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協議後日本房產泡沫破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令日經濟走出泥潭

廣場協議後日本房產泡沫破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令日經濟走出泥潭

1985年9月22日,美英德法日五國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從此使得日元進入了相對美元升值的通道,在簽訂協議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日元相對於美元升值一倍。接下來,日本經濟決策者主動刺破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日本經濟就此一蹶不振。

那麼問題來了,大家都在說日本經濟受到廣場協議影響,進入下行衰退期之後,為什麼我們並沒有感受到日本經濟有多差呢?品牌100分通過閱讀大量的日本經濟歷史文獻,發現日本在刺破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之後,痛定思痛,在三個方面大做文章,尤其是“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雖然日本經濟從GDP數據上並不怎麼好看,但卻使得日本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繼續前進,仍然居於世界前列。

廣場協議後日本房產泡沫破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令日經濟走出泥潭

一、國居收入倍增計劃

關於這個話題,品牌100分非常佩服日本在經濟領域的思維,這種思維不但成熟而且具有相當的前瞻性。

日本從1960年開始,就著手製定並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日本在這時就已經意識到,經濟靠人不如靠己),顯然這一計劃如果能夠實施成功,在那個時代來說,能夠極大地激勵日本民眾的經濟參與意識和積極性。不過在池田勇人急於宣佈並推行這一政策時,很多日本的經濟學家並不贊同這樣的計劃,認為可能受到產能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大面積的通貨膨脹,結果通貨膨脹完全抵消了居民收入的提升。

剛剛開始之時,普通的日本老百姓也並不相信這樣的計劃,他們認為,這有可能是政府為了刺激經濟而畫的大餅,最後老百姓不會從提高收入當中獲得實惠。

不過,經濟發展的事實常常與經濟學家們的理論背道而馳。日本為期10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不但沒有出現令經濟學家和普通民眾過度擔憂的通貨膨脹,反而還提前三年在短短七年的時間內完成任務目標,使得日本老百姓的收入提前三年翻一番。

事實上,從1960年到1973年,日本人均實際國民收入甚至翻了兩倍。失業率保持在1.1-1.3%的極低水平。

對此,日本經濟學家林直道在《現代日本經濟》一書中寫道,日本的這種高速增長時期以前和以後相比,國民生活方式、社會形象、人們的思維方式,乃至日本列島的面貌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就像換了個國家似的。

顯然,這種廣場協議簽訂之前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已經使得日本對於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這是一個經濟政策時刻考慮外部危機的國家,其經濟政策的前瞻性非常強。

於是,當廣場協議之後的一系列經濟負面影響,以及之後的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日本經濟決策者再次祭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當時的日本經濟,由於日元升值,出口受到極大擠壓,再加上中國製造業迅速崛起,日本迎來了一個非常強力的國際貿易競爭對手。國內房地產泡沫破裂。可以說,日本經濟已經糟糕到極點。

這時,日本政府又想到了日本老百姓。他們沒有讓老百姓為經濟下行買單,而是再次制定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通過提升民眾收入,刺激國內內需,提升消費水平,來保證日本經濟平穩

渡過下行週期。

廣場協議後日本房產泡沫破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令日經濟走出泥潭

二、痛定思痛,加強高新技術研發,增加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

日本經濟決策者在很多經濟政策的選擇上屬於無奈之舉。作為在美國庇護下的經濟強國,日本深知自己的地位,在與美國的經濟競爭當中處於嚴重的弱勢。與此同時,世界主要經濟強國的實體經濟都在復甦,尤其是德國和中國,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日本長期依賴的出口市場受到極大壓縮。

那麼在當時,日本經濟除了穩定對外出口,提高國民收入,加強內部消費升級之外,還能有什麼樣的辦法呢?與其尋求短暫的經濟復甦,還不如給日本經濟復甦一個長期的根基。於是,日本經濟決策者開始把目光瞄準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由此,日本基本上放棄了與中國競爭中低端國際貿易市場,轉而將中高端高新技術產品作為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利器。這樣可以保證日本出口產品能夠獲得高附加值,以此來保證日本老百姓的國民收入不受影響,確保國內消費始終處於較高的活躍度。

廣場協議後日本房產泡沫破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令日經濟走出泥潭

於是,我們看到,日本當下已經成為獲得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多的國家,日本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就連世界三大科技強國美國、德國、中國在很多方面,也對日本科技研發能力望塵莫及。

正是高新技術帶來的高附加值,使得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成功避開了與中國商品的競爭,同時也為日本企業帶來了超額利潤,以此滿足日本民眾的高收入,從而使得內需消費這個經濟支柱始終保持強勁。

廣場協議後日本房產泡沫破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令日經濟走出泥潭

三、利用日元升值,積極進行海外投資

從汽車生產製造開始向美國轉移,家電製造開始向中國轉移,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再次為日本國民經濟尋找到第三支柱——投資立國。

意識到出口受到日元升值的影響的日本企業,開始把工廠建設到市場邊上,以減少受到匯率變化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汽車企業開始在美國建設汽車工廠,在美國本土生產日本汽車。由於日本汽車企業豐田和本田在市場調研、消費需求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加上日本汽車企業是新工廠,在美國本土的生產製造成本遠遠低於通用和福特兩家美國本土車企的生產成本,使得日本汽車品牌迅速佔領美國汽車市場。(當時,通用和福特這兩大美國車企,人浮於事,企業效率極低,汽車工廠的人工成本高昂,導致兩大車企的汽車生產成本,就高於豐田的汽車零售價,怎麼玩?)

當然,在中國市場,日本家電企業和汽車企業也相繼多點開花。上世紀末的中國家電市場幾乎是日本品牌的天下,松下、東莞、日立、索尼、夏普等日本品牌在中國家電市場呼風喚雨。當然後來由於中國家電品牌的崛起,才使得日本家電品牌徹底衰落,包括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呈現衰落。日本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至今仍然是銷量最好的合資品牌汽車之一。

日本之所以能夠實現海外投資建廠賺錢,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領先海外投資收益的國家。一方面受到日本自身發展空間的限制,如勞動力人口以及出口關稅等的影響,被迫不得不這樣做;另一方面,主要是第二條品牌100分提到的日本的科技研發能力,正因為日本的科學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頂尖水平,才使得日本企業在海外投資能夠獲得非常好的超額回報,並能夠在與投資地本土品牌的競爭中佔據優勢。

因此,從2005年,在日本經濟統計數據當中,其投資收益盈餘已經超過貿易盈餘,表明日本經濟對於海外投資的依賴度要高於出口貿易的依賴度。

廣場協議後日本房產泡沫破裂,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令日經濟走出泥潭

結束語

通過上述三條,我們分析一下日本經濟,雖然GDP表現並不亮眼,卻能夠始終是世界經濟強國當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原因便是上述分析的三點——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科學技術研發創新和海外投資收益。這三個方面直接表現為日本經濟的內需消費支柱、高新技術產業支柱和海外投資產業支柱,這三大產業支柱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使得日本經濟慢慢走出衰退的泥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