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超級工程”重塑粵水資源格局

南方網訊 在汕頭市潮陽區海門鎮從事水產批發的姚姨,還記得30多年前練江水清澈如鏡的場景,但汙染曾讓這條母親河變成“臭水溝”。如今,經過治理持續向好的練江正迎來新變化:韓江榕江練江水系連通工程(以下簡稱“三江連通工程”)將於3年內建成,得到韓江、榕江的源源清流“補水”,練江水生態將進一步改善。

廣東水系發達,山脈縱橫間,珠江、韓江、鑑江等多條河川奔騰入海。然而,由於水資源分佈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導致“守著江河沒水喝”的困境。

近年來,從粵東到珠三角,再到粵西,三江連通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粵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湛江市區引調水工程段)接連啟動,目前正加快建設。

“這三大引調水‘超級工程’,將惠及9000多萬人。”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括三大工程在內,廣東正推進8宗重大水利項目,總投資規模超過800億元,是我省水利建設史上同步推進項目最多、投資最大的時期。一個個“超級工程”,正重塑著廣東水資源配置乃至高質量發展的新版圖。

供需之困

為何守著江河調水喝?

“有女不嫁下田仔,年年苦旱產量低,日夜車水不能睡,雙腳踩腫眼熬紅。”湛江市廉江下田仔村流傳的這首民謠,是過去雷州半島飽受乾旱煎熬的寫照。

61年前,當地30萬軍民用鋤頭鐵鍬、扁擔牛車,斬斷九洲江,建水庫鑿運河,僅用兩年多時間,基本建成鶴地水庫和雷州青年運河,為湛江人民引來“生命之水”。

受制於地形條件,雷州半島和茂名、陽江沿海區域大部分河流源短流急,自然調蓄能力弱。“修建運河與採集地下水‘雙管齊下’,改寫了當地苦旱的歷史。”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處處長申宏星說。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運河輸水量已不能滿足需求,地下水長期超採更埋下不少隱患,建設新的引調水工程迫在眉睫。

“廣東雨量充沛,河流眾多,人均水資源量卻相對短缺,這種矛盾在產業、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尤為突出,導致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並存。”省水利廳水資源處二級調研員黃芳告訴記者。

黃芳算了一筆賬:廣東汛期(4月—9月)雨量佔全年的八成。汛期時淡水資源以洪水的形式流向大海而浪費,枯水期用水則捉襟見肘。加上廣東人口多,人均本地水資源量不足1700立方米,低於全國人均水平,不到世界人均量的1/4。

其中,珠三角沿海地區,一邊是東江流域開發利用率逼近國際公認的40%警戒線,另一邊是水資源總量為東江近10倍的西江,開發利用率僅1.3%。

而在粵東沿海地區,韓江、榕江、練江流域的水資源量依次減少,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卻依次增大。其中練江流域屬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365立方米,為韓江的13%、榕江的32%,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52%。加上該流域過去發展方式粗放、環保設施建設滯後,水生態破壞嚴重。

區域經濟、人口重心和水資源重心的“錯配”,讓通江達海、降雨充沛的廣東,不得不大手筆投入水利工程建設。

“實施引調水工程,勢在必行。”申宏星說。

拉開佈局

三大沿海片區開啟水資源重配

在佛山順德鯉魚洲交通隧洞,“粵海1號”盾構機啟動,巨大刀盤緩緩轉動,向堅硬地層掘進。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已正式進入地下施工階段。

“興建引調水工程從規劃、選址、立項、設計等都經過深入論證。”申宏星迴憶,以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為例,因工程要穿越核心城市群、眾多江河湖海和鐵路公路,從2014年到2018年,工程線路的規劃選址進行了幾十輪協調與優化調整。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總長113.2公里的輸水線路,宛如潛龍橫貫粵港澳大灣區,從佛山市順德區的西江干流鯉魚洲取水,經過廣州南沙,穿越珠江口獅子洋,將西江水源源不斷地送往珠江口東岸。這將解決廣州南沙、東莞、深圳的缺水問題,也為香港以及廣州番禺、佛山順德等地提供應急備用水源。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是優化灣區水資源配置、助推經濟發展的創舉。”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嚴振瑞說。

珠江口往西400多公里,環北部灣(粵西)水資源配置工程跨粵桂兩省,其線路彷彿昂首的鳳凰展翅飛翔。

“頭部”工程的線路,擬從廣西貴港的西江干流大藤峽水庫取水,從北向南經180多公里向廣東湛江的鶴地水庫輸水。在我省境內則分為“兩翼”,包括向南延伸的湛江分幹線和向東延伸的茂名陽江分幹線。整個工程遠期還將涵蓋雲浮羅定市的水資源配置工程。

“環北部灣(粵西)水資源配置工程主要通過西江調水,實現粵西地區的河流水系與水庫的互聯互通,向南延伸至徐聞縣,向東延至陽西縣,進一步保障湛江、茂名、陽江等地的用水需求,喚醒粵西地區發展新的活力。”申宏星說。

東南部的潮汕平原上,三江連通工程以韓江為主要水源,以榕江作為水系連通通道及第二水源,通過河道、隧洞和管道等方式將三江水系相連。

該工程設計牽頭人、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劉啟波介紹,潮水溪疏浚工程與烏石攔河閘引水工程、榕江關埠引水工程將為練江新增三條補水通道,分別從榕江不同的河段取水,向練江源頭及上下游輸水。韓江鹿湖隧洞引水工程則將韓江水引至榕江支流楓江。

加速推進

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

戴上口罩、安全帽,測體溫,雙手消毒,穿上安全鞋……唐書華走進B3標段施工現場。這個特殊的春節,他是留在工地上過的,沒有回四川老家,到1月底,其他同事也陸續回來了。

“2月10日起我們已經全部復工,13個標段36個工區有4200人參與建設。”廣東粵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總經理杜燦陽說,今年內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計劃實現28臺盾構始發、10公里隧洞掘進,3大泵站開工建設。“這麼多臺盾構機在同一水利工程同時施工,在國內水利史上都是罕見的。”

按照規劃,計劃總投資354億元的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預計於2024年5月建成,早一天完工就可以早一天發揮效益。

更為緊迫的是三江連通工程。在榕江關埠引水工程現場,400多米長的TBM盾構機如巨龍般俯臥在隧洞前。操控室內,工作人員忙碌著對盾構機進行調試。這臺盾構機將在4月30日投入使用。

“三江連通工程4個子項目均在施工,其中榕江關埠引水工程計劃2021年底通水,其餘3個子項目計劃2020年底通水。”廣東省粵東三江連通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周振宇表示。

環北部灣(粵西)水資源配置工程的準備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省水利廳正全力配合水利部珠江委推進項目前期工作,爭取2022年上半年主體工程開工建設。其中,廣東省境內的湛江市區引調水工程在去年12月30日率先開工,2020年計劃投資4.77億元。

“三大超級工程對重塑廣東水資源格局的意義,從國家、我省對這些工程的定位就能看出來。”申宏星說,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列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是全國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受惠人口逾5500萬人,支撐超9萬億生產總值,這兩個數字均佔大灣區總量的80%以上。

而環北部灣(粵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已列入全國2020—2022年擬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清單,工程總投資約647億元,較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幾乎翻了一番。它將徹底補上粵西水資源總量不足的短板,惠及1500多萬人。

據測算,三大“超級工程”建成後,惠及9000多萬人,佔廣東總人口近八成。

效益變革

“超級工程”激活超級產業

三大“超級工程”的背後,廣東還有若干由地方主導的水資源配置工程項目,如惠及廣州花都區、白雲區的北江引水工程,潤澤潮州饒平縣沿海地區的引韓濟饒工程等。

在劉啟波看來,一個個引調水工程,將在生態、環保、產業帶動等方面發揮綜合效益,“超級工程”將帶動超級產業的崛起。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採用深埋隧洞方案,全程“走”地下,使得該工程成為世界上輸水壓力最大且盾構隧洞最長的調水工程。

“以前隧洞掘進的盾構機需要國外進口,價格昂貴。現在‘超級工程’中使用的大型盾鉤機都是國產的,根據各工程的特點定製。”劉啟波說。

去年12月17日,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開工後首臺盾構機“粵海1號”在順德下線。其攻克下穿西江帶來的地層高水壓等難題,開挖直徑近7米,總重高達750噸,堪稱盾構機中的“巨無霸”。

“超級工程”紛紛落子的市場機遇,讓國內龍頭央企垂青起珠江口這片發展熱土。2017年,國內隧道和地下工程領域的最大企業——中鐵隧道局集團總部落戶廣州南沙,其承建的廣深港高速鐵路獅子洋隧道於2011年3月12日貫通、世界最大水下鐵路盾構隧道佛莞城際鐵路獅子洋隧道於2019年12月17日貫通。如今,該企業承建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B3標段和深中通道主體隧道,將第三、第四次向穿越獅子洋發起“挑戰”。

工程建設衍生的智能監控等科技手段,也在大項目的推進過程中被激活。

距離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施工現場70公里外,廣東水利大廈監控室裡,屏幕上的地圖閃爍盾構機的行進位置,掘進進度數據不斷刷新……工程以“GIS+BIM”為核心技術,建立起全生命週期信息化管理。

“我們依託工程中成千上萬個傳感器,加上5G高速傳輸建立的物聯網體系,實時監控工程狀況。”嚴振瑞說。

產業之外,超級引調水工程對區域經濟的帶動讓人期待。“這些項目在提升水環境、水生態的同時,對區域發展軟環境的優化作用不言而喻。”劉啟波指出,以環北部灣(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為例,項目不僅將破解區域水資源瓶頸,更將優化區域的生態環境,為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的引進建設提供支撐。

申宏星表示,三大“超級工程”把廣東各沿海片區內的水系相連,“我們未來將繼續科學規劃、有序建設一批對區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引調水和重點水源工程,構建互聯互通、豐枯調劑、多水源聯合調配的供水網絡體系,更好地支撐廣東高質量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謝慶裕 唐子湉

統籌/鄭佳欣 吳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