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藝術而藝術的生活有多累?

用戶68996591


為了藝術而生活是一個痛並快樂的旅程,在這個前進的道路上充斥著過多的無奈與淒涼,很多這樣的人生活都變得困難,但依然為了那心中的追求而堅持,很少有伴侶能夠長時間陪同,那是一種無法言語的痛痛苦,為了藝術做了太多的犧牲,這就是藝術家的執著,看看梵高可以說經歷這多大的痛苦,才創作出這些傑作。



又有幾個藝術家能像畢加索那樣看到自己的成就,他為了藝術不也要做設計,畫舞臺背景掙錢嗎,生活離不開錢,離不開經濟支持。

純以藝術為生只能活在藝術中,很難有著富裕的生活,看看現在很多大師不都有個好單位工作,生活無憂,才藝雙收,藝術是一個燒錢的行業,藝術的追求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牛眼中的藝術


為了藝術而藝術的生活怎麼會感覺到累呢?那不過是旁觀者的想象罷了。無論何原因所選擇的生活都是無怨無悔的選擇。為了藝術就要守住那份孤獨和清苦,享受在純粹精神王國裡的自由悠哉快哉也是一種幸福滿足呢。

若說為了藝術付出了點什麼就覺得累了昏鴉勸君還是莫上船的好,一味貪圖安逸與急功近利的想法也趁早別選擇從事藝術這個行當。搞藝術那個不是先被藝術搞的死去活來才能有所成就與建樹。

〖為了藝術耗盡生命的莫迪裡阿尼〗

熱愛藝術並且執著於藝術的友友們:沒錢買菸抽的時候有木有揀過菸屁股抽?有木有為了多買本畫冊而餓過肚子的時候?為了多買點創作材料有木有住過冬天沒暖氣夏天沒風扇的陋室?有木有下鄉寫生的時候連續一個月沒洗過澡的情況?當女朋友因為無法忍受困苦離開你的那一瞬間,你有木有忍著淚水只能選擇不去挽留?!

不用回答昏鴉,相信都會有。即便家境富裕從事藝術的人也會因為極其敏感的自尊也不會一味尋求幫助。
〖放棄安逸生活和土著人一起生活的高更〗


好不容易捱到有點小成就了,社會上能夠勉強立足了,生活也相對安逸了。回頭看看以前的日子有木有滿滿的充實與溫暖?!

有理想和有激情的日子就是閃亮的日子,因為有方向與目標,再苦再累的磨礪中人的眼神也是充滿著純淨和堅定。

比起那些為藝術而獻身的殉道者而言我們何其幸運,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飛蛾撲火的決絕。一半妥協一半堅持中摸索著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只要能夠走下來都會有著不俗成績。
〖親愛的梵高是真正的殉道者〗


這個時代人們對於藝術的態度越來越包容,能夠提供給追求藝術的人們以很多的餬口營生,各種深造機會和資助也保證了藝術道路的相對順暢。

為了信念和理想所有的苦累都不值一提,誰不是一樣在茫茫生命苦海中飄搖沉浮?能夠傾訴出來與感覺到的苦累都是一種快樂,說明你還沒有麻木,偷著樂吧!

昏鴉說的有木有觸動你呢?若有些許共鳴請別吝嗇你高貴的手,關注並點贊吧!昏鴉歸巢嘍,回見。


疾飛昏鴉


我們可能看到很多藝術家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窮苦潦倒,但是這只是藝術家的物質生活的表象,但是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是幹勁十足的。

我們總認為全世界人民都認識的-梵高是困苦的,但是大家知道嗎?28歲開始學畫的他,在整個繪畫生涯,他都是充滿信心的,他自認為自己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果不其然,雖然來的有些晚,他真的成為了一個享譽全球的大畫家。

藝術家是因喜歡而做藝術,是在享受這個過程,享受這種生活;如果身處這種生活中他,是辛苦的、痛苦的,那麼只能說這位藝術家是“”的。


油畫揚哥


藝術是人之生命的與生俱來,是每一個人潛在的基因內存。只不過有的人具有藝術的使命,有的人沒有。具有的,就會以藝術的形式來完成自我的人生;不具有的,就會以別的工種來完成自己的人生。



昨天看了《毒液·致命守護者》,電影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能被毒液與他共生,就是他是具有使命而來的,否則,他就會像其他的“小白鼠”一樣,被毒液殺死。而那個生命公司的老總也是,如果不是,他怎麼會有那麼邪惡的想法。而正義毒液的前世是落魄的,邪惡的毒液是風光的。反之,在藝術上,你看大多數著名藝術家的生活,幾近落魄,但他們都是為了藝術的使命,而盡心盡力的在以自己的生命認知,把自己藝術的生命,盡情的開發與拓展。



為此可以說,沒有幾個人的初衷,是為了藝術而藝術的,大多數的藝術初衷,都是抱著藝術的熱忱,把對藝術的熱愛,當成自己生命的理想與全部。但最終,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恪守自己的藝術理念,最終被生活壓彎了腰,且在現世的利益與慾望面前,難以抵抗現世的誘惑,他們有的便放棄了藝術,改圖它業。有的便成為金錢的奴隸,為了錢,努力的去創作、複製自己的藝術,來維持一個美好的生活。



所以,把藝術當作生命的理想與全部的人,他的精神是自由的,雖然有著某種藝術與生活的困惑,但這些不足以成為他的災難。因為他們明白,藝術就是在守住那份孤獨與清苦中,以純粹的精神與靈魂的滿足,來抵達藝術的聖境。而把藝術當作工作的人,自然就比把藝術當作生命與理想的人差,他們會妥協於生命的各種困惑中,為了生存,可以用藝術來迎合一切,但最終失去的是自己的尊嚴。這樣的人,無疑是悲哀的,但現世的哀榮,是需要足夠的物質與金錢支撐的,作為普通的藝術工作者,他們那樣做也無可厚非。


以上幾幅都是布格羅的作品


昊愚堂夜畫


討論這個問題要回溯當時的具體歷史背景,從藝術和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歷史來看待。“為藝術而藝術”只是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提出的一種“藝術理想”,往俗裡說,就是噱頭!妙作!其始作俑者是印象派藝術家。

⬆️上圖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被奉為印象派的經典,莫奈等很多藝術家都創作過同名作品,⬇️下圖為莫奈的



19世紀下半葉是一個在各個領域都發生著劇烈變革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生產力的變化帶來了生活方法和思想觀念前所未有的轉向。一方面,藝術創作開始擺脫學院派的束縛,尋找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藝術品的生產也從傳統的私人贊助模式轉向更開放的公共市場。


表現的火車站和當時的霧霾天氣




當時的窮小子莫奈、畢沙羅等人從中看到了商機和功成名就的希望,他們用創作踐行著新的光學和色彩理論,再現著新的工業景觀(蒸汽機車、速度、霧霾)和新興的小布爾喬維亞(小資產階級)的生活,並通過一系列展覽和運作,最終在有生之年享受到了金錢與名譽。



也正因為如此,愛德華·馬奈,一位真正的貴族是拒絕參與到年青的印象派團體中的。雖然被印象派成員視為精神領袖,但他未曾參加過一次印象派的展覽。


最美還是藝術史


藝術或者說藝術品這玩意確實很神奇,對富人來說,它不但價值連城,還可以給富人的生活錦上添花。但對窮人來說,它的價值確實不大,因為窮人還在為生活奔波,在為餬口馬不停蹄地勞累著,你去給他談藝術,他肯定沒有心思聽你扯蛋,對窮人來說,一塊麵包的價值要大於一幅畫。

莫迪裡阿尼《喬治斯夫人肖像》

在一個一整天沒吃一口飯的乞丐面前,拿出一幅畫和一塊麵包讓他挑選,他幾乎100%會選擇麵包。對他來說,麵包是救星,繪畫是一張廢紙。

但世上偏偏有一些人,生下來就是為精神而活的,在精神上他們是富翁,但在生活上,他們確實十足的乞丐。

比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尤其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他被餓了好幾天,突然得到一個朋友的熱情款待,就敞開肚皮大吃特吃,最終食用過多的牛肉和白酒,導致引起反應而把自己撐死了。

詩人杜甫

在這樣窮困潦倒的生活下,杜甫依然專心寫詩,用詩歌記錄了大唐王朝的盛極必衰,還不忘關心普通大眾的生活,寫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用高尚的人格和高貴的靈魂譜寫了儒家精神的精華,成為一代聖人。

可以說,杜甫的生活很苦很累,但他的精神很富足很愉悅。正是悲苦的生活鑄就了杜甫的悲憫情懷,他才會設身處地為天下窮苦人著想,如果衣食無憂,杜甫或許就不是杜甫了。

莫迪裡阿尼《坐在沙發上的裸女》

再如後印象派大師梵高和表現主義大師莫迪裡阿尼,同樣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狂人。貧窮,清苦,孤獨,壓抑,這些詞語都能跟他們的生活沾邊,但在精神上,他們得到的是平常人不容易得到的自由,圓滿,輕鬆和愉悅。柴米油鹽醬醋茶給不了他們快樂,但繪畫完全可以給他們這些,甚至是其它東西不可替代的。

梵高《掩面的老人》

選擇為藝術而活,實際上就是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人生道路。在杜甫或梵高的時代,藝術家純粹依靠藝術創作,很難改善自己生活,很難改變自身命運。但現在,只要你寫得好或畫得好,就有商人願意包裝你,給你商業化運作,到時不要說餬口,就算是過上富裕生活也很容易,因為現在各行各業都商業化了,信息有這麼發達,若是真金子,很容易被採金人發現光芒,實現共贏。


鴻鵠迎罡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42歲病逝的陝西作家路遙,他的一生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為藝術而藝術的生活有多累。

路遙的童年,可以用赤貧來形容。幼年的路遙,身上衣是襤褸的、飢不裹腹,而且常常被小夥伴們欺負。可以說,貧窮伴隨了路遙的一生。

1973年,路遙進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學費靠的是家境殷實的一位北京女知青資助,這位女子後來成為了路遙的妻子,後離異。

當路遙以命相博、寫作《平凡的世界》時,他每日的飯食是蒸饃加大蔥。《

平凡的世界》斬獲茅盾文學大獎,路遙到處借錢,只為買火車票好進京領獎。

《平凡的世界》的寫作,前後歷經十年。1992年11月,路遙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而病逝,終年42歲。有人評價路遙的一生:像牛一樣勞作。如土地一般的付出。

一個對文學充滿神聖感、把生命獻給寫作的人,他的作品曾給無數卑微的小人物以勇氣與光亮,讓他們知道自己究竟能走多遠。這份人生態度足令後世敬畏,他的人也永遠堪受景仰和緬懷。


菩提月滿西樓


最累的可能不是那些為了藝術而藝術的人,而是他們的家人。

所謂的為了藝術而藝術,或者說為了自己的夢想,這都是好聽的說法,其實本質就是他們自己所喜歡並從事的工作,並不能為他們掙到錢的那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每個人都要掙扎、煎熬,生活是很艱苦、貧困的,但更困難的是他們的家人,尤其是他們的父母。

大多數這樣的人已經到了應該成家立業的時候,應該擔負起更多的家庭責任,工作賺錢,養家餬口,供養父母。而這種所謂的為了藝術而藝術的生活,就意味著他們完全不承擔這些家庭責任,反而有可能是需要家庭繼續支持他們的,也就是需要父母繼續倒貼錢給他們。

比如說那些在北京住著地下室,到處跑劇組,夢想著自己也能有朝一日成為大明星的人,比如那些所謂的流浪歌手,都是這種情況。在他們所謂的追求夢想的背後,是他們的家人對他們巨大的失望,以及必須要承受的社會關係中難以避免的閒言碎語,乃至於白眼。

但現代藝術,包括各種形式的藝術,音樂、美術、繪畫、舞蹈、演藝,其實都是高投入的事情,需要家庭從小就投入遠高於其他同齡孩子的家庭的成本,才能讓他們得到更多的學習和進步機會。但相比正常而普通的高考、上大學、工作這樣的渠道,這種通過藝術改變命運的通道很窄,淘汰了極高,真正能夠成功的人,萬中無一。

換句話說,這些行當的競爭要比高考之類的渠道積累一千倍、一萬倍。而這個競爭局面的另一面當然也就意味著,一將功成萬骨枯,那些僥倖成功的人背後,是千千萬萬顆粒無收,最後不得不放棄所謂的夢想的家庭,而他們的整個家庭的命運可能也會因此而發生根本性的轉折。

也正是因此,這些行當的收益相對其它行當也要高得多。一旦獲得成功,可能會比那些走正常路線的普通同齡人高出千萬倍。比如說北漂被導演看中了,一炮成功,比如在競技體育中成為明星運動員,但這個概率非常低,更多的時候靠的並不是個人的努力,而是歷史的行程,以及運氣。

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所謂的為藝術而藝術的人其實是非常自私的。尤其是那些出身於普通家庭,父母把改變家庭命運的希望都寄託在他們將來能夠賺錢養家身上,而他們在應該賺錢養家的時候,卻並沒有承擔這些本應該承擔起來的責任。


蕭武


我認為,真正的為了藝術而藝術的生活是不會感到累的。藝術首先是一種精神產品,而為了藝術而藝術,是說明這個精神產品的生產者,並不是為了物質享受,為了追名逐利,而是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我認為為了藝術而藝術是一種藝術家甚至是所有文藝工作者應該有的精神。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是因為社會生活當中他們所見所聞所感刺激到他們敏銳的神經而後創作出來的東西,它不是為了某個集體、某個人,一定要擔負著什麼責任,又或者是為了給誰搖旗吶喊,歌功頌德,藝術家要遵從的是自己的本心,自己內心對於真善美的追求。如果說是為了藝術而藝術,是不會感到累的,因為你是在遵從自己的內心。會感到累的是為了追名逐利,為了迎合他人而藝術。


動漫電影說


一個人真的喜不喜歡藝術是可以感覺體會得到的從她的各個方面,但現在的社會不乏多了些會拿藝術為自己“作秀”的人,為了滿足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這種例子充斥在了生活、社交媒體上,無時無刻不刻意的去展示一些“自我藝術”,這種暴發戶般的“藝術炫富”,刻意的想讓所有人知道我就是個“藝術人”,我的生活就是“藝術”,“藝術”的一點都不平凡。

如果當你的朋友圈裡有真正懂藝術的人出現,你會發現她的生活其實很充實平淡,但裡面的內容卻讓人感受到一股靜心的力量,不帶一般的浮躁之氣。這真的是要用心體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