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的融合之路走的怎麼樣了?傳統超市該從何下手?

今年雙十一你扮演的角色是“編外人員”,還是“暴花戶”?......全民努力之下,今年的雙十一交易額再創新高,輝煌的戰績背後也見證了我國經濟的內在活力,居民的消費能力強大。強勁的消費需求不僅體現在線上交易中,線下實體企業也都意識並多多少少感受到了這種變化。比如我們所處的生鮮零售行業。

單純售賣生鮮的形式似乎過於單調和乏味,所以無論是電商還是線下零售企業,都在嘗試拓展更多元化的消費空間,比如“線上+線下、餐飲+超市”等諸多模式的創新。而創新升級離不開【融合】,商品與場景的融合,線上與線下的渠道融合,餐飲與購物的融合.....其中,融合度最高、最受超市企業追捧的要數“生鮮+餐飲”的經營模式。發展中及正在發展此類經營模式的門店經營情況如何?接下來有哪些需要重點提升的部分?

顧客到店頻次及顧客粘性提升

伴隨著主導家庭消費群體的年輕化、以及超快生活節奏的追趕、“懶人經濟”的盛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願意選擇在外就餐,或者購買生鮮半成品、成品,追求更便利、更省時省力、更舒心的消費形式。

“生鮮+”的融合之路走的怎麼樣了?傳統超市該從何下手?

恰巧“生鮮+餐飲”的出現為消費者構建了她們追求的消費場景,逛著超市也能同時享受堂食,既省時省力,又能充分地滿足口腹之慾,對於優化客層、提升顧客到店消費的頻次和顧客黏性都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

“生鮮+”的融合之路走的怎麼樣了?傳統超市該從何下手?

餐飲品質的把控能力更強

生鮮+餐飲的模式多數以“新鮮食材現買現做”為主打。顧客選好食材後,可在店內享受多種加工烹飪方式。

“生鮮+”的融合之路走的怎麼樣了?傳統超市該從何下手?

因為海鮮類的消費需求較大,但市場上專業海鮮餐飲店的缺乏,以及此類食材家庭烹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餐飲模塊操作中,多選擇重點放在鮮活海鮮上面。

“生鮮+”的融合之路走的怎麼樣了?傳統超市該從何下手?

“生鮮+”的融合之路走的怎麼樣了?傳統超市該從何下手?

“生鮮+”的融合之路走的怎麼樣了?傳統超市該從何下手?

傳統超市企業在這一方向的轉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商品品項優化、供應鏈優化和菜品的創新研發。活鮮雖然能夠調動消費者的關注度及購買力,但同時也非常考驗供應鏈和終端,需要專業的團隊、專業的技能。

“生鮮+”的融合之路走的怎麼樣了?傳統超市該從何下手?

更多樣化的體驗式綜合業態

除了“生鮮+餐飲”之外,“生鮮+美妝”,“生鮮+書店”等形式也相繼出現,抓住實體店的生鮮優勢,結合體驗式業態,使顧客在門店停留的時間延長,購物體驗感得到提升,最終達到吸引客流、促進整體銷售的目的。


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升級改造

傳統商超佔據了有利的選址地理優勢,供應鏈體系、管理體系成熟,所以傳統門店加速發力有較大的“先天”優勢。但是在升級的過程當中,也並不都是一帆風順,失敗的原因不盡相同。

比如,有的門店發力不夠,拿出很小範圍的商品去做現場加工、新品促銷活動等,前期消費者因新奇而來,但是品項豐富度不充足很難持續保持新鮮感、留不住顧客。

用力過猛也不見得是好事,餐飲部分的佔比要謹慎規劃,例如某傳統商超企業將超市面積適當縮小,用作增設現場烹飪及堂食服務,將生鮮比重整體從原來的30%-40%,增至50%左右,其中10%的生鮮供現場加工。這個經營佔比的分配還是要依據門店實際情況做特定的分析,不能照搬。

生鮮專業指導視頻請關注中鮮網微信公眾號生鮮課堂

“生鮮+”的融合之路走的怎麼樣了?傳統超市該從何下手?

以傳統模式為基礎的升級融合性、包容性較強,消費者對於這種形式的適應力更好。所以雖然地域性的差異、消費水平的差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很多新型模式的運作,但是依據實際客群消費能力之下的合理升級規劃是可以實現的。不盲目、量力而行、適合企業自身情況的才是最好的。

市場大環境瞬息萬變,每天都是一個新的起點,不懈怠才不會被落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