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自2015年起,隨著政府“互聯網+”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各路資本、各色人人物等都打了雞血似地紛紛湧入互聯網行業,生鮮行業也一度乘著互聯網快車,變成了人人追逐的“香餑餑”,行業間甚至還流傳著“2.5萬億電商生鮮市場機會”的預言。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2005年,易果生鮮網作為國內最早的生鮮電子商務代表。隨後,又出現了沱沱工社、優菜網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垂直生鮮電商。

到2015年,“神盾”轉型,上線“神盾快送”,打造同城配送生態系統,攻克冷鏈配送難關。此外,多家垂直、O2O、定製生鮮電商獲鉅額投資,京東生鮮冷鏈物流全面開放,推動了生鮮電商迅速發展。

2016年,“新零售”概念盛行,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首的互聯網企業紛紛入局生鮮市場。除了線下的跑馬圈地,以生鮮電商app為代表的線上入口也成為了局內玩家的必爭之地。

生鮮電商app的整體滲透率在過去一年呈現出震盪上升的趨勢。在去年下半年期間,生鮮電商app的整體滲透率表現出明顯的攀升走勢,一直延續到今年2月份。

經歷過3月份的回落後,生鮮電商app的行業滲透率再一次迴歸到震盪上升走勢。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生鮮電商行業解決方案與投資策略規劃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份,生鮮電商app的行業滲透率為3.44%,行業用戶規模達3788萬,用戶人均安裝1.2款,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99.6%。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涉足生鮮電商的商家越多,競爭就越激烈,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少。

作為電商行業的最後一片藍海,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高達1500億,行業累計融資超過10億。於是,都想要從中分得一杯羹的生鮮電商平臺紛紛以低價為驅動搶佔市場份額。

以獼猴桃為例,目前市場上獼猴桃的進貨價在每公斤7元左右,加上損耗、人工、冷藏、物流等成本,銷售價格至少要達到每公斤9元才能保本。但很多商家為了儘快佔領市場,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來回籠資金,換取回頭客。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但遺憾的是,生鮮電商在以高昂的成本代價換取流量、超出了盈利的臨界點後,不僅利潤空間慘淡,最終也導致以青年菜君、鮮品會、美味七七為代表的等多家企業倒閉。

據《2014-2015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商接近4000家,但是其中僅僅只有1%能夠盈利,7%有鉅額虧損,88%略虧,4%持平。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生鮮電商不同程度的虧損,甚至倒閉現象也側面說明這一領域問題叢生。

由於生鮮電商運營涉及的環節眾多,包括上游的產品、質量,下游的配送、用戶體驗等,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產生不良影響,而現狀是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難點。

第一,國內冷鏈物流能力的制約。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基礎差、起步晚,使得部分生鮮電商不得不嘗試做自己的冷鏈物流,這些落後的基礎設施制約了行業發展。

生鮮市場的最後一公里配送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目前主流的幾大配送模式有眾包模式、自提模式和專業人員進行配送模式。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基於生鮮產品保質期短、易耗損、易變質等顯著特點,生鮮電商的運輸之路並不順暢,冷鏈物流成為制約其後續發展的短板。

冷鏈物流,也同樣被國際物流行業稱為“珠穆朗瑪峰”地帶。

不少生鮮電商為了節約成本,會尋求第三方物流合作,因為專業的物流企業能夠提供相對良好的倉儲和運輸、配送等物流操作,能有效降低生鮮電商平臺前期成本投入。

但缺點在於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水平低且難以進行監管,專業化技術人員少,且目前中國第三方冷鏈物流相對較少,很難滿足規模與日俱增的市場需求。

第二,生鮮產品屬於非標準化產品,品質難以把控。生鮮電商產品由於產地和種植時機不同,即便同一種產品,口感也會存在很大差異,標準化不強,產品的好壞往往由消費者自身判定。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另外,很多電商企業生鮮的起步銷量小,很難實現與產地直接對接,從而無法從源頭上把控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很容易出現以次充好的現象。

產品的標準化涉及生產、採收、存儲、包裝、運輸等多個環節,一些大型電商企業的解決之道是與產地的農戶、基地直接簽約。

但目前對於體量較小的電商而言,仍是難以解決的痛點。

第三,消費者的購買方式制約了生鮮電商的發展。目前,生鮮產品的購買主力是中老年人,購買地點主要集中在農貿市場以及超市,對於生鮮電商這種新的消費形式,運用較少。

而對於電子商務更加熟悉的青年人對於日常生鮮產品的消費佔比不高。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由此看來,對於消費者特點的分析以及對於生鮮電商應用範圍較窄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原因之一。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雖然生鮮電商是號稱擁有萬億市場規模的藍海,令全國多達4000多家生鮮電商前仆後繼,但是僅僅只有不超過1%的生鮮電商真正盈利,並且其中更多的是實力強勁的互聯網電商巨頭。

如何突破物流、人力、存儲、貨源、標準化等難點,對於實力一般的生鮮電商們仍任重道遠,對此,您持何種態度,歡迎下方留言與我們討論。2005年,易果生鮮網作為國內最早的生鮮電子商務代表。隨後,又出現了沱沱工社、優菜網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垂直生鮮電商。

到2015年,“神盾”轉型,上線“神盾快送”,打造同城配送生態系統,攻克冷鏈配送難關。此外,多家垂直、O2O、定製生鮮電商獲鉅額投資,京東生鮮冷鏈物流全面開放,推動了生鮮電商迅速發展。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2016年,“新零售”概念盛行,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首的互聯網企業紛紛入局生鮮市場。除了線下的跑馬圈地,以生鮮電商app為代表的線上入口也成為了局內玩家的必爭之地。

生鮮電商app的整體滲透率在過去一年呈現出震盪上升的趨勢。在去年下半年期間,生鮮電商app的整體滲透率表現出明顯的攀升走勢,一直延續到今年2月份。

經歷過3月份的回落後,生鮮電商app的行業滲透率再一次迴歸到震盪上升走勢。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生鮮電商行業解決方案與投資策略規劃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份,生鮮電商app的行業滲透率為3.44%,行業用戶規模達3788萬,用戶人均安裝1.2款,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99.6%。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涉足生鮮電商的商家越多,競爭就越激烈,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少。

作為電商行業的最後一片藍海,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高達1500億,行業累計融資超過10億。於是,都想要從中分得一杯羹的生鮮電商平臺紛紛以低價為驅動搶佔市場份額。

以獼猴桃為例,目前市場上獼猴桃的進貨價在每公斤7元左右,加上損耗、人工、冷藏、物流等成本,銷售價格至少要達到每公斤9元才能保本。但很多商家為了儘快佔領市場,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來回籠資金,換取回頭客。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但遺憾的是,生鮮電商在以高昂的成本代價換取流量、超出了盈利的臨界點後,不僅利潤空間慘淡,最終也導致以青年菜君、鮮品會、美味七七為代表的等多家企業倒閉。

據《2014-2015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國內農產品電商接近4000家,但是其中僅僅只有1%能夠盈利,7%有鉅額虧損,88%略虧,4%持平。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生鮮電商不同程度的虧損,甚至倒閉現象也側面說明這一領域問題叢生。

由於生鮮電商運營涉及的環節眾多,包括上游的產品、質量,下游的配送、用戶體驗等,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產生不良影響,而現狀是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難點。

第一,國內冷鏈物流能力的制約。我國冷鏈物流行業基礎差、起步晚,使得部分生鮮電商不得不嘗試做自己的冷鏈物流,這些落後的基礎設施制約了行業發展。

生鮮市場的最後一公里配送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目前主流的幾大配送模式有眾包模式、自提模式和專業人員進行配送模式。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基於生鮮產品保質期短、易耗損、易變質等顯著特點,生鮮電商的運輸之路並不順暢,冷鏈物流成為制約其後續發展的短板。

冷鏈物流,也同樣被國際物流行業稱為“珠穆朗瑪峰”地帶。

不少生鮮電商為了節約成本,會尋求第三方物流合作,因為專業的物流企業能夠提供相對良好的倉儲和運輸、配送等物流操作,能有效降低生鮮電商平臺前期成本投入。

但缺點在於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水平低且難以進行監管,專業化技術人員少,且目前中國第三方冷鏈物流相對較少,很難滿足規模與日俱增的市場需求。

第二,生鮮產品屬於非標準化產品,品質難以把控。生鮮電商產品由於產地和種植時機不同,即便同一種產品,口感也會存在很大差異,標準化不強,產品的好壞往往由消費者自身判定。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另外,很多電商企業生鮮的起步銷量小,很難實現與產地直接對接,從而無法從源頭上把控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很容易出現以次充好的現象。

產品的標準化涉及生產、採收、存儲、包裝、運輸等多個環節,一些大型電商企業的解決之道是與產地的農戶、基地直接簽約。

但目前對於體量較小的電商而言,仍是難以解決的痛點。

第三,消費者的購買方式制約了生鮮電商的發展。目前,生鮮產品的購買主力是中老年人,購買地點主要集中在農貿市場以及超市,對於生鮮電商這種新的消費形式,運用較少。

而對於電子商務更加熟悉的青年人對於日常生鮮產品的消費佔比不高。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由此看來,對於消費者特點的分析以及對於生鮮電商應用範圍較窄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原因之一。

僅1%能夠盈利,生鮮電商是否真的進入寒冬?

雖然生鮮電商是號稱擁有萬億市場規模的藍海,令全國多達4000多家生鮮電商前仆後繼,但是僅僅只有不超過1%的生鮮電商真正盈利,並且其中更多的是實力強勁的互聯網電商巨頭。

如何突破物流、人力、存儲、貨源、標準化等難點,對於實力一般的生鮮電商們仍任重道遠,對此,您持何種態度,歡迎下方留言與我們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