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劉秀為什麼遷都洛陽?

閣中論史


首先需要更正的一點是,劉秀並非【遷都洛陽】,而是【定都洛陽】,在此之前劉秀雖然是在河北稱帝的,但並沒有在河北營造宮室、發號施令,而是速速開進洛陽方才定都的,所以,我們並不能說劉秀是遷都。另外,劉秀與西漢帝統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君權轉移關係,完全是在西漢覆亡以後,獨立創建的第二漢帝國,並不像周平王那樣存在一個遷都的過程,完完全全是東漢帝國的創業定都行為。

那麼劉秀為何定都洛陽呢?寒鯤認為,劉秀之所以選擇【洛陽】作為【東漢帝國】的首都(注意,劉秀改洛陽為雒陽)有如下四點原因:

政治原因:劉秀的統治隊伍關東豪族更傾向於洛陽

不論是劉秀本人的故鄉南陽,還是劉秀帳下大部分重臣的故鄉,都是在函谷關以東的所謂【關東】地區,洛陽恰恰是【關東】地區的核心都會,定都洛陽有助於維持關東豪族的政治地位。而且,洛陽恰好處於劉秀家族所在的南陽與劉秀軍團發跡的河北之間,是劉秀君臣兩大根據地的中點所在,定都洛陽(公元25年),有助於劉秀背靠河北、聯絡南陽、完成關東整合,從而統一天下(公元36年)。

軍事原因:洛陽是劉秀稱帝時所控制地盤中最適合定都的

公元25年劉秀稱帝之時,劉秀所能控制的版圖只有今天的河北大部、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在劉秀稱帝以後的十年中,劉秀方才依次完成了對山東半島、淮河流域、兩湖平原、關中平原、隴西地區、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的征服。所以,在公元25年的時間點上,劉秀有且只有一個洛陽可供定都選擇,長安並不在其穩定掌握之下,即便劉秀在稱帝兩年後(27年)便平定關中,但隴西與巴蜀仍舊沒有歸附,所以依然定都洛陽。等到公元36年天下初定,洛陽也已經做了10年的帝都,再冒然遷都反而不合時宜,再考慮上本文提到的其他因素,洛陽的地位便不可動搖了。

輿論原因:定都洛陽是西漢中後期以來儒家集體呼籲的

由於洛陽畢竟是儒家偶像周公當年營造的洛邑之所在,不僅僅是當時華夏版圖上最為居中(道里均)的大都會,而且也是漢代儒家理想中的【恢復周禮】之地,所以漢儒們從西漢中後期便開始提倡遷都洛陽。王莽曾經響應了這一號召,把洛陽升格為【新朝東都】,私以為王莽可能有遷都洛陽的打算,但這個打算卻被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擱淺了。劉秀定都洛陽,也有響應儒家號召,拉攏儒家知識分子的意味。

經濟原因:長安及關中平原在新末動亂中遭到嚴重破壞

在新朝末年,長安作為王莽政權的首都,遭到了赤眉軍的嚴重破壞,戰爭不僅破壞了長安的宮闕,而且由於赤眉軍始終靠搶劫解決糧草後勤問題,所以整個關中都被盤踞在長安的赤眉軍所嚴重劫掠,經濟實力大幅滑落。而洛陽則不僅沒有受到赤眉軍的消耗,而且還有劉玄稱帝時營造的宮闕可用,在洛陽建都並不需要大力恢復生產、大力修繕宮室,便能直接運作國家機器,這對於劉秀集團而言,自然是比較經濟實惠的選擇。

如果您覺得本文對您確有幫助的話,一定要點贊支持哦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哦

如果您喜歡寒鯤的文字,歡迎動動手指賞個關注哦


寒鯤


東漢建立的階級基礎和政治支柱又是以南陽、穎川、河北為主的關東豪強地主集團,因此建都洛邑是形勢使然。

班固在《兩都賦》中也更加詳細的說了下遷都的原因。

一、東漢是在“王莽作逆,漢柞中缺,天人致誅,六合相滅”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秦項之災猶不克半,書契已來未之或紀也”。在此情況下,光武“赫爾發債,繼夭而作”。“系唐統,接漢續”,“勳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是決不能和那些“方軌並跡。紛綸后辟,理近古之所務,蹈一聖之險易”者相比的。且“遷都改邑,有殷宗中興之則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不這樣,就不能顯示這巨大的功業。

二、洛邑經過光武、明帝兩代的修建,“翩翩巍巍,顯顯冀冀”,“宮室光明,闊庭神麗”,已成為“奢不可愉,儉不能侈”的理想都城。當天子“順時節而魏持,簡車徒以講武”,或“春王三朝,會同漢京”,“萬騎紛紜,元戎竟野”,“鐘鼓鏗鏘,管絃譁慢”,也足以顯示聖上的威德和國家的強大。比之長安“目詢轉而意迷”、“魂悅悅以失度”的侈靡之風是要好得多的。

關中經濟區的發達息息相關,西漢也憑籍其雄厚的經濟基礎而取得天下。但經過“數百千歲”的生聚繁衍,該地區卻日益顯得地狹民眾,與土地生產力的負荷不相適應。故在武帝時,便不得不自山東“遭益歲六百萬石”之粟以給京師。這表明關中在保持長期固有繁榮的同時,已開始出現衰落的趨勢。特別是經過兩漢之際數十年間的大動盪大破壞,更是日益走向衰落,“城郭皆空,白骨蔽野”。

東漢的建立,是以河北為經濟後盾“因是而起”的,雖然同關中也類似,這一地區也逐漸表現出“土地小狹,民人眾”的衰落趨勢,但在當時卻仍不失為鼎足北方的重要支柱。尤其是關東地區是東漢開國的主要功臣集團關東地主豪強集團的大本營,再次立都必然是 有百利而無害。


於史他說


遷都洛陽的理由:

1、當時的長安,因為漢末戰亂,已經十室九空,破敗不堪。從長安地區經濟基礎破壞嚴重,未央宮損壞嚴重。而洛陽這個陪都,則保存的很好。

2、劉秀的登基時,劉秀還沒有把長安拿下來。當時仍然為別的農民起義軍佔領。洛陽則很早就被劉秀拿下。

3、長安拿下後,仍然面臨著西部少數民族的威脅,無險可守。洛陽則位居中原,遠離少數民族聚居區,防守比較安全。

4、長安地區,偏居西北,不利於控制函谷關以東的廣大中原地區和南方地區。洛陽則在中原文化核心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5、長安地區遠離大河,漕運不方便,難以支撐一座百萬級人口的國際大都市。洛陽則在中原腹地,周圍就是豐富的糧產區。而且距離黃河等水運幹道,更加便利。

6、劉秀起兵的功勳貴族,大多是河北和淮南人士,這些人更喜歡定都東都洛陽,而不是長安。遠離長安那些舊貴族勢力。


三生有畫


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建武元年(25年)十月,劉秀定都洛陽。為什麼稱帝后僅僅過了四個月,劉秀便將都城遷到了洛陽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鄗城地方狹小且偏北,不利於新政權的發展。而洛陽居於天下之中心,扼控關東與關中的通道,戰略、經濟地位非常重要。

第二,當時的長安已非昔日之繁華。好多建築已毀於戰火。《漢書》記載:王莽的將軍史湛率軍迎擊農民軍時,至渭橋將士譁變,盡掘王莽的祖、父、母、妻及子墳,火焚規模宏大的九廟、明堂及辟雍。更始軍攻破長安,城中勇武少年朱弟、張魚等聚眾而起,火燒敬法殿、掖庭承明宮及公主宮等。而且當時長安還被更始政權控制,赤眉軍也正向長安進軍,欲奪取長安,形勢很緊張。

第三,跟隨光武帝劉秀起事的將、吏、軍卒大多是關東人,不願意入關,希望定都洛陽。


淮上秋陽


誠邀。

在我國,光武帝劉秀是漢室宗親,他於王莽篡位之時,與兄長加入了反抗王莽的隊伍之中,昆陽大戰一戰成名,多年後他在河北稱帝,國號漢,史稱東漢。但是光武帝后來並沒有定都長安,而是定都洛陽。這是為什麼呢?

遷都洛陽是政治需要,也是不得不為的政治行動。

王莽新朝末年,在劉秀定關中之前,赤眉、更始擾亂關中,爭戰不息,首都長安已經殘破不堪,幾乎夷為廢墟了。如果此時光武帝定要定都關中的話,不得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進行整座城池的修繕,這對剛剛經歷完戰爭的百姓來說,絕對是一件苦不堪言的苦差事,說不定又會民怨沸騰,叛亂的星星之火可能會重新被點燃。

劉秀自然不會做這樣的蠢事,而與此同時,離長安不算太遠的洛陽,在這場戰爭中,並未受到多大戰火的衝擊,殿宇樓閣保全的還算不錯的。且洛陽作為東周的首都,對帝王來講,也算是一個地位比較崇高,身份比較尊貴的一座城池。以此地為都,不會失了身份。

當時匈奴已逐,西域已通,佔據平涼之地的隗囂也已被消滅。西羌的威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此時的光武帝來說,已經沒了外寇強敵。

那麼長安城在抵禦外辱方面的戰略意義就沒那麼高了。而洛陽城更處於當時中國的經濟更為富庶、交通更發達、文化程度更高的中原地帶,對全國的控制可以更近一步。總結來說,當時定都洛陽是當時歷史情境下的最優選擇。

《後漢書》載光武帝曾謂寇恂:“河北完富,吾將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蕭何關中,吾今委公以河北。”可見劉秀君臣視河北為楚漢相爭時高祖劉邦的根據地關中,足以說明河北地區對於劉秀集團的重要性。

光武帝劉秀很難離開自己的根據地河北,洛陽去河北不遠,又緊鄰帝鄉南陽,自西漢時已有經營,自然便成為立足關東的劉秀在天下未定時的首選。而建武八年時,劉秀久攻隗囂不下時,率軍西向親征,關東立刻發生了“潁川盜賊寇略屬縣,河東守軍亦叛,京師騷動”的局面,足見輕易地遠離根據地對於劉秀集團的危險。而此時的關中,西南有公孫述,隴西、天水又有隗囂,北面有與匈奴勾結的盧方,難以做到“阻三面而守”,在安全上是遠不比關東地區位於劉秀集團腹地的洛陽的。



《禹貢-尚書》言:“雍州厥土皆黃壤,田上上”,關中擁有相當肥沃的土地,內部的戰略縱深也較大;而洛陽所在的伊洛河盆地東臨嵩山,北抵黃河,西接崤山,南面伊闕,方圓要比關中盆地小得多,而且土地比較貧瘠,張良曾言:“此地(洛陽)狹,方圓不過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國也。”

洛陽的優勢在於其距離東部黃淮大平原與江東地區更近,水運更加方便,因此在天下太平時朝廷有力量控制地方,則關東各地的賦稅可以源源不斷的滋養洛陽,運輸成本還遠遠低於運到處在關中的長安。


經濟因素在東漢建都洛陽的過程中並非主要考量,而政治軍事因素才是重點。長安多年戰亂此時已經破敗,國家戰略位置上而言,外部遊牧民族已不成大的威脅,為了政治平衡,選擇經濟相對好的洛陽是正確的選擇。


源稚生


這裡是熊二讀史,一起來讀河南歷史。(本文約450字,閱讀需時3分)

東漢末年,群雄四起,新莽政權滅亡後,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劉秀重奪漢室天下,當然還是延續劉家的“”為國號。為了和之前的漢朝做區別,史稱“後漢”或“東漢”。

劉秀像

劉秀奪取天下後,以洛陽為都城,並沒有回到關中。

為什麼放棄金城千里的關中,改都城為洛陽呢?

首先,這與劉秀的創業班底有關。

光武帝劉秀是漢南陽郡人,跟隨劉秀打天下的將領,除了劉秀在河北收入的一些人才外,就屬南陽地區的最多了。

因此有東漢有“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之說。

在選擇都城時,不能不考慮到這些功臣近侍的意見。河南與河北這些地方,自然和洛陽的地理距離和心理距離更近一點,而與關中就有些疏遠了。

其次,長安經戰火而凋敝

東漢末年的長安,先是被更始帝劉玄佔領,後又被赤眉軍洗劫,久經戰火,凋敝異常。再加上後人厭棄舊都不詳地的心理,西漢的長安就隨著戰火而暫時退居二線。

最後,劉秀作為漢室直裔,無正統性之慮

若是他姓奪得漢室天下,遷都長安關係到王位正統性的問題,但是劉秀是漢皇后裔,這就解決了東漢正統性的難題,就算定都別地,也不能動搖劉秀的皇室血脈這一強大正統旗號。

東漢洛陽城平面圖

綜上所述,這是東漢定都洛陽的原因。

更多河南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歷史寶藏


首先要聲明,劉秀並非遷都洛陽,而是建都洛陽。

在群雄並起的態勢中,劉秀廣納人才,巧妙地利用赤眉軍和更始政權之間的矛盾壯大力量。公元25年,他登上帝位,建立東漢,改元建武,定都洛陽。後來,劉秀的軍隊以洛陽為基地,打敗赤眉軍等農民起義軍,鞏固了東漢政權。

劉秀起兵於王莽新朝末年,新朝之前,延續200餘年的西漢王朝明君輩出,統治政策相對得力,200餘年內未爆發過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王莽建立新朝後,政局混亂,天災不斷,人民思念西漢王朝,所以當時各路農民起義軍都主動擁立劉氏後人為皇帝,如綠林軍立劉玄、赤眉軍立劉盆子等,其他企圖奪取天下的割據勢力,如王郎等都假託自己是劉氏子孫以招攬人心。劉氏子孫復國眾望所歸,作為劉氏子孫的劉秀,佔據了“天時”。

劉秀以河北為根據地,進而攻克洛陽並以之為都,佔據了“地利”。從河北進攻河南、山東等地,都是一馬平川,非常方便;河北臨邊塞,歷來出勇士、大將,為劉秀擴充軍隊提供了方便;河北地區還出產戰馬,讓劉秀的軍隊擁有精銳的騎兵。後來劉秀以天下之中洛陽為都,此時的洛陽,周邊地力肥沃,水路發達,漕運便利,為劉秀坐鎮中央,集中精力穩定統治提供了方便。

最重要的是,劉秀佔據了“人和”:劉秀在昆陽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了王莽大軍,展現出十分出色的軍事才能;他還通過多種方式將眾多將才招至麾下,赫赫有名的“雲臺二十八將”成為其平定天下的急先鋒;在河北他又收編了銅馬軍誠意歸附的降眾。人才濟濟實力雄厚讓劉秀得以循序漸進一統天下,成為一代明君。

(餘子愚)


洛陽晚報


西漢的長安,經過各種勢力的破壞,當時首都長安社會不穩定,各種勢力錯綜複雜,東漢建立,急需一個地方來代替長安,這個地方應俱備三個條件,一離長安不能太遠,二,符合正統首都的標準,三,社會相對穩定,沒有受過太大的洗禮,當時符合這一條件的,恐怕只有周朝的首都洛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