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英宗复位,身为皇帝的景泰帝为何连说三声“好”?

初夏的彩虹


实际上,景泰帝在连声称好之前,还说了别的。《复辟录》中相关的记载是这样的:景泰帝听到明英宗登基的钟鼓之声远远传来,问身边的人:“于谦耶?”

左右对曰:“太上皇帝。”

景泰帝曰:“哥哥做,好!”

那么,景泰帝为什么这么说呢?个人认为,原因有这样几个:

第一,是最浅表的原因,就是景泰帝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一切已成定局,所以连声称好,也算是一种表态,除了这样,他还能做什么呢?

第二,哥哥明英宗复位,比起其他的选项,争论最大,对景泰帝最不利。但起码不会引发巨大的动荡和混乱,所以景泰帝会说“好”。

夺门政变之前的形势是:景泰帝膝下无子,皇太子之位空虚。另一方面,太上皇明英宗被软禁在南宫,他的儿子、原来的皇太子朱见深也在景泰三年被废掉。

所以,当景泰七年冬天景泰帝病重之后,大臣们感觉到了皇位的危机,急于确立皇储,以防万一。当时私下里有过几种方案,一种是请废太子朱见深监国,然后再迎请太上皇回到大内。这个方案倾向于朱见深,一旦景泰帝驾崩,由他继位,明英宗仍然做太上皇。

另一种方案是迎立襄王的世子做皇太子。襄王朱瞻墡是明仁宗的五儿子,籓地原本在长沙,后来改到襄阳。

襄王沉稳,有智慧,名声好。当初明宣宗去世时,皇太子朱祁镇只有八九岁,有一种观点是让他的同胞弟弟、襄王朱瞻墡继位。张皇后权衡之后,最终还是让皇太子朱祁镇做皇帝,就是明英宗。

现在又有人提到了襄王这一枝,而且有传言说,王文、于谦、太监王诚等人都支持这个选项。

天顺元年正月十七日的深夜,石亨、张靰、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政变,迎回南宫中的太上皇,推上皇位。可以说,石亨等人这样做,也是现实、可行的一种选择。

从景泰帝的角度来看,哥哥明英宗恢复皇位,比起朱见深、襄王世子的选项,表面看更可以接受。但是,明英宗恢复皇位,从皇位传承的角度来看,意味着对景泰帝八年来皇位合法性的一种否定,所以景泰帝才会不明不白地死去。

耐人寻味的是,景泰帝听到政变的消息,第一个怀疑的人竟然是于谦。他应该不是怀疑于谦自己做皇帝,而是误以为是于谦主导了这次事变。这种怀疑本身,对于谦不公平,也说明君臣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起码的信任,他们出事、落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于左


当时景泰帝已经是病入膏肓了,皇位又回到自己的皇兄手里,总好过旁落到其他血缘宗亲手里。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还有儿子,一定会急得急死。因为他哥哥复位后有可能会报复他的后代。现在他是将死之人了,没有这份担忧了。

另外,当时朝廷内政已经由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掌控。当时,有了王振祸国殃民的教训,景泰一朝朝廷上下都很注意防止宦官专权,再加上武将勋贵都在土木堡之战中基本被消灭了,所以文官独大。而且,皇帝的内阁班子庸庸碌碌,根本比不过能力威望强大的于谦,于谦虽是兵部尚书,但权限远不止兵部,六部之中兵部最大,有宰相之实。还有部队调兵遣将之权,在部队中威望也相当高。这种人虽然大公无私,但那个皇帝都怕这种人成为第二个司马懿。当时景泰帝知道不是于谦后才终于放了心。


那个虫儿敢作声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次日凌晨,明英宗成功复辟,“鸣钟鼓”,宣告重新登位。当时,明代宗“方病卧,闻钟声,问左右为谁。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