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四大帽”新政解讀:各隊“輸血”有上限,國腳年薪砍一半

足协“四大帽”新政解读:各队“输血”有上限,国脚年薪砍一半

資料圖

長江日報融媒體12月20日訊(記者陳開 馬萬勇)“你一年投20億的,和我一年投3個億的,怎麼一起玩呢?”對聯賽投入設置上限,中國足協副主席李毓毅幾天前這樣解釋。

20日的足球職業聯賽總結會上,中國足協出臺一系列政策,尤其對外界最為關注的“四大帽”新政,也劃定了具體指標。而出臺這些標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讓中國足球聯賽擺脫“燒錢爭冠賣血生存”的老路,讓各俱樂部更理性地進行投入,更公平地參與競爭。

注資帽:上限逐年降低

關於俱樂部投入的限額問題,嚴格來說包括三部分:

1、支出帽

中超俱樂部下賽季支出上限為12億元、2020年降至11億、2021年降到9億。

2、注資帽

中超俱樂部下賽季注資上限為6.5億元、2020年降到5.6億、2021年降到3億元。

3、虧損帽

中超俱樂部下賽季虧損上限為3.2億、2020年降到2.9億、2021年降到2.7億。

解讀:別再依賴“輸血”生存

控制俱樂部支出總額,是新政所有限額中最重要的一環,其中注資帽又是重中之重。

所謂注資,說明白一些,就是投資人無償撥款“輸血”。而下賽季注資帽限額6.5億元,意味著俱樂部想要達到支出12億元的話,必須自己能創收5.5億元。

加上虧損帽的限制,以及上限逐年降低,新政最終目的,是希望各俱樂部能降低對球隊老闆、母公司的依賴,逐漸靠自我造血養活自身。長遠來看,這也是職業聯賽可持續發展之路。

薪酬帽:國腳封頂1200萬

中超俱樂部球員薪酬總額,不得超過總支出的65%,2020年降到60%、2021年降到55%。

國內球員最高稅前工資(不含獎金)為1000萬元,參加亞洲盃、2022年世預賽的球員可以上浮20%。

解讀:球員薪水至少減半

按照歐洲主流聯賽標準,65%的球員薪酬已經達到了警戒線,而目前中超包括國安在內的很多俱樂部,薪酬佔比已經超過了70%。這意味著俱樂部財務狀況危險,並無力進行更有效的球隊青訓、商務開發。

薪酬帽對球員個人影響極大。目前中國球員頂薪大概為稅後 1500 萬左右,而按新標準的話,國腳最多能拿到1200萬元,還是稅前。這意味著他們的薪水普遍會被砍掉50%-60%。不過出國踢球的話,他們還拿不到這麼多,所以中國球員應該可以接受。

另一方面,球員2018年前簽訂的合同繼續有效,這意味著他們的減薪,最多還有5年的緩衝期(球員合同最長為5年)。

獎金帽:單場不超過600萬

亞冠獎金上限:贏球獎600萬元/場,平球獎200萬元/場;

中超獎金上限:贏球獎300萬元/場,平球獎100萬元/場;

足協盃獎金最高可參照中超標準;

全年獎金總限額納入俱樂部總支出限額之內。

解讀:避免“下有對策”發錢

以恆大為例,2017年亞冠小組賽該隊戰勝中國香港東方體育會,創下了單場2400萬獎金的紀錄,而這樣的一擲千金,今後將不會再出現。

過去各俱樂部發贏球獎金,往往是投資人自掏腰包,不算俱樂部花的錢。現在獎金計入支出帽,則是堵住“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球隊想其他辦法額外花錢的漏洞。

而每場比賽獎金設置上限,意味著即便是奪冠戰、保級戰、晉級戰,也不可能開出天價獎金。這實際上也是在降低拜金主義對球員的刺激。

轉會帽:繼續收取引援調節費

中超、中甲俱樂部引入外籍球員資金支出不超過4500萬元/人次,引入國內球員資金支出不超過2000萬元/人次。對於2018賽季處於虧損狀態的俱樂部將收取等額的引援調節費,處於盈利狀態的俱樂部不需要繳納引援調節費。

解讀:燒錢引援將回歸理性

按目前匯率,4500萬人民幣約合580萬歐元左右,這個價格顯然不太可能從歐洲買到正值當打之年的巨星。可以想象,將來俱樂部引進外援將逐漸趨於理性,以自由轉會、租借為主。而國內球員2000萬元的轉會費上限,也不足以打動各隊放走自己的主力,將逼迫各俱樂部狠抓自身青訓。

值得一提的是引援調節費,看得出來足協收取費用的初衷,並非是為了“收罰款”。當各俱樂部能自負盈虧,引援調節費遲早也將成為過去時。

需要強調的是,超過“四大帽”限額標準的俱樂部,都將會在一年內受到引援限制,減少直至取消引進球員的資格。

其他新政:扶持青訓 “領養”女足

青訓政策:中超每場比賽,每隊首發11名球員至少有1名U23球員,整場比賽累計出場不能少於3人次,不再與外援出場人數掛鉤。

女足政策:申請中超準入的俱樂部須擁有一支女子足球隊,並參加女超、女甲或女乙聯賽。女超俱樂部每年投入不得低於1500萬元,不能高於3000萬元。

球市政策:下賽季中超各隊球衣背後必須印名字;每場比賽客隊門票不少於球場容量5%;將允許現場進行食品飲料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