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丟耳蝸”事件三大疑問:確有其事or商業炒作?


北京地鐵“丟耳蝸”事件三大疑問:確有其事or商業炒作?


合理質疑和理性思辨,從來都應是一個健康輿論場的標配。但質疑精神不是疑神疑鬼,也不是嚎叫咋呼,更不是為了質疑而質疑,甚至揪住一些疑點就對事件全盤否定。

全文3691字,閱讀約需7分鐘

12月19日,網友李女士微博發帖稱,其弟在北京乘地鐵時丟失20萬的人造耳蝸,不少網友轉發招領信息,啟動“全城大搜尋”。

但隨即有網友質疑是商家惡意炒作。丟耳蝸一事是否存在?如果耳蝸丟失真的需要開顱嗎?

新京報記者今日從京港地鐵方面獲悉,當事人確實如帖子所述在將臺站進站上車,但經調取監控未發現遺落物品。耳蝸生產商客服人員表示,李女士弟弟丟失的N6型號體外機定價6.8萬元,如丟失可重新匹配,不需要“開顱”,公司已經聯繫李女士為其弟弟提供一臺備用機臨時使用。

━━━━━

“丟耳蝸”一事是否存在?


網友李女士在尋物啟事中提到,自己的弟弟在2018年12月19日早上5:30從將臺站出發至金臺路轉6號線坐到朝陽門,然後轉2號線到北京站,到站後發現人工耳蝸丟失。

北京地鐵“丟耳蝸”事件三大疑問:確有其事or商業炒作?


新京報記者獲悉,當事人乘車路徑涉及京港地鐵14號線與北京地鐵6號線,分屬京港地鐵和北京地鐵運營。兩家地鐵公司收到網絡上反饋的情況後,立即安排工作工作人員尋找丟失的耳蝸。

京港地鐵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今早,地鐵14號線將臺站駐站民警已調取昨日監控錄像,確認當事人曾在將臺站進站、安檢、刷卡及在站廳、站臺候車,但過程中沒有物品遺落情況。

其表示,12月19日有人聯繫京港地鐵官方微博,希望京港地鐵官方微博轉發尋找丟失的耳蝸的相關信息。京港地鐵安排14號線全線工作人員對乘客經過的車站、列車進行了尋找,截至目前尚未找到。

北京地鐵一名負責人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昨天有人聯繫北京地鐵的官微,說是想通過我們幫忙尋找丟失的耳蝸,然後我們官微的運營人員看到了這條消息之後,就進行了轉發,並立即聯繫所屬的運營分公司幫忙尋找。”

━━━━━

人工耳蝸丟失需開顱花費20萬?

新京報記者檢索發現,李女士弟弟遺失的N6人工耳蝸生產廠家為澳大利亞科利耳醫療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該公司客服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售後人員已經聯繫李女士為其弟弟提供一臺備用機臨時使用,如之後找到丟失的體外機,歸還備用機即可。

客服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人工耳蝸分為植入機和體外機,埋入植入機無需開顱手術,在耳後乳突部分通過微創手術植入耳蝸。如耳蝸外機意外丟失建議先尋找,如找不到將有客服人員聯繫消費者重新匹配新的外機,不需要再次手術,李女士弟弟丟失的N6型號體外機定價6.8萬元。

在質疑聲中,李女士也就“開顱”一事道歉。“之前說的開顱是我對醫學術語不太專業,造成了大家誤解十分抱歉,對於我來說,他的那個手術就是開腦袋。我今天早上問我媽,我媽說我弟腦袋裡的東西進過十年了,肯定和肉長在一起了,再次做新的太危險了。”

有自媒體質疑,N6型號人工耳蝸於2015年正式上市,當事人是怎麼在十年前就植入的?公司客服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可以僅更換體外機,實現產品更新換代。

━━━━━

是否存在商業合作、惡意炒作?


新京報記者根據求助帖上的電話號碼聯繫李女士,但對方手機一直處於無法接通狀態。

隨後,新京報記者聯繫到了發起求助的微博網友@Moonsleeper,她自稱是李女士的大學同學。她確認了耳蝸丟失事件的真實性。據她介紹,事發後,“第一時間就報警了”。她表示,警方沒有立案,但是協助調取了監控,“昨天我同學在民警室調監控蹲了一天。”

北京地鐵“丟耳蝸”事件三大疑問:確有其事or商業炒作?


針對網絡上流傳的“商業合作”“營銷手段”等質疑,@Moonsleeper 並不認同,並發表微博說,“面對負面言論,時間會給出答案,不管說什麼,總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希望不要被網絡暴力吧,本來丟了就挺糟心的,還被各種罵。”

━━━━━

家屬稱未發起過任何捐款

下午,李女士在警方陪同下到地鐵站調取監控。李女士告訴新京報記者,針對她弟弟耳蝸丟失一事,她未發起過任何捐款,並提醒大家不要上當受騙。

李女士及辦案民警向新京報記者證實,現在李女士弟弟的人工耳蝸仍未找到。李女士說,她現在不方便接電話,如果大家有相關線索可以以短信的形式發給她。

━━━━━

失主佩戴備用耳蝸恢復聽力


20日15時許,愛心人士韓先生為李女士的弟弟送來了一個人造耳蝸外機,經調試李女士弟弟已經佩戴。16時許,李女士弟弟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他已經恢復聽力,可以與外界交流,但聽到外界聲音時還有些不適應。

北京地鐵“丟耳蝸”事件三大疑問:確有其事or商業炒作?


▲李女士弟弟和借人工耳蝸的好心人正在交談。 受訪者供圖

李女士表示,她弟弟丟失人造耳蝸外機時,並未佩戴該外機,而是將其放在兜裡。針對為何遺失人造耳蝸外機,李女士弟弟告訴新京報記者,平時早起時,他整個人處於無聲狀態,突然戴上人造耳蝸外機,會覺得很不適應。昨天乘坐地鐵時,他並未佩戴外機,因此丟失時並未發現。

李女士弟弟還表示,後續仍想找到遺失的人造耳蝸外機,若有好心人撿到,希望能與他們聯繫。他還說,感謝網友們對其尋找外機一事的關注和幫忙。

新京報記者 許雯 裴劍飛 姜慧梓 潘聞博 劉名洋 胡驍南 實習記者 馬聰驁 編輯 張太凌 大橙子 潘佳錕 校對 陸愛英 張彥君

━━━━━

觀點:別輕易給“丟失耳蝸”扣上“大騙局”的帽子


北京地鐵“丟耳蝸”事件三大疑問:確有其事or商業炒作?


▲圖片來自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這兩天,一則“小夥丟失20萬元人工耳蝸,找不到需做開顱手術”的消息,在網絡廣泛傳播,並多次登上熱搜。隨後,有自媒體文章質疑並指責這是“大騙局”“商家和媒體惡意炒作濫用善心”,發出後輕鬆收割了一波10萬+。

今天上午,再次出現在地鐵站內尋找人工耳蝸的李女士對此回應稱,事件屬實,可能因為自己太過擔心,自己對醫學又不專業,言辭上給一些網友造成了誤解;已經報過警,願意為自己的言行承擔責任。有媒體求證當地警方,報警也屬實。

當事人最開始說20萬,後來糾正說總共花費在17萬左右;最開始說找不到就要再開一次顱,後來道歉說自己不懂專業醫術……這前後的不一,也算是一種正常範圍內的誤差。

退一步說,關心則亂,遭受重大損失或者遇到麻煩,本能求助並下意識地往“嚴重”和“慘”處說,也是一種人之常情,雖然有瑕疵,但未嘗不可理解。

打個比方,如果尋物啟事這樣寫:“不急,人工耳蝸找不到,還可以再配一個;重新配,便宜的也就幾萬塊錢;專家說了,再配或許也不用受苦……大家看著幫忙找下吧。”這樣要是大家還紛紛幫你轉發,那才奇了怪了呢。

這件事情的走向,看起來又是一起“反轉之後再反轉”的經典案例,但與其說這種現象暗合客觀的傳播規律,不如說“事在人為”。有些反轉,確實是可以操作的。

尋物啟事裡透出的焦灼緊急情緒可以理解,但是一些自媒體抓住幾個表述漏洞不放,想當然地認定這是聯合商家和媒體的炒作,輕易地扣上“大騙局”的帽子,就明顯有誅心之嫌了。

就那篇爆款文章而言,又是歎號又是問號的文風,著實令人反感。當然,你也必須承認,這樣的文風又極具情緒感染的能力和煽動性,最容易讓輿論走偏。

最搞笑的,這篇所謂的質疑+揭秘文章,聲稱可以“99.99%的肯定” ,它既不把話徹底說死,卻又“十分非常相當”肯定。如此表述的好處是,哪怕最後自己的判斷錯了,也可以把責任推給那0.01%的餘地。這種耍小聰明、抖機靈的蹭熱點,恐怕比炒作更可惡。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鼓勵質疑精神。合理質疑和理性思辨,從來都應是一個健康輿論場的標配。但質疑精神不是疑神疑鬼,也不是嚎叫咋呼,更不是為了質疑而質疑,甚至揪住一些疑點就對事件全盤否定。挾裹著情緒或者不純粹的目的,這就不是質疑了,可能是病。

拿這次丟失人工耳蝸事件來說,尋物啟事裡確有瑕疵、有漏洞,但直接把它打成“大騙局”的文章,漏洞更大。因為前者可能只是表述上的問題,後者恐怕是價值判斷和動機上的問題了。換句話說,哪怕該事件再來一個180度大反轉,被證明確系炒作,我們也不提倡這樣的寫作。

雖然人工耳蝸目前並未最終尋回,事情也沒有被百分之百證實存在,但有一點很明確:不妄斷不添亂,是質疑者應有的態度,也是做人基本的修養。

有人或許會問,那文章到底該怎麼寫?你看,就像我這樣,雖然沒有坐實丟失人工耳蝸事件,但卻把道理講清楚了,不是很OK嗎?(文/與歸 編輯 陳靜 校對 陸愛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