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劉氏源流考

 劉姓有一個最龐大的支系--客家劉氏。這個支系雖然不見載於任何中國正史,但卻人丁興旺,人口占當今劉姓的十之三四;而且其成員移居海外的特別多,是劉姓家族中最具有開拓精神的家族。

據我劉氏族譜記載:客家劉氏源自帝堯。帝堯原姓伊耆,受封於陶(即今山東省荷澤市定陶縣),復封於唐(今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為唐侯,故又為陶唐氏。帝堯第九子源明公受封於劉邑(今河北省唐縣),裔孫遂以邑為氏,故為劉氏,是劉氏第一世大始祖。

再傳18世至夏朝累公,據《左傳》記載,他出生很奇特,一生下來兩手掌中即有特殊的掌紋,形似“劉累”二字,故取名劉累。累能擾龍,事夏王孔甲,後御龍有功,封為“御龍氏”。商高宗武丁時,徙封豕韋(今河南省滑縣西南韋鄉),故又為“豕韋氏”。

劉氏遠祖居山西,移山東,歷夏、商、週三朝數十代,從春秋戰國起,劉氏已傳衍五十九代。傳至六十七世璋秀公,由秦(今陝西、甘肅一帶)移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南門外。至七十二世恩盛公,由江寧移居彭城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徐州沛縣),其後子孫分居彭城一帶。秦末,劉邦(劉氏第75世祖,公元前247年生於沛縣豐鄉中陽裡),在秦二世時舉義,誅秦滅項,於公元前206年被封為漢王。歷時五年而創立漢家天下,為漢高祖,建都於長安,其子孫世襲帝位。邦公生八子,第五子劉恆,為漢文帝;文帝生四子,長子劉啟,為漢景帝;景帝生十四子,在漢景帝三年(公元154年),景帝封其第八子劉勝公為中山靖王,治廬直隸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出彭城郡(今徐州市),後世即以“彭城”為堂號。勝公生子二十一,第五子劉貞於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六月封為陸城亭候於河北涿郡,遂創業與此。在兩漢(西漢、東漢),劉氏傳衍十八代,共傳24帝426年,並“大封同姓,以鎮天下”。僅西漢,劉氏皇子封為王者30餘人,而王子封為諸侯者達400餘人,故劉氏家族迅速蕃衍播遷於長江南北,成為顯赫的名門望族。(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族人可謂佔盡風光。歷史上劉姓稱帝者共有66人,先後建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後漢、南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

至東漢末越三國時代,劉氏第九十四世祖備公(玄德),於公元221年建立蜀漢為昭烈帝。由河北涿郡遷四川成都。備公生三子:禪、永、理。當時備公次子劉永公首封魯王,後改封甘陵王。遂於曹魏鹹熙元年(公元264年)東遷洛陽(今河南洛陽),繁衍生息,子孫昌盛。其間一零九世祖虯公曾住南陽(今河南)、江陵(今湖北轄);一一九世祖賄公,在唐懿宗時官任朝散大夫,由洛陽遷江南,又遷婺州之金華(今浙江)。迨至晉朝“永嘉之亂”,永公裔孫隨晉室渡江向江南一帶遷徙。

唐末僖宗乾符年間,劉氏第120世祖祥公(永公二十六世孫)為避黃巢之亂,與兄祺、弟禋,南下避亂,兄弟三人失散。祥公偕子及孫避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即現在的三明市寧化縣),為劉氏入閩始祖(有稱唐中代始祖)譜稱東派;生四子:天錫、天瑞、天明、天誠。天錫公於唐懿宗時登進士第,官至觀察使,罷官後隨父避居寧化石壁,第122世祖沐公欽點狀元,博學多才,在後晉天福2年(公元937年)主持撰修客家劉氏的第一部族譜。祥公四世孫龍圖公,登後周翰林學士;五世孫任公,北宋開寶年間(公元968-976年)任河南轉運使;七世孫參常公,任官河南懷慶府尹,創建客家劉氏的第一座家廟--汀州劉氏家廟,以祭祀始祖劉祥和遠祖三國魯王劉永。;九世孫月清公,任江南制置使;十二孫世春田公,南宋高宗時,官虔州判官,敕賜紫金光祿大夫;十三世孫貴盛公,官授浙江金華府;十四世孫龍公,官授湖廣承宣使,升河南宣撫使,任後返籍居寧化石壁。龍公生九子:名開一至開九。

第134世開七(龍公第七子),字必高,號三郎,宋元之際人,原籍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官任潮州總鎮,時率兵往興寧崗背平亂,卒於營,墓葬在嘉應州興寧縣北廂崗背高車頭黃蜂嶂下行山象形巽山乾向。因任職於粵,所以從福建寧化遷居廣東潮州、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市)等處立業,故被尊為客家劉氏之近代肇基始祖。在興寧崗背榕樹村建劉氏大宗祠一座,堂號“愛敬堂”,定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九夜祭祠,二十日掃墓,永為定祀。

二世廣傳公,字清淑,生於元初,27歲登進士,任江西省贛州府瑞金縣令。在任期間,勤政愛民,築城建學,平洞寇,政績卓著,被加任終奉郎的官銜。墓葬於任職地江西瑞金縣金雞瀝三角塘背龍形眼睛穴。祖因父開七公葬於興寧,遂令部分子孫興寧北廂龍歸洞走馬嶺下及程鄉開基立業。廣傳公生14子,86個孫子,360個曾孫,分佈江南各地居住。十四子依次為:巨源, 巨湶, 巨汌, 巨淵,巨海,巨浪, 巨波, 巨漣,巨江, 巨淮, 巨河, 巨漢,巨浩, 巨深(譜稱十四大房);因裔孫居住各地,曾作了律詩一首,以囑十四子之符節(又稱送子出門詩、族詩)以便認祖歸宗:

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及他鄉即故鄉;

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

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

廣傳公十四大房及其裔孫分佈情況: (至廣傳公止,劉氏已相沿一百三十五代)

第一房 巨源,字之,官授江西南康知府、山東濟南府中憲太夫。追贈參三郎。妣蘇氏、馮氏、林氏、楊氏;生八子:大萬、福二郎、俊三郎、宗遠、明遠、仲六郎、暫九郎(千七郎)、三十三郎。公原住興寧北廂龍歸洞(今興寧黃陂陶古)走馬嶺下廣傳公祠。後裔分居興寧、梅縣、五華、豐順、大埔、平遠、蕉嶺、潮安、龍川、河源、紫金、惠陽、惠東、博羅、龍門、和平、樂昌、湖南、四川、江西興國、尋鄔等處。

第二房 巨湶,諱生(1359~1440,享壽89歲),字睿夫,官授湖南寶慶府尹。妣張氏、李氏、謝氏;生八子次: 元浩、法緣、乾正、千四郎、萬五郎、滿江、法宣、念九郎。由江西瑞金徙居廣東梅縣水南壩蛇坑。後裔分居梅縣、興寧、平遠、大埔、龍川、五華、惠來、湖北、江華、萬安、廣西梧州,江西尋鄔、吉潭、四川等處。

第三房 巨汌,諱巨汌公(1360~?),字華,明朝洪武年官授成都府內江縣令。妣馬氏,生二子:致中、致和。居廣東興寧合水雙溪嶺上。後裔分居梅縣、連平、順天、大埔、韶關、翁源、英德、豐順、拮陽、海陽、江西贛州、陵潭、南康,浙江、湖南、廣西柳州、柳江、慶遠、福建永定、南平松溪、四川、香港、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海外等處。

第四房 巨淵,諱葉,字英,漁琴。妣朱氏、練氏、葉氏、陳氏、李氏。官授浙江寧波府副總府。於元朝至正廿二年壬寅歲(公元1362年)十二月十九日戌時建生,享壽90歲。生八子:濾(致聰)、澐(致明)、清(致通)、瀣(致高)、澄(致松)、洤(致祥)、滄(致滄)、深(致深)。後裔分居梅縣、興寧、豐順、潮安、惠來、饒平、揭陽、平和,福建漳州、廈門、詔安、雲宵,江西徐州碣石,山東青州、臺灣等處。

第五房 巨海,諱良,字子華。妣李氏、胡氏、羅氏、簡氏、高氏、巫氏、方氏;官授雲南都轉運使、刺史。祖於元朝至正廿四年甲辰歲(公元1364)九月十一日子時建生,享壽68歲。居南雄府始興縣沙水村珠璣巷,生九子:貴初、貴寧、貴宗、貴祖、貴科、貴魁、貴林、貴誠、貴祥。後裔分居順德、新會、江門、曲江、仁化、樂昌、清遠、連山、番禺、南海、中山、增城、河源、肇慶、陽江、高要、梅州、江西省興國,廣西桂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第六房 巨浪,諱善,字叔平。妣曾氏、張氏、陳氏;登進士第,官授雲南雲陽縣令。生於元朝至正廿五年乙巳歲(公元1365年)五月廿四日寅時。原住福建汀州府上杭縣,生九子:高千郎、成宗郎、鐵三郎、六十六郎、仕七郎、仕八郎、仕九郎、孟寬、孟仁。後裔分居興寧、大埔、梅縣、五華、蕉嶺、龍川、潮陽、豐順、揭西、曲江、連州、樂昌、東莞、河源、惠州、汕尾、上杭、廣西桂平、象州、博白、北流、四川保寧,香港、臺灣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加拿大、美國、巴西等國家和地區。

第七房 巨波,諱濤,號才,字牧村。妣曾氏、謝氏、梁氏、萬氏。官授浙江衢州府判官、左堂,四川學政。生於元朝至正廿七年丁未歲(公元1367年)四月初十日午時,享壽84歲,居廣東惠州歸善縣(惠陽)學堂背,共生五子:登科、登榜、登國、登堂、登祥。後裔分居河源大埔圍、梅縣、大埔、平遠、蕉嶺、翁源、惠東、深圳、興寧縣、江西瑞金、龍泉、會昌、贛州,福建漳州、汀州、武寧、永安、四川等地。

第八房 巨漣,諱優,字子威,官任山東泰安、安徽安慶府尹,生於元至正廿八年戊申歲(公元1368年)二月十三日亥時,享壽95歲。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於興寧縣水口鹽米沙築室開基。妣張、白、李孺人。生八子:君玹、君琳、帥腿、議十郎、十三郎、七十三郎、八十四郎、九十九郎。後裔分居興寧、豐順、梅縣、平遠、蕉嶺、五華、拮東、拮西、潮州、潮陽、汕頭、饒平、惠來、海豐、陸豐、龍川、河源、紫金、惠陽、惠東、博羅、增城、連平、翁源、韶關、曲江、廣州、河南、從化、電白以及廣西賀縣、湖南嶽陽、湖北、江西、四川、陝西、北京、江蘇彭城、香港、臺灣等地。僑居外地者多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等國家和地區。

第九房 巨江,諱吉,字元貞,號炎生。妣許氏、巫氏、楊氏、賴氏、駱氏。官授廣西大平府知府、浙江寧波府尹,後封為三海關大將軍。生公於明朝洪武二年己酉歲(公元1369年)正月初四日午時,享壽98歲,居江西南安府大餘縣城內。共生七子:城清、城河、城海、城沆、城漢、城湧、城池。後裔分居江西興國、豐城、安福、泰和、尋鄔、吉水、萬載、龍南、定南,廣東梅縣、南雄、和平、龍川、翁源、興寧、惠州、長寧、廉州、深圳布吉板田村,福建永安,山東等地。

第十房 巨淮,諱慶,字吾桂。妣餘氏、石氏、吳氏、趙氏。官授湖北寶慶府知府、浙江寧波府尹,後調任河南府。生於明朝洪武四年辛亥歲(公元1371年)二月十四日未時,享壽70歲,居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仙嶂村。生五子:萬淵、萬習、萬忠、萬宗、萬江。後裔分居廣東梅縣、曲江、翁源、乳源、高州、廉州、連州、雷州、徐聞、文昌、新義、廣寧、海康、電白,廣西欽州、萬州、兗州、檳榔,湖南瀏陽、桂陽、長沙,江西會昌、石城、興國、四川等地。

第十一房 巨河,諱貞,字子笏。妣梁氏、顏氏、鄧氏、羅氏。進士出身,欽點翰林院學士,官授湖南寶慶府、山西提學使,後調任河南歸德府尹、山西代州府道,仍回居寧都州瑞金縣塘背。生於明朝洪武五年壬子歲(公元1372年)三月初三日卯時,享壽93歲。生六子: 時泰、時濟、時通、時貴、時吉、時祥。(又傳巨河公生子十人,時齊、時顯) 後裔分居江西吉安、尋鄔、盧陵、建昌、瑞金、興國、安福、吉水、龍南、定南、贛州、宜春、貴溪、廣信、南昌,廣東梅縣,興寧、平遠、蕉嶺、連平、紫金、惠州、湖南、香港等處。

第十二房 巨漢,諱祿,字祥、天閣。妣黃氏、鍾氏、彭氏、古氏。官授司馬,贈中憲大夫。生於明朝洪武七年甲寅歲(公元1374年)十月初一日寅時,享壽84歲。居安南府大餘縣。生四子:念一郎(鳳山)、念二郎(鳳林)、念三郎(鳳祥)、念四郎(鳳梅)。分居福建汀州、寧化縣城、上杭、永定、永豐、漳州、福州、泉州、廈門、長汀,廣東肇慶、五華、大埔、揭陽、潮陽、翁源、興寧、梅縣、江西、湖北武昌等處。

第十三房 巨浩 ,諱瑞,字安赴。妣梁氏、羅氏、張氏、胡氏、鄺氏。官授貴州省提督刑按察使。生於明朝洪武十五年壬戌歲(公元1382年)五月十五日寅時,原居貴州省貴陽城內,生六子:清、昌、利、衍、潛、慶。後裔分居梅縣、廣西桂林、鬱林州、平樂,江西吉安,雲南昆明等處。

第十四房 巨深,原名光,字惠華。妣董氏、田氏、伍氏、邱氏、鍾氏。軍功起家,官至提錦衣親軍指揮使司、京師(北京)九門提督,即京都指揮使、京府大都督(相當於現北京衛戍區司令員)。生於明朝洪武廿一年戊辰歲(公元1388年)十一月初七日子時,享壽80歲,居福建省崇安縣金華圍,生二子:湯(集昌)、浪(集文)。後裔分居北京海門、順天府良鄉,江西臨江府各縣,廣東翁源,浙江杭州,湖南,廣東興寧縣羅浮鎮下佑村等地。

迄今為止,若從源明公受封於劉為一世算起,總輩世已越165世以上,客家劉氏的發展至此進入最興盛的時期。明清以後,客家劉氏14房子孫又紛紛向閩粵以西地區和以南洋為主的海外遷移擴張。到今天,客家劉氏已廣泛分佈於梅州六縣一市一區和廣東四十餘個縣市以及福建、臺灣、廣西、兩湖、四川、貴州、江西、河北、山東、江蘇、浙江、雲南等省,港澳等地區和南洋、歐美等世界各國,成為世界劉氏最重要、最龐大的宗族。

客家劉氏先民由閩入粵肇基潮梅距今已越700年,世代繁衍。分遷梅縣開基的有:

長房巨源公,長子大萬派下:啟裔(開七公六世孫)居雁洋,生子居洋,開基西陽龍坑;文響(開七公十世孫)開基南口赤水;仰峰(開七公十二世孫)開基三角鎮約亭頂;大四郎(開七公八世孫)開基梅西羅墩;鳳岐(開七公二十二世孫)開基梅城東較場。第三子俊三郎派下:七郎(開七公五世孫)開基白宮湖洋尾;懷德(開七公七世孫)開基丙村九人峰;處士(開七公九世孫)開基丙村長塘唇;大舒(開七公十一世孫)開基丙村橫徑。

二房巨湶公,長子文興派下:萬四郎、萬六郎(開七公五世孫)開基松源,分龍牙、大埔三河;萬春(開七公九世孫)開基東郊藍塘下。次子法緣(開七公四世孫)開基畲江太湖洋合子裡,分江西興國、豐順黃徑塘、留隍、崗下圍、大面嶺、葉華、廣西。其派下:(開七公六世孫)法宗開基畲江彰三塘、法寬開基畲江太湖洋澄洞、法容開基畲江太湖洋合子裡;君旺(開七公十四世孫)開基東廂三坑塔下。第三子乾正(開七公四世孫)徙水南壩,分梅縣各地、蕉嶺油坑、平遠東石下、江西興國;其派下:長子法海開基梅西田福;汝永(開七公十四世孫)開基東廂草塘;次子淮海派下:嘉旺(開七公十五世孫)開基東郊百子崗;第三子得成開基水南三板橋,其派下:(開七公十二世孫)華宇開基長沙澄坑,尚義、尚智、尚信開基程江扶貴,漢衝開基丙村銀場、銀屎;第六子滿海派下應福(開七公十四世孫)開基東廂大旺口。第四子萬四郎(開七公四世孫)派下:其後裔分居洋文、丙村。第五子萬五郎(開七公四世孫)派下:月溪開基南口車陂。第六子滿江(開七公四世孫)開基梅西龍虎、石坑分湖廣道州、江華、萬安/五華、龍川。第八子念九郎(開七公四世孫)開基南口寺角上、分南口隔子裡、圩尾、茶塘、官坑、潭頭角、菱角塘、貓頭石下、錦屏、興寧徑心、官塘、大村裡。(耆叟九世孫程南開基水南豆子脈、梅野開基白土透水塘)

三房巨汌公,其後裔七九(開七公五世孫)派下:開基鬆口、北賢遷城北大徑口、又分惠州、連平龍花壩烏坑塘。

四房巨淵公,其後裔懷泉(開七公九世孫)開基水南溪宮壩創三棟屋、分下黃坑、豐順沙田。

六房巨浪公,次子成宗(開七公四世孫)派下有遷居西陽、大瀝口、丙村、豐順坪上、潮陽深溪、普寧牛浦、曲江、連州等地;六子仕八郎派下:彥舉(開七公六世孫)遷居洋文,生念一郎,念一郎生定仁,定仁生四子:大郎、二郎、巨嶽、巨嵩;大郎、二郎遷居廣西桂平、象州等地;巨嶽之裔居洋文,有遷丙村、豐順等地;巨嵩開基古田塔子岌,傳北田(開七公十一世孫)開基城東,月堂(開七公十三世孫)遷海豐熱水開基,還有遷丙村、五華、東莞黃洞、四川及港、臺、海外等地開基立業。

七房巨波公,長子登科派下文淵(開七公八世孫)開基程江古塘坪;次子登榜之第七子萬五郎(開七公五世孫)開基南口黃坑、分豐順坪上、潮陽深溪。

八房巨漣公,第六子君祿(開七公四世孫)開基瑤上東門,分江西遂州大亨村;派下(開七公九世孫)法遊開基瑤東、法嶽開基上黃塘;莘野(開七公十一世孫)開基赤竹凹;(開七公十二世孫)永盛、永昌開基下黃塘半嶺,永重開基南口車陂。

九房巨江公,第三子城海派下千四郎之裔順宗(開七公九世孫)開基城北扎田。

十房巨淮公,次子萬習派下嵩(開七公七世孫)開基梅西石賴;第五子萬江派下:泗海(開七公五世孫)開基梅州黃竹徑,(開七公八世孫)德善開基石扇象村、德睦開基梅城東門外、分東廂藍塘、城西長巷內;德緣原住黃竹徑。

十一房巨河公,其後裔鸞開基梅南新塘;第六子時祥派下福祥(開七公九世孫)開基南口車陂塘坑口。

十二房巨漢公,第三子念三郎派下旭源(開七公五世孫)開基隆文坑尾村、分大埔沿埔坪。

十三房巨浩公,長子清派下裔孫祖望水南灣下梅塘,又分江西興國高興鄉;其長子民健開基瑤上松水村、次子民禮開基南口馬山肚裡。

上列十二大房之裔系,分佈在梅城和梅縣轄屬的城東、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瑤上、荷泗、徑義、畲江、水車、梅南、西陽、白宮、丙村、雁洋、三鄉、鬆口、松南、松東、松源、桃蕘、隆文、白渡、扶大;梅江區轄的東郊、西郊、長沙、三角、城北等共32個農村鄉鎮,160個管理區(居委)。人口逾千人以上的有畲江、南口、松源、瑤上、城北、梅西、丙村、白渡8個鄉鎮,以畲江為最。畲江劉姓分佈在紅星、新化、太湖、彰三、彰坑、雙龍、松林、成山、公和9個管理區,共有1286戶、6133人。又據梅縣和梅江區以姓氏為單位的人口調查,姓劉的共有37037人,其中梅縣25857人,梅江區(含梅州市區)11180人,居縣、區各姓氏人口第5位。

劉姓是全國第四大姓,總人口數超過8000萬,現在海內外客家民系的漢族劉姓絕大部分屬祥公的後裔,人口達2700多萬。

客家劉氏歷代名賢輩出,就開七公派下一子十四孫皆為仕,八十六位曾孫有四十多人為官,官位最高至正一品;此乃為世之罕見,我族之榮耀也。

近現代英賢簡錄:

劉蔭 梅縣人後遷平遠,明朝景泰五年甲戌科進士、官北京刑部主事。

劉墉 山東諸城人,清朝乾隆十六年進士,歷任陝西按察使、湖南巡撫、內閣學士、三遷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

劉國楨 梅縣松源人,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武進士,廣東電白縣守備。

劉永福(1837-1917),又名劉義,字淵亭,廣西上思人,黑旗軍著名將領,抗法民族英雄。

劉志陸(1890―1941),梅縣程江扶貴人。曾任廣東潮梅鎮守使、粵軍第二軍軍長等職。

劉國用(?-1937)梅縣人,民國將領。

劉芷芬 梅縣人,同盟會員、參議院議員。

劉少奇(1898~1969)原名紹選,字謂璜,湖南寧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劉伯承,(1892~1986)乳名學生,原名劉明昭,重慶開縣(原屬四川)趙家場張家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劉宜應(1897—1971年)梅江區城北紮上村人,著名僑領。

劉竹林(1897—1969年)字勁,梅江區東郊鄉東街人,著名中醫。

劉耀曾(1901—1982年)名謙榮,梅江區城北古洲村人,著名僑領。

劉復之 (1917─) 梅江區三角鎮約亭人。曾任公安部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劉煥彬,男,漢族,1942年生,廣東興寧人。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羅斯聖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

劉日知,男,漢族,1958年9月生,廣東連平縣人,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文學學士,中國共產黨黨員,2003年6月任梅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共青團十三屆中央委員。

劉家祺 梅江區城北扎田人,愛國華僑,曾任廣州市僑務局副局長。

劉錦慶 梅江區三角鎮約亭人,香港知名人士,被譽為香港“中總才子”,梅州市榮譽市民。

劉榮芳 梅江區城北嶺上人,愛國華僑,梅州市榮譽市民。

劉金秀 女,梅江區城北上村人,一九三七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新四軍女生大隊長,曾任江蘇省行政學院黨委書記。

郡望、堂號、家訓

劉姓的郡望有:彭城、中山、瑯琊、沛國、弘農、河間、梁郡、頓紅、南陽、東平、高平、東莞、平原、廣陵、臨淮、蘭陵、東海、丹陽、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河南、長沙計25望。彭城為最著。

劉姓堂號其中最普遍的有:彭城堂、正字堂、藜閣堂、敦睦堂、後繼堂、懷賢堂、繼崇堂。

劉氏堂聯(又稱祠聯)也很多,內容大都為姓氏來源,先祖業績勳功等,如:

藜閣家聲遠;彭城世澤長。彭城世澤;鐵漢家聲。彭城世德;祿閣家聲。

祿閣校書,,藜焰照十行之簡;玄都種樹,桃花賦千植之詩。

廣傳公家訓

敦孝弟:孝弟為百行之首,凡為人子弟者不可忍滅天性,茲我 族子孫,宜敦孝弟於一家。

睦親族:宗族為萬年所同,雖分房系支派,實源同一脈。

和鄉鄰:鄉鄰同井而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不可相殘相鬥,視異姓同骨肉之親。

明禮讓:禮讓為處世之道,應提倡謙遜之風。

務本業:士農工賈,各有其業,業精於勤,荒於嬉,凡務其業者,宜自食其力,切勿閒遊於度。

端士品:士為名之首,為官者要明禮義,隆其名,貴有其實,若蕩檢逾閑,不求上進,後悔莫及。

隆師道:師道為教化之源,尊師重道,正以崇其教也,宜尊之崇之。

修墳墓:墳墓為藏祖先魂骸,要常整修、祭掃。

戒犯諱:子孫擇名時,不得擇父兄叔伯之名。

戒爭訟:爭訟非立身保家之道,爭必有失,禍從口出,宜忍讓,勿導致亡身及傾家蕩產之悔。

戒賭博:賭非人生正業,一入賭場,百業俱廢,人格亦輕,宜守本分,切勿貪財,害累終身。

戒淫惡:淫是萬惡之源,宜撿身防過,免損名節。

戒犯上:不得以卑凌尊,以下犯上,宜尊長敬老。

戒輕譜:家譜是一家一族之寶,應愛惜珍藏,以傳後世,詳悉源流,查考世系。

客家劉氏堂號 宗聯

堂號:彭城堂

祠堂對聯:彭城世澤;鐵漢家聲。彭城世德;祿閣家聲。彭城世澤;漢室家聲。

彭城世澤;駿馬家聲。校書門第;祿閣家聲。御龍衍慶;殿虎流徽。

彭城:地名,西漢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市)。黃龍元年(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章和二年,又改為彭城國。劉姓遠祖發祥之地也。

祿閣:指的是劉向,字子政,漢代著名文學家,官至光祿大夫。漢成帝時,校書於天祿閣(漢官中藏書的閣名)。

漢室:指的是劉邦建立漢朝後,子孫世襲帝位,有前漢(西漢)十二帝、後漢(東漢)十二帝之稱,是中國封建社會實行君主制時期出最多的王的一個姓氏。

鐵漢、殿虎:指的是北宋哲宗紹聖年間(1094年-1097年),被貶梅州的左諫議大夫寶文閣待制劉元城。劉元城(1048—1125年),名安世,字器之,,北宋魏(治今河北大名東)人。登進士第,不就官,從學於司馬光,薦為秘書省正字。宋元祜間(1086—1093年)任左諫議大夫寶文閣待制。他論事剛直,不避權貴,對皇帝當面諍諫。旁人看見害怕,稱之為“殿上虎”,被蘇東坡稱為“真鐵漢”。劉氏後世仰慕劉安世之德行,遂於“鐵漢”、“殿虎”作為堂號。

御龍:十八世祖累,生而有文在手曰劉累,因以為名。累能擾龍,事夏王孔甲為御龍氏。

駿馬:即廣傳公生子十四,皆仕,個個文才武略,如若“駿馬”騰飛。

宗聯:祿閣校書,藜焰照十行之簡;玄都種樹,桃花賦千植之詩。

上聯說劉向。下聯講的是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劉禹錫,字夢得,彭城人,少聰穎,十一歲中進士,後又中博學宏詞科,官監察御史,嘗與好友柳宗輔助王叔文革新政治,是當時進步的思想家,但懷才不遇,累遭貶謫,詩文成就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