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大唐陌刀是騎兵剋星?

執筆憶流年3


雄霸世界500年的唐直刀

建立在先進技術上的漢刀,輝煌了至少700年之久,直到隋唐時期出現更為先進的唐直刀為止。

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代,中國的刀的製造再上了第二個頂峰。

南北朝時期的西魏時代,中國人終於發明了馬鐙,這個小小的馬鐙讓騎兵由此稱霸世界軍事舞臺長達1000多年。

有了馬鐙以後,馬上的近距離格鬥已經沒有任何問題。一個臂力平平的騎兵戰士,使用馬鐙,藉助馬的力量,可以輕鬆將一個步兵砍成兩斷。一個這樣的騎兵在馬上,前劈後砍,左突右撞,完全可以對付好幾個精銳的步兵。

就算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紅軍時代,西路軍遠征新疆的時候,非常擅長拼刺的紅軍戰士,往往要好幾個人聯手,才能對付一個軍閥馬步芳的穆斯林騎兵。

騎兵技術再次迅速發展,成為一股可以決定國家興亡的重要作戰力量,刀也就更重要了。

到了強大的唐代,受北方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突厥人的威脅,唐代以騎兵成為作戰重要力量。

突厥的力量極為強大,他們騎兵總數高達40萬,甚至比後來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還要多的多。蒙古騎兵鼎盛時期,不過25萬左右。

突厥騎兵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如果他們願意的話,他們可以縱橫世界,甚至找不到對手。

隋朝歷史中,有明確記載的突厥大規模入侵和搶掠,就有67次之多。當時是隋朝末年,漢人幾乎無力抵抗,連隋煬帝也險些完蛋。

啟民可汗之子始畢可汗,趁中原內亂之機脫離隋朝,並於615年率10萬騎兵攻隋,圍困隋煬帝於雁門(今山西忻州代縣)一月餘,後撤圍退兵。

鑑於突厥如此強大的威脅,依靠傳統的漢族步兵很難有效對抗。

在隋唐期間,漢族統治者都採用大量騎兵對付突厥人。

其中以唐朝時期騎兵,發展到達頂峰!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明,就是一個極為重視騎兵的皇帝。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的時候,他們麾下就有5000騎兵,其中2000匹馬是購買的突厥馬。

李世民學習能力很強,他學習突厥騎兵的特點,編組了機動性強,攻擊力驚人,又非常靈活的輕騎兵。他最喜歡的戰術就是分析敵人佈陣的薄弱處,然後親自率領騎兵,以泰山壓頂之勢將其沖垮。

如李世民率騎兵進圍薛仁杲,李靖以3000騎夜襲定襄等。此種出奇制勝的戰法,一直沿用至後唐及五代,甚至步兵也用此法,如李靖平蕭銑之戰。

---------------威風八面的大唐鐵騎和他們的唐直刀。唐直刀是後代無法突破的一個頂峰了!

這支輕騎兵也是唐統一戰爭中的主力!在唐軍中,騎兵和步兵比率高達1:3,這可謂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第一次了。

唐朝建立以後,更是極為重視騎兵發展,養殖的官馬就高達70多萬匹。

唐朝統治者認為:突厥騎兵從小長於馬上,騎術和使用武器的能力應該強於唐軍,這是唐軍天生的劣勢。

為了彌補這方面的劣勢,必須從戰術和武器上取得領先,完全壓倒敵人。

這個結論同漢朝統治者完全一致!

唐軍騎兵近戰武器已經是清一色的刀,只有少量指揮官使用儀仗劍,刀也成為主要的騎兵武器之一,自然是發展的重點。

而刀的工藝已經登峰造極,成為一種兼實戰兵器和藝術品為一體的東西,它的代表作就是唐直刀。

唐朝直刀的製作工藝基本和日本倭刀相同。當年日本人,就是從中國學走了這些技術,簡單的加以仿製和日本化的改良而已。

唐直刀是自漢代環首刀一脈相承而來,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看做是對環首刀的改良。

唐直刀維持了環首刀的單面開鋒、厚脊薄刃與直脊直刃的特色,取消了過去環首刀柄首的圓環(對雙手握刀有一定影響),延長刀柄更適合雙手持用,作工、裝飾亦更精良華麗,並出現各種長短尺寸的刀身以對應各種戰況

唐直刀使用的技術讓人極為驚歎,包括:複合鋼鐵,切刃造和鎬造的刀形狀,用燒土來淬刃,造刃文,反覆鍛打鋼鐵 -- 名為百鍊鋼技術。這些都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兵器製造技術,甚至在其後保持了幾百年之久的領先優勢。

唐直刀的製造工序為:以純鐵滲碳後對摺,多層迭打。刀鋒淬火而刀脊不淬火。並將其工藝分為“三十煉”、“五十煉”、“百鍊”等鑄冶技法,不斷冶煉、鍛打、淬火,分步脫碳淨化,頗似揉麵,使鐵百鍊成鋼,更為堅硬鋒利。

唐直刀相比環首刀最大的特點是包鋼刀、灌鋼技術、摺疊打造技術。

這些技術讓唐直刀相比環首刀,性能上又有大幅度的躍進。

包鋼技術也就是後來倭刀使用的技術,刀的內部是硬度較軟的鋼鐵,而表面則是硬度較高的鋼鐵。

外層鋼鐵採用百鍊法反覆打製,非常費時費力,但由於全刀外硬內軟,製造出來的鋼鐵硬度好,更為鋒利,殺傷力更大。

一般認為,包鋼的武器和夾鋼武器相比,除了性價比,保養和堅固程度以外,其他的所有屬性,都比夾鋼刀和全鋼刀要好。

而灌鋼技術也為宿鐵,是比炒鋼技術更先進的冶煉技術。歷史記載最早的宿鐵造刀者,是侍奉過北齊神武皇帝高歡的道士綦母懷文。

根據古書記載: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鋼,也就是說把生熟鐵交替夾雜,以泥封閉放入爐中加熱,利用生鐵熔點較低的特性,將生鐵液熔滲到熟鐵中,然後再加以鍛打,即可得到品質精純的鋼材。

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鋼中含碳量的多少,可以得到製作刀刃的高碳鋼材。

一般認為,炒鋼技術是古代中國冶金最高峰,之後就很難有大的突破了。

註解:炒鋼技術,即將煉出的優質生鐵在空氣中加熱,使之熔化或半熔化,並不斷進行攪拌,增加氧氣和鐵的接觸面積,使鐵液中的碳氧化,從而可以獲得較為純淨的鋼或熟鐵。

摺疊打造技術在環首刀上也很常見,主要是增加刀身的強度和韌度,讓其不易折斷,但唐直刀更為厲害。

工匠需要將鋼鐵反覆捶打折疊,使得鋼層層疊疊,多則可以達到數千層。這樣的鋼材更為堅固,極難折斷。自然,代價是較為費時!

唐直刀威力極大,無論砍殺還是直刺,都可以輕鬆刺穿重裝的鎧甲,是款極為可怕的武器。

在當時,唐直刀是整個冷兵器時代最強大的刀,直到火器時代開始,也沒有一種其他的刀可以超越它,連衍生出來的倭刀也不行。

唐和突厥進行了30多年的戰爭,最終的結果是突厥大敗。

唐朝分別於640年和657年徹底擊敗東、西突厥,俘虜東突厥頡利可汗和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導致了突厥汗國的滅亡。

西突厥的一部被迫西遷到中亞,他們和當地民族融合,後來又繼續進攻歐洲,消滅了東羅馬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土耳其人。

如果唐朝是一個僅此於漢朝的第二個頂峰,那面下面的中國刀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上圖唐直刀和下圖的唐陌刀,都是堪稱藝術品的佳作。

宋朝的朴刀

之後的宋朝,刀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唐朝滅亡以後,中國分裂長達70多年之久,唐朝傳統的戰馬產地,都被北方的遼國,金國,蒙古控制。

沒有馬,何談騎兵呢?

宋朝騎兵由此一落千丈,被迫成為以大量步兵為主,少量騎兵為輔助的一支軍隊。

很多人認為:宋之所以在幾百年間,都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壓制,還曾經被攻破首都,被迫南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大量騎兵,無力在北方平原和敵人鐵騎抗衡。

宋朝的步兵,很難抵抗強悍異族騎兵的大規模衝擊。

宋時刻處於優勢敵人的壓迫下,王朝也就成為一箇中國曆史上比較弱的朝代。

騎兵既然成為配角,那麼刀也就自然黯然失色了。

這一時代,刀開始從騎兵轉為大量裝備步兵。

唐朝時期就出現了步兵使用的陌刀,陌刀主要是對付騎兵的。它長擊短接皆可適用,刀形似劍,雙開刃,前鋒略寬,連柄可長一丈,重15斤,兼有近戰刀和槍的功能,為古代特有的斬馬劍。

陌刀的製造工藝不亞於唐直刀,相當珍貴,是作為軍隊重要的戰爭物資裝備的,嚴禁民間私造和私藏。

唐代陌刀兵號稱唐朝最富攻擊性的獨特兵種,因要求的苛刻和挑剔,訓練和配備一個陌刀兵的成本和週期,不會比一名騎兵少。

以唐朝舉國之力,也只在天下四大都護府之一安西大都護府,才有軍級的編制。唐軍中的步兵的陌刀如牆推進戰術,創造了盛唐時期輝煌的戰爭歷史,也創造了陌刀的神話,特別是在對抗安息、大食等國的那些輕甲甚至無甲的沙漠輕騎兵的戰鬥中,特別有特效。一刀斬去,基本是人斷馬斷。陌刀軍的參戰,在任何可查詢的戰例 中都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陌刀軍作為戰鬥序列中單獨的作戰力量,在唐軍的征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宋代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大量裝備陌刀和斬馬刀。

輕便的朴刀和紅纓槍成為宋朝步兵的制式裝備,小說《水滸》裡面梁山泊好漢幾乎人人都會使朴刀。

魯智深曾經和史進聯手對付,偽裝成僧道的兩個歹徒。除了魯智深以外,九紋龍史進、生鐵佛崔道成、飛天蜈蚣邱小乙他們三個,都是用朴刀。李逵回家接母親去梁山,意外遇到老虎。李逵殺死幾隻老虎,用的也是朴刀。

至於梁山上武功最強的林沖和楊志第一次見面,也鬥過一場朴刀,雙方不分勝負。

這並非小說誇大,而是宋軍的特點。

唐直刀和陌刀都極好的武器,也有著造價過高,製造週期太長,容易損壞,不易於保養的缺點。

唐直刀由於使用多種製造技術,又要花費鐵匠極長時間打造,售價是很貴的。傳入日本的一些唐直刀都被當做藝術品收藏,不作為實際戰鬥的武器,因為捨不得用。

而唐直刀和倭刀都的表面一層都是低碳鋼,刀在複雜條件下很容易生鏽,必須經常的維護。

我們在很多電影中看到日本武士擦刀,這並非他們在耍酷,而是不這樣不行。養護這些刀還要用專門的植物油、刀鞘等等,費時且要花費很多心血。

造價很高的唐直刀,全部是整體制造,又是包鋼技術,還有個致命缺陷,就是一旦損壞無法修補。

日本武士自己也說過,真正大規模作戰還是要用長槍;用倭刀的話,可能一次格鬥就會損壞刀刃,下面就沒法用了。

唐直刀也是這樣,如果經過一次猛烈的磕碰,刀刃損壞,刀的鋒利程度也就大打折扣,這把刀也就廢了,因為無法修補。

這種昂貴的武器適合作為決鬥武器,並不適合大量作為軍隊制式武器。除非這支軍隊規模很小,或者國家極為強盛,非常財大氣粗。

日本戰國時代初期,兩個普通大名作戰規模通常很小,很多大名麾下的職業武士不過幾十人,最多百來人。這點兵力,讓他們可以從容裝備唐直刀這類昂貴武器。對於高達幾十萬規模的中國軍隊,這就是不可能的。

唐朝時期軍隊數量很多,消滅了宿敵突厥以後,周圍再沒有一個國家敢於和唐對抗,軍隊也就大幅度削減,所以安祿山出動10萬大軍就可以一路殺到長安。

唐軍百分之三十的騎兵,佩戴唐直刀。

唐朝可謂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其富裕程度可謂第一,有大量資金用來裝備部隊。

所以唐直刀有以上的缺點,裝備財大氣粗的唐軍騎兵還是完全可以。

可是,這對於宋軍就不太合適。


薩沙


陌刀重20斤,精鋼打造,長丈八,樣子似楊戩的三尖兩刃刀,鋒利無比。



陌刀兵都是身強體壯,專門對付騎兵,一刀下去,連人帶馬劈死,很是兇悍。



陌刀最早是李靖創造,專對付西域騎兵突襲。但因為太重,一般只有大將護衛軍才配備。

歷史上曾有幾次用於大的戰場,陌刀隊作為先鋒部隊抗擊敵騎兵衝擊,方陣間隔20步,陌刀又長又重又鋒利,加上騎兵衝鋒的反作用力,一刀可以劈死戰馬,很是血腥,威力極大。對後隊騎兵產生極大的心理威懾。



不過,唐代對付騎兵最普及的武器還是槊,是騎兵專配。

陌刀兵是重裝步兵,帶甲和兵器共有四五十斤重,嚴重影響其機動性,如果沒有騎兵護衛就是活靶子。

因為打造陌刀需要雄厚財力支持,五代十國,民不聊生,沒有哪國能支持得起,隨後成了儀仗隊兵器,減輕重量,裝裝樣子,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到宋代對付騎兵由神臂弓擔任。


給歷史卸妝的漢子


陌刀是一種超豪華的作戰武器,直接影響後來的世界名刀——日本武士刀的形成。



陌刀的興起是在隋朝,盛行則是唐朝,是唐朝專門用來對付遊牧民族,尤其是對付擅長騎兵的突厥而裝備的。

我們知道,中原王朝歷來的主要威脅都來自北方(其實今天也是),因為北方的遊牧民族有好馬,遊牧民族又是天生的騎兵,騎兵自然強大,而騎兵對於步兵有著天生的優勢,因為騎兵相對於步兵,機動性和衝擊力的優勢實在太大。如果非要具體比喻,騎兵和步兵的比較就相當於今天快速坦克部隊和步兵部隊的比較,你想想騎兵的優勢有多大。



為了對付遊牧民族的騎兵,唐朝開始大量裝備這種對付騎兵的武器——陌刀。

陌刀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刀重

一般來說唐陌刀重15斤,唐朝的一斤相當於今天的660克,所以放在今天應該是20斤左右,重刀的劈砍拼刺效果會明顯增強。



二、刀長

陌刀基本是1米3到2米3之間,其中刀柄的長度大概在40釐米左右,這樣,整個刀身的長度就長。長刀對於的防護範圍和攻擊範圍以及劈砍的力度會明顯增強。

三、質量過硬

這也是陌刀的靈魂所在。陌刀製作工藝極為繁瑣,為了對付衝擊力比較強的騎兵,陌刀的質量肯定是要特別過硬,否則即使在騎兵衝擊的時候擊中了對方,陌刀本身也會斷裂彎曲從而失去持續作戰能力。所以陌刀工藝繁雜,保證了其鋒利和剛硬。



騎兵使用陌刀時,藉助馬的速度揮刀,會如砍瓜切菜一般所向披靡。步兵使用陌刀對付騎兵,往往是步兵手持陌刀,拍成整齊的人牆,刀尖衝前,形成了密集而恐怖的刀牆。敵方騎兵衝鋒時,步兵雙手持刀,腰部發力,人刀合一,上砍人首,下砍馬腿,敵兵的衝擊力反而轉化成了步兵的砍殺力,對付騎兵的效果很明顯。

唐朝和日本交流活躍,陌刀的工藝逐漸傳到了日本,發展成了後來的武士刀。宋朝以後,由於工藝簡單,成本廉價,要求比較低的大刀,長矛,長斧更好地裝備了步兵,陌刀逐漸退出並且最終失傳。


真歷史


說到大唐,很多軍迷們自然就會想到陌刀。一說陌刀為騎兵的剋星,刀刃鋒利無比,唐軍在這種神器的加持下基本上掃蕩了周邊的各個勢力,構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帝國。但是因為沒有實物的出土,對於陌刀的形制,只能是根據史料文獻的記載去推測。


根據指紋烽火工作室和中國知網的一批冷兵器學者的最新考證,陌刀不是想冷兵器大揭秘裡面的形制那樣。此前陌刀的形制參考的是宋代的掉刀,也就是三尖兩刃刀的前身,出處是《新唐書·闞稜傳》裡面的“拍刀”。而最新的研究認為,陌刀應該出現於713-714年的開元年間。而陌刀應該是一種長度超過1.6米的雙手長刀,因為過大,陌刀被士兵扛在肩上行軍。關於其使用的文獻記錄,多少弓弩手裝備,也就是說陌刀通常是給弓弩手使用的近戰武器,而弓弩手講究武器輕便,這預示著陌刀不會很沉,故而威懾性大於實用性。



根據這個推斷,就不難明白為什麼陌刀是騎兵剋星了。在漢唐時代的弓弩手,往往是訓練最為嚴苛的兵種,因為箭術訓練的成本很高,需要至少三四年才能出來一個百步穿楊的神射手。對於這樣的寶貝,如果不能近戰保護自己,那麼很容易就讓帝國吃了大虧,因此弓弩手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訓練近戰技巧,故而和其他兵種相比,手持陌刀的弓弩手在面對騎兵時,要比其他兵種有著更好的心理素質,因而也能更多的擊殺敵軍。


再有就是從初唐到中唐,騎兵多為中型騎兵,在當時全世界的具裝騎兵都不是很多,尤其是唐軍的敵人:突厥、回鶻、吐蕃、大食多是輕騎兵和中型騎兵,因此陌刀可以有效的傷到人或馬匹。而晚唐開始,藩鎮割據嚴重,唐王朝皇權盡失,腹地軍閥之間相互混戰,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崛起,在中國消失了兩個世紀的具裝騎兵重新流行了起來。所謂具裝,就是人馬身披重甲,面對這樣裝備的敵人,陌刀顯得毫無招架之力。因此本來裝備就不多的陌刀直接退出了戰場,取而代之的是便於破甲的長柄刀、大斧和鞭、錘、鐧。



但是我認為陌刀並沒有就此消失的無影無蹤,而是進化成了另一種武器。從長度來看,宋代的扎馬刀和陌刀長度相近,而且用法也應該差不多,都是精銳重步兵上前砍馬腿,不同點在於扎馬刀略帶弧度,使得殺傷力比前代長直刀更為強悍。因而我以為,扎馬刀就是陌刀進化出來的武器,只是我也沒有什麼考古根據,只是線索聯想罷了,不知各位看客怎麼想?


火器工坊


陌刀可以威懾騎兵,但並不是騎兵剋星。

很遺憾,通過查找歷史資料,預想中全軍齊持陌刀斬敵馬破陣的場面只是想象。

先談結果——陌刀主要是用於近戰肉搏,對抗步兵的武器


首先根據《唐六典》記載,陌刀就是長刀,是主要由步兵使用,也就是古代所說的斷馬劍。最著名的李嗣業使用陌刀的好手。他早年跟隨高仙芝出征中亞建功立業。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安西都護府戰亂頻繁。那時各軍剛開始用陌刀,大家都覺得李嗣業最為精熟。

安祿山造反之後,李嗣業接受肅宗的命令,反擊盤踞長安作亂的叛軍。叛軍大將李歸仁率騎兵隊衝擊唐軍,把唐軍打的陣形大亂。危機時刻,

李嗣業挺身而出,之見他脫去鎧甲戰袍,袒露上身,手執陌刀站在陣前大喊。叛軍衝來,李嗣業正面迎敵,衝入敵陣。他把擋自己面前的敵人騎兵連人帶馬砍的粉碎,一直斬殺了十多個敵兵,總算穩住了軍陣。唐軍士兵見狀,士氣大振,都拿著陌刀衝鋒,像石牆一樣推進......

該戰勝利之後,竟然斬得6萬敵軍首級,長安也被收復。

《唐六典》卷十六:“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舊唐書》:“天寶初,隨募至安西,頻經戰鬥,於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為能。”“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

這段歷史片段看著很是熱血,然而,這裡更多表現的是李嗣業的個人勇武。排除文學性的描述,並不是正規對抗騎兵的專業戰法。除此之外,其他史書裡再也看不到陌刀“如牆而進”的記載。由於是孤證,很可能只是李嗣鄴部下當時一時之舉。


反觀其他資料,陌刀主要用於督戰隊,城防武器,弩手自衛武器。

可見陌刀主要是由“花裝”(攜帶多種武器的士兵)步兵所持,作特殊用途和正面防禦之用。

督戰隊自不必說,陌刀的強度斬個把人根本不是問題。守城時,陌刀因為長度和尖利的鋒刃可以發揮最大作用,讓敵兵難以接近城頭。攀上城牆個少量敵兵也很容易被長度佔優勢的陌刀壓制。至於五十人隊的步兵一齊並排手持陌刀的場面很是威武,但考慮到大約20斤的重量,揮舞不易,會降低士兵們的行動能力。所以用於弩箭齊射,

敵人靠近以後近距離突擊。這樣保存了士兵體力,才便於發揮近戰的威力,便於破壞敵人的進攻隊形。

《通典》隊副一人,於兵後立,執陌刀,觀兵士不入者便斬。
《通典》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踴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
《通典》諸軍弩手,隨多少佈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

沒有最強的武器,任何武器都是合適的使用場所,因地制宜,因敵制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文史小茶館


在《舊唐書》中是這樣描述李嗣業帶領陌刀隊在長安香積寺之戰的表現: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

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d5722768af3a9d0bd5b9775717d5b4d8\

三多學歷史


我是“貓叔說歷史”,歡迎加關注一起探討歷史。

關於陌刀,我曾寫過一篇小文,如果大家不嫌棄,鄙人願意為大家摘抄分享,不妥之處,還請方家多多指教。

中國這片大地真是神奇,整個古代史幾乎都貫穿著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打群架的故事。大約從匈奴強大起來以後,農耕民族就吃了不少虧,北方那片草原幾乎沒有消停過,今天你來殺一遍,明天他來搶一波,令中原聞之色變。當然,也不是所有朝代都懼怕遊牧民族,比如漢武帝時期不是曾經把匈奴收拾得滿地找牙嗎,雖然漢朝也落了個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根據史料記載,匈奴的生存狀況更加艱難。在與遊牧民族的爭戰中,中原王朝逐漸取得了很多的作戰經驗,對付騎兵的方法也逐漸豐富起來,咱今天就著重說說隋唐時期。

隋朝起源於北周,在南北朝時期長期就經常與北方的遊牧民族作戰,所以,也總結了不少經驗,但隋軍對付騎兵的作戰方式還是以防守反擊為主要辦法,具體怎麼說呢?就是把步兵、騎兵、車兵結合起來,車兵環繞成弧形,與步兵間隔列陣,陣前舉起“鹿角”。所謂“鹿角”就是找一根長木棍,將頭削尖,用於抵擋騎兵的衝擊。至於騎兵嘛,由於數量較少,就放在方陣的中間,當對方騎兵衝擊的時候,步兵和車兵負責抵擋,一旦敵人騎兵被衝亂,己方步兵可移動出陣廝殺,但不能離陣太遠,一旦對方潰敗,方陣立即張開一個口子,中間己方騎兵殺出追擊。這種戰法可以說貫穿於整個隋朝,併成為對付突厥最常用的辦法。

當然,對於這種機動性較差的戰法,隋朝名將楊素頗不以為然,他曾經率領輕騎兵脫離輜重部隊,靠奇兵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是,這些取勝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僥倖成分在,突厥人畢竟長在馬背上,從小就善於騎射,跟別人比這個,當然是以己之短擊人之長,因此,這種戰法不適合大面積鋪開使用。李淵在隋朝的時候曾經做過太原留守,他的任務就是守備幷州一帶,提防突厥人。在與突厥人的作戰和交往中,李淵對突厥人的騎射技術讚不絕口,因此提倡推廣突厥人的訓練辦法,選出一批精壯士兵,完全按照突厥人的習俗培養,吃肉、喝奶、騎馬,甚至逐水草而居,這批士兵從生活習俗到著裝打扮完全都突厥化了,連突厥人遇到他們都以為是自己的部族,這種辦法當然也不是不可行,但也不可能大面積推廣,我們畢竟是農耕民族,怎麼可能都去放羊、放馬呢?

李世民時期,唐朝對突厥的戰爭中,多數情況是以騎兵對騎兵,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進行流動作戰,著實令突厥吃了不少苦頭,但這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那就是馬匹的補充問題,突厥人本身就是遊牧民族,他們的戰馬損失之後可以立即補充,而中原地區的戰馬一旦損失,補充起來就比較困難,所以,這就涉及到一個持久性的問題,就在這個背景下,一個嶄新的思路產生了:步騎結合,增強步兵攻擊能力。於是乎,可以對付騎兵的一種長刀應運而生,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陌刀。

據史籍記載,陌刀類似於斬馬劍,長達一丈,有五十斤重,必須由壯漢才能運用自如。據《舊唐書》記載,杜伏威善於使用陌刀,由此可以推斷,隋末唐初的時候這種刀具已經存在,只是沒有大面積推廣,唐朝初年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靖負責南方地區的平定,因此發現了這種威力巨大的長刀,後來他將其加以改進,就形成了後來的陌刀,為了能夠提升陌刀的戰鬥力,李靖還苦思冥想,總結出一套陌刀的使用方法,就這樣,這種新型的大刀開始了它的傳奇故事。

根據《衛公兵法》的記載,陌刀的戰術是這樣的:全軍按照職能分為弓手、弩手、駐隊、戰鋒隊、馬軍、跳蕩、奇兵等。方陣以步兵為前鋒,騎兵為側翼輔助。每次作戰,敵人離方陣一百五十步,弩兵發射,敵人離六十步,弓箭兵發射,待敵人離二十步,所有弓手、弩手變身步兵,手持陌刀抵擋敵人騎兵的衝擊。如果步兵難以支撐,奇兵、馬軍、跳蕩衝入敵人陣中廝殺,步兵整隊準備再次迎擊,等敵方戰陣出現鬆動,騎兵從兩翼出擊,配合中間步兵方陣的作戰,如果敵人逃走,騎兵負責追擊。如此一來,步兵也騎兵就實現了完美結合,比純騎兵的戰力還要恐怖。

據《舊唐書·李嗣業傳》記載“舞巨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如遇敵騎,人馬俱碎”,其他不說,就一句“人馬俱碎”足以令人膽寒。大家想象一下,數千人的陌刀方陣,“白刃如雪、排次如鱗”,這是多麼震撼的氣勢。陌刀戰法開啟了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作戰的新局面,絕對是冷兵器時期的一大創舉。


貓叔說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前些天寫的一篇"大唐陌刀的前世今生\

河東三叔


我並不同意問題主這個觀點。

這件事情一定要說起來的話,就應該從整個中原民族對付遊牧民族的騎兵開始說起,起源自漢朝時代的斬馬劍。



傳聞之中,中原民族對付遊牧民族一般選擇強弩加戰陣的這種作戰方法,那意思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中原方面擁有著可以對抗遊牧民族的騎兵,但是這種騎兵的質量並不咋地,尤其是在匈奴冒頓單于改進了騎兵的戰鬥方法之後,可以說中原民族的騎兵在匈奴面前簡直就是渣渣。

萬般無奈之下漢武帝在自己的騎兵還沒有培育起來之前,選擇改裝自己的步兵方陣用來對付匈奴崛起的騎兵,因此,這個時候斬馬巨劍就發明了出來。

這種劍它的設計並沒有什麼出眾的地方,使用起來也好,沒有技術性可言,就是面對敵方衝過來的戰馬,直接一刀揮下去把敵人連人帶馬劈成兩半,這種武器在對付敵人的騎兵的時候可以說效果出奇的好,遊牧民族並沒有裝備相應的鎧甲或者是裝甲來武裝自己。

但是這種武器製造起來極其昂貴,不用說,製造這種武器所需要消耗的大量的銅礦,鐵礦就光著武器打造出來就得耗盡一個工匠畢生的心血,而且如此沉重的戰刀在揮舞的時候需要士兵強壯的身體,這對於士兵單兵要求特別高,因此,當時整個理論加實戰結束以後,漢武帝得出一個結論,要想終結匈奴在草原上縱橫無敵的騎兵必須培養自己的騎兵。

話說到這個份上,大家都明白了吧,陌刀只是一種用來輔助唐朝騎兵的標配武器,單獨的將它編成軍隊,那麼敵人的軍隊可以選擇用放風箏的方式直接把你磨到死為止,至於說這話,要是騎兵的剋星這一點,漢朝人通過百年戰爭已經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大唐陌刀,說起這把刀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是我說另外一個人,大家就能夠想得到就是關羽手裡的青龍偃月刀,據史官考證,漢朝時代沒有那麼高的技術水平來替關羽打造青龍偃月刀,關羽這把刀真正的原型就是唐朝時代的陌刀,關羽的那把刀,據當時羅貫中《三國演義》上來講,重達78斤,這麼沉重的重量。如果說單獨士兵將他揮舞起來,只要揮舞幾下你就沒力氣了,就算士兵手裡的這把刀已經經過簡化處理,或者關鍵部分選擇用質量比較輕的木頭作為代替,但是整體重量仍然居高不下。

對於來去如風的敵方的騎兵,尤其是遊牧民族為主的騎兵部隊而言,這種部隊直接可以完全放置嘛!如果說將這把刀標配到騎兵身上,首先刀的重量特別重,對於整個戰馬的要求非常苛刻,而且我們對於《三國演義》上午將領動不動打幾百個回合曾經表示過質疑,那麼。普通的騎兵在拿到這把武器之後跟敵人作戰的時候肯定不需要來回打幾百個回合,甚至連刀揮下去的時間都沒有,要知道騎兵與騎兵之間的交錯。可以說只有短短的一瞬間。

所以說,唐朝針對這個情況,在戰馬上面,研製出了最令其兵膽寒的武器,戰槊,很簡單,將這把武器直接橫在自己前面,一個來回,只要戳進敵人身體,你就贏了。


說實話,問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他所使用這張圖片,說他是槊也好,說他是陌刀也行,但是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這把武器的刀刃比較窄,因此決定的他的攻擊方式更多的是偏向於直接橫衝直撞,它的使用方式更加偏向於槊。

陌刀,唐劍,這些古代中國歷史上,冷兵器巔峰的代表之作,就好像彗星一樣掃過中國歷史,但是卻一去不復返,現在我們甚至連這些武器的原樣的考證,都陷入了爭論之中,一方面戰亂使得相關的關鍵技術失傳,但是說實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戰爭的不斷演進導致這些武器很難跟的上,戰爭推進的步伐,遭到了淘汰,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

史詩般的衛國戰爭前蘇聯人用最簡單的事實告訴大家,紙面上最好的武器並不是最有用的武器,真正能夠為宏觀戰局提供更多資源,牽扯敵方更多資源的炮灰武器,這才是好的武器!

所以說陌刀是騎兵的剋星,這一點我是萬萬不敢同意的。


漩渦鳴人yy


因為唐時面對的遊牧騎兵大多缺乏鐵器,鎧甲也一般般。就是因為遊牧民族缺乏裝備,難以殺傷身穿重甲的唐軍士兵,也沒有可以抵禦陌刀的攻擊,當然地大唐陌刀可以剋制騎兵。但到了宋代,因為北方民族有穩定的地盤,有大量的鐵質武裝,宋陌刀就不好使了。真正能對付騎兵,並且一始貫終的,其實只有長槍,而且必須得是裝在戰車上的長槍。可以,這玩樣不那麼容易製造,自古工匠們就不怎麼受上位者待見,也就沒有誰願意教那些傻瓜用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