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紀實:淳樸村民背後的罪與罰

貧窮的村民,是淳樸的,這只是表象,深層處更多的是基層的無奈。謹以介紹魯西南某村的村民閒語,來探討村民的罪與罰。因為在農村,除了物質上要幫,精神上,更要幫。

一、恨人有,笑人無。

農村紀實:淳樸村民背後的罪與罰

鄉村已經被搬空了,平日大家都外出打工,村裡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是最熱鬧。在外當包工頭的老王,老王平時帶著村裡的弟兄一起出去幹工程,口碑還算不錯,但是他從來都是眾矢之的。老王的寶馬車,是一磚一瓦掙出來的,但是過年回家,只敢停在鄰居的廠子裡。有一天晚上停在了外面,就那麼一夜,車身上無數道劃傷,還有掰壞的後視鏡和砸碎的車玻璃,甚至車座的棉毛都被人拔了出來。一看傷痕就不是一個人幹出來的,村裡人議論了很久,大多是嘲笑般地看熱鬧"活該,讓你買這麼好的車"。當然,這還是好過那些沒車的人,村裡的人大多還是能買得起一輛麵包車的,買不起的遭受的是拜年時候一遍又一遍的嘲笑。

二、無底線的佔便宜

農村紀實:淳樸村民背後的罪與罰

麥子熟了的時候要曬乾,這個時候村民就把糧食都晾在了鄉間的路上,4個車道給你用大木樁子和石塊給分割成一個車道,因為馬路離麥田近,所以就這麼省事了。每年鎮裡都會派人整改,但是沒辦法,麥子還沒收呢,各種破爛已經佔領了馬路,似乎在宣誓著這是自家的馬路。村裡現在也不算窮了,現在已經有專門的環衛工也開始鋪磚路,但最頭疼的是,一旦擺上新的綠色的垃圾桶,馬上就被拿走了,1米多帶輪子的垃圾桶又有什麼用呢?甚至道路兩邊新鋪上的地磚,頭天鋪上,第二天晚上就全被偷光了。導致後來的垃圾桶都是供爛的,地磚鋪碎的,才能勉強用下去。不止如此,公用的水龍頭柵欄,塑料管子,都會慘遭毒手,不順走也要給你弄壞了不能用。就連村口有一間給孩子們等著乘校車的小房子,不少人一天敲一塊磚下來,不到半年就塌了,現在下雨孩子們都要打著傘等校車。

三、缺失的贍養

農村紀實:淳樸村民背後的罪與罰

在這裡,只要能讓老人花自己的錢安度晚年,就是好兒子。魯西南的房子大多是四間大屋,分為東西南北,南屋居住北屋茅房。最常見的事情,就是壯年的孩子把老人攆到北屋去住,還要收走老人僅剩的每月90塊的補助。逼死老人的確實是少數,但讓老人自謀生路的是大多數,70歲的老人也要想辦法種點地,收收破爛打個小工,勉強維持著北屋的陰冷生活。與喝酒吃肉的兒子和白白胖胖的孫子形成強烈反差,在這魔幻現實中很奇怪,中年人並不怎麼贍養自己的老父,卻對自己的兒子特別好,盼著自己兒子將來賺大錢孝順自己。這又怎麼會實現呢?

農村紀實:淳樸村民背後的罪與罰

這僅代表我的老家,魯西南某村的情況,全國其他地方是不是這樣,不是很清楚。可是現在的農村是什麼樣的呢?農村的精神文化又該如何建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