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帮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蓝颜刺骨


唐朝自武则天掌权后,李家宗室子弟被武则天严厉打压,唯独太平公主很受武则天喜爱,被武则天处处保护。太平公主的身上有着太多武则天的影子,从太平公主的出家、出嫁再到改嫁,一切都是武则天的安排。而太平公主也很聪明,从不参与朝堂之事,还刻意在生活上铺张浪费,转移官员们对她的注意焦点。

太平公主虽然前期很低调,事实上她却是和武则天最像的一个人,性格刚强,明谋善断,而且热衷权势。随着武则天渐渐老去,朝野上下对于武则天还政于李家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缓和武、李两家的矛盾,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并让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希望通过太平公主平衡两家矛盾。太平公主政治立场上坚定拥护李家,又深受武则天厚恩,而且是武家儿媳,是两家都能够接受的人。

公元702年,太平公主和太子李显、皇子李旦等人联名上奏,请武则天进封张昌宗、张易之两人为王,以此缓和李家与二张之间的矛盾并且降低他们的警惕性。张昌宗和张易之两人是武则天的坚定拥护者,也是武则天手里的两把刀,打压李家的事多数都是通过这两人完成。

但是太平公主和李显等人释放的善意没有让二张收敛,公元703年,张昌宗诬告魏元忠与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礼丞高戬,致使两人被处死,二张和李家的关系彻底破裂。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太平公主由于参与诛杀二张兄弟有功,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开始形成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李显登基后,开始疏远张柬之、太平公主等拥立功臣,立韦氏为皇后,还让韦皇后参与政事。也许是武则天带了个不好的头,韦皇后参政后,联合武家的武三思把持朝政,四年后韦皇后毒死唐中宗李显,立幼子李重茂为帝,自己临朝称制,想重演武则天的故事。

但韦皇后没有武则天的威望和手腕,而且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等人虽然被疏远,但势力还在。公元710年,太平公主联合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和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和韦氏、武氏家族,拥立相王李旦为帝。太平公主是相王李旦的亲姐姐,又对李旦有拥立之功,李旦登基后非常信任太平公主,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事先征求太平公主的意见,朝政基本上由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掌控。

李隆基明断果决,善于用人,又有拥立李旦之功,朝野上下威望非常高。李旦在立太子方面一直犹豫不决,不知该立三子李隆基还是嫡长子李成器。太平公主见李隆基是个英明之主,担心他登基后自己保不住权势,就到处给李隆基下黑手,劝说李旦立李成器为太子。

至此,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从曾经合作无间的亲密伙伴转变为生死相向的政敌。太平公主非但在李旦面前给李隆基造谣,说他结交朝臣,有不臣之心。还直接在宫门外拦住宰相宋璟,请他一起上书立李成器为太子,被言辞拒绝。而李隆基一系的大臣则在李旦面前说太平公主勾结皇长子够陷李隆基,导致政局不稳,请李旦下旨将太平公主迁往东都洛阳。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已经势成水火,成为不死不休的局面。

李旦虽然宠信太平公主,毕竟还没有失去理智,为了保证皇权平稳过渡,李旦还是决定将已经在朝中拥有极大势力的李隆基立为太子,并在不久之后禅位给李隆基。李隆基虽然登基称帝,但李旦还在世,以太上皇的名义掌控着二品以上大官的任命。局面还有扳回的机会,太平公主决定铤而走险,直接毒死唐玄宗李隆基。

但太平公主的计划还没实施就被唐玄宗李隆基得到消息,形势已经非常紧迫,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公元713年,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太平公主的党羽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将他们斩首,在内客省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随后李隆基连夜颁布诏令宣布太平公主谋反,将太平公主一系的众多官员指为乱党,逃到山中寺庙的太平公主也在三天后被赐死。至此,李隆基正式掌权,开创了开元盛世。

从合作无间的亲密伙伴到不死不休的生死大敌,都是形势使然。在赤裸裸的政治斗争中没有亲情也没有朋友,主题永远是政治利益。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的资历、威望和手中掌握的实力都是李隆基最大的威胁。而且太平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心机、能力和野心都不亚于武则天。李隆基如果不果断采取行动,先行除掉太平公主,等太平公主做足准备后,被推翻的就是李隆基了。

第一次写那么长的回答,真心花时间!


古今之言


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唐玄宗是个消费者,所以杀了太平公主,不过是三一五打个电话,“维权”而已。

言归正传,其实唐玄宗干掉太平公主,也可以看作国君除掉开国功臣,两相比较,其间差异,不过是李隆基并不具备开国皇帝对元勋的优势罢了——实际上,太平公主是有可能逆袭的。

武则天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除掉扬州徐敬业的叛乱后,大兴冤狱,“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对李唐宗室势力的监视达到空前的地步。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李隆基以楚王的身份建置官属,受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等人私见李旦影响,被处废置官属,偕同李贤的三个儿子,及其自己的兄弟,“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李隆基少年便受到权势熏陶,至其弱冠时,又目睹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武则天病入膏肓发动“神龙政变”恢复大唐,更是积累了“经验”。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自潞州(今山西长治境内)回到长安,一面结纳勇武之士,一方面也在万骑军中发展势力。其时,由于皇帝李显懦弱,朝政大权逐步落入了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手中——这既为李隆基势力的抬头创造了外部条件,也为权欲旺盛的太平公主做出了榜样。

在韦皇后等人的手中,恢复唐朝的功臣遭到打压,或死或驱逐,就连太子李重俊也被杀死。韦皇后等人欲效法武则天,觊觎帝位。李隆基料敌于先,遂联合其姑姑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等人策划了“唐隆政变”,韦后集团,包括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相继被杀,韦氏一门,凡高于马鞭的男性皆被诛除,而李隆基之父李旦再登帝位,李隆基本人也得封东宫。


太平公主权欲本重,又因拥立睿宗之功,开始参与政事,但李隆基在一帝碍手碍脚,便欲使奇计废去他的太子之位,两人由是交恶。李隆基绝非甘于人后之辈,也寻找机会,意图干掉太平公主。

唐睿宗对二人的争斗洞若观火,但一人是姊妹,一人是亲儿子,只好作壁上观。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争斗愈演愈烈,至景云三年(公元712年),睿宗担心这样下去再次引发江山大乱,遂委帝位于李隆基。


虽然李旦手上权力仍大,但李隆基做了皇帝,其势力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太平公主眼见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小,遂一鼓作气以政变形式夺权。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得悉太平公主的计划,遂先下手为强,斩太平公主党羽无数。太公公主大势已去,逃入佛寺之中,三日方回,但唐玄宗怎会饶过她?便有太上皇李旦出面求情,太平公主也还是难逃赐死的结局。


古今事


李隆基又名李三郎,史称唐明皇,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时——开元盛世。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孙,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儿子。他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英俊,是历史上少有的三高----高颜值高智商高情商的正宗嫡系皇四代。

他出生在唐朝宫闱多事之秋,成长于父亲李旦的皇位跌跌撞撞之际。

年幼的他饱受时而高高在上时而寓人篱下的生话,先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接着又被武则天命令过继给李弘为子,继其香火。后来其母亲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与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不知埋在何处。

在残酷的你死我活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李隆基,七岁那年就做出了令武则天高看一眼的举动。

有一次朝堂举行祭祀仪式,他看到武懿宗厉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声色俱厉地训斤:“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一向骄纵跋扈的武懿宗目瞪口呆。

凭这一举动,武则天对这个年幼志高的孙子备加喜欢。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有一件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李隆基的为人处世,“唐隆政变”之前,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李旦报告,李隆基振有词地说:“我是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

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从中可以看出李隆基的老谋深算和全局观念。

“唐隆政变”成功后,李隆基才把唐隆之变的经过报告其父李旦。李隆基很快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

万骑为他以后铲除太平公主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后话。

接着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由其父李旦重新即位。李旦做皇帝后,马上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

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可见当时李隆基已是大权在握,威望也极高。但太平公主没有及时看清形势,收敛其嚣张跋扈的本性,竟然还恃功倨傲,经常干预政事。

有时候她甚至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在这种功高震主的情况下,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布,所以他也开始寻找机会对付太平公主。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的能耐,所以没有轻易动手。

当太平公主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时,睿宗李旦感到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白热火状态,他听术士说:“五日内有急兵入宫”,更加害怕惶恐,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他更相信自己儿子的能力,于是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

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先天政变’最终还是发生了,李隆基依靠万骑的力量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太平公主见自己的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

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但李隆基深知姑姑太平公主的本性,他也知道“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于是断然拒绝,将太平公主最终赐死家中。

自古帝王之家无亲情,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杀兄弑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开创了贞观之治。

看来唐玄宗不犯过姑姑太平公主,既是当时皇权争夺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先辈的传统。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唐玄宗虽然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但他的人品和心性却着实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他的无情和狠毒始终都表露无遗:为稳固皇位,连自己亲姑姑都杀;出于猜忌,一日之间赐死了自己三个儿子;为一时淫欲,竟连儿媳都能抢。

一旦细读唐史,便会发现,在李唐王朝权力的更迭中,几乎都伴随着流血牺牲,有许多骨肉相残的悲剧,这一点从李世民开始便已如此。到唐玄宗夺权时,也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在公元710年,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唐中宗李显,打算效仿武则天,先临朝称制,再登上皇位,然后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结果,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等人发动政变,将唐中宗李显的弟弟,唐睿宗李旦扶上皇位。

唐睿宗再次登基后,接下来又出现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的较量。由于李隆基拥戴李旦有功,被立为太子,不过太平公主却觊觎皇位,而且手中掌握着更大的权力,在朝中网络了许多党羽,使得李隆基夜不能寐,寝食难安。

唐睿宗李旦见形势不妙,为求自保,于公元712年宣布退位,躲到一边做起了太上皇,然后由李隆基登基。此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演变成了又一场悲剧。

到公元713年时,李隆基在做好准备后,突然对太平公主动手。他命王毛仲选练精兵,组织了三百多骑兵,然后跟随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由于李隆基行事果断坚决,整个行动进行地十分顺利,很快除掉了太平公主的党羽。

当时太平公主见大事不妙,跑到寺院中躲藏起来,李隆基则派人搜捕。此后,太平公主自知难以藏身,回宫自首,希望能够留下自己一条命。结果,李隆基还是下决心斩断后顾之忧,命自己的姑姑在家自尽。

在事变过程中,太上皇李旦还曾请求李隆基手下留情,不要将事情做得太绝。不过,李隆基在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十分成熟,他深知不能留下后患,故而忍痛杀了自己的姑姑。


夕阳下的晚枫


不是唐玄宗不放过太平公主,而是太平公主自己作死,具体情形如下;

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女儿,真的太像武则天了,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武则天就让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她逐渐爱上了权力,对权力的痴迷,造成她的悲剧;

太平公主可以说是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前期,唐朝权力斗争中一个重要角色,参与了武则天晚年诛杀二张的斗争,随后又参与了帝位的斗争,举足轻重,权倾朝野,开始左右朝堂政权,也随之滋生了争夺帝位的野心,威胁了唐玄宗的统治,与唐玄宗的矛盾日益激化;

在大臣的建议下,唐玄宗先下手为强,以谋反罪将太平公主赐死,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集团,从而维护了自己政权的稳定。

总之,太平公主对权力的痴迷,最后害死了自己。君王家中无亲情,成王败寇。


密探零零发


不是唐玄宗不想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而是因为龙椅只有一座,不是你坐,就是我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如果不是唐玄宗先下手为强,让太平公主抢了先的话,他也得死。

是的,太平公主帮过唐玄宗。但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太平公主和唐玄宗面对着共同的敌人——韦皇后和安乐公主。

韦皇后是唐中宗李显的皇后。武则天退位后,李显再次继位。李显无能,让韦皇后把持着一切。韦皇后特别崇拜自己的婆婆武则天,而且缺乏自知之明,觉得自己也可以走婆婆的老路。同时,她还有一个和她一样没有自知之明的女儿——安乐公主。这娘儿俩的意思是,韦皇后先当女皇,死后再传位于安乐公主。

但是有人不同意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觉得,如果有人要当女皇的话,那也应该是她,而不是韦皇后。

另外一个不同意的人,则是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

于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把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给干掉了。然后,李隆基的爸爸李旦继位。

太平公主觉得,李旦就是个过渡,还是应该继承老李家的优良传统——让女人当皇帝。

但他的侄儿觉得,老李家的这个传统不应该继续发扬了。于是,他就先下手为强,干掉了太平公主,他自己登了基,史称唐玄宗。


趣谈秘史


帝王家的荣耀有多高,斗争就有多惨烈。何况这个太平公主,可不是盏省油的灯。唐代有了武则天称帝的先例,让不少有胆识有野心的后来者都虎视眈眈,太平公主就是其中一员。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生前最宠爱的女儿,睿宗李旦能再登皇位,太平公主的谋划也是功不可没。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合谋,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诛灭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让其父亲李旦再次登上了皇位。

李旦上位后,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另眼相看,凡军国政事都与他们商量。此时的太平公主,气焰正盛,并不把李隆基放在眼里。等她发觉这个侄儿会给自己的政治前途造成威胁时,李隆基已经成了气候。颇为懊恼的太平公主于是想用计谋扳倒李隆基,一来散布流言,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当太子;二来派人监视李隆基,经常向李旦打小报告;三是有目的地聚拢朝中反对李隆基的力量,形成一个意图不轨的小集团。幸亏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的表现令朝中重臣们刮目相看,树立了一定的威望,才能和太平公主抗衡。

李旦不是什么杀伐决断的厉害主子,总想着平衡这姑侄二人的关系。于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明争暗斗一直是此消彼长,始终没个结果。712年,太平公主心急了,乘着天有异象,想借机除掉李隆基。也许是李旦厌烦了太平公主的弄权行为,也许是审时度势下觉得还是自己儿子靠谱,这回李旦终于做了个明确的决定——他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自己退居二线去了。

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还是不愿意退出这场夺权斗争。公元713年7月4日,是她准备发动政变推翻李隆基(此时已是唐玄宗)的日子。7月3日,李隆基先下手为强,把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锅端了,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羽死者数十人 ” 。至此,李隆基才正式掌控了整个大唐王朝。

从结盟到翻脸,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本来就是残酷的皇位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太平公主作为斗争失败的一方,肯定是必死无疑。


生猛历史


最高权力的争夺,都是血淋淋的!

太平公主历史上赫赫有名,她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最小的女儿,武则天事事宠着她,护着她,她从小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生活,她颇有母亲的风范,心机深沉,喜弄权术。武则天曾夸赞她说,很有自己的影子。她的权势地位仅次于武则天,人称“武则天第二”。



太平公主年纪轻轻就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一生参与三次重大政治斗争,一次比一次介入的程度深,最后一次就是她与李隆基之间的较量,但她没能笑道最后。



第一次政治斗争:参与诛杀二张兄弟。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是武则天的男宠,在武则天的庇护下,专权跋扈,权势熏天,后来得罪了李氏和武氏权贵,最后被张柬之联合太平公主诛杀。太平公主因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第二次政治斗争:主导诛杀韦氏集团。

韦后也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唐中宗李显继位后,她不断培植势力,安插党羽,想效仿武则天成为新一代女皇,此举严重威胁了李氏集团的利益。后来,利令智昏的韦后竟联合女儿安乐公主毒死李显,扶植傀儡小皇帝上台,妄图效仿武则天垂帘听政。最后,太平公主联合四哥李旦、侄子李隆基清除韦氏党羽。太平公主因功晋封万户,权势熏天。

第三次政治斗争:姑侄斗法。



经过前两次政治斗争,太平公主权势达到了巅峰,文臣武将的升迁全凭她一句话,七个宰相中,竟有四个是她安插的党羽,这极大威胁了太子集团的利益,她和李隆基的之间明争暗斗,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她曾散布流言,声称李隆基并非皇帝嫡长子,不应立为太子,无果后又指使安插在李隆基身边丫鬟,意图毒杀李隆基。李隆基继位后,听取王琚的建议,决定先发制人,斩草除根。他先召见羽林军首领,并将他们斩杀,后控制住羽林军,又迅速诛杀太平公主一众党羽。三日后,太平公主被赐死于家中。

最高权力的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父子之间尚争的鱼死网破,何况姑侄!


一半秋色




武则天代唐立周,成为一位女皇帝,她的作风影响着她的子女儿孙,把唐朝推向了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上行下效,有其母必有其女,太平公主,韦皇后都想仿效。这些女人都想成为武则天第二,当一回皇帝过一把女皇帝瘾。

但接班人只能有一个,一个国家也只能有一个皇帝。武则天之后谁来做皇帝?儿子当?女儿当?儿媳妇当?孙子女当?太平公主,韦皇后跃跃欲试。毕竟当皇帝和位极人臣不一样,可以无所欲为不受限制地支配一切,包括男人和权利。



太平公主是一个有心机的女人,她联合哥哥李旦,除掉杀死丈夫妄图称帝的嫂子韦皇后。李旦成为皇帝,她辅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旦欲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李隆基,太平公主不愿意了。论能力,论功劳,李旦之后就轮到她了。母亲能当皇帝,她也能当皇帝。武则天说过“太平类我”,她的几个哥哥都是软弱怯懦之辈,只有她和母亲最像。她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母亲武则天是她学习的榜样,也是她的人生目标。



官场中的争权夺利和普通百姓家的分家产一样都会撕破脸皮大打出手,政治斗争尤其如此。太平公主不仅仅是李隆基登基路上的绊脚石,而且还是最大的威胁者。太平公主有实力也能做出来废黜李隆基的事情,她有她母亲武则天的手段。



她是老司机,从血雨腥风中过来人,手下党羽众多,时刻压迫者李隆基紧张的神经。李隆基意识到了危机四伏,必须早下手,不能妇人之仁,不能念及什么姑姑侄子之情。在皇位面前,亲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权利。登上皇帝宝座是安全。你不杀她,她就会杀你。这就是政治斗争,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帝位之争。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明白这一点。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李隆基先下手了,比太平公主早了一步。否则,失败的就不是太平公主,而是他李隆基了。



以快打慢,迅雷不及掩耳。

玄武门政变,李世民杀了李建成。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交出了政权,恢复大唐。

在后来,唐隆政变,太平公主李隆基联合杀了韦皇后。

政治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李隆基放过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不一定愿意放过李隆基,和李隆基合作。太平公主存在一天,就时刻威胁着李隆基的每一天。她是李隆基身边的老虎,这只母老虎会吃人。这就是李隆基不放过太平公主的原因。


四本看长安


史载,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昏庸懦弱,大权操于他老婆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之手。张柬之等拥立李唐复位的有功之臣均遭贬逐,太子李崇俊被杀,武三思等武氏残渣余孽迅速泛起并复活,韦后纵容其堂兄韦温等掌握大权,还公开支持女儿安乐公主大肆卖官鬻爵,又大兴土木,修筑寺院道观,奴役压榨人民。她独持权柄,牝鸡司晨,祸乱朝纲,施政能力与水平却远不如武则天。

景龙四年(710年),韦后惊恐于唐中宗对她和安乐公主擅权跋扈的义愤,遂狠心用药饼鸩杀了中宗。药死中宗后,韦后准备效法她的家婆武则天做史上第二个女皇。

此时,武则天的第四子李旦还有相当势力,他的第三子李隆基也在暗中悄悄积蓄力量,其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很有能力的文武官员 。 李隆基羽翼渐丰,成了韦后专权的障碍,戾狠的韦后准备除掉这个“绊脚石”。

李隆基绝非等闲之辈,还没等韦后准备完毕,他先发制人,与姑姑太平公主合谋发动兵变,亲率羽林军万骑冲进皇宫,将猝不及防的韦后极其党羽一网打尽。之后,由太平公主出面主持,恢复了睿宗李旦的帝位。足智多谋、善于决断的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唐睿宗李旦也是个昏庸的皇帝,他似乎甘心被个性强势的太平公主摆布,太平公主仗恃扶睿宗上位有功,在朝中大树党羽,集聚私人势力,并逐渐开始左右朝政。史载,当时有7位宰相,居然有四人是太平的亲信,满朝文武,大半都争相趋附她,唯其马首是瞻。太平公主势焰熏天,视睿宗李旦如傀儡。

刚开始,太平公主见李隆基年纪轻轻,有些不以为意,后来见他英明神武,又很善于接纳英才,怕他日后尾大不掉,对自己专权不利,于是渐把矛头对准了隆基。

太平公主大造舆论说,如今的太子不是皇长子,不应立之,自古废长立幼都有后顾之忧与不测之祸。想阴谋废掉隆基的皇储之位。太平公主在朝中势力很大,且很有些政治能量与手腕,所以隆基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

史载,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幸运地即了帝位,是为唐玄宗。然而,睿宗退而不休,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以及重要的军政大事仍由他裁定 。在此期间,玄宗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关系极为紧张,双方剑拔弩张,各自磨刀霍霍,暗藏杀机,均想置对方于死地。

《旧唐书》载,先天二年(713年)7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抢先下手,率厩牧(负责替太子东宫饲养马匹、掌管车驾的官署)兵马冲进内廷,诛杀太平公主及死党数十人,将依附太平的官员尽数废黜、驱逐。至此,动荡不宁、暗流汹涌的吊诡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唐玄宗才得以掌握了全部大权。次年,他改元开元。自贞观后,中国历史再次迈入一个花团锦簇的繁荣时期。

【答题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网络配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