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面有句話“貪如狼,狠如羊”,司馬遷說“狠如羊”是什麼意思?

軒轅境飛


問題:《史記》裡面有句話“貪如狼,狠如羊”,司馬遷說“狠如羊”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這話不是司馬遷說的,他只是直接摘錄了前人記敘的宋義這一句話,寫入了《史記》中而已。全句是“(宋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意思是:軍中凡是猛如虎,狠如羊(“很”是通假字),貪如狼,剛強而無法指揮的,都斬首。軍隊打仗,要的就是兇猛,為什麼殺掉這樣的人呢?

為什麼會說“狠如羊”的不能要呢?羊很狠嗎?不是挺溫順的嗎?

在古人看來,羊是很狠的。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羊目四白”,人們認為眼珠長成羊眼那樣的人,是兇狠陰險的人。這再後來訛傳成了“屬羊的人不好”,實際上當初是說四白眼的人兇狠。

相書上總說這類人冷酷狡猾,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因此,當時的人們就對羊眼之人沒有好印象,後訛傳羊年不生孩子。

其次,羊是好勇鬥狠的。

公羊好勇鬥狠,動不動就要相互牴牾,撞擊起來一往無前。這種對同伴下手很重的人,是不能留的。

為什麼要殺猛如虎的兵呢?

殺猛如虎的兵,前提是此人“不聽命”“強不可使”,很猛,卻又不聽命令,這種人你留著他幹什麼?


豆子人民藝術家


《史記》有云:其猛如虎、貪如狼、狠如羊,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這句話出自項羽本紀,也是對項羽性格描述的一段話。說的是項羽為人兇狠,且喜歡與人爭強好勝。項羽虎狼之性格,也是他能夠在亂世立身的根本。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倒也說的過去,畢竟如狼似虎是那個年紀該有的霸氣。可是為什麼會有羊亂入呢?而且還形容羊非常狠!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在農村生存過,若是有過這種經歷,仔細回憶一下村中的羊打架。

其實村裡的許多動物都會打架,比如老鼠打架、螞蟻打架、公雞打架、貓狗打架等等,甚至連慵懶的豬都會打架。這些動物打起架來雖然也有頭破血流,但是大都是點到為止。

唯獨這羊打架,卻是與眾不同。

春天到了,正是動物發情的季節,空氣裡瀰漫著躁動的氣息。雄性動物們,紛紛離開自己的巢穴,開始追求異性,公羊也在其中。


在一個群體裡,母羊的數量往往都是少數。數量眾多的公羊,為了維護下體的張揚,不得不為自己的幸福而戰。

經過數輪爭奪戰,最終只有兩隻公羊站在決賽席。如果你仔細觀察公羊的眼睛,你會發現每隻眼裡都有一個金黃色的一,嗯,那就是羊標誌性的長方形瞳孔。

站在決賽席的兩隻公羊,往往雙角豎起,目呲欲裂。經常在對手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便已經發起衝鋒。四角相抵,八蹄蹬地,兩具肥羊的軀體拼命向前拱。

忽然,兩隻羊分開,忽而又懟在一起。幾番來回下來,兩隻羊的羊角幾乎斷開。即便是這種情況,只要兩隻羊都不認輸,戰鬥就依然在進行。。。

直到有一隻羊認輸,輸了的羊,不僅失去了交配權,還會受到所有的羊歧視。

之所以會說羊喜歡鬥狠,是因為它們的確只在窩裡橫。倘若來一隻狼,羊立馬就會認慫,窩在那裡一動不動。古人正是因為看到羊的這股狠勁兒,方才將之形容項羽。

然而,後面還有一句: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什麼意思呢?太牛逼不為我所用的人,那就殺了吧。


祗樹


猛如虎,很如羊

首先得更正一下,原文中不是“狠”字而是“很”字。為什麼說是“很”而不是“狠”,看了《史記》注本的朋友就知道,這裡給的正義是何墾反的反切,這正是“很”字的反切。而“狠”字的反切則是下墾切,所以是“很如羊”而不是“狠如羊”字。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當“很”字做險惡、兇暴之意時,“很”和“狠”是通用的。


這裡的“很”真的通“狠”嗎?

前面也介紹了,當“很”字作險惡、兇暴之意的時候就通“狠”字。所以包括題主在內的很多朋友說“狠如羊”,這言下之意就默認了是兇暴之意,然而對嗎?

按這句話的上下文來說,都是說動物的習性,這樣兇暴之意在這裡就很明顯是說不通的,羊是一種險惡和兇暴的動物嗎?一般都說羊是很溫順的動物吧。所以這“很”字就不應該作兇暴、險惡來解釋。


不聽從也

那麼這個“很如羊”到底怎麼解釋呢?《說文》:“很,不聽從也。”這個是很字的本義,知道羊的習性的朋友們就知道,羊是有時不會聽從指揮的。所以這個“很”字就是不聽從、違逆的意思。


再來看看原文“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意思就是說諸如像老虎一樣猛的,像羊一樣不聽指揮的,像狼一樣貪的,還有固執不聽命令的人都斬了。這就是司馬遷所引的這段對話的解釋了。


淡看天上月


這個問題有意思。

當年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去救趙(不是戰國七雄的趙國,是張耳扶持起來的趙國)。項羽建議宋義立刻與趙國裡應外合攻擊秦軍。

宋義認為項羽就是個武夫,在用兵方面不如自己,就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大家聽從自己,並說“其猛如虎、貪如狼、狠如羊,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說的就是項羽。

這就有個疑問,猛如虎、貪如狼都好說,為什麼狠如羊。

這方面歷來有不少解釋:

其中一個就是羊本來就狠啊。羊吃草在沒有草的情況下都是連根拔起來吃的。農業有諺語:“牛食如澆、羊食如燒”就是羊吃草就跟火燒過一樣。你說這不狠嗎?(個人覺得其實主要是山羊吧)。

第二個解釋就是最早的史記版本寫作“很如羊”

宋朝以後,很就和狠通用了。

很就是狠的意思。

但是在司馬遷那會,卻未必。

《說文》上解釋“很,不聽從也”也就是倔強和頑固的意思。

宋義是罵項羽倔強,不聽話的意思。

這麼一來就說得通了。


錦翼


原文出自《史記 項羽本紀》,其為楚上將軍宋義統帥項羽參加抗秦援趙時對內(主要是項羽)下達的一道威脅式的軍令,原文如下:

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犟不可使者,皆斬之。

虎猛、狼貪尚好理解,“羊很”卻與人們印象中羊之溫和順從產生了尖銳的衝突。不合常理,令人費解。目前對“很如羊”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很通狠。這一解釋主要從羊的吃草習性——刨土挖根來引申到項羽日後所作為斬草除根,斷人後路的辦事風格。項羽確實做過很多這樣的勾當,降章邯坑殺秦軍20萬(軍事角度可以理解)、入關中引兵屠咸陽,焚秦宮火三月不滅。但部分學者是不認同這種有點牽強附會的說法的,這就有了第二種解釋。

②很取原意。《說文解字》中有“很,不聽從也”的最初註解,羊性雖溫和,但是卻生性執拗,宋義軍令的目的就是希望不聽使喚的項羽能夠服從自己協助完成秦趙相爭楚國得利的戰時策略,如果從這點來看確實是沒問題的,這個解釋反對者主要駁其不合語法與後面的“犟不可使者“相重複,而且如果取其意,則前和前面的猛如虎以及後面的貪如狼對比起來很突兀。

③羊非羊。針對以上兩種情況,部分人認為是對“羊”字的解說不夠妥當,才會引發今天聚訟紛紜的情形。很通狠沒錯,結合語境猛如虎貪如狼,放中間的這麼也應該是個好勇鬥狠的角色,有可能是對羊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我個人是比較贊同第二種說法,很後來是引申出兇狠乖戾這些意思的。


尋仙問道2017


羊性情溫順,是老好人的代名詞,除了山羊爬山不錯和打仗實在是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吧?實際上這個問題你可以去問問牧民,草原上的牧羊人都知道,只要是羊吃過的草場,保證一段時間內寸草不生!

其他草食動物吃草時會直接咬斷咀嚼,而羊吃草是將草連根拔起,結合斬草除根這個成語,狠如羊是什麼意思應該不難理解了吧?此外,羊看上去沒什麼大力氣,但做事的時候從來不留餘地,全力以赴,甚至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就用力過猛把結實的羊角頂壞了。


寶兒的體育分析


養過羊的知道羊的特點,對同伴橫勇好鬥,兇狠異常,殘忍纏鬥,但遇到狼則愚鈍懦弱,咩咩待死。所以軍隊不需要羊兵


心晴89277067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宋義說的

這裡是很,不是狠

猛:兇猛

很:違逆

貪:固執,

彊不可使:倔強,我有我驕傲的倔強……

兇猛如虎的,叛逆如羊的,性貪如狼的,倔強固執不受指使的,全部殺掉殺掉。


道門守衛者


短視頻見過嗎,小雞仔黃色毛茸茸的,老山羊叼起一個就吃,像咀嚼草一樣左右上下磨嚼,面無表情,眼神呆滯。而且西方文化中黑色山羊是惡魔的化身。


用戶7637464818094


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背景大概如下:秦朝末年,趙歇屯兵鉅鹿稱王,秦王派兵攻打他,趙歇向楚懷王求救,懷王派宋義、項羽、范增率軍救援,宋義命令士兵駐守安陽,讓他們兩軍對壘,待兩敗俱傷時再去坐收漁利,命令士兵進攻時要羊狠狼貪一般。


說狼貪很容易理解,但是說羊狠的話,就有很多人不太理解了。這裡面“狠”應該是違逆的意思,但是大家一般都認為羊性格溫順,眼神看著也是非常的悠然自得,但是當他們打架起來卻犟得很,也是兇狠到可怕。

獸性就是獸性,到了春天的時候,羊也是會開始爭奪交配權,一般是要兩隻羊進行決鬥之後才有機會將自己的好基因留下來。在決鬥的時候,羊的眼睛裡面是在閃著金色的光芒,勢必要將對方置於死地的兇狠。經常是將角都碰斷了也是不罷休,一直到完全獲勝之後才罷休。可以說真的是有破釜沉舟的氣魄了這樣如果說不夠狠那就真的是沒有什麼可以形容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