年,被稱為世界笛子的鼻祖。七聲音階比西方七聲音階早至少7000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使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追溯到八千年前。

這些骨笛延續1200年,並且隨骨笛出土的同時還有很多龜甲,龜甲上面刻有符號。這些符號有可能是漢字的濫觴,也有可能是樂譜。但無論如何,音樂在1200年時間裡的傳承延續,沒有樂譜的支持不可想像。

中華音樂史不但有樂譜而且歷史至少超過9000年。


曠野囧途e閒聊海天


在歷史書上,中國有很多經典的音樂,像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嵇康的《廣陵散》,還有宋詞元曲等等都是音樂的形式傳播於世,而今都銷聲匿跡了,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國古代樂譜的失傳!

中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樂譜,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套記載樂譜的方式慢慢流失了,這也是中華文化的遺憾!

中國古代的樂譜有“宮(gong),商(shang),角(jue),徵(zhi),羽(yu)”五音,對應簡譜中的“1,2,3,5,6”五個音!這是中國古代樂譜的基本音符,相比歐洲的數字簡譜少了兩個音, 而中國的古代名曲在譜曲都只用這五個音!

中國人的智慧是相當高的,所以流傳至今的宋詞元曲當時都譜有曲子,像宋朝柳永,那簡直就像當今林夕一樣的“寫詞高手”存在,甚至影響力遠遠超過林夕,當時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他的詞之所以爭相傳頌,一方面是他的詞寫的水準高,另一方面就是當時的譜曲發達!這些場景,我們也只能腦補了!


因為中國古代一向還是視音樂為“不入流”的行當,所以主流的階層不會去學習音律,更多的人選擇熟讀經書,考取功名,獲得仕途輝煌!這樣的一種主流環境造成音樂的創作越來越少,同時願意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而本來中國樂譜相對複雜,所以導致慢慢的流失!特別是乾隆年間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讓中國很多的古籍收到毀滅性的毀壞,而對樂譜的流傳也影響很大!

其實,中國的樂譜也有很多的記載!中國最早留傳下來樂譜是南北朝時代的古琴譜《碣石調.幽蘭》,早期的樂譜是以“文字譜”的形式流傳!後來簡化記錄,唐朝後期出現了“減字譜”,記錄指法動作、弦序和徽位!在我國甘肅省敦煌莫高窟,收藏了很多唐宋以來的樂譜,其中包括很多經典的琵琶樂譜!宋代出現了記錄音高的“俗字譜”,說明當時的宋詞都是可以歌唱的!明清兩代的戲曲,包括崑劇、京劇、粵劇以及不少樂器都應用了“工尺譜”!這些都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的結晶,通過這些方式讓中國的音樂得以存在和流傳,是很了不起的成績!


雖然現在音樂創造都是用五線譜和數字簡譜,但我覺得中國樂譜的流失是中國文化的一大遺憾,我們現在只能通過歷史書籍來懷念那個時代的場景和音樂!





忠肝義膽嶽老三


你怕是不知道什麼叫減字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