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时代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过去40年,中国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当前资本市场的紧缩、去杠杆和增加流动性的矛盾凸显,中国经济结构面临着急需转型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内需、促进消费成为唯一的选择。

如果当下去问国内的创投机构,什么投资主题是他们必然会布局的,能得到最多答案的莫过于“科技创新”和“消费升级”。尤其是后者,在诸多专业投资人看来,是一个能够跨越周期的领域,并且随着新兴群体的诞生,消费力量仍会不断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合适当前时机的领域内的投资机会,就成为了摆在诸多创投机构面前的“大考”。

消费是跨越周期的投资主题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环境下,消费是一个非常确定和需要加大投入的方向。”日前,景林股权投资董事总经理潘迪在第12届中国投资年会产业峰会上如是说。

他直言,在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居民的积蓄用于买房的多、消费的少。但从现在开始,90后、95后、00后正在崛起,70末和80后的消费潜力也会逐步释放,总体来看消费升级是个很确定的趋势。而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在任何一个股票市场,消费类企业都是能够跨越周期、长期持续增长的类型之一。“我们的观点很明确,未来长期看好消费,而且会坚持加大投入。”潘迪说。

潘迪指出,在看消费领域的项目的时候,要时刻把握住“变与不变”。他指出,不管是新还是旧,不变的一点是消费永远都是“做小生意容易,做大很难”,它需要你左脑跟右脑的平衡,也就是品牌和标准化复制管理必须取得平衡。这一点是很多消费者企业做不到的原因。所以判断原因,中后期要持续做大,两方面的能力必须都很强。

其次,消费的四个因素:品牌、渠道、产品、供应链,在现在的时代下,产品会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产品力是现在非常重要的,在渠道和供应链环节,数字化智能商业和数字化管理会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变化的因素。

2015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委会提出“新销售、新动能”的概念,当时提出6个领域,包括信息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品质消费、时尚消费和农村消费。在艳阳天资本总裁张正权看来,消费将来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奠基石,在当前投资、出口下滑的情况下,靠内需来拉动是唯一的出路。

鸿坤亿润投资合伙人吴晓伟则指出,其实对于消费领域的看法,机构之间的观点是相对比较一致的。他认为,消费是靠周期的品类,当前可以关注人口迁徙的因素。从改革开放40年的走势来看,现在中国的人口分布依然比较分散,过去40年走的是城市化布局到城市群产生的过程。因此,他判断,未来可能会有大概6~7亿人口分布在几大核心城市群,他们对周边的优质服务消费需求会大量提升,长此以往可以看到整个人口迁徙带来的红利。

其次,吴晓伟表示,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人口基数非常大,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趋势乘以这个基数就会造成很大的机会。“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的概念,只是一个时代发展中,或者渠道下沉带来的变化。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变化,可以产生一个独角兽、百亿级市值的公司。在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下,抓住时代的卖点或者节点,可以在消费领域获得很好的投资机会。”

新常态下的消费投资机会

从大方向上来说,潘迪认为,消费可以分为做渠道、做产品和做服务三类。首先他认为,渠道类企业,不管是爆发性还是成长空间,都优于产品类企业。在他看来,做渠道的有两个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是出海,另一个则是新零售,尤其是后者重构线上线下、数字化当中有很大的机会。不过他也指出,这里面最大的挑战,是新零售对于创业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更适合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做。

相比之下,潘迪认为服务类企业的机会更好一些。第一,因为整个服务类的消费占比比较低;第二,服务相对面对国际化的竞争比较少,当中教育、美容、养老、娱乐等都是其中看好的服务类的方向。

而产品类的企业,整体来说比较容易面临国际化竞争,同时品牌的沉淀也需要时间。但潘迪指出,这个细分领域同样存在两个机会,一个是中国本土跟外资差异化的竞争,另一个则是供应链优势。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能够比较好地利用供应链的优势,去做一些不一定是以品牌见长,而是以品牌性价比见长的产品。

吴晓伟则更倾向于从基层消费偏好的变化,去挖掘一些新的变化趋势,或者是一些投资机会。他总结了四点方向:第一点是专业化。大家更倾向于专业化的品牌或者是产品来服务,或者来提供服务给她的受众及用户;第二点是文化。00后、95后、90后的新的消费人群起来了,越来越懒、越来越追求便利,从而产生了新的机会;第三点是社群化。例如小米,通过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故事的传递来提供用户之间的粘性;第四点是场景化。把消费和生活场景进行结合,形成场景化的购物方式来提高用户粘性。“如果产品、服务能够抓住这四个底层的趋势,会有一些好的投资机会出现。”

吴晓伟还指出,从人的本性出发,大家都追求物美价廉,在任何环境下都需要有更好的产品和更便宜的价格。这就涉及到去寻找更好的产品,以及有更好的组织架构的公司,包括供应链、渠道,以更高效率来服务,这也是新销售时代下新的驱动力。

“对于优秀企业和优秀团队而言,要有足够强的应变能力以及判断力,特殊节点如何做好规模、做壁垒以及造血能力,从这三个维度上做出组合拳,达到最好的企业发展状态。”吴晓伟总结说。

张正权认为,新消费的驱动力无非是三个:第一,中产阶段;第二,00后、90后、8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体,这个群体在新的成长时代中形成追求个性、追求放飞自我的新的消费形式;第三,一些新的技术比如人脸识别、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科技赋能诞生一些新的消费业态。

在他看来,现在国内的消费已经逐步进入“理性消费和品质消费的时代”。在这个阶段,人们都在思考这个消费到底值不值,甚至考虑这个消费的社会意义在哪里。这一阶段人们追求的是适合自身的东西,不硬性追求品牌、价格等,只要觉得舒适和自己喜欢即可。在现阶段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寻找一个适合我们的投资方向,从我们的投资角度来说,更多希望借助科技赋能的东西,更看重的是未来符合消费的发展方向。

“目前新消费确实遇到了新常态,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相当严峻。所以对投资人来说,目前第一个看法就是要能活下去,度过资本严冬。”他强调,在严峻的情况下想要活下去,首先是赛道选得对不对,这是最关键的。要能适应在新常态下苛求的状况,把现金流管好,后续发展需要时间检验。“所以我们目前投资主线看的是:有好的赛道、有好的现金流、能够活下去度过周期的这些企业。”张正权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