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總結第三季度“謠言熱度榜”,你信了哪個?

人民日報微信公號消息,2018年的第三季度都出現了哪些謠言?你又信了幾個?人民網“求真”欄目與百度闢謠平臺聯合推出第三季度謠言熱度榜,與您一起認清謠言背後的真相。



媒體總結第三季度“謠言熱度榜”,你信了哪個?


1.解剖鯽魚就能保送清華北大

搜索次數9862萬

熱度★★★★★

【傳聞】8月,一條“殺魚保送清華北大”的新聞盛傳。傳聞稱,第27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有一個實驗環節,要求選手現場解剖一條鯽魚。最終有50位選手勝出,不僅拿到了金牌,還入選了國家集訓隊,並憑此獲得保送北大清華的資格。有網民調侃道,“我只會吃”、“鯽魚還是煲湯好”、“我就只會轉發錦鯉”。

【真相】據媒體報道,綿陽中學生物競賽教練張洪忠老師對網傳一事表示“不可能”。他解釋道:競賽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分值各佔50%。實驗操作部分,又分為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細胞遺傳、分子和生化,解剖鯽魚是動物生物學裡面的一部分,而且只佔動物生物學部分分值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

解剖鯽魚所佔實驗部分的分值最多隻有十分之一。

【提示】一項科學的賽事,卻被演變為供網民調侃的網紅事件,除了公眾對賽事的不瞭解外,還受網絡上“人云亦云”的心理驅使。面對一個問題,不妨先保持一個質疑的態度,不跟風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

2.食鹽里加亞鐵氰化鉀有毒

搜索次數7986萬

熱度★★★★★

【傳聞】8月,一篇名為《中國賣鹽的都是畜生》的文章在網上熱傳。文章中一位余姓教授稱,自己身體之前常年各種不適,經一位協和畢業的博士親戚指點,可能是因為常期攝入某種化學物質而導致身體疾病。結果他通過自我排查,最終認為是食鹽裡面的抗結劑——亞鐵氰化鉀有毒,損害了腎臟,隨後他稱換了沒添加亞氰化鉀的食鹽,各種疾病不治而愈。文章中,余姓教授還告誡人們不要食用加了亞鐵氰化鉀的毒性食鹽。此篇文章一出,在網上引起了公眾恐慌。

【真相】早在2009年,原衛生部就曾發過文章《規範使用食鹽抗結劑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對此進行闢謠。亞鐵氰化鉀,俗名黃血鹽鉀,是一種淺黃色結晶顆粒,是聯合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允許使用的食品抗結劑。有些打開的食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容易結塊影響外觀,不方便食用,也不利於控制鹽的攝入量。加入亞鐵氰化鉀抗結劑,便能讓其保持鬆散的狀態。按照國家標準規定,食鹽中添加的亞鐵氰化鉀抗結劑含量不得超過每公斤10毫克。相當於終生每天要吃150克(約三分之一袋)的食鹽,才有可能造成慢性毒性。

【提示】該傳聞是典型的“舊謠新傳”,幾年前就已經被官方闢謠過的傳聞,又換了一種說法在網上傳播,利用公眾對食品健康的關注來製造恐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食品類謠言,傳播速度快,危害大,除了無心的傳聞,還有“有心人”故意散播謠言。所以面對這類謠言時更不應盲目相信和傳播,平時應多關注官方的科普貼。

3.MH370殘骸在柬埔寨密林

搜索次數5325萬

熱度★★★★

【傳聞】9月3日,媒體報道,英國男子伊恩·威爾遜稱通過谷歌地圖找到MH370殘骸,位置在柬埔寨密林中。該消息引發公眾關注。

【真相】6日,我國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長光衛星公司發佈最新圖像與谷歌地圖數據進行對比,MH370疑似墜毀地並無飛機殘骸。據中青在線報道,柬埔寨民航國務秘書處發言人辛佔塞雷武泰表示,馬航MH370客機殘骸在柬埔寨密林的報道純屬不實消息。柬埔寨民航國務秘書處總監高西萬也出面明確澄清說,網上流傳的消息不實,馬航MH370沒有在柬埔寨墜落。

【提示】類似“MH370殘骸”等話題屬網民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有些人則會利用這些話題的高關注度,捏造事實來吸引流量和網民的注意力。為避免受到誤導,網民應多關注官方的回應,看清信息來源,不輕信網絡流傳的“小道消息”。

4. 饅頭中摻衛生紙

搜索次數5155萬

熱度★★★★

【傳聞】8月8日,一網民通過微博發佈一段約1分16秒的視頻,該視頻顯示,饅頭經過水浸泡並用手反覆揉搓後產生類似衛生紙的殘留物,引發網民熱議。據稱,饅頭來自甘肅天水秦州區某市場門口流動攤點。

【真相】8月9日,天水市秦州區委外宣辦官方微博“秦州宣傳”發佈情況通報稱,網傳饅頭來源於秦州區玉泉鎮多家莊老君廟的一處加工作坊,該作坊屬無證經營,執法人員已責令當事人王某蘭停業整改,並對其製售的饅頭進行了現場取樣,由專人進行抽檢。8月10日,天水市食藥監局官網回應稱,經對該作坊現場檢查詢問,發現加工饅頭的原輔料為麵粉和發麵酵子,麵粉為天苑牌雪花粉,共37袋(4袋已打開),生產日期2018年7月,在保質期內,檢驗報告合格。未發現衛生紙和其他非食品添加物。

8月10日晚,天水市食藥監局發佈饅頭消費提示解釋道,合格饅頭泡在水中用手捏也會出現變小、產生面筋質的現象。從生產技術上講,饅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增白、疏鬆、防腐、降低生產成本,添加衛生紙沒有任何必要性。

【提示】此類謠言還有“棉花造肉鬆”“黑色塑料袋做紫菜”“塑料造大米”等等,這類謠言傳播時通常會配一個視頻來加強說服力,而拍攝視頻者很可能自己也沒弄清楚原理。這些視頻用誇張煽動的標題和駭人聽聞的內容吸引眼球,使得公眾轉發。

5. 高鐵“座霸”在社科院工作

搜索次數3889萬

熱度★★★

【傳聞】8月21日,一段“女乘客在G334次列車上遇座霸”的視頻在網上熱傳,當事人“座霸男”的個人信息被曝光。有傳言稱,孫某是經濟學博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

【真相】23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官微“中科院之聲”發帖表示與該事件沒有關聯。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也通過官微“思想火炬”發出闢謠消息稱,經向社科院人事部門求證,孫赫沒有在社科院工作過,也非在讀學生。

【提示】高鐵“座霸”這類事件極易引起網民們的憤慨,隨網絡聲討而來的就是“人肉搜索”,先有“高鐵男座霸”被網民扒出在某處工作,後有“高鐵女座霸”被“人肉”在某院做護士。如今,“人肉搜索”成為了網民們的情緒宣洩口,然而網絡上的信息都是模糊不清的,這種行為極容易誤傷他人,侵犯隱私。

6.木耳打藥不能吃

搜索次數1450萬

熱度★★★

【傳聞】8月,有個“木耳打藥”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一名中年男子在一片木耳地裡打藥,同時跟另一個人對話。該中年男子說:現在種木耳需要打好幾種藥,比如農達(除草劑草甘膦的商品名)、殺蟲劑,還有激素等等。雖然他知道這些藥打在木耳上會害人,但為了經濟利益也顧不了那麼多了。

【真相】8月23日,中國食用菌協會發布《關於嚴厲譴責製作“黑木耳經常頻繁用藥” 惡意視頻行為的聲明》,稱視頻內容為“擺拍”,所反映的情況與事實不符,具有明顯的動機不良和惡意抹黑的意圖,可能會對不瞭解食用菌生產實際的消費者產生很大的誤導。據科技日報採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說,“木耳生長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病蟲害,需要病蟲害的物理、生物、化學防治,如果選擇化學防治,用化學農藥就是必然的”。普通種植的木耳允許使用農藥,國家批准用於食用菌的農藥有10種左右。

【提示】“木耳打藥不能吃”“麵條加膠不能吃”……微信朋友圈隔三差五就出現此類傳聞。《2017年食品造謠治理報告》顯示,微信是食品謠言傳播主平臺,佔比高達72%,其次是微博,佔21%,二者以超過90%的傳播量成為傳播食品謠言的主要渠道。提醒大家看到網傳文章時,一定要注意來源,不輕信。


媒體總結第三季度“謠言熱度榜”,你信了哪個?



媒體總結第三季度“謠言熱度榜”,你信了哪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