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故事还是潜心打磨 资本寒冬下的选择?

(集微网报道 艾檬)临近2018年未,业界好像都感受到资本寒意袭人,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君不见这厢资本寒冬叫苦连天,那厢字节跳动和大疆的融资分分钟被抢光。可见,冰火两重天的戏码从来不缺主角,但时下最重要的考量或是该编写故事还是潜心打磨?

编写故事还是潜心打磨 资本寒冬下的选择?


说创投过冬还太早

对于资本的寒冬,或许是一些新手感慨更深,但对于创投老将来说,这或是孕育春天的时机。

做过20多年创投的松禾资本合伙人袁宏伟在最近举办的2018未来科技创芯大会及安创第六期路演大会上就表示,松禾20多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二级市场退出的困难,其中有10年基本没有IPO,就算是冬天,也是需要踏踏实实的忍耐。目前业界有很多成立不到5年的政府引导基金,如果只看重会获得多少回报,会捕捉多少独角兽,而不是专业上进一步锤炼,在产业上进一步提高认知,现在来说冬天不是要求太高,就是过早了。

当然,安创加速器联合创始人杨宇欣也强调,寒冬之际,表现在投资机构对投资项目更加谨慎,会更加注重项目的抗风险性。

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长江商学院欧洲首席代表、助理院长季波提供了一个到欧洲投资的主张,他提到,欧洲与美国创新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注重商业化,而欧洲强调思想。因而,

欧洲的企业更具投资价值,因为他们更有创新力,而且估值低,可谓是没有开发的蓝海,所以,不应一窝蜂的去硅谷找项目。

对于初创企业的过冬技能,安创认为仍要有核心技术。“安创从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加速有核心技术的创业公司,因为壁垒将足够高。虽然时下资本环境不是很友好,但创业公司如有核心技术和产品,有落地场景,有变现收入,通过安创来依托ARM庞大的生态体系和技术标准,可让这些创业项目更快地对接上下游产业资源,对接资本,从而对抗风险和寒冬。”杨宇欣对此仍有信心。

并且,在对接地方的产业创新以及龙头企业的创新诉求层面,杨宇欣也在着力引流,以形成更多的商业模式,加速商业化的落地,从而扩张版图。

安创这么笃定显然是有底气的。对于安创加速器来说,近年来的成绩足够耀眼,迄今已加速百家创业公司,第一个加速项目地平线估值已有二三十亿美元,95%的企业已完成下一步的融资,更重要的是平均估值成长表现良好。在第六期安创路演大会上,无论是上海科络达的车载OTA方案、亿智电子的AI SoC、灵明光子的光子探测器芯片等等,都在力证这一逻辑下的技术底蕴。

大公司的“助推”

这其中,借力加速器与大企业的创新诉求对接,或能为创业企业带来更多的利基。

国外知名药企GSK 消费医疗中国创新负责人Eric Zhang就认为,未来Self-Care行业会有更多的数字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应用,诸如可穿戴设备、自我诊断工具、C端医疗服务,以及突破性平台性技术如人机交互技术等将呈现诸多新的商机,同时药品会越来越多从处方药转到非处方药让消费者自行选用。

因而,面向这五大领域的机会,Eric Zhang提到,GSK希望在未来5年,在产品线上每3个产品就有一个是通过跟外部合作来实现,一起推动未来Self-Care行业的变革。

而能找到大型公司押注,初创企业可谓插上了梦想翅膀。神州控股首席战略官、智慧城市服务集团总裁郭京申提及,大公司有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现实的场景和规模,一家创新公司能找到与之合作的大公司并适当变迁的话,可将产品从1到10快速规模化,这对创新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而大型公司在选择时也需要初创企业与其战略协同,并能带来更多的权益,这中间要实现平衡。

而且可能不只是从1到10的突破。博世智能科技总经理贺斌直言,与大公司合作第一大优势就是平台资源,不论是B2B还是B2C模式,通过这一平台初创企业不仅能挖第一桶金,而且估值升高也会更快。此外,大公司有全球的资源,有可能中国市场暂时没有需求,则可助力在北美、欧洲市场开拓,找到合作点。“比如初创公司开发自动驾驶芯片,但没有B2B客户资源,而博世做一个技术交流会就能搭建起来。对初创公司来说最艰难的是从0到1,而博世有深度的下游资源,通过博世整合跨领域的上下游资源平台,可为初创公司提供更强的助力。” 贺斌举例道。

选择的重心

而对于过冬的“食粮”——核心技术,虽然业界一致的关注点集中在AI、物联网、5G、自动驾驶等领域,但如何找到立足点,如何应对相关挑战,都需“作于细作于易”。

安谋(中国)执行董事长兼CEO吴雄昂指出,未来万物智能互联将无处不在,下一波的变革核心是将AI和IoT功能放入更多的设备中,进行感知、计算和决策,同时成本和功耗适用,而现有架构已无法支撑,这将对现有架构和技术基础造成挑战。

挑战在于:一是如何在软硬件层面全面打造安全环境;二是边缘计算能力提升;三是生态的全面合作,如何以开放创新的模式,在AIoT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松禾资本通过多年的总结,认为新材料、生命科学和智能硬件大有可为,因为这些领域更能跨越周期,并更适合中国市场。

就算是热火朝天的AI领域,也不是遍地黄金。“革新性的AI技术比如架构创新的AI芯片,还没有出现类似ARM一样的主流架构,还有诸多机会。并且,让AI场景落地也是重头,AI需找到场景落地实现商业的闭环。”杨宇欣强调说。而且,他认为进口替代成一大趋势,从模拟到数字、从存储到功率器件,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大有可为。

而在智能汽车OTA掘金的上海科络达首席执行官吴柏仪强调OTA解决方案将成大势所趋,将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在线升级带来新体验。“车载OTA方案厂商比拼的是服务、技术与成本。在OTA前装市场,整车从开始选型到应用一般需要3年,科锐达从2015年初就开始跟车厂接触,到2018年才开始进入五六家车厂的供应链,这也意味着合作厂商基本上在几年内不太可能更换OTA厂商,因为更换成本巨大。” 吴柏仪最后表示。(李延 校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