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臨終前下遺詔為什麼說“我無益於百姓?

東方史證



光武帝劉秀是一位勤政愛民並且知道與民休養生息的好皇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當然了到了劉秀這一代早已經沒落了,劉秀曾經說過“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其實劉秀娶陰麗華是有目的的,因為陰麗華家沒權但是有錢,這就是劉秀起兵的資本,後來劉秀娶了郭聖通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郭聖通家裡有權,最後劉秀成功的建立了東漢,並且劉秀是一位好皇帝。


但是劉秀卻不應該讓匈奴人來自己的地盤居住,當時匈奴出現內亂分為南北匈奴,那時候南匈奴像劉秀示好,而北匈奴被打的幾乎不剩什麼了,這時候如果劉秀出兵是可能全部消滅匈奴的,可是劉秀以百姓需要休養生息的理由放棄了,並且還給了南匈奴一塊地盤居住,並且並沒有限制南匈奴人的自由與發展,這些都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但是劉秀下遺詔應該是一種謙虛的態度,畢竟光武帝一生都在為百姓做好事,沒什麼重大過失,並且還讓自己的喪事從簡,從這一點上來看光武帝確實是一個為民著想的好皇帝。


婉兮歷史


劉秀活了62歲,公元57年3月19日臨終之時下達了薄葬的遺詔:

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刺史、二千石長吏皆無離城郭,無遣吏及因郵奏。

意思是我劉秀為老百姓沒做多少好事,死後就按照漢文帝墓葬的做法,一切從簡吧。地方上刺史以及2000石的官吏都不要來京城奔喪了,更不要派遣使者或者遞交寄託哀思的奏章了。(漢光武帝原陵景色,距離洛陽幾十公里,河南孟津,是劉秀和陰麗華的合葬墓,曾經被董卓盜過墓。民間俗稱“劉秀墳”)

劉秀遺囑要薄葬主要考慮兩個大的方面,假如自己的墓葬修建的十分奢華,陪葬品眾多,必然消耗國家的財力;建築輝煌的墓葬也必然勞役眾多的民眾參與其中,對普通百姓來說是一大損害。

再者,西漢諸多皇帝陵寢在西漢末年王莽改朝換代時期,被新朝農民起義軍和盜墓賊盜掘了很多次。唯獨主張薄葬的漢文帝的霸陵安然無恙,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遵循了他父親的遺願,採取了薄葬。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後世也有很多記載,故此各種盜墓賊對漢文帝的墓葬大都不感興趣。漢光武帝主張自己的墓葬薄葬也有這方面的考慮,不想死後還被別人盜掘出來。

為何劉秀臨終說“朕無益於百姓”?

劉秀雖然為漢朝宗室,但起義之前已經成為平民,當初作戰時座騎是一頭牛。建立國家的過程中經過很多艱苦的歲月,甚至戰爭中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光武帝劉秀成就霸業不知道有多少枯骨累積而成的了。

建國之後,劉秀就準備“止戈為武”的治國理念,他退功臣進文臣的目的就是如此,這樣做就是與民休息,發展壯大國家的實力。(劉秀建國之後,止戈為武,發展生產)

但劉秀退功臣的做法卻使得地方豪強並起,他們大量兼併百姓的土地,反而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地方豪強利用手中的特權,少交賦稅,欺壓百姓,短短15年的時間,東漢王朝的稅收就出現了大問題,如果長此以往,必然引起各地的民變,這是劉秀不願意看到的。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劉秀開始度田,歷史上稱之為“光武度田”,重新核查全國的土地和戶口,要求地方如實彙報各個地方的土地數量、戶口、戶口人員的男女、年齡。主要目的是國家要控制土地和勞動力數量,根據這些數據繳納賦稅和服勞役、軍役等,增加國家的稅收。


豪強地主不願意到手的利益再拿出來,於是他們和地方官員相互勾結,欺上瞞下,導致度田工作一度陷入停滯狀態。劉秀也不是吃素的,誅殺了十幾個地方郡守級別的官員。地方豪強很多趁機起兵範叛,尤其以河北(黃河以北)地區最為猖獗。(光武帝度田圖,目的抑制豪強地主兼併土地,隱匿戶口,少交賦稅,壯大私兵)

劉秀採取了剿撫並用的手段,瓦解反叛的地方豪強勢力。

聽群盜自相糾撾,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

五個盜匪,互相之間找罪過最大的,找出其中一人就要處斬,另外四人就免罪,遷徙到其他地方,給與土地耕種生活,使得很多豪強和原來的部眾分離,沒有了頭腦人物。

因為此事,劉秀還廢了郭聖通的皇后之位,因為她包庇一些孃家人躲避度田,公然違反了劉秀制定的度田國策。

度田制度此後一直推行,緩解了百姓的賦稅,同時增加了國家稅收,東漢中央政府也能有效的控制王朝之下的勞動力了。(郭聖通、劉秀合婚劇照,郭聖通有大功勞,卻因度田廢了的皇后)

劉秀的陵寢是薄葬還是厚葬?

劉秀不想因為自己的死再花費太多的金錢和勞役眾多的百姓,不過他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卻沒有按照老爹的遺囑辦事,對漢光武帝的陵寢進行豪華裝修,大操大辦,該來的都來了,消耗了不少財力、物力和人力。(董卓盜了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寢——原陵)

東漢末年,董卓對劉秀的陵寢予以挖掘,盜取財物,曹丕就曾經說過:

原陵之掘,罪在明帝。

劉秀的陵寢是原陵,董卓盜墓,曹丕怪罪到漢明帝劉莊頭上,劉秀讓薄葬,他卻厚葬,最終導致董卓的盜墓。曹丕遵照曹操的遺囑,薄葬了曹操,現在挖掘的曹操墓陪葬品確實非常少,連盜墓賊都不願意多花力氣去盜曹操墓了!


穿越再現彼岸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被評價為最完美的皇帝。劉秀稱帝后並沒有卸磨殺驢,所有跟他打天下的功臣們個個高官厚祿、得以善終。他登基後鑑於西漢的前車之鑑,整頓吏治,去除官僚腐化的弊端,帶頭節儉,獎勵廉潔,對官員嚴格要求,賞罰分明,使當時的官場風氣為之一變;並且注重農業發展,輕稅賦修養生息,經過他一系列的改革,國家人口大增,開創了“光武中興”的盛世。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死時62歲,死前他留下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

按照遺詔,劉秀死後被安葬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北20裡的孟津縣,被稱為原陵。這裡南靠邙山,北臨黃河,佔地不超過25畝,唯一要求就是排水要順暢,對於帝王陵來說簡直就是簡陋。

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可是這個小小的帝王陵卻沒有遭受自然災害的破壞;由於是葬在黃河灘上,地下水位較高,盜墓賊對它也是無從下手,所以2000多年來這座帝王陵一直完好的保存到現在。


歷史的影子


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多如牛毛,可是要從這麼多皇帝中挑選出一位最為完美的皇帝,大家肯定都會首推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題主的問題出自劉秀臨終前所下遺詔,詔曰:“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


其實,這是劉秀自謙的說法,東漢建立後,在光武帝劉秀的治理下,民眾富足、國家富強,一片欣欣向榮之景,史稱“光武中興”,所以說,劉秀這個皇帝乾的還是相當不錯的。

劉秀在遺詔中不允許給自己大辦葬禮,怕的就是勞民傷財,這樣的皇帝如果都真的無益於民,那歷朝歷代皇帝就真的都是禍害於民了。


劉秀其人也被世人稱之為最完美皇帝,從起兵到稱帝,只用了僅僅三年時間,平定統一天下共用了十二年時間。

在這十二年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運氣好的出奇。對待民眾,劉秀寬厚仁慈,輕徭薄役。跟隨他一起起義的將領,幾乎都得到了善終。


連偉人毛澤東在讀到劉秀這一段歷史的時候,都忍不住讚歎道:“劉秀是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史海鉤沉


劉秀放棄西域,丟棄河西走廊、河套,喪失大片疆域,在位期間比清朝晚期丟的土地都多;殺降、縱容手下屠城、早期士兵搶奪老百姓糧食、逼反鄧奉,殺將領也殺了幾個;晚年河北軍閥造反,劉秀妥協了,承諾不改革瞭然後就不了了之了;

馬援馬革裹屍這麼悲慘的事蹟就是劉秀造成的;

劉秀自從軍閥造反之後徹底向門閥貴族妥協了,然後門閥制度和宦官專制時代開啟了,之前他只是不敢動陰家、郭家、竇家族,最後漢朝演變成了門閥兼併社會資源,老百姓完全淪為勞動工具;

建武二年,劉秀因為自己是門閥支持上位的想改變代言人地位然後改革,最後四方皆叛,最後劉秀還是妥協了。

而單于驕踞,自比冒頓,【對使者辭語悖慢】,帝待之如初。九年,遣大司馬吳漢等擊之。【經歲無功,而匈奴轉盛,抄暴日增】。十三年,遂寇河東,【州郡不能禁】。於是漸徙幽、並邊人於常山關、居庸關已東,匈奴左部遂復轉居塞內。【朝廷患之】,增緣邊兵郡數千人,大築亭候,修烽火。匈奴大恨,入寇尤深。二十年,遂至上黨、扶風、天水。二十一年冬,復寇上谷、中山,【殺略抄掠甚眾,北邊無復寧歲】。

光武初,烏桓與匈奴連兵為寇,代郡以東尤被其害。居止近塞,朝發穹廬,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於郡縣損壞,百姓流亡】。二十二年,【匈奴國亂,烏桓乘弱擊破之】,匈奴轉北徙數千裡,漠南地空,【帝乃以幣帛賂烏桓】。

匈奴公然指著劉秀叫板起臉,劉秀對匈奴政策都是消極的被動挨打,劉秀時代的漢朝北部邊境至少比漢武帝時期收縮了幾百公里。對匈奴毫無辦法。

劉秀甚至放棄了朔方,代郡大片領土,劉秀對匈奴的作戰要麼是失敗、要麼是無功而返,都沒能削弱匈奴,到20多年後,靠匈奴自己分裂和遭遇大天災才勉強收回。嚴格的算劉秀統一天下花了20多年的時間,是開國皇帝集團中比較慢的。

東漢曾經數度放棄西域,原因之一是擺不平河西的羌人。東漢時期,胡人甚至已經佔有了河套。

1、劉秀加強帝權,廢秦漢時的丞相,把權力盡歸尚書檯,至後世,權遂入於閹宦之手。劉秀為外戚和宦官專權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

2、沛太后郭氏薨,因詔郡縣捕王侯賓客,坐死者數千人。 外加“五人斬一人”。

劉秀的兩個手下將軍喜歡屠城,不見他阻止。

劉秀苛待馬援,逼死功臣韓歆,

馬援-在大多數功臣交出兵權後,還有一位老將軍仍常年領兵在外,他就是名將馬援,東漢時可以與光武帝齊名的人物,而他的悲劇結局,也實現了自己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豪言。在馬援征戰武陵時,馬援因年老病重為國捐軀,但是今人震驚的是,馬援死後,光武帝廢除了他的爵位,而他的家人在驚恐中,不敢把他的靈柩送歸舊塋而是買下城西荒地草草安葬,賓客故人莫敢吊會,而導致馬援聲敗名裂的原因竟然是梁、竇集團誣告馬援貪汙,光武帝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在光武帝在位期間,馬援的冤情並未被平反,直到漢章帝才明瞭,諡馬援為忠成侯。

韓歆-韓歆出自南陽貴族,歸降光武后,因戰功而封侯,他是一位經學大師,重視古文經學的發展,但韓歆敢於直言。建武十五年,他聽說光武帝在翻閱已故對手傀囂,公孫述遺留書信,說,亡國之君皆有才,傑,紂亦有才,光武認為他弦外有音,不由發怒,韓歆又預言這年有飢兇之災,言辭激烈,光武一氣之下罷黜他的相位,但光武還沒解氣,有派使者宣讀詔書,韓歆無奈之下,和兒子一同自殺。

3、劉秀的胸襟問題,

歆好直言,無隱諱,【帝每不能容】。嘗因朝會,聞帝讀隗囂、公孫述相與書,歆曰:“亡國之君皆有才,桀、紂 亦有才。”帝大怒,以為激發。歆又證歲將飢兇,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坐免歸 田裡。帝猶不釋,復遣使宣詔責之。司隸校尉鮑永固請不能得,歆及子嬰竟自殺。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眾多不厭,後千乘歐陽歙、清河戴涉相代為大司徒,坐事下獄亽死,自是大臣難居相任。

後大司徒韓歆坐事,永固請之不得,【以此忤帝意】,出為東海相。

時(建武)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 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於 前,【群臣莫敢正言】”。

馬援南征遇到地形不利以及酷暑,耿弇上書攻擊馬援,劉秀使梁松乘驛責問馬援,因代監軍。馬援在南征中病死,梁松陷害馬援,劉秀大怒,追繳了馬援的印綬。有人誣陷馬援曾經帶回一車珍寶,光武帝聽信讒言,更加憤怒。馬援的家人非常恐懼,不敢以喪還舊塋,而是買城西的地槁葬。賓客故人不敢吊會。馬援的家人草索相連,詣闕請罪,還六次上書訴冤,辭甚哀切,馬援才得以下葬。

馬援死後,劉秀依舊沒放過他,還要追回他的印綬,剝奪他的官爵,這實在是刻薄寡恩無恥之極之事,劉秀小肚雞腸、耿耿於懷、氣度狹小。

晉武帝問劉毅曰:“卿以吾可方漢何主也?”對曰:“桓靈之主。”帝曰:“吾雖德不及古人,猶克己為理,南平吳會,一同天下。方之桓靈,不亦甚乎?”對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乃不如也。” 帝大笑曰:「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劉秀胸襟遠不如晉武帝。

4、劉秀處政外加連殺3重臣:

“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號呼】。”

時(建武)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於前,群臣莫敢正言”。

光武、明帝躬好吏事,亦以課核三公,【其人或失而其禮稍薄,至有誅斥詰辱之累。任職責過,一至於此】。

帝以二千石長吏多不勝任,時有纖微之過者,【必見斥罷,交易紛擾,百姓不寧】。

而間者守宰數見換易,迎新相代,疲勞道路。有司或因睚眥以騁私怨,苟求長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長吏迫於舉劾,懼於刺譏,【故爭飾詐偽,以希虛譽】。

歙在郡,教授數百人,視事九歲,徵為大司徒。坐在汝南臧罪千餘萬發覺下 獄。【諸生守闕為歙求哀者千餘人】,至有自髡剔者。平原禮震,年十七,聞獄當斷, 馳之京師,行到河內獲嘉縣,自系,【上書求代歙死】。書奏,而歙已死獄中。【歙掾陳元上書追訟之,言甚切至】,帝乃賜棺木。

大司徒戴涉坐所舉人盜金下獄亽死。

【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亮的刺眼。

5、布圖讖於天下”,作為法定的思想工具。劉秀太過迷信,不要跟我說那時候都迷信,因為劉秀是超越常人的迷信。

又見法令決事,輕重不齊,或一事殊法,【同罪異論】,奸吏得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出生議,所欲陷則與**,是為刑開二門也。今可令通義理明習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國,蠲除故條。如此,天下知方,而獄無怨濫矣。

【書奏,不省】。

【帝省奏,愈不悅】。

其後,有詔會議靈臺所處,帝謂譚曰:「吾欲以讖決之,何如?」譚默然良久,曰:「臣不讀讖。」帝問其故,譚復極言讖之非經。帝大怒曰:「桓譚非聖無法,將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出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樂,道病卒】,時年七十餘。

帝嘗問興郊祀事,曰:“吾欲以讖斷之,何如?”興對曰:“臣不為讖。”帝怒曰:“卿之不為讖,非之邪?”興【惶恐】曰:“臣於書有所未學,而無所非也。”帝意乃解。【興數言政事,依經守義,文章溫雅,然以不善讖故不能任】。

馮衍:

帝【怨衍等不時至】,永以立功得贖罪,遂任用之,【而衍獨見黜】。

論功當封,【以讒毀,故賞不行】。

護等懼之,【即共排間,衍遂不得入】。

西歸故郡,閉門自保,不也復與親故通。

【書奏,猶以前過不用】。

6、對匈奴、烏桓:

而單于驕踞,自比冒頓,【對使者辭語悖慢】,帝待之如初。九年,遣大司馬吳漢等擊之。【經歲無功,而匈奴轉盛,抄暴日增】。十三年,遂寇河東,【州郡不能禁】。於是漸徙幽、並邊人於常山關、居庸關已東,匈奴左部遂復轉居塞內。【朝廷患之】,增緣邊兵郡數千人,大築亭候,修烽火。匈奴大恨,入寇尤深。二十年,遂至上黨、扶風、天水。二十一年冬,復寇上谷、中山,【殺略抄掠甚眾,北邊無復寧歲】。

光武初,烏桓與匈奴連兵為寇,代郡以東尤被其害。居止近塞,朝發穹廬,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於郡縣損壞,百姓流亡】。二十二年,【匈奴國亂,烏桓乘弱擊破之】,匈奴轉北徙數千裡,漠南地空,【帝乃以幣帛賂烏桓】。

匈奴公然指著劉秀叫板起臉,劉秀對匈奴政策都是消極的被動挨打,劉秀時代的漢朝北部邊境至少比漢武帝時期收縮了幾百公里,對匈奴毫無辦法。

劉秀甚至放棄了朔方,代郡大片領土,劉秀對匈奴的作戰要麼是失敗、要麼是無功而返,都沒能削弱匈奴。到20多年後,靠匈奴自己分裂和遭遇大天災才勉強收回。嚴格的算劉秀統一天下花了20多年的時間,是開國皇帝集團中比較慢的。

東漢曾經數度放棄西域,原因之一是擺不平河西的羌人。東漢時期,胡人甚至已經佔有了河套。

7、劉秀殺降過多:

樊崇:其夏,樊崇、逄安謀反,誅死。

王元:元字惠孟,初拜上蔡令,遷東平相,【坐墾田不實,下獄亽死。】

隗純:十八年,純與賓客數十騎亡入胡,至武威,捕得,誅之。

延岑:明旦,岑降吳漢。乃夷述妻子,盡滅公孫氏,並族延岑。

張步:八年夏,步將妻子逃奔臨淮,與弟弘、藍欲招其故眾,乘船入海,琅邪太守陳俊追擊斬之。

後大司徒韓歆坐事,永固請之不得,以此忤帝意,出為東海相。【坐度田事不實,被徵,諸郡守多下獄。永至成皋,詔書逆拜為兗州牧】,便道之官。

你要是進行了一定的抵抗再投降,敗後而降,恭喜你,劉秀給你預定好死期了,不要相信他一開始說的不殺你。劉秀會讓你死的其所,以各種罪名被搞死。

大家可以看看王元和鮑永的結局就知道了,同罪異罰,王元被處死,而鮑永當起了州牧。

8、厚顏封禪:

劉秀明知其功績遠在秦皇漢武之下,依舊堅決千方百計厚顏無恥要封禪。封禪之費非古也,徒以誇天下,其秦漢之侈心乎?

9、劉秀縱容部下燒殺搶掠:

吳漢軍對鄧奉的家鄉進行劫掠,最終使得鄧奉忿而反叛。吳漢大掠錦官城,屠萬計。劉秀

這才肯斥責他們,詔書雖寫得文情並茂,惺惺作態,但吳漢的官爵卻絲毫並未受到影響。

10.明斷千里?要是明斷千里,馬援就不會死,王元決圍他也不會不提醒,鄧禹也不會敗得這麼慘,上隴大敗他也不會不知道,二次上隴也不會疑慮重重頓兵不前。

11、戰略:鄧禹就食隴上的戰略是正確的,至於鄧禹從百萬之眾到最後24騎,根源完全是劉秀胡亂干涉瞎指揮的緣故。拋去鄧禹耿弇等人的戰略,劉秀的大局觀到底幾許?

12、 廢除更戍役制度:過分強調“居重馭輕”,廢除更戍役制,造成了東漢兵源減少,戰略後備力量薄弱;罷都試之役,使漢軍缺乏定期的訓練、考核,以致於“每戰常負,王旅不振’’,戰鬥力削弱。

13、劉秀放棄對西域的控制也不得不說是劉秀的短視,自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一直很謹慎的對待與匈奴的關係,與西域友好往來,體現了漢名族在周邊少數名族心中的崇高地位,更形成了西域歸心,匈奴畏威的良好局面,而光武帝劉秀對內附已久的西域諸國棄之不顧,嚴重傷害了漢朝的威望,也不利於西域的穩定,這是外交上光武帝的一大失策。

14、軍事,有昆陽之戰的大勝,也有被流賊大敗於順水:又戰於順水北,乘勝輕進,反為所敗。弇頻射漤賊,得免。士卒死者數千人。

戰王朗部將不利:

王郎遣將倪宏、劉奉率數萬人救鉅鹿,秀逆戰於南 ,【不利】。景丹縱突騎擊之,宏等大敗。

15、立郭聖通為後,利用完了就廢后,改立陰麗華為後。

“劉秀的胸懷和對天下的構想其實只能算中等,他學會了該討好誰,他的天下,只是豪強們以他的名義完成一次利益再分配罷了,東漢甫一建立,就已經呈現末世的徵兆,我們來看一個熟悉的故事,強項令董宣,秉公執法居然被賢明的皇帝勒令低下頭顱,東漢的墮落可見一斑,這是前無古人也是 後無來者的。

不過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建武十五年,光武皇帝終於意識到不改革還是不行的,下詔度田,企圖從曾經擁戴他的豪強們手中分一杯羹,結果在他賴以平定天下的根據地河北,“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這真是莫大的諷刺。所以他說無益於百姓,說的有點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