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視角下的徐州|王雪春:天下無“徐”不成玉

文藝視角下的徐州|王雪春:天下無“徐”不成玉

天下無“徐”不成玉

□ 王雪春

文藝視角下的徐州|王雪春:天下無“徐”不成玉

▲ 徐州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 王雪春

玉,是一種稀貴資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顯示它的經濟價值和文化魅力。在徐州,出土的漢代玉器的數量和精美程度全國第一、世界之最。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得天獨厚的人文優勢。早在上古時期,徐州的先民們就在這裡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大墩子、劉林和花廳等文化遺址綻放著新石器文化的熠熠光輝。禹分天下之時,徐州就是古九州之一。徐州城西的大彭鎮,發現了華夏傳統文化的典型符號——“五色土”。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代表著江山社稷,夏商周時期,徐州每年都要取貢土進奉,供君主封壇立社。同時徐州五色土又隨著五侯分封作為神聖的祭品帶往各地。春秋戰國時期,以彭城為中心方圓三百華里,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發源地,也是老子隱居地、孔子問道處。據《莊子》記載,孔子五次問道老子,兩次於沛,即現在的徐州沛縣,兩位文化先賢的風雲際會奠定了中華民族儒道互補的文化結構;孔子講學多次途徑彭城,在城東呂梁觀水一嘆,成為萬代警世通言。黃河體系的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與長江系列的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在此交匯,為漢文化的產生鋪墊了地理溫床。由此發源的兩漢文化,產生了“漢人、漢字、漢語、漢服”等特定稱謂,奠定了漢民族“大一統”的堅實文化基礎。古彭大地群山環繞、青嶂四圍,陶冶了徐州人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這裡先後走出了劉邦、蕭道成、蕭衍、李昇等11位開國皇帝,徐州的歷史文化名人更如漫天星斗,映照古今,湧現出養生人文始祖彭祖、文獻學家劉向、道教祖師張道陵、史學理論家劉知幾、軍旅音樂家馬可、國畫大師李可染和西畫大師朱德群等巨匠泰斗,蘇軾、白居易等名士也在此為官為文、建功立業,他們傑出的文化創造震爍華夏、澤被後世。

徐州文化融匯南北、兼收幷蓄,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積澱,形成了以彭祖文化、兩漢文化、書畫文化、軍事文化、玉石文化等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玉文化特別是漢玉文化,是徐州兩漢文化的傑出代表。徐州的玉文化源遠流長,公元前3000年的花廳遺址中,就出土了1091件玉器。花廳古玉融合了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南北文化的特點,可謂中國玉文化的源頭之一。《尚書》中記載的“泗濱浮磬”,為禹帝貢用之物,這種產自古徐州泗水邊上可以做磬的石頭,“本色玄黃、天地氣交”,就是古玉的一種。到了漢代,徐州玉器的品種、數量及工藝達到歷史頂峰,代表了中國漢代玉器製作的最高水平。漢代玉石雕是兩漢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古典藝術發展的高峰,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2013年徐州漢玉在英國劍橋大學博物館展出時,因觀眾數量太多,幾次延長展期,《紐約時報》評論說,“這是人生不可不看的一次展覽”。如今徐州漢玉驚豔世界,被世界頂級博物館爭相邀請展出,僅2017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三家藝術機構邀請徐州漢玉赴美巡展,足見其不可低估的世界影響力。

徐州玉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奠定了當代徐州玉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牢固根基。

國家有關部門及相關專家評論:天下無“徐”不成玉。近年來,徐州籍人士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大師及市高級工藝美術師近百人。徐州玉雕藝術家在國家級賽事中,獲獎檔次之高、數量之多,名列前茅,總數近千件;僅孫永大師一人獲獎數118件,居全國青年玉雕大師之首。孫永先後四次應邀走入央視《鑑寶》欄目,成為玉雕界的魅力“網紅”。據初步統計,徐州玉雕人在全國各地從事玉器生產、銷售多達30萬人。蘇州有11萬人生產經營玉器,其中徐州人就有3萬多。

2017年7月間,由徐州市文聯倡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工藝美術館、徐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了“漢風杯”首屆中國當代玉石雕刻大賽。由於徐州漢玉的魅力和徐州玉雕人的吸引力,來自全國各玉雕產區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玉石雕刻大師、非遺傳承人和省、市級大師300多人參加,參賽作品1500多件,在同類國家級賽事居領先地位。徐州作者參賽作品一舉獲得金、銀、銅獎項400多件。在舉辦的中國當代玉雕創作高峰論壇上,大家一致認為,應將傳承漢玉精神作為今後中國玉雕創作審美主體方向。這一命題意在緊貼時代,把漢玉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予以挖掘、傳承、創新,推動中國當代玉雕創作。同時,徐州市文聯也在努力推進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工藝美術館的合作,有意將“中國漢玉研究院”落戶徐州。

目前我國正在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漢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借漢代玉雕馳譽中外的優勢,將漢文化與玉雕文化融合,發展漢玉文化產業,對徐州市經濟和文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再者,“一帶一路”的國家重大戰略,又使漢玉產業遇到了難得發展機會。中國漢玉之都,正在徐州呼之欲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