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怎樣進行個人課題研究?

教師怎樣進行個人課題研究?

一、我能解決什麼?

首次做研究的教師不知道從何入手去做課題。1.分解“課題”為若干小課題,從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做起。2.在文獻中尋覓。3.在實踐中積累。4.做好階段反思。

二、圍繞課題科學地讀書。

1.帶著問題尋找文獻。

2.結合課題有選擇地閱讀,思考文獻。

3.批判的眼光去讀。

4.不僅讀觀點,更要研究思路。

5.一邊讀一邊加強兩項積累:(1)注意觀點材料,經典案例的積累。(2)注意自身思想的積累。

三、自覺地反思。

1.什麼是反思。反思是人對自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意義的自覺地再認識活動。這種反思一般發生在主體行為之後。其認識事物的角度同先前不同。

2.反思什麼。(1)通過反思發現自己的理念同先進理念的差距。從而用先進理念糾正自己對問題的偏差。(2)通過反思發現自己行動效果和目標的差距。從而調整策略,優化行為方法方式。

教師怎樣進行個人課題研究?

3.如何反思。

(1)我遇到了什麼事。(抓事情的關鍵)

(2)我是怎樣解決這件事的。(當時的過程、步驟、方法、說的重要的話寫下來。)

(3)我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動機)

(4)我採取的策略解決了問題了嗎?(問題解決的結果、程度、帶來的影響)

(5)我這樣做是否符合教育教學的基本原理,是否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是否符合新課程的標準。

(6)我從中得到什麼啟發。(結論、感想、收穫)

4.如何找到值得反思的地方。

(1)思考“意外”的結果。包括過去屢試不爽的方法,今天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自己不注意的做法產生出了出乎意料的結果。

(2)嘗試換位思考。

(3)善於捕捉反饋的各種信息。包括持久的、正面的、顯性的、強烈的信息;隱蔽的、微弱的、短暫的信息。總之,在生活中能不能找到真正的案件,關鍵來源於教師的責任感,教師的良心和職業的敏感度。

教師怎樣進行個人課題研究?

四、及時積累過程性材料。

有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參與過課題研究,但過程性材料較少,該保留哪方面的資料呢?”這說明有的教師甚至不知道過程性資料如何蒐集和保存。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應包括研究過程中的所有材料,大體說,可包括如下材料:

立項材料、中期的研究材料、最後的成果材料。圍繞課題研究的學習材料、體會、反思、教案、說課稿、評課稿、課題小結、隨筆、案例評析、課堂實錄、課堂評價表、獲獎論文,課題組成員發表的與課題有關的文章、相關報道,以及相關的光盤、圖片等都值得保存。小課題雖然要簡單得多,但是,注重蒐集與保全資料還是很重要的。小課題雖然是“小學問”,但是需要細心來“大”做,需要從細微處著眼,從教育教學的小處著手,關注研究過程中的新現象、新矛盾、新情況,並研究出解決問題的新舉措。

五、要有呈現研究成果的意識。

課題研究的成果可以是多種多樣的。1.文本成果。包括論文、研究報告、調查報告、課例等,也可以是編著類資料、活動資料集錦等。2.印象成果。學校發展、教師成長的案例材料,以及相關影像製品。3.內隱成果。小課題的研究成果特別體現在人本成果方面,如教師的業務素質提高,湧現出教科研先進學校、骨幹教師、名教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