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爭霸——城濮之戰

​​晉國和楚國爭霸中原時發生的第一次大戰就是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晉國的國君晉文公剛剛做了四年國君,楚國的國君楚成王則剛在和宋國的泓之戰中因為意外的澭水上漲而敗退。

城濮之戰發生的時候晉國和楚國都屬於上升的時期,兩國都國力強盛。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


先來看看晉國的情況。

晉國的地勢處於黃河以東,包括山西南部,陝西和河南各一部分。問題是晉國北面強“狄”環伺,給晉國造成連綿不斷的麻煩。讀“春秋三傳”經常看到晉國和狄人打起來。晉國西北有白狄,東北有長狄、赤狄。晉國西邊,洛水以西是秦國的地盤,這時候秦國國君是秦穆公,肯定不好惹。而且晉文公就是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國登上了國君之位,還娶了秦穆公的女兒文嬴,保持著和秦國的良好關係。晉國以東是周王城,南面就是楚國,發展空間非常有限,但是想要爭霸中原就只能向南。這樣勢必要遇上北上爭霸的楚國。

在晉文公重耳的父親晉獻公詭諸的時代,似乎很容易讓人想起驪姬亂政所導致的晉國公室之亂。很容易讓人忽略晉獻公實際上也是個意欲圖強稱霸的英主。晉獻公滅了耿、霍、古魏國、西虢、虞以及驪戎小國,逐中條山及太原的諸狄,使晉國成為中原強國。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


齊桓公的時代在中原多次組織諸侯會盟,施行“尊王攘夷”政策,並維護宗法制。但是齊桓公所攘之夷不但包括戎狄,也包括荊楚。楚國國君楚成王熊惲和霸主齊桓公還有“奪妻之恨”。齊桓公初娶於蔡,蔡姬和齊桓公乘舟遊玩的時候盪舟戲桓公,齊桓公大怒之下出蔡姬歸蔡。蔡國國君蔡穆侯一怒之下就把蔡姬又獻給了楚成王。齊桓公顏面盡失,於是召集魯、宋、陳、衛、鄭、曹、許八國一起伐蔡。伐蔡是藉口,目標是伐楚。

只是因為一個蔡姬嗎?當然不是這麼簡單?楚成王面對諸侯聯軍侵楚,於是遣使質問,“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牛馬不相及也,”那你為什麼要南下到荊楚來侵入我境?管仲的回答是:召康公命我齊國的先君姜太公“夾輔周室”,楚國包茅之貢不入,王祭不供,齊國當然有權力伐楚作為懲戒。

齊桓公在世時楚成王一時不敢北上,中原比較安定,但齊桓公還來不及伐楚就謝世了。在楚武王、楚文王所經營的基礎上,到了楚成王時期楚國不控有了現在湖北、湖南、江西北部的地區,甚至勢力一度越過伏牛山、大別山進入了河南南部地區。楚成王聯姻於鄭,相親於蔡,示威於陳、許,圖霸中原的意思已經非常明顯了。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


與宋國爭霸中原的泓之戰楚國敗退,但楚國的敗退是因為難以預料的澭水上漲的原因,楚成王並不以為敗,甚至在回師途中還在鄭國舉行了盛大的凱旋之禮。楚成王是個很有心計的人,對於中原各國諸多采用優禮隆厚的政策對待。連當年晉文公重耳落難過楚境時,楚成王也是用對待諸侯的禮儀對待他。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楚成王收留了齊桓公的公子七人,奉為楚國大夫。楚成王的這些外交政策正在為楚國一步步贏得中原人心。

晉獻公死後晉國的內亂一直在持續。先立的奚齊和後立的卓子都被殺,公子夷吾回國繼位就是晉惠公,惠公之後其子繼位為晉懷公,這兩代國君欺詐相尚、毫無胸襟,賞罰不明,政風不整,晉國人心浮動、日見衰落。幸好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國繼位,挽救了晉國。

《國語*晉語》說晉文公施政“棄責薄斂,施捨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軟關易道,通商寬農,懋穡勸分,省用足財,利器明德,以厚民性。”晉文公重視農耕,減輕賦稅,以德教化,賞罰分明,使晉國國富民強。

晉文公走的還是齊桓公的路線,輔助周王室。齊桓公時期為了維護宗法制而壓制周惠王庶子王子帶成為繼承人而力主嫡子姬鄭繼位。齊桓公死後王子帶叛亂,這時姬鄭已經繼位為周襄王。晉文公幫助周室平定了王子帶之亂,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太行山以南的沃土。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


這時在泓之戰後名勝而實敗的宋國對於晉、楚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宋襄公病逝後宋國的國君宋成公不得已朝楚以侍。這對於宋國來說是莫大的恥辱。宋國是殷商微子啟之後,在周為客賓而不臣,宋國國君是公爵,現在竟然要屈事蠻夷。雖然楚國優禮宋國,但宋成公非常不恥,看到晉國強大起來,又想起自己父親宋襄公在晉文公流浪的時候曾經有贈馬之誼,於是宋成王叛楚而通晉,等於承認了晉文公的霸主的地位。

宋成公叛楚讓楚成王大怒,於是楚成王聯合陳、蔡、鄭、許等中原小國伐宋以懲其叛。宋國在中原的心臟地帶,這下等於被包了餃子,無奈只能求助於晉。

救不救宋,不只是關乎宋國生死存亡的問題,這是關係到晉國和楚國誰能稱霸中原的問題。晉國中軍將先軫勸晉文公“報施救患,稱威取霸,於是乎在矣。”也就是說,晉國能不能稱霸,就在此一舉了。

晉文公採納建議,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晉國興兵渡黃河與楚軍一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