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公子之一民間收藏第一人 為買國寶傾家蕩產最後捐獻國家


今年正值張伯駒先生誕辰120週年。日前,“高山仰止—張伯駒潘素伉儷藝術文獻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中將展出張伯駒潘素伉儷不同時期的書畫精品53件,文稿書信60餘件,以及師友之間往來的翰墨30餘件。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1月13日。

張伯駒,袁世凱的表侄,愛國民主人士,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

張伯駒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他博覽群書。紮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藝的文化底蘊。由於他天資超逸,便利用一切閒暇時間,寫下了大量格律相諧、化典圓熟的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其詩詞、對聯、分鐘等均達到很高的水平。

張伯駒和袁克文、張學良、溥侗號稱民國四公子。

作為京劇票友,張伯駒有三大得意事。一是與餘叔巖合作,編寫了《近代劇韻》,總結京劇發展實踐,系統介紹了京劇十三韻。二是為推動京劇藝術發展,張伯駒約同梅蘭芳、餘叔巖等人,於1931年創立了“北平國劇協會”。三是1937年,他組織一大幫名角,舉辦了轟動全國的河南旱災籌款義演。張伯駒飾孔明、餘叔巖飾王平、楊小樓飾馬謖、王鳳卿飾趙雲、程繼仙飾馬岱、陳香雪飾司馬懿、錢寶森飾張郃、慈瑞泉、王福山飾二老軍帶報子。


故宮博物院共計收藏有張伯駒《叢碧書畫錄》著錄的古代書畫22件,幾乎件件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如晉·陸機《平復帖》是傳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跡;隋·展子虔《遊春圖》為傳世最早的一幅獨立山水畫。其餘如唐·杜牧《張好好詩》、唐·李白《上陽臺帖》、宋·黃庭堅《諸上座帖》、宋·趙佶《雪江歸棹圖》等,都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文物。

1958年,劃為右派分子。 1961年,在陳毅的干預下張伯駒夫婦來到長春,在吉林省博物館工作。 1962年,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主要負責文物的鑑定工作。 十年浩劫開始,張伯駒被批鬥、抄家、隔離審查。1969年,以“敵我矛盾,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為由一是令其退職;二是送往舒蘭農村插隊落戶。舒蘭地區因張伯駒夫婦年老而拒不接收。張伯駒、潘素回到北京,因無工作、無戶口以出賣家產度日。

張伯駒、潘素伉儷是一對傳奇的伴侶。可以說是張伯駒造就了潘素,成一代畫壇大師。


在書畫鑑藏領域,張伯駒眼光卓絕、魄力宏大。從其自撰的《叢碧書畫錄》可知,在1960年以前,他所收藏的古代書畫作品便有117件,雖然數量並不龐大,但卻涵蓋了中國的歷代書畫史。其中唐代及以前的書畫珍品6件,宋代書畫13件,元代書畫11件,明代書畫40件,清代書畫47件。

張伯駒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研究,造詣頗深,著有《中國書法》一書;他本人亦擅長書法,其書法源學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隸、篆、於一爐,晚年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用筆飄逸,如春蠶吐絲,被人稱為“鳥羽體”。張伯駒這類書體類似鳥蟲篆,頗似蚯蚓,然其卻中鋒用筆,骨力內含。

張伯駒的繪畫也是自成一格,其《楚澤流芳》、《紅梅》及《蘭石》等,皆為張伯駒的書畫藝術代表性作品。畫家劉海粟先生曾這樣評價張伯駒的這類書法:“運筆如春蠶吐絲,筆筆中鋒,奪人視線,溫婉持重,飄逸酣暢,兼而有之,無浮躁藻飾之氣。目前書壇無人繼之。”


周汝昌:我所平生見到的,文化高人很多,這樣人也少少的。 史樹青:我們近代沒出過這樣高的人,有學問的人,有涵養的人。 啟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 劉海粟:“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鑑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章伯鈞:“不論中國文學如何發展,都不會再有張伯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