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好成績真能“管”出來?研究表明,父母的正面期許才更重要

孩子的好成績真能“管”出來?研究表明,父母的正面期許才更重要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地“管”孩子,孩子的學習還是這麼糟?

孩子學業表現不佳,幾乎是爸媽們最煩惱的問題。真心爸媽每天打開十幾個育兒微信群,此類問題就撲面而來:

我孩子一年級,數學計算特別慢,20以內加減法,老師要求5分鐘完成100道題,她只能做到50題,而且還一做就煩。

我家孩子一年級,拼音和識字特別容易忘。

我家孩子做作業速度特別慢,一晚上做了兩個小時還有課文和閱讀沒完成。

我家孩子7歲以前都是親子閱讀,一年級小朋友拼音不熟練,突然過渡到自己閱讀很焦慮,都不願意讀,咋整?識字量上不去語文成績就不好。

我家孩子特別不會寫作文,寫出來乾乾巴巴的,怎麼辦?

能提出此類具體問題的媽媽,無一例外,都是在非常用心地“管”孩子的,恰恰是這樣,才更讓人沮喪:

為什麼我都這麼努力地管了,孩子的學習還是這麼糟?到底家長要怎麼做,才能幫到孩子學習?

孩子的好成績真能“管”出來?研究表明,父母的正面期許才更重要

“管”學習不管用,正面期許才更重要

真心爸媽最近看到了一份報告,正好解答了這個問題。

著名教育學者、約翰·哈蒂(John Hattie)花費15年時間,基於大量證據,探索實際上是什麼因素對改善學生的學業成就確有幫助,完成了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著作《可見的學習:對800多項關於學業成就的元分析的綜合報告》。

他把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因素歸類為學生、家庭、學校、教師、課程和教學策略六個領域,其中關於家庭因素,他有一個驚人的發現:

“家庭當中成年人的信念和期望對孩子的學業成就影響最大。“

在所有的家庭變量中,家長對於孩子學業成就的願望與期待與學業成就之間具有最緊密的關係,而交流(對於家庭作業和學校作業的興趣、家庭作業的輔導、討論孩子在學校的進步)的影響中等,家長在家對孩子的監督(比如,對看電視時間的規定、有益於做學校作業的家庭環境)的影響最弱。”

而且,如果“家長使用監督的方法進行參與,就會產生負面影響”,這些監督包括監督學生做作業、監督學生看電視時間等等。

也就是說,並不是你對孩子監督得越嚴格,孩子的學習成績越好,而是你對孩子的高願望和高期待,會推動孩子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換句話說,在孩子的學習上,你可能並不需要親身參與那麼多,又是監督他寫作業,又是幫做輔導,極大的可能是,父母僅僅給予孩子積極的、正面的期許就足夠了。

這可能就又讓人不解了:

“我花那麼多心力監督孩子學習,可不就是因為對孩子學習成績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學習好嗎?怎麼就產生負面作用了呢?”

那是因為,你傳達給孩子的,並不是真正的高願望和高期待,而是失望、沮喪和放棄。

孩子的好成績真能“管”出來?研究表明,父母的正面期許才更重要

有多少爸媽,非常努力地把孩子塑造成了學業失敗的孩子

非常努力地“管”孩子的爸媽,通常會對孩子使用三個方法:監督、批評和否定。它們傳達的期待和願望,無一是足夠高的和正面的。

監督孩子,我們告訴孩子的是:如果我不盯著你,你就不會好好幹活,你不好好幹活,那你成績就好不了。

不停地就學習成績批評孩子,我們告訴孩子的是:你看,你的學習成績完全不讓人滿意,你就是這麼個不夠好的孩子。

否定孩子具體的學習項目和效果,我們告訴孩子的是:你能力不夠強,你什麼都做不好,你不行的。

咱們可以回顧一下,我在文章開頭列舉出來的那些吐槽,哪一條,不是批評和否定,哪一條,不是瀰漫著失望和沮喪的情緒。

你對孩子是滿意還是失望,孩子是完全能感受得到的。孩子會明白,父母對他毫無信心,於是他也會對自己毫無信心。這會讓大家一起在“低願望”“低期待”的路上,越走越遠。

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學業剛剛開始的時候,給他傳達的就是“放棄”的信息:你就是個學習不好的孩子,你天生如此,我沒辦法了。

被父母放棄的孩子,怎麼可能不放棄自己?很多孩子的學業失敗之路,其實在他剛剛上小學時就已經開始了,父母們內心都明白,只是不敢或者不願承認而已。

孩子的好成績真能“管”出來?研究表明,父母的正面期許才更重要

真正的高願望高期待,是正面期許

那麼,父母怎麼做,才是給孩子真正的高願望、高期待呢?答案是:從小給孩子正面的期許,從不把負面期許傳達給孩子,而且父母的心中,壓根就沒有任何負面期許。

得到正面期許的典型,是很多父母都熟悉的“小豆豆”。

《窗邊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徹子說,這是“一個叫小豆豆的女孩子,在周圍大人們的積極引導下,終於能夠順利地和大家一起學習、交往的故事”。

童年的黑柳徹子,也就是書中的小豆豆,是個非主流小孩,按照通常的看法,簡直是個“問題兒童”。老師實在拿她沒有辦法,只好讓她退學,另找學校。

一般說來,有個如此糟糕的開始,這孩子在家裡肯定處境不妙,也很難享受到愉快的學校生活了。幸運的是,她有一對懂得“正面期許”的父母,父母又把她送去了有同樣理念的巴學園。

她的媽媽四處奔波,為孩子找新學校,卻一直沒有告訴小豆豆,她是被學校給勸退了。直到黑柳徹子二十歲以後,媽媽才輕描淡寫地告訴她。

並且,無論淘氣的小豆豆做出什麼驚人舉動,媽媽給她的,從來都是溫柔的包容,而不是嚴厲的批評和否定。

她原來的老師,不會把她當成一個“好小孩”,但在巴學園,校長小林先生每次見到小豆豆,都會對她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

“這句話是怎樣激勵著我、支持著我,一直到現在的啊!它對我的鼓舞無法計量。如果我沒有進入巴學園,沒有見到小林先生,恐怕我無論做什麼,都會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被自卑的心理所包圍,就懷著這種無所適從的心理直到長大吧?”

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牛頓”的英國著名學者斯賓塞,也是“正面期許”的自覺使用者。

他把養子小斯賓塞培養成了14歲就上劍橋的神通學霸、後來的著名植物學家,所使用的也並不是監督管教的方式,而是他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中特別闡釋的,做個快樂的教育者,用讓彼此快樂的方法教育孩子。

小斯賓塞五歲時,鎮上的人們都說,“我們都是在哭聲和罵聲中種土豆,只有斯賓塞家在快樂地種金子。”

斯賓塞認為,一個快樂的教育者要做到:

不在自己情緒糟糕時教育孩子;

不在孩子情緒低落時教育孩子;

努力營造快樂,鼓勵的氣氛,讓孩子有實現感和成就感;

努力做一個樂觀、快樂的人。因為樂觀快樂的父母,更容易看到孩子的優點,不快樂的父母,更容易看到孩子的缺點。

這幾條要求,聽起來都非常簡單,但恐怕也是父母們可能遭遇的最大的挑戰。

我們太容易看到,很多父母為一點點小問題,就脾氣暴躁地呵斥孩子,孩子越是沮喪、抗拒,父母越是努力地糾正孩子的錯誤;很多孩子,很少從父母那裡獲得肯定和鼓勵,所以,完全沒有一點成就感;而且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時焦慮不堪,只看缺點,不看優點。

在斯賓塞上看來,這都是教育的大忌。一個不快樂的教育者,越是努力教育孩子,越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讓孩子既不快樂,也無法有效學習。

分析了這麼多,習慣了吐槽孩子的爸媽,明白為什麼你越管,孩子的成績就越差了吧?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幫到孩子的學業?

真心爸媽的答案是:從今天起,從現在起,成為對孩子充滿信心和希望,並且把你的信心和希望傳遞給孩子的父母。這比監督、批評、否定管用得多。

別再說“要是我這麼做了,孩子還是這樣那樣怎麼辦”了,那是你對沒信心——正面期許孩子的同時,也給自己正面期許,我們才能成為不失望、不沮喪的成功父母。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